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生活时尚畅游精神世界
389100000048

第48章 素质教育刻不容缓(一)

素质教育 刻不容缓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三大区别)

(一个因为,六个所以)

谁都知道现在的基础教育存在重大问题,谁也都能一口报出这是应试教育的结果,谁也都盼着真正的素质教育尽早到来。但是,谁又都不知道“重大问题”在哪里,谁又都在沿用甚至是发展着应试教育,谁又都不盼着素质教育真正到来——尤其是学生家长和教育者自己。矛盾,是的,我们的教育充满着矛盾。

制法者只管制法一块,执法者只管执法一块,教育者只管教育一块;——这就是中国历来的痼疾;人人都只管自己一块,为自己,或为自己的集团谋利。而我们现在的诸多教育改革也同样是局限在“自己一块”里。这造成的结果是:拿儿童当试验品,拿下一代的身心健康当儿戏,拿成绩作为人生的惟一筹码。(——这一说法或许倾向极端,但是我答应过自己,“现象”可以放大,“个例”尽量普遍。)可以说,应试教育必须退出中国(乃至人类)历史,而且刻不容缓。

有这样一个并不真实但很能说明“只顾自己一块”的后果。一个小孩遇见了上帝,说:“上帝,我总是听到天堂和地狱,可我又不懂它们是什么意思,您能告诉我吗?”“这好办,你跟我走吧。”上帝说着把他领到一处有两间相对的大房间跟前。在左边的房间,小孩看到,一群骨瘦如柴的饿汉面对一桌菜肴丰富的饭菜,有的泪流满面、瘫坐在地;有的锤胸顿足、大骂规则;还有的咽着口水,嗅着鼻子,像狗一样围着桌子乱转。上帝告诉小孩,这里的食物一旦用手抓就会消失,只能用桌上那些三尺长的筷子来吃。在右边的房间,小孩看到,一样的菜肴,一样的规则,一样的人;但却谈笑自如,吃喝随意。原来,这边的人都是互相夹东西吃。出来以后,上帝对小孩说,天堂与地狱的区别不在于地域不同,条件不同,规则不同;而在于思维、心态不同,行为、手法不同,意识和需求方式不同。

今天,各种人为原因的惨剧频繁敲击我们的心房,其中行为人和受害人不乏在校大、中、小学生。一个听话乖巧的孩子第二天突然就离家出走了;一个成绩优秀的学生第二天突然就杀死了自己;一个胆怯懦弱的人第二天突然就成了个凶手;而所有这一切都毫无征兆,就是追溯到他们生命的起源,有时也看不到因果关系,这难道还不够我们冷静下来,剖析它们的个中原因吗?

以下是我结合自己“对人的认识”,“对事物的理解”,“对教育的深思”,从三个方面深入阐述素质教育“对人、对民族、对整个社会的重要”。同时,这三个方面,作者认为也是影响人精神世界健康与发展的最重要方面;还是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之间的三大区别;还是诸多“人的、教育的、社会的重大问题”的根源所在。

(作为《畅游精神世界》的一部分,本篇也好,上下篇也好,它们都不是独立存在的。这一提醒,或者只是作者个人的心虚。)

一、自主篇

自主体现生命价值

自主是人生命价值的体现。过去奴隶是最没有自主的,他的生命价值是最低等的;国王是最有自主的,他的生命价值是一国疆土。但现在既没有奴隶又没有金口的国王了,因此这已不好作为生命价值来衡量;不过这并不等于说“生命价值”就无处体现了,那么在哪里体现呢?就在于你是否是自己的主人;能决定自己什么事情?多少事情?——我们过去的和现在的许多父母,从他们的孩子出生以后,就作了他们的主人,几乎所有大小事情都由主人来决定,最长的能作到自己淹淹一息为止。

现在,在我们的社会里,可以说没有多少人敢说是自己的主人,我们多多少少要奴役于社会、家庭、子女;在行为上也好像总有“舆论”在监督着;很多时候我们不得不被“什么东西”牵着走。——而这里,又反映出 “我们的奴性”;这一奴性也正是“曾经几乎所有的事情都由我们的主人来决定”造成的。

“牵着走”同“服务于社会、家庭、子女”是两回事。“服务”是自愿的“自主行为”,“牵着走”是被逼无奈的“被动行为”。被动行为是不产乐趣的,只有自主行为才生产乐趣。而一个人的生命价值就体现在他一生中获得的乐趣有多少上。

