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语6
林则徐在虎门的时候,想要禁烟,可以来水军的船全是木船,兵备弛废,二来英国鸦片走私入关,会给各衙门缴纳一大笔孝敬,水军衙门负责缉私,所得最丰厚,故而不愿出力。林则徐于是大力整顿过当地吏治,惩戒过了很多人,却放了关天培一马。关天培感恩戴德,成为林则徐亲信,自此唯林则徐马首是瞻,并出动水师,率先收缴和销毁鸦片两万箱,受到清廷嘉奖。
后来林则徐被撤职,咸丰派遣直隶总督、国之干臣、朝廷心腹的琦善来广东,琦善和广东士绅以议和为主,独关天培依旧主战,最后力战而死。
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源自我的近代史老师
2017年8月9日,上海,26·29℃,中雨,西风微风,空气32(优)
宜:安机械、纳采、订盟、祭祀、祈福
忌:入宅、嫁娶、掘井、牧养
郑襄公很识相,将“墙头草”定为郑国国策,国外算是搞定了,加上又是郑穆公的长子,弟弟们也不闹,在位期间还算一片祥和,有效期十八年。
既无外患,必有内忧。郑穆公多子多福,算是龙生九子吧,各有不同。郑襄公年纪最大,被弟弟们推举上位后,十分感动,投桃报李,弟弟们都给了不错的官职,本身又是皇亲国戚,一个个的自立门户。
他的弟弟有郑灵公的亲弟弟公子去疾,字子良,当初高风亮节了一把,混得还算不错,成为了郑国良氏家族掌门人,与他一样的还有六个家族,分别是:国氏、驷氏、罕氏、丰氏、游氏、印氏。
而干掉郑灵公的公子归生则被国人嫌弃,公子归生打仗还不错,当初帅军与宋国一战,大获全胜,将宋国元帅华元俘虏,意气风发,活着的时候无人敢惹,死后连老婆孩子佣人一起撵出了郑国。
公子宋的下场没说,只是七大家族中没他也可见一般。七大家族各有千秋,都不是省油的灯。襄公在的时候还镇得住场子,襄公一死郑国也就一江春水了。
襄公儿子郑悼公公元前587年继位,中年早逝曰悼。郑悼公刚继位不久,就出事了。之前郑国和许国交战,夺得了一些领土,把它给了襄公的弟弟公孙申。十一月的时候,公孙申领兵划定所得的许国疆土,结果在展陂被许国击败,郑悼公为叔叔出气,攻打许国,夺得锄任、泠敦之田。
许灵公一跺脚,便去楚国告状。
当初楚庄公攻打郑国,郑襄公带着军民扛了三个月,晋军迟迟不到,于是郑国投向楚国也。
楚国毕竟是大哥,郑悼公不想生事,于是派弟弟姬睔(gǔn)去跟许灵公对质,一言不合被楚国扣下。
既然楚国不给面子那就找晋国,此时晋国郤克打败齐顷公,国内又有士燮、栾书等能臣,国力蒸蒸日上,郑国来拜码头自然笑纳,表示凡事有我。
楚共工是楚庄王的儿子,父亲在世时威加海内,虎父无犬子,自然咽不下这口气,让姬睔(gǔn)给郑悼公带个话,咱俩没完,第二年就兴兵攻郑。
郑悼公心力交瘁,压力颇大,当年就去世了。
郑国人选来选去,觉得郑悼公弟弟姬睔有担当,国家有事能挺身而出,于是推举他当君王,号称郑成公。郑成公派叔叔公子去疾到晋国求援,打败了楚国,还俘虏了楚国宫廷琴师钟仪,并把他送给了晋景公作为投名状。
钟仪由于水准高超在楚国被封为郧公,到了晋国之后,晋景公给了他一把琴让他秀一下,钟仪弹奏起了楚国的音乐,晋景公大为感动,认为他身为俘虏却不忘故土,很有操守,于是又送他回国。
楚共工战败后痛定思痛,军事上搞不定只能玩政治了,于是派公子成去见郑成公,要和谈。郑成公自然很感兴趣,双方相谈甚欢。其实郑成公并不想反水,只是想跟楚国搞好关系,低声下气,只求楚国不闹。
当初曹操和韩遂、马超交战,屡次失利,于是灵机一动,战场上要跟韩遂叙旧,随便聊了些旧事。马超问韩遂你们聊什么这么开心,韩遂说随便聊聊而已。马超心中大疑。
这种瓜田李下的事,怎么可能说得清。楚国于是将消息暗中捅了出去,晋景公大怒,却不动声色。当时为了表忠心,属国国君都要定期去拜码头,趁着这机会,晋景公将郑成公抓起来,当庭质问。郑成公只能百口莫辩,加上心中有鬼,于是又被晋国抓了一次。
在楚国被抓时,他和楚共工叔叔子反关系不错,还能有人说说情。如今在晋国人生地不熟,算是交代了。
晋景公抓了人不算,还让栾书带军给郑国个教训。郑国国内一片慌乱,连忙派伯蠲(juan)去解释,不成想也被杀了。
思前想后,与其受制于不如先发制人,公孙申想到整件事因自己而起,而自己又是被许国连累,于是力主立了郑成公的哥哥郑君繻(xu),一面向楚国求救,一面发兵攻打许国。
栾书听了之后苦笑一声,原以为抓了郑成公此战肯定十拿九稳,偏偏郑国另立新君,手上人质一下子一文不值,杀了人质或是虐待人质传出去都不好听,难不成还要好生伺候吗?
