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语5
《红楼梦》话剧演出,看见林黛玉去世的时候,旁边的老太太泪湿沾襟。
一人劝慰道,要是您是贾母就好了,这样林黛玉就可以嫁给贾宝玉了。
老太太立刻止住了眼泪,正色说,我儿子要娶薛宝钗,他是知道我脾气的。
————————————————————————————————————————————《故事新编》
刘邦选择了相信萧何,有的人本来就不靠谱,说的话再多也很难打动人,有的人深思熟虑,说出话来自然让人信服。
只看萧何做事,后勤那么复杂的事情,他都能处理的井井有条,起兵前在沛县就是县吏,主持各种典礼。当初吕夫家中开宴会的时候,萧何在哪制定规矩,安排宾客,甚至刘邦闹出事,也是他出面,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这种人其实是团队中不可或缺的人。
一群人出去玩,总有人看攻略、选景点,玩的是否开心,主要在组织者是否能妥善安排,所以组织者就成了团队的核心。
刘邦是组织的核心,不过他拥有的是号召力,把人招过来了,怎么安排全是萧何等人在操心,所以萧何成了刘邦特别信赖的人。
既然萧何说韩信不错,刘邦本能的选择了信任,而后封台拜将。
刘邦的手下此时有名的还是有几个的,樊哙、曹参、王陵、周勃、纪灵等,听说要册封大将军了,纷纷猜测是谁。
真的到了那一天,刘邦登台,宣布韩信受封。
全军哑然,韩信是谁?
也有知道韩信的,更是哑然,他不过是个治粟都尉,算起来也就是个少将,还是个管后勤的,一跃成为大将军,跨了三个军衔,普通人要熬到这一步需要三十年时间,他却青云直上,羡煞人也气煞人。
下面将领激动不已,不过是气的。
上台的韩信激动不已,我终于走到了这一步。
韩信,生年不详,大致在公元前230年左右,江苏淮阴人。看姓氏的话,他应该是韩国的后裔。
出生不久,韩国就被秦国所灭,韩信一家很可能是那时候迁到淮阴的。颠沛的人,没什么产业,手中可能就有点珠宝之类,很快就家道中落了。
韩信的父亲早亡,自己又不愿种地,身上配着剑,喜欢读书,好跟乡间的豪杰们相处。不过韩信整日里混吃混喝,豪杰们自然看不上这号人物。
韩信的母亲含辛茹苦,她在的时候还能做工让韩信吃个饱饭,在韩信长大后,她就一病不起离世了。
韩信家无余财,为母亲办不起丧事,于是就做了棺材,选择了一个开阔的高地,将母亲葬在了哪里,说以后这里可以住一万户人家,就让那些人守护母亲。
古代卿大夫坟墓附近,总是会安排几户人家,他们不必纳税,让他们在哪里是为了看护坟墓,防止有人挖掘。渐渐地这里成了一个村落,开始缴纳赋税,原先的职责也忘了,成为故事流传下来。
《鬼吹灯》里,陈瞎子盗墓的时候,往往打扮成风水先生,走村串巷,向上年纪的人打听村子中的故事,以此来寻找坟墓。
韩信让一万户人家为侍奉母亲,好听点是身无分文、胸怀天下,难听点是好高骛远、志大才疏,好听难听全看你将来的成就了。
韩信没成就,所以欺负他的人很多。
孔乙己穿着污渍斑斑的长袍,长袍意味着上等人,穿短衣的穷汉子,不过混到他那份上,常常被穷汉子们笑话。
韩信带着剑,那时候士族都佩剑,死后再穷也会有一把青铜剑作为陪葬,和普通人区分开来,算是身份的象征。
当地人生活很乏味,于是就把一些人当成新闻,韩信当时就是负面典型,母亲死后连吃饭的本事都没有,酒余饭后,看见韩信的时候,便以此取乐。
杨志落魄买刀,喝醉酒的牛二偏要过来生事,听闻此刀“杀人不沾血”,偏要杨志捅他一刀。杨志忍无可忍,一刀结果了他。
无事生非的人实在太多了。
阿Q算是最低等的人了,可是他还是有能力欺负小尼姑的,因为别人欺负不起。大庭广众之下羞辱小尼姑,众人看的大笑,他自己也笑。
韩信就是小尼姑,阿Q上前说,韩信你整日里带个剑,多了不起似的,有本事捅我一剑,要是没本事,就从我裤裆下钻过去。
韩信心中大骂,我带个剑是我喜欢,非要我捅你一剑,你有病啊!
