书城生活时尚畅游精神世界
389100000057

第57章 幸福要素,价值感

价值感

价值同存在是有直接联系的,价值可以作为存在的有力证明;但价值同真实之间却有很长的距离,甚至在概念上完全不同。真实只是事物在人脑(或思维)中的反映。价值则是事物被思维判断或比较后的结果。我们可以说真实存在,可以说存在价值,但却不可以说“真实存在价值”。而我们这里从真实感、存在感,说到现在这个价值感时,其实已经离幸福感非常接近了。

一个在沙漠中或苦难中挣扎的人,被别人救出,是没有价值感的,顶多是另一真实存在(吃饱喝足时)的感受;但是,如果是自己找到水源,或是自己战胜了苦难,那生命顽强的价值就体现了出来,人也会在判断和比较中体会到自己的价值。这时——如果人并不后悔(或否认)曾经让自己进入困境的行为(或思维),并已在当前的“局面”**会到一种“未来能够长存”的感觉——人实际上也就体会到了幸福。

由于价值是判断和比较的结果,所以只有在可比较或有判断依据时(饥渴困苦与温饱安逸的区别),才能确定价值所在。因此,对于搞创作或搞创造的人来说,得到别人的肯定往往是价值的依据或标准,因为(如《好奇心》里所说)创造的东西没有“模型”可以参照,只有靠他人(或众人)的肯定。

被“诺贝尔奖委员会”肯定几乎不被人质疑,这倒不是因为“有钱说了算”,也不是因为它是一个权威机构,更不是因为它是“自然科学”的裁定者;而是它的基本原则,基本要求,基本公正,在经过广泛比较和众人判断后形成的共识。这同那些把“原则、要求、公正”建立在“对象、权威或关系”上是不同的,前者的内涵整体上是不变的,它只有在达到它要求后,从里面挑一个最突出的;而此处的后者几乎没有原则,也谈不上公正,要求也不是经过广泛比较和众人判断的产物。因此,被后者肯定往往缺乏真实(或被夸张),也就谈不上拥有价值感。当然,被后者肯定的人或物缺少“比较和判断”的知识(或依据),那就另当别论了——或许(好象也应该)有价值感。

具体说来,价值感是幸福感中一个最重要的元素,它也同它的“兄长”一样是由不得掺假的东西,也可以说价值感就是一个突出、统一和确定真实感与存在感的事物。

比如,我把这一本书交给一个编辑,由于这本书的销路关系到他未来的工资和奖金,所以在他没有绝对把握的情况下,一般是不会给予热心的。当我把他今后“可能的损失”提前支付给他以后,那就会使他有一种“有赚不赔”的心态;那这本书的出版也就只乘技术问题了。但是,如果他在不能断定“赚与赔”的情况下,依然认认真真的做了他“该做的工作”,那情况会是怎样呢?假如本书的出版是一大失败,那他不会得到“自己认真工作”后的价值感,只能得到单个的真实和存在感——当然也有利益的损失。(时间和资源的损失暂时不能确定,因为“思想、观念、艺术”等等这类抽象的东西,不是一个时代可以确定的。)假如本书的出版是一大成功,那他不仅能心安理得的享受自己那一份劳动所得,而且还会让自己“认真、辛苦的工作”带来的价值感突凸出一般心情来。而假如他之前就拿到了“自己可能的损失”,那么即使本书获得了诺贝尔什么奖,他也不可能感受到“也有自己一份贡献”、“也有自己一份价值”了;即使别人都说有,他也感受不到。而这就是因为,“他还没有劳动,就已经拿到了劳动的报酬。——劳动是认识产物,报酬是劳动产物。而此时,他的劳动是报酬产物,报酬是认识产物。——任何价值都无法在这样的关系中体现出来,因为一个人的价值感不可能跑到“思想、认识或行为”的前面。其实,这里的内在原因就在于:人在实现自己的价值时,并不知道这一价值有多少,因此人为了价值最大化,也就会尽最大努力(热心与执着);又因为这个“最大努力”中包含着“辛劳或者困难”,所以人在最终享受“价值”的时候,才会感到特别香甜或者突出。——所谓幸福感,也就在这里。也就是说,价值感的重要是连接“存在”,连接“真实”的;“不知道行为价值有多少”才更真实,就像“今天不知道明天会怎样”属于真实一样;“存在(困苦)”中留着希翼,也更能在“价值兑现”时获得那种最美好的——既在期望之内又在预料之外的——欢喜。