不过栾书精通谋略,忽然计上心头,与晋景公合计一番后,派人召来郑成公,问候了一番之后说,晋国是大国,怎么可能乘人之危,如今放你回去整兵备战,我军不日就要攻城了。
原以为必死无疑的郑成公喜出望外,可是又悲从中来。原本听说哥哥当了郑伯也没什么,自己反正回不去了,如今竟然回去了,那这事就有的说道了。
这也是栾书的意图,放你回去自相惨杀。
还没等放郑成公回去,郑国就闹了起来。郑君繻三月继位,四月被杀,立了郑成公的儿子公子髡(kun)顽为君主。公子班为郑国执政被兄弟们撵走,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于是逃奔许国。
五月初晋景公意外离世,晋厉公上位,会合诸侯要讨伐郑国来立威。郑成公的叔叔们把父亲郑穆公时宗庙的钟送过去,驷(si)氏家主公子騑(fei)甘当人质。一系列举动很给了晋厉公面子,晋厉公一高兴,当即就放郑成公回去。
而后郑成公回国,自然复位,不过想起晋国就牙根痒痒,更恨得的是另立新君的家伙,干掉了叔申、叔禽解恨。
有道是十年磨一剑,郑成公回国之后养精蓄锐,而后公元前575年正式与楚共工联盟,惹得晋厉公大怒,帅军攻伐。楚共工率兵北上,被射中一只眼,遗恨而去。
郑成公死扛到底,熬死了晋厉公,公元前571年去世,儿子髡顽继位,是为郑僖公。
郑僖公在位五年,当时公子騑因为当年甘当人质换回侄子郑成公,恨得郑成公信任,得掌大权,算是郑僖公爷爷辈的人了。公子騑丈量土地,厘定边界,做了很多好事,不过也趁机捞了一笔。有一群同辈的公子不服,要废了他,却被公子騑抓起来杀掉,自是无人敢惹。
郑僖公看不过去,双方闹起来,公子騑杀了郑僖公。有过曰僖,不过我没查到他的过错是什么,也可能是纯粹的政治斗争。
公元前566年,公子騑立了郑僖公的儿子为君王,是为郑简公。郑简公在位三十六年,手下能人辈出,算是不错的君主。
中国喜欢论资排辈,公子騑从父亲郑穆公算起来,算是四朝元老,按理说已经是独孤求败的境界了,可是焉知来者不入今。尉止是郑国武将,跟公子騑有仇,打仗得来的俘虏,公子騑要最好的,自己的亲兵,公子騑说减就减,此恨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
尉止多方串联,组成杀驷联盟,攻其不备,杀了公子騑,还杀了司马、司空,挟持郑简公。
郑国大夫游氏公孙虿(chai)、驷氏子西、国氏子产率军平叛,救了郑简公,也因平叛得到重用,公孙虿还当了司空,新一代的政治力量登上舞台,郑国的内讧终于平息下来。
郑国国情十分独特,有为的君主子孙都很多,而且大多为官为卿,君主更喜欢用自己的同宗子弟,是以郑国的政权始终把持在姬姓的手中,外姓很难强大起来。而如齐国、晋国等国,外姓势力总是大过亲族势力,最终被外姓取而代之,如此看来,多子多福还有些道理。
郑国的管理制度大致如下:
郑伯以下是六卿,分别为:当国(上卿)、为政(次卿)、司马、司徒、司空、令正。由于外有强敌,故而郑国将外交作为国之存亡的大事,独创了令正一职,专门负责外交辞令。
这六卿的位置由七穆轮流掌权,这根本上使得外姓只能重在参与,稳固了自身政权,不过春秋后士族崛起,游走天下以期封侯重用,一展抱负,郑国这样故步自封也使得在之后彻底沦为配角。
不过,郑国最终还是迎来了一场辉煌,原因是自家出了个一时无两的人才——子产,算是郑国落幕前的余晖吧!
