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而不见的事实
几乎每一个人都渴望着平等,但同时自己又在做着不平等的事情,这是为什么呢?这不是对平等的认识不够,而是受到平等的教育和影响太少。平等的认识说简单,它就八个字:“人人平等,物物平等”;说不简单,你一辈子也搞不清楚。其实,缺少平等教育和影响的人就是缺少素质和能力的人,缺少认识和掌握像“平等”这类事物的人。
那位校长可能认为自己是平等对待学生的,因为不管是哪个拖后腿的学生,他都会那样做的,他都会尽到自己的那份责任的,最后他认为,你学生家长都不管子女了,那我们学校还操什么心呢?那个学生今后怎样,与我们学校已没有多大关系了,你家长即使找上门来,我也有一百条理由把你说回去。这里,看起来他尽到了责任,也有充分的理由;但事实上(就这一例来说),他不但没有尽到一个教育者一丁点的责任(或许他自认为是在尽责任),还把他应当承担的教育责任推卸得干干净净,甚至还可能在无意中导演了一场家庭暴力。因此,我说这个校长既没有素质,又没有能力。关于这一点,我们有必要着重为他分析一下:
关于一个孩子的问题,有必要同一个家长谈一个小时的话吗?好,就算他同我一样不会长话短说,那么一小时都是他在说,中途也不征求一下家长的意见?如果不需要交换看法,那就不是沟通,而是领导做报告或是给人上课了。不管是那一种一对一的交流,我都认为这个校长是没有素质的,因为他只顾自己大展口才,大卖职责,而不顾对象感受和意见那还叫有素质吗?没有素质那自然就没有能力了(这一点好象前面论证过)。在一个小时的谈话中,他不但觉察不出对方的心理,反而把自己讲出了一身怒火(他随即向班主任下达那个行政命令就是怒火中烧的表现)。而最能反映他能力低下的地方在这里:你在一个父亲面前说儿子一小时的坏话,居然还指望这个父亲对你感激涕零,(至少他希望家长能够感激他——这样也更容易上演家庭暴力),这不是一个愚蠢的自欺欺人吗?拿出去甚至都是一个笑话。因此我说他也是一个没有能力的人。
自然科学的研究结论告诉我,没有素质的人实际工作能力方面是非常差的,但另一推卸责任方面的能力却是非常强的;这是符合自然规律的。请想一想,一个有素质有能力的人本身就没有多少责任需要推卸,他本身就具有承担责任的素质和能力;而没有素质和能力的人要想在一个社会里有模有样地生存下去靠什么?靠的就是各种各样地推卸责任的能力和手段。他能当上校长,可以说不是因为他有教育上的能力,而是有推卸责任的能力——他居然敢明目张胆地切断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儿的奶水,能不叫“艺高人胆大”吗?……(——当然,我不想承认这个校长也有请客送礼的能力,因为这实在是民族最大的不幸。)
可以这样说,一个人的平等素质就是他能力的保障,这几乎可以定性。比如一个领导对待不同的员工有不同的工作安排,他安排给有主见有个性的员工是活动性强的、创造性强的工作;他安排给奴性的员工是稳定性强的、变化性少的工作。你不能说这个领导是不平等的,恰恰相反,他既具有平等素质又具有相应能力。而这两种工作性质又都符合各人的性格,各人在各自的岗位上也应该能捕捉到相应的乐趣;但如果反过来,不但不利于两类工作的时效,也会使一个人感到疲于奔命,一个人感到无聊之极。
所以,平等是教育的核心,是人素质的核心,是人能力的核心。所以,不难看出,我们曾经的教育都干了些什么?我们现在的教育又干了些什么?
荣誉篇
[提示:由于在前面我对荣誉有过一系列零散的论述,也由于我原先准备在本书的最后用另一载体给“荣誉”定两个我认为的性质,但本书发展到这里的时候,发生了些变化;这一变化是:正好构成了“三个结论”,即:关于我认识事物的结论;关于我认识教育的结论;关于我认识人的结论。而这三个结论又正好没有脱离“畅游精神世界”和“内容突出子女教育”这两大主题。所以,在我认为绝对有必要写下来的,我还是用一些“提示”类的方法把它们添进来的好。
至于我何以要给荣誉下两个定性?是因为荣誉对我们来说既熟悉又陌生。我把它们摘入这里,也只是想对你的理解有所帮助。一是形象上的定性(或叫文学上的定性):“荣誉是人与客观事物之间的第三者——一个妖艳的蛊惑人理性的仙女”。二是抽象上的定性(或叫哲学上的定性):“荣誉感是一个把人的感性认识凌驾于理性认识之上的事物”。在我看来,荣誉或荣誉感对人毫无益处,只有数不尽的危害;我在书里说荣誉的作用是“一切罪恶之母”,现在更是得到了普遍和充分的证据。]
先给荣誉定性
人的荣誉感就是一种(类似于沾沾自喜的)感性认识;感性认识就是一种主观认识;主观认识就存在较大的片面或狭隘性。
一个人做出了一份成绩,他为之时常感到自豪和荣耀。这里的“自豪和荣耀”就是片面认识的结果,他认为自己很伟大或很有能力就是狭隘的产物。其实,他的认识局限在了没有做出成绩的人身上;如果他的认识包括了做出两份成绩、三份成绩的人,那他就不会感到自豪和荣耀,他只会区分出各自存在的差距,并肯定各自的成绩(或肯定各人)。这是一种客观认识,一种理性认识;因为一个人的成绩再独特、再突出,它都只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滴水。有这种认识的人,个人进步(向下一份成绩进军)是有理论基础的,因为能够区分出差距,就必然掌握了“事物中的内部关系”。而事物中的内部关系正是各种理论的核心,尤其是那些非文字的载于“思维”上的理论核心。也就是说,荣誉感从本质上讲,是缺少理性认识的感情体验,是没有经过理性思维——这是一种建立在对客观事物共性把握之上的思维——整理的。