培根说自己发现到了“金钱的阴谋”,也举了三个例子。我只记得其中一个。说一个姐姐年青时靠**供弟弟完成了学业;最后当弟弟有了幸福家庭后,想把落泊的姐姐接来同住,共享幸福,但却被姐姐拒绝。这一例中培根并没有说明金钱的阴谋是什么?后人认为,姐姐不同弟弟在一起住是因为:姐姐不愿通过弟弟的“西装”看到耻辱的过去,也不能时常想象如果弟弟不是靠那些肮脏的钱就会同其他贫民窟的人一样永远生活在下层。我的解释是:姐姐曾经的虚假(**)生活,姐姐今天否认曾经的存在(回避耻辱),使金钱失去了它本有的价值。这一金钱能带给不知情(没有体验)的弟弟幸福,却不能带给(即使有辛劳或者有困难)姐姐的幸福——因为金钱原本就是证明事物价值的东西,此例中金钱更是证明了“**价值”;如果说金钱也能证明人的价值,那么此处恰好从反面证明了姐姐的价值。

换句话说,一心只想获得金钱的人,并不注重获得金钱的手段和过程;因此当人不想提及这一手段和过程时,就是在试图遗忘这一手段和过程;可当人在使用这一手段和过程得来的金钱时,金钱却又在回放这一手段和过程。

就是说——我理解的——金钱的阴谋在于:金钱不会让人忘记它得来的过程和手段,尤其当人想极力遗忘那些会折磨心灵的过程和手段的时候。

(这也让我同时联想到:“权力是不会让人忘记它得来的过程和手段的”,以及“尊严和荣誉是不会让人忘记那些卑微和屈辱的”。)

其实说到底,只要人享受的果实存在一丁点“不是自己劳动所得”的性质,那么人就难以享受到真正的幸福,因为“幸福”内在要求是那样丰满而又苛求。我们历来社会上的裙带关系都给一些人带来了财富,但却不好说也给他们带来了幸福。各位可能都知道,我们有好几个富有的国人叫同胞向死狗下跪了,这说明什么?难道一个生活在幸福里的人会做出这等事来?——打死我也不会相信!

以上三个方面内容几乎都是从一些大的方面来叙述幸福的,对有些人来说,可能已完全明白我想表达的了,但就我们社会国情和现状来说,我认为还有必要再举一些具体的例子来加以说明,因为“幸福”对于我们来说,确实还比较遥远。

这有一篇叫《分享的乐趣》文章。

父子二人在湖边比赛打水漂。父亲技高一筹,一枚石子在水面上蜻蜓点水般跳跃了9下;小男孩无论怎么卖力,也超不过父亲。父亲微笑着对儿子说:“继续努力吧,超过9跳你就是胜利者。”然后坐在湖畔悠闲地看书。

小男孩不服气地挑选了一大堆匾石子,侧躬着脊背,一枚一枚地向湖中发射。

当父亲看到第137页时,小男孩突然兴奋地大叫起来:“6跳 、7跳,爸爸你快看,10跳、11跳。”数完了最后一次跳跃,他激动得竟像一枚石子轻盈地跳了起来,“11跳,爸爸你看到了吗?”

父亲放下书,既歉意又怀疑地说:“没看到,你真的打出11跳了吗?”。

听了父亲的话,一向顽皮、坚强的小男孩委屈地流出了眼泪。

父亲觉得自己的怀疑委屈了孩子,便说:“对不起,孩子,尽管我没有亲眼看到,但还是相信你打出了11跳,你是理所当然的胜利者。”

然而小男孩哭得更加伤心:“我打出11跳,多么不容易,你却没看到……。”

做父亲的总算弄清了儿子伤心的原因:他的胜利果实没有人与之共同分享。

独自一个人即使是享用宫廷御宴也索然无味;取得一次可喜的成功,如果无人

<img src="http://3gimg.qq.com/book/images/newyearAct/newyearActLogo.jpg" alt=""/>

【求生卡】答对以下题目,您即获得抽取船票的机会:

公务员改写历史,在天涯连载并火爆网上网下的作品是知晓,无人关注,也就黯然失色。也许我们曾有过类似的体验。共同分享,会使甜的更甜,香的更香,快乐的更加快乐。所以,我们将永远生活在人群中。——作者叶明珠。

