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游牧民族的契丹建立国家本来算不上什么影响深远的壮举,因为游牧民族在历史上建国过很多国家,比如春秋战国时期的匈奴、南北朝时期的鲜卑、隋唐时期的突厥。但是有一点是契丹远胜于这些国家的,那就是做皇帝。
契丹不是第一个游牧民族当皇帝的,在南北朝时期五胡乱华的时期,那个时期曾经有数个鲜卑族皇帝建立的国家,但是这也跟契丹有本质区别。按现在史学专家的说法是南北朝时期鲜卑族人建立的中原政权只能算作是渗透王朝,而契丹人建立的征服王朝则不同。
首先什么叫渗透王朝,指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族建立的政权,在建立政权之前,他们就从塞外往中国内地迁徙,逐步以半和平渗透的方式获取政权。以十六国、北魏为代表,包括五代十国中的后唐、后晋与后汉等。
征服王朝最大的不同就是他们刻意维护自己种族的文化,统治者皆把本属种族的语言定为国语,作为博大精深的汉文化与他们的文化间主要是相互渗透与融入。并且征服王朝都凭借其强大的武力迫使汉人王朝所臣服。主要包括辽、西夏、金、元、清朝,最为典型是元朝和清朝。这里可以看出,契丹建立的辽是最早的征服王朝。
自古有说法叫“胡虏无百年之运”,契丹是第一个打破“胡虏无百年之运”的王朝,那么如此强大契丹是怎么一步步建立起来的呢?
首先要分析契丹人有什么优势。
一是契丹人有丰富的战略资源——马,契丹人生活在大草原,这里是马的天然大牧场,马是古代最重要的战争资源;
二是契丹人天生都是战士,契丹人是游牧民族,骑马打猎是从三岁玩游戏就开始学习生活技能,这点跟农耕文明的汉人有明显区别,我们汉人称得上弓马娴熟的战士在契丹草原上一抓一大把,而且可能还能玩到你服气为止。
三是契丹人生性顽强。契丹人比其他夷狄更加顽傲,父母死了,以不哭为勇,而我们中国是以哭为孝。契丹人崇拜太阳,门窗都是朝向东面。契丹人生在严寒之地,从小伏冰卧雪,与虎熊争夺猎物,与蛮夷争夺地盘,在恶劣的环境下争夺生存空间。
那如果你很严谨就可能会反驳我的观点,契丹人一直都是这么生活的为什么到了唐末才突然崛起呢?
简单的来说是因为技术发展和出现了耶律阿保机这么英明的领导人。虽然契丹人很早就会骑马和使用弓箭,但是由于技术水平的落后早期的游牧民族使用的弓箭的镞(箭头)是用鱼骨磨尖做的。显然这么落后的箭矢是没有杀伤力的,我们国家在汉代就广泛使用铁质武器了,你可以想象鱼骨做的箭头如何射得穿铁质铠甲。大约在唐代契丹人通过向汉人学习掌握了冶铁技术,铁箭头、铁刀枪、铁铠甲等等大量被契丹人所使用,这让契丹人战斗力大大加强了,他们开始盘踞在中国东北。
到了唐朝末年,黄巢起义彻底加速中华大地的剧变。汉人与汉人之间互相残杀,军阀与军阀之间互相混战,全国各地到处是**掳掠、饿殍遍野,甚至食物短缺出现了人吃人,比鬼子入侵还更加可怕,中原的老百姓为了生存开始了最早的“闯关东”。大量的老百姓为了生存北出长城来到了冰天雪地的北国,这些人开始和凶猛的契丹人争夺土地和生存空间。
来自农耕文明的老百姓种田还行,骑马打仗得专业的将士才会,我们都说了契丹人天生就是战士,你要让那些手无寸铁的人(拿锄头的应该可以忽略不计吧)跟契丹人打斗的话结果可想而知。再次提一下契丹这个时候还是奴隶制的部落联盟,于是这些人无异于羊入虎口。
这些俘虏中也有文化水平很高的人,比如前一篇我所提到建议耶律阿保机称帝建国的人,这个人叫韩延徽。这个不是被俘虏的农民,他是因为战败被俘的。
当时由于汉人大量跑到东北开荒,虽然很多人成了契丹人俘虏,但是对待这些汉人也很麻烦,你要他们跟这一起去骑马打猎超级不现实。这些汉人来自农耕社会,种田的事很懂你要是让他们去打猎骑马拉弓不是他们擅长的事,其次他们要是学会了骑马射箭他们要是造反怎么办。汉人中很有指挥头脑的人就提议让更多的汉人来到东北开垦,而农耕所收赋税,也增强了契丹的经济实力。道理很简单,在中原地区老百姓种田把赋税交给政府到了东北交给契丹的酋长也没什么不同,甚至契丹人没收过税可能还好唬弄些,说不定缴税还更少。这一下让契丹人成地主了,契丹人发现很划算,这样比起去打猎才有得吃好多了。
汉人不仅要种田也要像在中原的时候一样的生活,他们需要衣食住行,也需要教育、娱乐、享受。汉人的到来不只是把人带过来了,他们也带来了汉人思维方式和自己的文化传统。汉人的到来也带来了很多汉人的文化,冶铁、纺织、制瓷、医学等等逐渐地让契丹人的社会水平大大提高了。整个契丹的人类发展指数陡然提升了几个档次。
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也来了,这些汉人来自农耕文明与契丹的游牧民族文化差异太大,在社会管理上出现了大量的问题,一时无法解决。
我们说了契丹是实行的奴隶制,这些汉人无论是开开荒的农民还是战争俘虏在契丹都属于贵族的奴隶。我们汉人的社会讲求的是仁义,在春秋时期的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把中国引向了封建社会,从此告别奴隶制度已超过一千多年了,突然间了这些汉人又进入奴隶社会做下等公民自然有很多人开始往中原或者其他的地方逃跑。
这应该如何解决呢?如何才能让这些汉人不逃跑呢?
