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的碰壁是因为他做事的方式有问题,而不是能力上有问题。
赵匡胤应该也对失败进行了总结。首先,为人处世要顾及他人,要站在他人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其次,官场上的关系都是客套的,靠不住。第三,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一个好汉三个帮,他需要自己的朋友。以及还有很多很多……
话说后汉在开封建都了。赵弘殷在更迭了数个朝代后还是禁军的军官,不得不说还是很有能力的。开封虽然经常换皇帝可还不是赵弘殷认为的那么不稳定,至少赵弘殷一直都是能在开封当官。
有言道: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可是赵弘殷发现开封的现实是:流水的皇帝铁打的兵。
前面说道了公元947年杜重威投降引来契丹灭了后晋,刘知远在太原称帝建立了后汉。契丹人一走刘知远便重新占领了开封开始反攻契丹。本来投降契丹的杜重威见刘知远强大又转过来归附了刘知远。
后汉开始崛起了。不过好景不长,公元948年元月刘知远长子逝世对其打击太大,加之年迈多病,结果没多久在位仅一年的刘知远就死了。
即位的是刘知远的儿子刘承佑。按刘知远的遗训杜重威是个超级墙头草必须除掉。
前面也讲了杜重威领十万大军投降契丹结果导致后晋直接被契丹灭了,后来契丹皇帝耶律德光后来病死了,新的契丹皇帝耶律阮命杜重威去守在魏州,结果这杜重威又看到刘知远强大了又转过依附刘知远,刘知远也知道这杜重威是风往哪边吹人就往哪边倒根本靠不住。
杜重威是假意归顺根本不停刘知远的命令,于是刘知远就叫自己的弟弟慕容彦超去打杜重威。结果这杜重威再次展现了他无耻的面目,杜重威一看打不过又投降了。
慢着,一个叫刘知远另一个叫慕容彦超怎么会是兄弟呢。这不奇怪,他们是同母异父的兄弟,所以姓氏不同,在那个年代死人的事情太频繁,妇女改嫁不是稀罕事情。
刘知远临死都还在担心杜重威又要造反,所以就设计死后先不发丧,诱杀了杜重威才得以瞑目。
你以为除掉杜重威这皇权就稳定了吗?当时社会可不是一般的乱,杜重威只是地方节度使中势力强点的一个,另外还有很多节度使势力也很强,这个些人同样不把新皇帝放在眼里。大家都知道“天子宁有种乎,兵强马壮者为之耳”。
每次遇到客气点的收到圣旨可能就是礼貌性地说一声“臣遵旨”之后就把圣旨一扔,就跟完全没接到过圣旨一样。还有更牛就是当面回绝皇帝的旨意,甚至还跟皇帝反驳说皇帝的方式不对。
刘承佑这个皇帝当得实在憋屈。刘承佑也发现,国家大事你们反对也罢了,我自己家里的事这些大臣也反对。比如刘承祐想立自己所宠爱的妃子耿夫人为皇后,大臣杨邠说不可以,这样有失礼节;耿夫人去世,将用皇后的礼节安葬,大臣杨邠又说不可以,这样有失礼节。
这下简直把刘承佑气疯了。刘承佑愤怒了,刘承佑大骂:“我才是皇帝,你们必须听我的!”
仓促即位的刘承佑的皇位不稳,需要先巩固皇位,这些前朝的大臣和节度使们实力依旧很大。但是硬来的话刘承佑会吃亏的,所以刘承首先是收回大权,再安插母亲家族的人揽回大权,对于政敌就采取各个击破的方式来予以打击。
这样慢慢的就引发皇帝与旧臣的矛盾逐步激化。初涉政治的年轻皇帝手段却极其简单粗暴,一开始就把重臣杨邠与史弘肇等人杀了。但是这其实是杀鸡儆猴了,反而让“猴子们”坐立不安了。
刘承佑对其他大臣大都采取的诛杀措施。这下有权有势的节度使们坐不住了,他们知道再等下去下一个死的可能就是自己了,于是纷纷联合起来造反。
节度使李守贞伙同赵思绾、王景崇,发起叛乱。刘承佑先派白文珂、郭从义、常思等人前去讨伐。白文珂、郭从义、常思等人击败李守贞后,李守贞退守河中城,仗着自己的城池坚固而闭门不战。白文珂、郭从义、常思等人围城,从春天一直围到夏天,始终没有攻破河中城。
刘承佑慢慢才发现这些节度使还是很强,并不是说干掉就能干掉的。再拖下去会对自己很不利,因为其他还有很多节度使在观战呢,要是李守贞都吃不下来的话其他地方的节度使更要起来造反。所以必须尽快除去李守贞,免得迟则生变。
面对难以对付的李守贞,刘承佑只有一张底牌了——郭威。
郭威是什么人呢,他就是五代时期最后一个王朝后周的建立者。足智多谋,为刘承佑老爹刘知远打下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在朝中位高权重。说起来郭威还有些江湖气息,郭威年轻时曾在脖子上纹了一只飞雀,当时还有个江湖名称叫“郭雀儿”。
刘承佑找来了对郭威说:“朕欲请将军出征可否?”郭威用了最官方的回答说:“臣不敢请求,也不敢推辞,谨听陛下的命令。”用直白意思可以表达为:“我不主动请求,但是你要我去我也不敢推辞说不去,听你吩咐就是了。”这句话的可以理解为:“我不想去,但你是皇帝只好听你的咯。
郭威其实也是硬着头皮上的。李守贞也不是好对付的,郭威必须壮大自己才行,皇帝只是要郭威去打仗,提供的兵力也不足以击败李守贞。郭威首先开始招兵买马,做好讨伐李守贞的准备。
前面我们说道了失意的赵匡胤在失业后到处奔波,这正好遇上郭威招兵买马去讨伐李守贞。
正巧一身本领无处使的赵匡胤碰上了郭威的招兵买马,于是赵匡胤就去投军了。
赵匡胤本领出众,几乎无可挑剔,参加这样的选拔简直soeasy。老爸再也不用担心我的工作!
