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言
所谓“畅游”,实指不受常规形式和内容的可能干扰,不受章节可能对话题或思维的局限,最大限度地行使作者的自由权。因此,这可能会在开始时对具有循规蹈矩思想的人产生一些不适的感觉,因为思想的自由往往也代表思维的活跃。顺以提醒并致谦。
居于广大群众之上的精神世界无疑比一个人或一群人的精神世界要复杂、丰富,并会由于利益冲突而充满着矛盾;这一世界的弄清或大致弄清,无疑也是对客观世界的根源性或基础性认识。本书实际上就是在这两个世界(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里“随意-自然”畅游(当然,主要是以精神世界为主);我想,真正居于社会心理学之上的哲学,才更有可能得出有用的规律性与真理性东西,才更象以服务人(而不是高高在上的学问)为宗旨的哲学。“随意-自然”状态下流露出的是真实,这对于“并不存在真理”而言,也显然要强于“伏案制造”。
每一个作者在写书之前,都会明确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要写书”?换句话说,写书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有人因为自认文笔好,觉得不写书是一种浪费,所以就编写一些大众爱看的故事。有人觉得自己有经历、感想需要让大家知道,并且认为这对大家有益处。有人认为,写一本好书是可以名利双收的。当然,除此之外还有属于工作或行政指派而写书的人,这没多少个人想法,更多的只是完成工作而已。那么,我是因为什么而写书的呢?
首先,我觉得人的内心世界很复杂,很有趣,我想把它们搞清楚;我不相信别人的一些说法,我认为他们的一些观点有相互矛盾和自相矛盾的地方,我要自己弄清人的思维、想法和各种人与社会现象的“出处”。
但是,我并不是深居书房的学者,而是一个最普通的社会人;我有家庭、工作、子女,我要时常为它们服务,尤其是子女教育,更是经常拿走我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在写书的同时——在“两个世界”之间——就自然地倾向于“子女教育问题”。即:怎样才能更科学地教育孩子?
就是说,本来是出于兴趣而随便研究人心理的书,在进展的过程中,在客观世界方面的内容上俨然突出了子女教育问题;并且,在越来越深入的进程中,我愈发觉得这是一个重要问题,我甚至觉得,它关乎到内心世界与客观世界的方方面面。它的澄清——科学论证、分析——不仅会对当代人祛除子女教育中的疑惑有很大作用,也会让在传统教育中出来的人理出糟粕,找到人生方向。
如果本书确实能比较完整的道出了“科学教育”对“科学人生”的作用,那么我想,它应是改变中国应试教育的理论依据。(至少我个人对此已不在怀疑)。
中国在物质方面已有了很大进步,但中国人在精神方面却仍然非常贫瘠,用一句外国人的话说,“中国人象迷失的狗一样,不知何去何从”(网上论坛用语)。——而这正是我又一个要写书的重要原因。
另外,关于“3+2理论”,我想让读者先有一个概括性认识。
这是一个建议人“怎样认识事物”、“怎样利用事物”、“怎样理解事物”的理论。要说把它作为“新哲学”介绍给世人,还不如说把它作为“理论工具”介绍给你。
“3+2理论”首先是这样划分的:“3”代表事物中有三个部分,即:外形部分(注:“形”ɑ包括“型、色、状、式、闻、嗅”等外部直观事物)、作用部分、概念部分。“+”代表与人发生关系。“2”代表事物中有两个理论(或人对事物的不同思维或想法),即:狭义理论与广义理论。
其次,“3”同时又代表事物本身,“+”代表与人发生关系,“2”代表人的思维产物或性质。这里,“+”是最重要的。不与人发生关系的事物,我视为不存在事物,比如世上没有人了,那么事物虽存在,但却不是以人的思维形式而存在的,因此对人而言也就毫无意义。这在现实中作用是无限量大的。如人在做一件事情,头脑中却会想到与此事毫不相干的事物上去,使人受到干扰;而假如思维上视他物“不存在”,那在效率上肯定是大不一样的。——这是一种先从理论上承认有干扰思维的诸多事物:即承认事物本身存在;然后再通过辨别(尤其是对事物中“作用”的识别),确定某事物该不该“此时存在”。——这种在“有关系时存在,无关系时不存在”的理论(思维),是人祛除“顾虑”的理论依据;也是人行为时效率高低的理论依据;还是人一生幸福与否的理论依据。
最后,“3+2理论”也是一个事物,也可以作为其他事物的组成部分。就是说,一个独立完整的事物可能是另一个独立完整的事物的组成部分。或者这样理解,世界是“根目录”,国家、社会、人、动植物等等都是“子目录”,它们都各有各的外形、作用和概念。比如“教育”这一事物,是由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组成;如果你说“教育”只有学校教育这一个部分,那就是狭义理论或思维的产物,就属于不完整事物。比如国家是由政治、经济和文化三大部分组成;如果你说一个国家只要把经济搞好那就一切都好,这同样是狭义理论或思维的产物,同样使四个“子事物”都不完整。这种把几乎所有事物都称为“子事物”的说法,也是我不认同用“生产力来笼统地决定一切”的原因,因为照此说法,“生产力”只是“子事物”,而不是“根事物”。
