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生活时尚畅游精神世界
389100000023

第23章 好奇心与个人素质

也许有人会问,好奇心与个人素质难道会有什么必然联系?是的,可以说好奇心不但与个人素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更是个人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尺。也完全可以这样说,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的民众如果好奇心弱的活,这个民族或这个国家的全民素质就不会高。——好奇心一般都是被冠冕堂皇和循规蹈矩的各种“屈服”**下去的。

好奇心的原始或初级发展就不是单一的,而是宽广的,它的广度伸延到与人接触或与人有关的一切不明事物;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一广度和深度也会相应加深,其中已认识的事物被记忆留存(或者说被懒惰留存),用得着,有趣的,印象深的不易忘记;用不着的,印象浅的容易谈忘。随着人的年龄继续增长,这一广度就变成了相应的集中度,这是由于身边的不明事物变成了熟知事物,它们已经不具备趣味性,只具备实用性,(人的惰性接纳和需要这些实用性的事物)。这时人的好奇心已进入了一定的深度,就是说从表面向深处(即内质)转移,如果某事物具有较深的趣味性,好奇心就会对它深入下去;如果没有遇到什么较深的事物,好奇心就像在外面游荡或是无意间寻找一般,属于遇到这个玩一下,遇到那个乐一翻的局面。

这里的关键问题在于:好奇心遇到的自然事物。

自然的神秘往往是好奇心的终极落脚点;自然的和谐也是平和心境不可或缺的养料;自然的缤纷多彩更是胸怀宽广的最主要成份;而这一切正是促进素质提高最根本的要素。

中国家庭的言行教育主要是辨明“是非”、“善恶”或“告知菜刀的利和害”之教育。在小孩面前,当“是非”与“利弊”发生矛盾时,“是非(国人的是非观)”的教育无疑作用不大,如果作用大的话,那不是教成一个自私的人就是教成一个无私的人,或者教成一个没有自主的人。而“善恶”教育除了也有这方面的弊端之外,还有就是,一个不作恶的人,内心未必没有卑劣、恶毒或凶残的思想,只是迫于某种威严或客观平稳而暂时隐藏罢了。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的家庭教育还趋于传统教育,这种教育里渗透着极重的蛮狠,无理和霸道;这里面本身就存在着“卑劣、恶毒和私欲”,也存在着强大的改变自然的“狂力”。在中国,与自然有着亲密接触的小孩往往被称为“野孩子”,往往会得到拳头和棒子的厚爱;这种“厚爱”表面上(或其出发点)看是为了让他们成为一个“忠孝两全”,“不畏困苦”或是“衣锦还乡”的有用之人,但即使真是如此,他们也必将因长期受制于外力而失去一个根本的东西——自我。试想,如果一个人连最根本的东西都没有了,那他还会有什么呢?素质——不是去尊重和善待别人这样简单;素质——首先是懂得尊重和善待自己,然后才谈得上尊重和善待他人。如果一个失去自我的人非常忠诚的尊重和善待别人,那他自己的人生将会是怎样的苍白呢?——世界已经进入以人为本的时代,不会尊重和善待自己的人自然不会做这种苍白而又愚蠢的傻事了。

如果说中国妇女已从“三从四德”中解放出来,那么,中国男人就没有从“鲁莽、武断”、“清高不认错”和“尊荣之上”中解救出来,这不仅使中国(男)人自身的感受发展和素质提高双双发育不全(广义的说法),也使我们一代、一代的子女在许多方面(已不仅仅是素质方面)更加落后于人。

中国有许多文化层人在如今这个世纪依然不喜欢“世界文学”,他们还是喜欢玩弄一些“之乎者也”,——当然,这里不能说“玩弄”,用“卖弄”更合适些。有一定世界文学知识的人都知道,世界文学大多在“描写自然、遵从自然、服务自然(包括写实)”方面有着突出的表现方法;而这些——自然方面——是许多中国文人一屑一顾的地方;当然更是许多中国人不屑一顾的地方,甚至有很多人都认为自然是——满身污泥、浑身是菌。

种种迹象表明,中国人离自然太远了。有些农村孩子看起来与自然很近,但效果并不理想——这主要是配套软件没有之因。曾经只有家庭的干预,现在倒好,又来了一位威严、高大的“教育”;但总体上农村出来的人还是要比城市的人素质高一些,这一点可以到监狱里做一下调查,看看犯人的人均比率是多少比多少;(客观因素,像“让衣裳褴褛的人多往些日子”就不用考虑进去了。)尽管事实上在我们城市人的头脑中,总认为自己的素质远高于农村人。

可以说,与自然的接触不但是发展好奇心的一个最佳途径,也是把人的思想带离“功利”、“粗俗”和“矛盾”之地的重要贡臣,更是让人获得丰富感受并给人带来抽象、逻辑思维和认清事物本质的国王。而认清事物的本质后,行为的正确性就有了保障。人都有一个向上的自然规律,或者说“生的本能”,在这样的规律——“快乐的生的本能”面前,素质——肯定是想当然的站在正确的一方。不过,有一个基本的条件是:我们这些父母要懂得一些最基本的和最基础的自然科学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孩子在“自然”方面的深入;但我们的情况是,有时间看“肥皂剧”和打麻将,没时间陪孩子和获取自然知识。

因此可以说,只有遵从了自然,自然才会恩赐于人。健康、快乐、和谐、宽广难道不是自然恩赐的吗?人具有这些,难不成还要到清高的书本里另寻素质吗?