可人往往又非常乐意体验这种情感,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人需要感受,人不能没有感受;也因为理性认识通常都比较困难,这既要公正的评价和肯定别人,同时还要无保留的列出自己的不足——尽管这种认识能带给人充实、自信和存在的快感,但如若不公正、不全面(对别人或对自己),那带来的不是自负就是自卑。而“荣誉感受”不仅无须肯定别人和局部否定自己,也无须付多少思维上的劳动,更无须冒自卑的风险。比如坚定、有力、敢做敢担、目光平视的人反映出的是自信;荣誉、骄傲、摆优隐劣、目光向上的人反映出的是自负;胆怯、懦弱、不敢尝试的人反映出的是自卑。因此可以说,荣誉感是人理性认识的最大障碍,因为自卑的人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自卑是一种认知的结果,这同自负是感知的结果是明显不同的),只不过暂欠公正和全面罢了。比如历史上有较大成就的人,差不多一度都是比较自卑的(居里夫人就是),而从小就有荣誉感、就自负的人几乎没有一个是成为较有益于人类的人,反而出了不少遗臭万年的人物。
其实说到底,人不能驱除荣誉感正是因为荣誉感自身的誓死反对——谁会让这样的新房里住着“批判”这个烈女或泼妇呢?所以,人同荣誉感的斗争,在内心世界是非常惨烈和无情的,因为人在驱除荣誉感的过程中,直接面对的是羞辱,甚至是耻辱;历史上也只有寥寥数人战胜过强大的荣誉感。
另外值得补充的是,理性认识得来的不是情感,而是“理论成果”。 理论成果让人体验的是一种充实的肯定自我的存在感,这不同于荣誉带给人的感情体验;后者明显具有一厢情愿的性质,不象肯定自我中有理论(客观)依据。或者说,荣誉感表露出来的肯定自我缺乏理论基础,属于“假肯定”。再换句话说,荣誉感与肯定自我在意象上有点相似,但它们的概念却迥然不同; 荣誉感有一种使人飘飘然的上天感觉,肯定自我则是一种稳当当的踏实感觉;前者带来的是飘浮不定的自负;后者带来的是“行与不行都很确定”的自信。
人生来不具有荣誉感,人活在社会上需要的也不是荣誉,而是被肯定。人们追求荣誉其实不为别的,只为得到他人的肯定。
可为什么人们要得到他人的肯定呢?一个人活着只关系到少数人,何以人们希望得到多数人的肯定呢?
主要的原因就在于自己无法肯定自己,只能寄希望于他人来肯定自己,这是一种没有办法的办法,因为人乃至诸多动物都力求自己在群体中的存在。被人肯定就是变相地证明了自己的存在。其实,所有能够肯定自己存在的人都无须别人来肯定,毕竟别人的肯定对自己来说并不踏实——自己的存在更无须任何人来证明。而能够肯定自己存在的人又都是看淡荣誉的人,比如爱因斯坦、居里夫人、贝多芬、爱迪生、0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等等,等等,不胜枚举。换句话说,人生在世,除了要让自己活着之外,剩下的事就是要证明自己的存在,至于为社会做贡献,那不是人的愿望,或者说不是人的第一愿望;所谓贡献,只是人在社会活动中(证明自己存在时)留下的某种产物。再换个概念说,人类荣誉感的形成,是因为那些能够很好地活着但却不能够很好地证明自己实际存在的人,发明的一种替代物——一种非自然类、非物质类和非精神类事物。它属于浮在感官表面、不能经风雨的飘渺之物。世界文学史中有这样一个名词术语,叫“贵族多余人的形象”,这一“多余人的产物”,就是普席金、屠格捏夫等等能够很好地活着的贵族,为了更能证明自己存在而产下的精神之物。
一个人越看重荣誉,就越证明他的微不足道,越证明他缺少关心,缺少他人的尊重。我们多数国人何以荣誉感强,就在于我们从来没有活出自我,在于我们从小到大都是一个微不足道的人;除了我们小时候父母偶尔会给我们一两个正眼之外,其他的时候几乎没有人对我们重视,顶多会有一些唯利之人重视我们身后的影子。“地球没有你照转”这条绝对真理,一度是我们的口头禅,它反映出的就是我们太不重要了——“不重要”都到了需要用真理来加以确定的地步。在社会中,没有多少人真正地关心我们,拿我们当存在的人看的,甚至连我们自己都时常怀疑自己是否真的存在;有点象是尊重我们的人,其实是想从我们这里获得好处,一旦我们身上没有他们想要的东西时,可怜我们就像森林里的一棵小草,迟早在阴影里悄无声息地萎缩而死。因此,我们渴望荣誉,渴望出人头地;但这不是因为我们志向深远,非要干出什么伟大的事来,而是因为我们太渺小,太微不足道,太想引起他人对自己的注意,以填补一些“我或许存在”的感觉——我们太需要这感觉了。而没有荣誉、奴性缠身、不能出人头地的人,则乐意被一些人呼来唤去,因为这多少也是一种存在的证明,毕竟有人发现“我”还活着。
所以,荣誉又是另一类可怜人的饰物,正像“奴性”是不能自主类人的第二性一样。
<img src="http://3gimg.qq.com/book/images/newyearAct/newyearActLogo.jpg" alt=""/>
【求生卡】答对以下题目,您即获得抽取船票的机会:
《首席别惹我》的风格是小白文or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