在《前言》里说这么多,只是希望有助于读者理解本书——从一个大的哲学体系来理解本书。本书在着重“儿童问题”上,也写出了精神世界(或“新哲学”)的外形、作用和概念,即突出在本书的三大部分里。我总觉得:不管是从哲学上、教育上,还是从人的未来生活上,“少儿时期”都是异常关键的基础时期,这一时期如果不能认识或者认识有偏差,那将是影响深远的。历史上有许多哲学家进了哲学这个茂密的森林而没有出来,可能就是轻视了人的基础性东西。而我这个少年儿童的朋友,却自认为从原始森林里出来了。或许,“现代哲学”去掉那些已不属于它的支支叉叉后并不复杂。——或许哲学仅仅是对精神世界或思维的探秘?
其实,最终驱使我写这本书的是我上小学的女儿。一天,我在被她的班主任照见之后,对她的学习成绩和上课表现很不满意,在严厉批评她的时候,我上了火,在给她两个象样的嘴巴后,她让我震颤了:她抬起了头,用她那突然之间就不在天真的眼睛,毫不示弱地注视着我。这是一种从未有过的、与她年龄很不相称的、非常复杂的——象是惊讶,却又镇定,其中还透着能让所有父亲都终身难忘的轻蔑的眼神。我被这眼神闪电般击中,我突然感到一种可怕,一种恐慌,一种意识到自己的巨大失败后的醒悟。
这一带着坚定、带着轻蔑、带着不信任的眼神,让我读到的是反抗,是一个弱者无声的但却最有力的反抗。我也当即意识到,如果再让我从这个当时是维系我生命的人身上见到这种眼神,我就可能彻底崩溃,因为那几年,确实是天真无邪的女儿在支撑着我那受伤的心和脆弱的生命。而“不信任”,将是我们之间一道厚重的墙。
不知是怕失去女儿的心,还是怕失去我自己的生命,反正我当时就得出了一个明确的结论:“八岁的女儿没有错,错的肯定是我”。至于我错在哪里?当时我并不知道,只知道需要冷静分析。我把我所了解的,同样也不溺爱子女,同样希望子女成绩好的同辈人的教育、想法拿来与我比较,我发现,我所做的和想的,与他们并没有什么区别;我也开始系统地关注青少年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其他子女与父母间的亲情;我还对小学课本、传统教育以及近、现代国内外社会现象进行了一些了解和研究;最后我总算发现自己错在哪里:“错在我把女儿的生命当成我的生命”;“错在我的理想破灭,希望女儿在某一天能让我扬眉吐气”;“错在自己不知道什么叫尊重一个人”; “错在我拿她当成我的物品,而不是一个独立的人”;“错在老师的话让我容颜扫地、怒火中烧,好象我活着,我养育儿女是为了让什么人高兴似的”;……等等,等等。同时我也发现了与此相关的许多问题,和可能存在的问题,但这些问题显然不是三言两语就能道清楚的事情。
正好这之前我就想弄清人是什么?思想是怎么来的?有什么活动规律或因果关系?而此时,我的怒火,我的狭隘,我的沉重的身躯,以及我何以会成为一个关心子女学习成绩胜过关心她身心健康的人?何以会由于别人(老师)的几句话而失去理智?何以要把自己的理想寄托在子女身上?何以我连人与物都区分不了?等等所有这一切不都是人内心世界的事物吗?至此,我下了决心,一定要尽我一切所能把它们搞清楚。
作者自序
2005年10月14日
目 录
序言………………………………………………………………………………………2
游内心五洲
第一洲 好奇心……………………………………………………………………………9
玩耍景区………………………………………………………………………………10
(致游客)……………………………………………………………………………14
爱情景区………………………………………………………………………………16(与女士交流)………………………………………………………………………19
死亡景区………………………………………………………………………………21
小结……………………………………………………………………………………25
第二洲 懒惰………………………………………………………………………………27
依赖景区………………………………………………………………………………28
(游客抗议)…………………………………………………………………………29
亲情景区………………………………………………………………………………29
习惯景区………………………………………………………………………………34
习惯的敌人 ……………………………………………………………………36
习惯的盟友 ……………………………………………………………………39小结……………………………………………………………………………………40
第三洲 感受………………………………………………………………………………41
感受的大致内容………………………………………………………………………41
骄傲的感受……………………………………………………………………………46