最后,赵匡胤如愿加入了郭威军队,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
赵匡胤刚投军就要开始一场硬仗。李守贞坐守地利优势的河中城,已打退了白文珂、郭从义、常思等人多次攻击,河中城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
正所谓将不在勇而在谋,老迈的郭威之所以是刘承佑的王牌肯定是有郭威过人之处的。郭威在赵匡胤参加的第一次战争中当了免费教学的启蒙老师,准确的说是还倒给赵匡胤开工资的教学打仗。
郭威并没有劝李守贞投降,他知道连打了几场胜仗的李守贞不可能投降。郭威也没去训斥甚至惩罚久攻不下的白文珂等人借以振奋军心,只是带上了些人,轻装简骑地围着河中城转了几圈进行视察。
回来之后,郭威下达了第一道命令――常思派人去筑寨于河中城城南,白文珂派人去筑寨于河中城城西,郭威亲自领中军筑寨于河中城城东,留城北一地空缺,不设人马。同时征调周边五县百姓近三万人,在三寨和河中城之间筑起了连接不断的小型堡垒,来保护新建的营寨。
命令一出,全军哗然,老百姓也是一脸懵:这是打仗吗,你是在玩过家家吗,咋还开始修房子住上了。面对质疑,郭威不动声色:“高科技,你们不懂,我不怪你们。”
李守贞看到郭威的举动估计也没明白,你们不是来打仗的吗,找些农民工来修房子干什么,李守贞不禁心中大骂:“whatareyou弄啥呢?”
李守贞会不会黑郭威说他要拖欠农民工工资呢。估计也没用,法律规定了农民工工资一分都不能少,再说花的也不是郭威的钱,政府会结账的,退一步讲古代时候为国家服务是老百姓的义务甚至不需要开工资。
一天夜里,久困城中绝不露头的李守贞突然率军出击,没有准备的后汉军一片慌乱,只得放弃了堡垒,向新筑的营寨里撤退。等后汉军重新集结,列队出寨,准备痛扁敌人时,李守贞的军队已经不见了。愤瞒、激动、劳累,再加上这些日子以来不断积压的郁闷,让这些火气旺盛的后汉大兵们再也控制不住。
接着郭威下了第二条命令。大兵们终于知道了那些征调来的农民工们为什么没被遣散回家了,这些人得重新劳动,把刚刚被毁的堡垒再筑起来,而他们也别想闲着,以前干什么,接着继续练!只不过他们很是奇怪,看起来这场战争的主角像是这些勤劳的农民工,而他们这些当兵的,只不过是这些农民工的保镖。
慢慢的,李守贞终于发现郭威可能还是个围棋高手,郭威这是要围城。那么唯独北面不围的用意李守贞也明白了:“这是给那些逃兵准备。”
当士兵们的看到后汉大军长期压境,本来就人心惶惶,北门又是天然的逃跑路线,郭威还天天不设防,鬼才愿意陪李守贞死在这里呢。
在这之后,只要堡垒出现,李守贞就会心急火燎,不计利害地率队出城,不管用什么样的代价,都一定要把堡垒毁了,然后他才能带着人马逃回城。如此周而复始,持续了接近整整一年。
这样下来,守城的人越来越少,军心也越来越不稳,破城只是迟早的事。
时机已到,郭威终于下达了第三条命令。郭威部全体士兵嗷嗷叫着冲向了河中城,就这样,三面强攻,北面放行,李守贞的士兵被这致命的一线生机,以及在拆墙游戏中玩得筋疲力尽的身体给彻底拖垮了。
我发现这郭威肯定是个麻将高手,连“三缺一”的道理都懂,佩服!实在是佩服!
现在其实胜负已分,就差最后一击了。河中城被一鼓而下,李守贞贯彻了自己绝不投降的宗旨,城破后全家集体自焚。赵思绾、王景崇看到李守贞兵败,于是相继投降。
李守贞坚守河中城打退了无数次进攻,郭威陪李守贞耗了一年几乎没有费大力气就摧枯拉朽般取得了胜利。郭威前期耐心的部署看似无用,但都有深刻的道理在其中。
郭威简直是赵匡胤的良师益友。
就这样赵匡胤胜利的赢下人生的第一场大战,还受益匪浅。赵匡胤知道这是一个正确的发展之路,在这里会学到赵匡胤想要的一切。
梦想就从这里开始。
前进吧,天选之人是上天安排的。爱因斯坦说过:“上帝(跟上天一个意思吧)是不会乱扔色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