一个聪明的汉人俘虏韩延徽就给耶律阿保机提出了一个划时代的管理制度——一国两制。
一国两制我们现代的人一点不陌生,说起一国两制我们会想到***的伟大设想。我们国家现在的制度就是一国两制,大陆地区是社会主义制度而港澳台是资本主义制度。那当时的一国两制又是什么制度呢?
游牧系统一套制度,农耕系统一套制度。设置为南北两院或者叫南北面官制度。北面官,用契丹国制度,契丹原来用的什么制度现在还用什么制度,所以契丹人依旧使用契丹特色的奴隶制;南面官,仿中原制度也就是唐朝的制度,唐朝用什么官怎么管理什么制度几乎还是那样不变,汉人依旧使用唐朝特色的封建制。这是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这特别的组合就形成有契丹特色的半奴隶制半封建社会。
所以一国两制的确是一个完美的解决方式,优越的制度让契丹国受益至少两百年。
皇帝召集文武百官开会的时候也是如此。因为契丹民族有个特殊的习惯就是东向拜日,他们崇敬太阳。所以他们的皇帝面对东方坐的,这跟我们汉人皇帝面向南方坐有明显的区别。文武大臣开会的时候,契丹官员跟汉人官员就分成两列,一列在南一列在北,所以才有南北面官制度的说法。甚至人员生活也是分开的,我们汉人习惯驻在城里,在契丹地区也广泛修建城池,而契丹人习惯是住帐篷,所以在契丹的城市都有个特殊现象就是城市被一分为二,南侧的是城市结构的汉人居住,北侧是搭建帐篷的契丹人居住,甚至皇宫的结构都是如此。
而且很有意思的是契丹的首都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的都城就是典型的代表,临潢府的南城是汉人居住的砖瓦城市,北城则是一个大大的城墙里面驻扎这契丹人的帐篷,唯一跟其他契丹人的地方不一样的是这些帐篷外多了一堵城墙而已。
对于官职结构也是分两个系统,契丹人还是在皇帝之下,大体上分为朝官,宫卫与腹心部,族帐。汉人这边的官职就复杂夺了,几乎是把唐朝的旧制完全照搬过来了,分了三省六部、枢密等等,比起契丹人的机构庞大多了。
作为游牧民族的契丹人生活方式跟汉人也有着天壤之别,最大的特点就是居住方式不一样,汉人要住房子,契丹人则是住帐篷。下至黎民上及皇帝,契丹人是清一色的住帐篷。
契丹皇帝所住的也是帐篷,不过这个帐篷更特殊名称也不一样,叫斡鲁朵。斡鲁朵这个名称是契丹语的汉语音译,本意是宫帐。
在临潢府的宫帐才叫斡鲁朵,但是契丹的皇帝不是长期都呆在都城临潢府,契丹人是游牧民族,他们一年四季需要外出狩猎,皇帝的宫帐也会随着迁徙。
契丹还有个重要的制度就是捺钵制度。这是我们非常陌生的制度,不知道也不算我们无知,因为这是草原民族所特有的文化,作为没有经历过的人来说没听说过是正常的。
捺钵是契丹语的音译,意为行营。在上京临潢府驻扎的时候宫帐就是斡鲁朵,现在外出狩猎时行营就叫捺钵。
《辽史》记载:“秋冬违寒,春夏避暑,随水草就畋渔,岁以为常。四时各有行在之所,谓之捺钵。”因为一年四季捺钵的地方不同所以也叫“四时捺钵”。
春捺钵,一般春天就是猎鱼,地点一般在长春州(吉林扶余塔虎城)。春天由于湖面冰层较厚,所以要在湖面凿开一个洞进行捕鱼,估计有点像现在电视上查干湖捕鱼的场景。你要问我冰层要多厚才能承受人的重量的话,我这里能告诉你答案,贝爷在《荒野求生》里说过冰层超过10厘米就行。
夏捺钵,主要地点为吐儿山,位于黑山东北(应该在今天辽宁省)。在这里皇帝主要与北面、南面大臣会商决策军国大政。会议结束以后皇帝拔牙帐前往行猎地点,游猎张鹰,讲习武艺。弯弓射大雕,引无数英雄竟折腰,好美的画面。
秋捺钵也称“秋山”,意为秋猎于山。地点位于永州(今吉林省境内)伏虎林。听名字就知道狩猎的对象是老虎。猎虎以外,秋捺钵还有射鹿的安排。这是我觉得捺钵过程中狩猎最爽的一季,打猎的对象全是大型野兽,让人血脉喷张。
冬捺钵,冬捺钵在永州(今吉林省境内)东南的广平淀,冬天严寒所以皇帝牙帐于此坐冬避寒召开北、南臣僚会议,兼受北宋及诸国贡礼,得暇时则外出校猎习武。
看完契丹的捺钵制度让我都有些羡慕《天龙八部》中萧峰和阿朱海誓山盟去塞外过木马放羊的逍遥日子,感觉好飘逸,好快活。
捺钵制度中游牧狩猎文化威武有加、健勇无比的宝贵元素,为中华文化北雄南秀、气象万千的多元一体格局带来了新的因子,注入了新的活力。这是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的在雪国的完美绽放,是异域的奇妙风光。
我在这里也出个题考验下大家,请问契丹的首都在哪里?