骄傲同屈服……………………………………………………………………………49
小结………………………………………………………………………………52
第四洲 自我保护…………………………………………………………………………54
均衡景区………………………………………………………………………………54
跟在别人后面…………………………………………………………………………62
自信与自负……………………………………………………………………………65
探寻源头………………………………………………………………………………67
小结………………………………………………………………………………70
第五洲 需求………………………………………………………………………………72
需求与责任……………………………………………………………………………72
四类人…………………………………………………………………………………73
海洋里的鱼最多 ……………………………………………………………………83
小结…………………………………………………………………………………84
与现实连接
挑战与回避…………………………………………………………………………………87
穿越坟山………………………………………………………………………………87
菜刀……………………………………………………………………………………87
白猫与黑猫……………………………………………………………………………89
**……………………………………………………………………………………90
什么是思维发展的基础……………………………………………………………………92
好奇心与个人素质………………………………………………………………………96
教育三思…………………………………………………………………………………99
是传承尊荣还是制造黑影…………………………………………………………99
是幸福的引路人,还是扼杀未来的接班人………………………………………103
是一把开启智慧的钥匙,还是一把锁上思维的锁………………………………104
致家长……………………………………………………………………………………105
认识自私…………………………………………………………………………………112
自私的种类…………………………………………………………………………112
自私的内容与特点…………………………………………………………………114
自私的共同点………………………………………………………………………122
人决定社会现象…………………………………………………………………………135
论证部份……………………………………………………………………………135
延伸部份……………………………………………………………………………138
结个人观点
3+2理论……………………………………………………………………………………150
简易外形部份 …………………………………………………………………………150
(外形、作用、概念、狭义理论、广义理论)
具体作用部份…………………………………………………………………………151
外形的作用…………………………………………………………………………151
作用的作用…………………………………………………………………………152
概念的作用…………………………………………………………………………157
狭义理论与广义理论………………………………………………………………159
具体概念部份……………………………………………………………………………163
“主动与被动”中的概念(子女教育方面)…………………………………………163
“发展方向”中的概念………………………………………………………………167
“矛盾”中的概念……………………………………………………………………170
其他概念……………………………………………………………………………172
素质教育刻不容缓………………………………………………………………………174
自主篇………………………………………………………………………………175
平等篇………………………………………………………………………………180
荣誉篇………………………………………………………………………………184
幸福三要素……………………………………………………………………………191
真实感……………………………………………………………………………192
存在感……………………………………………………………………………196
价值感……………………………………………………………………………198
结束语…………………………………………………………………………………203
<img src="http://3gimg.qq.com/book/images/newyearAct/newyearActLogo.jpg" alt=""/>
【求生卡】答对以下题目,您即获得抽取船票的机会:
鲁迅发表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