子产,姬姓,七穆之一,国氏家主子国的儿子,名侨,生年不详,论辈分是郑简公的爷爷辈。郑简公即位时,子国、子儿攻打蔡国,俘虏蔡国司马公子燮,郑国举国欢庆,独独子产不乐。
子产对父亲说,郑国国内还不安稳,人心思定却还在外打仗,明明是小国还崇尚武力。咱们在晋国和楚国之间,本来就不好过,年年打仗,何时是个头啊!
子国大骂,妄议国政,不怕被杀头吗?
郑简公三年时,尉止叛乱,子产临危不乱,和同宗兄弟率军平叛,赢得了第一笔政治资源。而后公子嘉专权执政,惹得卿大夫们的嫡子不满,差点酿成内乱,也是子产摆平,子产的威望也因此与日俱增。
公元前554年,郑简公诛杀专权的公子嘉,任命子产担任卿位,郑国正式起飞。
子产为政之初,延续了子騑的政策,丈量土地、厘定田界,一片骂声。当时郑国国内盛行乡校,士子等有土地的人交际的地方,下了班在此聊天议论国政,谈起子产恨得牙痒痒。
中国自古以来都有徇私舞弊之说,有土地是要交税的,那就少报瞒报。本来家中有十亩地,报了上去,新开垦了十亩地,那就瞒着不报,等什么时候瞒不下去了再交,能拖多久算多久。子产丈量土地,虽说把田界定了少了很多纷争,可也多交税了,自然心中不乐意。
一群人在一起纷纷骂不绝口,还编了顺口溜“取我衣冠,取我田畴(chou),孰杀子产,吾其与之”,影响十分恶劣。
这种事自然有人出头,郑国大夫然明对子产表忠心说,让我把乡校拆了吧!
子产笑笑,拆掉乡校是出口恶气,可是又能怎样,于是说,留着吧,百姓们参政议政是好事,集思广益嘛,听听别人骂自己,也知道自己施政的利弊得失,何苦拆掉呢!
国家总是需要一些有担当的人站出来的,沽名钓誉易得些,担当骂名就不易了。一个人,习惯于安逸,每天睡到日上三竿,那是很容易的事,可是要磨砺自己,就需要一番苦功夫。国家亦如是,哪能一味的顺着百姓的喜好来呢。
中国一些村庄选举村长,有钱有势的老板相互竞争,给每家发钱发物来拉选票。乡政府的官员对记者说,我不能拦,不然会被老百姓打的。
要知道有油水才会有竞争,老板们争夺村长职务,为的是国家留给村庄的基础权力,能够圈地,个别的甚至成为当地一霸。其实这也是中国的现状,很多人说无法实行选举,是因为买票现象太普遍了,难道你能听之任之?
子产不会,他做这件事是因为有益于国家,不能因为被人骂就不去做,这种人才是国家的财富。
当初上卿子皮推荐子产,子产欠了人情,之后子皮要求子产推荐尹何掌管自己的封地。
按理说你帮我,我帮你,多好,可子产说,尹何太年轻了,做不好的。
子皮不放弃的说,尹何这孩子很好,我很看好他,年轻人嘛,多给点机会,多学习,不就会了吗!
子产坚决不许,治国是大事,哪有边学边做的。
射雕里,成吉思汗让没打过仗的郭靖作那颜,统领一个万人队,郭靖面有难色,成吉思汗却说,我的女婿哪有不会打仗的,打仗嘛,打着打着也就会了。
对成吉思汗而言,他只看重郭靖,希望他有出息,于是一出手就是一万人,郭靖没经验不要紧,打过几仗就会了,哪怕指挥不当死个四五千人也无所谓。
子皮也不例外,尹何上位了犯点错误不要紧,年轻人嘛,就当交学费了,慢慢就学会如何治理一方了。他自己出身好,不也是这样过来的嘛!
一将功成万骨枯,成就的只是为将者的名声,谁来可怜尹何治下的百姓呢?
子产在乎,他不惜开罪自己恩人,自己的同宗,只是为百姓说几句话,然而依旧被底下人便顺口溜骂。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而其尤未悔!以身许国,又有几人能为之!