如果你的答案是上京临潢府就错了,契丹的首都在捺钵,也就是说契丹的首都是流动的,皇帝的捺钵地在哪里首都就在哪里。
契丹的制度和文化也在蓬勃发展。耶律阿保机还为契丹创建了专门的文字,契丹文字主要包括契丹大字和契丹小字。你不要以为契丹大字就是写的更大或者是大写字母,也不要以为契丹小字就是写的更小或者是小写字母。契丹大字是更早创立的文字,它是参照的汉子构成的,甚至有些字直接就使用的汉子,这点有点类似现代的日语。契丹小字是契丹大字演化来的,在契丹小字里就完全看不到汉子了。契丹字跟汉子有很大的不同,契丹字是表音文字,是看到文字就能拼读出来的文字。汉子是表意文字,一个字有一定的意义,但是无法看到字就能知道读音,汉子的读音还需要学习类似今天注音符号或者拼音的方式进行使用。遗憾的是契丹字现在没人能够破译,契丹字也是同中国众多古文字一样成为二十世纪未解之谜。
大家不要小看文字的发明,我们经常提到人类文明有五千多年的历史,这五千多年的历史是怎么来的呢?答案就是以文字的出现。文字的诞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是精神文明的重大成果,文字的出现是人类由蒙昧走向文明的分水岭,对于文明的传承和交流具有深远意义。
契丹的文字不流通其实也相当于密码,宋朝人没人能认识契丹字,所以打仗时即便截获契丹的书信也看不懂。据说这也是契丹人不推广文字的一个原因。
不仅如此契丹还制定法律,这些新的法律让契丹的奴隶制和汉人的封建制相互包容,共同完善和发展。
契丹人改革习俗,发展农业、商业等等,契丹的大地在潜移默化间正在发生剧变。这一切变化致使从量变到质变的重大转变。契丹具备了称霸一方的绝对实力。
这样的日子这么过下去,有个必然的发展过程就是契丹人日子过好了人口日益兴盛,财产日益丰厚。正所谓财大气粗,更何况这契丹人“胳膊也粗”,契丹人战斗力也很强。这些契丹人的腰杆也硬了,原来那些欺负契丹人的国家、民族还是欺负契丹人可就不行了。
原来的契丹人是打不过你,现在的契丹人要钱有钱、要粮有粮、要人有人。但是依旧有人敢于挑战契丹。
一个是蒙古人的祖先——室韦人;另一个是女真的分支——靺鞨人。
室韦人前面我说了,他们跟契丹人一样是鲜卑人在东北的分支,算起来是契丹人的近亲。结果耶律阿保机把他们一部分人征服了,并且把他们收编进了契丹的部落,其他的人往更北的地方迁移了。
靺鞨人建立的渤海国这个时候已经走向衰弱了,完全不是已经崛起的契丹人的对手。只用了一年耶律阿保机就把立国两百余年的渤海国给灭了。同时把渤海国改名东丹国,还把自己的长子耶律倍封作东丹王并且统治东丹国。
契丹兵强马壮,一时之间无敌于天下,铁骑所到之处皆是亡魂,威震华夏。中原各个政权也开始认识到额塞北有个骑着世界骏马的天子。
契丹一跃成为中国大地上最强的国家。塞北之英魂,雪地上有个披着皮草衣着华贵的狼王,他所到之处万人敬仰,四海诚服。他建立了一个伟大的国度,幅员千里,东至大海,西抵流沙,北接荒原,南入长城。在这片大地上有最强大的铁骑,有富饶丰美的水草也有丰产多收的良田。
江山如画,犹如一副传世的画卷在徐徐展开,草原天子正在指点江山,他惊鸿一瞥,用泼墨山水的书法在优雅的书写着一个波澜壮阔的故事。
秀丽的江山可传承数百年,遗憾的是人却不能寿比南山,伟大的耶律阿保机、神光异香附体的神人、契丹人的金山终于倒下了。
耶律阿保机留给子孙的是一个锦绣河山,同时还留给了子孙“一块不能分割的蛋糕”要如何分割的复杂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