“打水漂”是一种儿童的游戏,是一种有利于他们身心健康和思维发展的创造,但在这里却成了儿童挣强好斗的种类。可这得来的却是“意志矛盾坚强”:“认识到别人在某方面比自己强大”,不仅是意志的职责,更是意志坚强的核心部分。也只有发现到别人的强大,才能最终使自己也强大起来。因为如果一个人不能在客体中辨别出什么是强大?什么是渺小?那他自己的强大或渺小就只能是“主观”了。就是说,我们社会中对坚强的定性,对坚强的要求,以及对“儿子”的坚强类教育全是我们“主观”里的东西,而它在人身上作用后的结果,不是带来“不服输的鲁莽性格”,就是带来真正的弱小——每次都需要客体承让的弱小。——我们不会教孩子怎样认识自己,只会教孩子怎样夸大自己,这怎能不失去真实。

这里——这个儿子,本来可以获得一种真正的幸福,但由于争强好斗的因素,由于父亲用“承让类”的“相信价值”代替了“亲眼所见类”的“真实价值”,使儿子获得的并不是客体真实意见后的价值感,而是客体承让后的弱小感。——这种“承让”把一个顽强的生命所有的努力都否认了。那个能突出、统一和确定真实感与存在感的东西也再也回不来了;即使他此时再打一个12跳,也只能证明曾经11跳的存在,并不能证明“多么不容易”的存在。(任何这类“多么不容易”在感觉里只存在一次。)

这里——文章中的父亲,在我们这里应该算得上是一个合格的父亲——一个同儿子出去玩都不忘带上一本书的人甚至能称得上是一个好父亲,但是,他同我们大多数“好父母”一样,是一个“把时间给了孩子,却从中拿走许多回扣的人”。

就在我写这一章的过程中,我的女儿从外面采回(大致)半斤野菜,说要卖给我,我验了一下货,认为可以成交。当我拿出一元钱的时候,她倒精明,抓了一小把想趁机讹诈我。“我不买了,我一块钱在市场能买到两个这么多;我是看这菜不用过手,而且新鲜才买的——我不买了!”我几乎是带着吃亏后的愤怒说的。“好,好,一起给你。”她诡秘的笑着说,并把小箩里的野菜全部倒在我写字的小桌上,拿起钱就往外跑。看得出,她这样匆忙,并不是想刁难我,而是想尽快再为自己赚点零花钱。“等一等,杨宇,像你这样的服务态度,我想下次不会再有人买你的东西了。”……接下来不用我说了,结果比我想象的还要好,特别是她走出去时的姿势和神情,它甚至把“真实感、存在感和价值感”都感染到了我。(当然,她稍后也没有想着要赚我的钱,这是因为“相同的乐趣(幸福)”对于儿童来说并不新鲜)。

从一对父女得到幸福和一对父子得到伤心中不难看出,“真实与价值”的内在关系,从姐姐的虚幻存在到物质价值对人的正反作用,我们应该基本确定:幸福是有构成的,也是有迹可行的。

——一个期望获得幸福的人,可能会是一个期望拥有一切的人;但真正拥有幸福的人,必是一个不在乎失去一切的人。

“一个人是否顾虑决定一个人是否幸福”;这是莎士比亚说过的话。现在看来,一个人是否顾虑还关系到“其他人”的幸福。——我和女儿获得一个小小幸福感,都得归功于“我能让自己的思绪从南极一下进入北极”。而前面那个儿子在父亲那个“不像顾虑的顾虑”里却得到了伤心。

我们是一群穷了许多年的人;我们是一群既善于屈服又喜欢骄傲的人;我们也是一群特别热衷做平庸方面牺牲同时又特别憎恨拿我们这一牺牲不当回事的人;……这让我们有了许多顾虑:无知怕人笑话,自栩怕人笑话,贫穷怕人笑话,浪费时间怕人笑话;以及怕失去时间,怕失去机会,怕失去荣富,怕失去生命,等等。有了这些顾虑,使我们同子女出去玩,要带上书本,同别人相爱,要带上誓言,同他人交往,要戴上面具。我们背上这些累赘,我们会轻松吗?我们有真实吗?我们能幸福吗?

(哦,对了,不要相信任何人的誓言:一来,对你许诺的人原本就不信任你。二来,你要对方发誓也证明你并不相信他。三来,人若真的背上“誓言”这个枷锁,那人就算是完了。)

总的说来,得到幸福并不难,难的是“说真话,做实事,从看到别人的生命价值中发掘自己的生命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