此时的晋国是范宣子士燮(xie)当政,为天下霸主,各国每年要缴纳的份子钱太多,都有点抱怨,可又敢怒不敢言。郑国此时托庇其下,颇为忧虑,子产于是挺身而出,正巧子西要去晋国,于是书信一封,让子西送交范宣子。
信中说:自你当政以来,我不闻你的政绩,却听说你对诸侯索取很多贡品。我听说君子执政,不忧虑钱财,而担心名声不好。如今四方传闻你爱财,我颇为你不值,还望好自为之。
范宣子收到信后立刻减轻了诸侯的供奉。
做了这么些好事,郑国也终于稳定下来,国泰民安。民众是喜欢人云亦云的,也喜欢争辩的。乡校中的舆论偏向子产,纷纷为子产说好话,大家也确实切身感受到了实惠,于是顺口溜又来了,“我有子弟,子产教诲;我有士田,子产栽培。子产而死,孰来继之?”
之前说过,春秋时打仗是一件高尚的事,参与的都是贵族子弟。君王大打仗,召集属下贵族,每家每户派子弟参加,再各自带上自己的士子、奴隶,组成军队。
可是对郑国而言,战争太频繁了,宋国、许国还好,晋国、楚国哪个也打不过,仅靠贵族是不行的,必须扩大兵源了。子产于是向征服的部落要求,你们也得服兵役。
兵员是扩大了,可是贵族们不满了,传统何在?何况军队在当时是特权阶级,而军功是晋升的最好渠道,长此以往,那些蛮夷之人要是成为了军队高层,进而当了大夫,甚至卿,体统何在?
面对谁分了我的奶酪的问题,上上下下反对意见很大,可子产还是这么做了,他不怕被骂,只是做对国家有利的事。如今战争越来越多,不扩大军队,就会慢慢被大国吞并,而扩大军队就得海纳百川,故而,虽千万人,吾往矣!
也就是他威望高,压了下去,才没出乱子。现在想想,他还是有先见之明的,留着乡校,听听大家是怎么骂自己的,才能明白自身的处境,而不是一味地以为大家无条件支持自己。
对国家而言,重要的是秩序,有一个准则,大家按规矩办事,就会少很多纷争,于是子产开创先河,铸刑书于鼎,以为国之常法。铸鼎是国家大事,一般只在祭祀或纪念某件重要事情时才会铸鼎铭文,流传下来。
子产铸鼎之后公之于众,以前执法大多决于执政官,自由裁量权太大,很容易徇私舞弊。对百姓而言,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上位的人倒是威风了,下面人就糊里糊涂了。
而如今百姓知道了法令,上位的做事就有了顾忌,行政处罚出来了之后百姓议论纷纷,若是不按规矩来,被抓住痛脚,也许第二天乡校就传开了,接下来等着子产请喝茶吧!
当时贵族们都是“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刑法只由贵族们清楚,子产此举自然被认为离经叛道。
晋国上大夫叔向听后冷笑,对子产说,老百姓不是好相与的,下不畏上,就会造反,郑国怕是亡在你手上了。
子产说,我以之救世人。
从历史的进程看,奴隶社会转变成封建社会已经有倾向了,生产力的发展带来生产关系的改变是必然,这种改变必然体现在方方面面。子产高瞻远瞩,看准了国家前进的方向,不再固守,可谓见识非凡,历代都有这种人。
林则徐在广州见识到了英国人的坚船利炮,收集各国的报纸,还购买了一艘军舰,因为鸦片战争被撤职,路上遇见了同样被撤职的琦善。
琦善对林则徐道,明公,同是为国做事,你享有清名,而我却沦落到如此地步。
林则徐从马车之中拿出地球仪,对琦善说,你是皇亲国戚,还有机会见到皇上,到那时你把这个给皇上看看,不能再小看外洋人了。
子产算是超脱了时代的人。
郑国位于天下正中,交通便利,故而商业发达。商人低买高卖,往来四方,获利丰厚,远比种地的好过,可是地位不高,于是依附当时的贵族。
郑国的贵族们大多是七穆和世家,父死子继,作威作福惯了,手头紧了喜欢拿富商开刀,反正你这么多钱,强买强卖了,交保护费了,手段多的是。子产早就看不过去了,但是都是亲戚关系不好下手,于是铸刑于鼎。
其实古今皆然,政府执政靠的是公信力,也就是言出必行,不然谁听你的。子产这招类似于公开许诺,要的就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上不避亲贵,下不避庶民。
你违法就是不给我面子,不给我面子我自然要罚你,讲情面也得顾忌下我的感受,这大概是子产的初衷。
子产维护了商人的利益,当时政府监督商品价格,为了社会安定,米价不得上涨之类的。其实大多数人都明白物以稀为贵的道理,于是子产坚决实行市场经济,让供需调节物价,郑国商人自然欢欣鼓舞。
韩非子里面《买椟还珠》的故事也设定发生在郑国,郑国人喜欢盒子,于是就只买盒子退回珠子,如同现代人一副画作上千万一样,你喜欢就可以。
郑国人很幸运,有子产这样的长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