(是的,某种意义上说,有很多书本对人的害处远远大于对人的益处,但这并不是本次游览的地方,导游我只是提醒游客不要“盲目购物”。)

也就是说,好奇心不强的人,他的素质是高不到哪里去的。世界这样繁荣,新鲜事物这样多,好奇心弱的人是注意不到这些的;那么,他们的空闲时间都用在哪里呢?这一点,社会许多现象已经给我们做了回答;随便是“饭店”、“洗头房”或是“二奶”,那一个都能让人解上老半天。不过,这都不是我感兴趣的问题。 从近现代中国自然科学领域中不难看出,我们没有一个人到过瑞典,(杨振宁加李政道也不能代表一个中国人),而许多人口不足1、3亿的小小国家,却有多人或多学科拿到诺贝尔奖——这一代表自然科学最新成就奖。——这不是一、二个时代的偶然,绝对不是!而是“自然”反映出的自然和必然现象。而在那些获奖的人身上,我们看到过什么值得一提的“素质问题”吗?难道是他们的成就遮住了人们的视线?——那么多对自然充满无尽好奇的人都不存在“素质问题”,这也不是偶然! 再从我们当前已暴露出的问题来看一看:除了还没有引起深度重视的教育问题外,像腐败问题、医疗问题、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煤矿安全问题、住房问题、食品卫生问题、环境污染问题、资源浪费问题、国有资产流失问题、农民工问题、职业病问题,等等,等等,不胜枚举;这些问题可以说都不是小问题(除了职业病问题在某些人看来是个小问题),都是关系到人们生活、社会进步的大问题;而这些同时还关系到社会和谐与安定的大问题,它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与“利益”联系在一起。有一个基本的事实是,凡是有利益的地方,都是考验个人素质和社会责任意识的地方。所以,我是这样看的,中国人的个人素质和社会责任意识从整体上讲是不高的,而且是很不高的。而这在我看来就是“自然”从某一时代开始,被中国人摒弃了的原因;取而代之的是“儒家的必然”和“迷信的长盛不衰”,它们俩产生的除了有愚蠢的侥幸心理外,还有就是社会上一切不正常的大事件和大现象。另证:艺术——这一人类精神方面的高级产物——都在中国人这里出现了“利益主宰艺术”的现象,不得不让人怀疑:在中国,凡是有利益的地方,都出现了问题,都容不下素质的身影。而这显然也不是现代经济学所能容许的。——可以说,谁不承认自然的奥秘,谁就难获自然的知识;谁不懂得自然的和谐,谁就把握不好取舍的尺度;谁不投入自然的怀抱,谁就永远得不到人生的真谛。——这也是必然的。

我不由得想,真正的素质教育在中国的启航,是否意味着对上述问题的“破冰”——从本质上而非表面上逐渐解决这些问题。因为当前的基本事实是:人们很关心“钱(利益)”的问题,但同时,人们好象更关心“自己孩子”的问题。几乎家家都有孩子,几乎人人都想教育好孩子,同时又几乎谁都不知道怎样才能更科学的教育孩子。我的观察是:人们知道素质教育好,但不知道好在哪里?甚至连素质的内容都不知道;人们知道应试教育不好,但又不知道什么是不好的内容?甚至把绝对不好的当成是绝对好的;除此之外还有不少家长存在“素质的人进不了利益集团”的担忧和唯物心理;以及众多家长连最低能最无徳的老师也不敢得罪的可怕现象等等。它们共同使真正的素质教育对人的作用被层层遮住。我的经验是:家长和老师要想教育好孩子,必须从自身做起,必须叫自己懂得“素质教育”里的核心内容,并且尽可能用真正的素质武装自己。家长和老师都是孩子的“社会环境”,最终影响孩子的不是某个人,而是整个社会环境;因为最终孩子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他们为了自己的生存,必然要尽可能地认识社会,当发现社会并不是他们所想象的那样时,他们要么去改变社会,要么是适应社会,除此之外那就是被社会遗弃。因此我认为,“素质(科学)教育”问题是中国乃至世界所有问题中的核心问题,这一问题的落实和解决,本身就是在改变社会现状和在本质上解决诸多社会问题;而这一教育下的人也更具有改变社会的雄心、能力和胆识,也更能推动社会进步。可以说,这是一个一举多得并且是长期有效的举措。——(我经常听到的一句话是:“社会就是这样子,谁也改变不了”。是的,人人都这么说,尤其是教育界和出版界人更是拿它当“心得”来说。看来,它从“常识”升级为“真理”的时日已经不远了;看来,社会上没有一件事是奇怪的;看来,国人也没什么可抱怨的。而这句话在发达国家,无人会说,也无人敢说,更无从得出这样的心得,因为它完全是“无责任心”的自然流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