我们说爱因斯坦、莎士比亚、爱迪生对人类有着重大贡献,好像他们的生命价值得到了充分体现;这不对,不是这样说的,应该说他们的“自主行为产物”对人类是有贡献的,但他们生命的价值则体现在他们的自主行为过程中,他们在这些过程中采撷到了生命运动留下的乐趣。他们不一定完全清楚他们的行为会给世界带来什么,他们更多的是为他们行为中的乐趣而行为的。有些人的行为结果在他们死后多年才被发现是有重大意义的,但这跟他们行为时的乐趣毫无关系。换句话说,用一个人的行为结果来衡量一个人的生命价值是一种懒惰的计算方法,是一种就着既定事实估堆式的衡量,这既需要参考数据,又不一定禁得起时间的考验,更难说有科学的预见性,那些一时没有参考数据的行为结果一时不被世人发现就是个证明。对于一个平常人,或一个学生来说,更没有这样的既定事实来衡量自己的生命价值。那么,既有一定的科学预见性,又可作为衡量生命价值的地方在哪里呢?就在“自主行为”与“乐趣”上。行为产物是给人衡量的,已经与“行为”脱离关系。学生时代看一个人“是否有出息”,不是看他的成绩(学习成绩是估堆式的衡量),而是看他一系列的自主行为、意识和能力。

那么,什么是自主行为呢?自主行为就是没有任何附加条件的生命运动。只要有任何附加条件的行为就不叫“自主行为”,而叫“生存意识行为”。这后一行为中的乐趣是随相应附加条件而相应减少的;而乐趣相应减少,生命价值就会相应降低。

人肚子饿了,这是生命运动中的一个现象,人为此而吃饭,这是自主行为;儿童看到花花绿绿的世界很诱人,这也是生命运动中的一个现象,是人触觉(或视觉)的运动;他们与玩具接触不为别的,只为满足自己的乐趣;爱迪生搞了许多发明都没有什么附加条件,他的行为是他生命运动到了那里,他觉得生活中没有什么比那一活动带给他的乐趣更多。而如果一个人因为肚子经常饿,而不得不出去工作,这一工作行为就有了附加条件;一个人为了今后的生活舒适,而不得不在书海里苦读,这一行为也有了附加条件;一个人想获得荣誉或地位而进行科学研究,这也是附加条件的行为。前者是纯粹的自主行为,是生命自然而又有序的运动;它总体上是冲着能给自己带来新的乐趣的方向运动的。后者就属于“生存意识”类的被逼行为,只是被逼的程度不同而已。被逼行为是没有乐趣或乐趣很少的;我们在被温饱问题困扰的时代乐趣就没有或很少的,因为生存的意识过强而抑制了乐趣的欲望(我们现在的孩子无温饱之忧,因此生存意识不强,因此乐趣的欲望就应该是强烈的,但“应试教育”却剥夺了他们的本能欲望,这使他们既缺生存能力,又失“乐趣-思维”基础),其生命价值也无发称其为价值了。

现在的情况是,我们的温饱问题已经解决,我们让孩子读书不是因为书中有很多粮食,而是希望他们今后各方面的生活都能更好。但是,什么叫“更好”却一片模糊,而最基本、最科学、也是最可靠的“一个充满乐趣的人生”才是那个叫“更好”的东西。但它现在却深深地埋在了“荣辱、功利、虚伪”之下;甚至用一个“充满乐趣的一生”来换取这些虚幻的东西,这是多么严重的本末倒置啊!人类历史一次次验证,人一生中所体现出来的以“乐趣”来衡量的生命价值,总是同这一生命产生的社会效益成同比的,因为人始终是与社会发生着关系。同时现实又在验证,一个人的乐趣少到一定程度,这一生命就会对社会构成危害,而且通常是乐趣越少存在的危害性越大。

或者可以这样说,人的“幸福安康

<img src="http://3gimg.qq.com/book/images/newyearAct/newyearActLogo.jpg" alt=""/>

【求生卡】答对以下题目,您即获得抽取船票的机会:

《诛仙》的主角是谁?”是对应贫穷、饥饿、纷乱的时代而言的,人的“乐趣”是对应和平、进步、发展而言的,也是根本的、永远不变的对人而言的。前者少了“乐趣”,生活就趋向于无聊、枯燥,后者已包容了幸福安康;前者(即幸福安康)还会带来“无事生非”,后者(即乐趣)永远是各有追求;前者还会循环到贫穷、饥饿、纷乱的时代,后者才是持续、健康、永远向前的基石。

因此,自主的重要在于盛产乐趣,乐趣的重要在于促进思维,思维的重要在于产生效益,效益的重要在于返回到乐趣和自主之上;最终自主的重要在于充分体现生命价值。至于社会价值,很自然的就包含在了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