要是换成周星驰,估计就直接就捅过去了,还会说一句“第一次听到有人提出这种要求,你们都听见了,是他叫我捅的”。
阿Q为什么不去找别人麻烦呢,因为他不敢,只能找个软柿子捏。
韩信很怂,当街杀了人就要被送进官府,按照秦法,这属于私斗,说不定就要刺字后去修骊山,说不定还能参加章邯军。
杀人是没有前途的,高太尉觉悟的更早,照他的话说,要做就要做那种杀了人还不用偿命的官。
韩信于是伏下身段从阿Q的身下转了过去,在笑声中羞愧离开。
新三国里有一段:
吕布说,刘备真是大度,我夺了他的徐州,他竟然毫不生气。
陈宫说,这样刘备不更可怕嘛。
刘备当然恨了,跟荆州刘表聊天的时候还说,备若有基业,天下碌碌之辈诚不足虑也。所以曹操问刘备,吕布该不该杀时,刘备说坚定的说,君不见丁建阳与董卓乎。
吕布这才大怒,枉我以前以为你不念旧恶,原来全是装来骗我的,大耳贼最叵(po)信。
当年邯郸城里有人欺负嬴政,嬴政后来杀了邯郸一万户仇家泄愤。
做人最失败的,莫过于自己已经是笑话了,还去笑话别人。
韩信长的平平无奇,才华这东西又折不了现,所以过得很惨,不过好歹还有一个朋友。
朋友是亭长,日子不错,于是向韩信发出邀请,不过多双筷子罢了。
韩信很开心,在人家家里吃了几个月的白食。
亭长老婆不愿意了,也有不好直接撕破脸,于是某一天提前做好饭,等吃完饭后,韩信才赶过来。
一见此情此境,韩信知道人家不想他再吃白食了,顿时大怒,和亭长当即绝交。韩信把亭长当知己,被深深伤害了自尊。
这件事造成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其实此时的韩信性格已经定型,属于内敛、阴骘(zhi),顾忌重重,又能够放下一切的人物,唯一过不去的槛就是一个字——恩。
自己又不愿去帮人种地,可是总得吃饭啊。韩信于是灵机一动,做了根鱼竿,然后去钓鱼。
情景是何其相似,姜子牙也是愿者上钩,大丈夫宁可直中取,不可曲中留,求的就是你情我愿。
一连多日钓不上来鱼,韩信饿得不行,还在那里强撑着,可能在他心中,姜子牙也是这么过来的,不过姜子牙七十岁才钓到周文王,韩信兄不知道要饿到什么时候。
河边常有漂母洗衣服。那时候的洗衣粉是皂角,漂母们从树上摘下皂角而后裹在衣服里,用杵(chu)敲打衣服,将皂角砸碎而后在河边揉洗衣服,这样可以去除污渍。那时候也没有什么油水,所以衣服还好洗点。
漂母应该是一种职业,来河边洗衣服总是带着饭的,可能河边离城比较远吧。其中一位看见了在那边钓鱼的韩信,见他可怜巴巴的,心生恻隐之心。
女人容易心软,于是将自己带的饭给了韩信。
韩信很感激,天天来河边钓鱼,漂母于是每次多带一份饭给他。
一连几十天,衣服洗完了,漂母说我以后不能给你带饭了。
韩信说,等我发达了,一定千金报答你。
漂母说,大丈夫不能养活自己,我是可怜你才给你带饭,那里期望你会报答。
漂母对韩信,大致是一种同情,同情之外还有鄙夷,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我身为女子尚且为人洗衣养活自己,你身为男子,却养活不了自己,整日里大言不惭,不觉惭愧嘛。
韩信惭愧非常,可是没有用武之地,他也没办法。
终于机会来了,陈胜吴广起义,楚国各地云集响应。
各地草头大王实在太多了,韩信拨开层层迷雾,选中了项梁,认为这个是绩优股,于是带剑投奔。
韩信应该会两下子,可是才二十出头,又没什么名气,估计连项梁的面都没见到,直接被打发基层部队了。
韩信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军中一些将领结下了友谊,果然圈子不一样,平日里你说些兵法什么的也没人听,但是加入军官俱乐部后就不一样了。
韩信最好的朋友是钟离昧,引以为知己。钟离昧于是向上举荐韩信,项羽任命韩信为郎中,而且是执戟郎中。
郎中是君主侍从,参与谋略,并负责卫戍,有时候还可以充当联络使臣。
这对韩信算是成功的一步,就算是执戟郎中,军中大将也都能混个脸熟,平日里说不定还能收点孝敬美言几句。
韩信也不甘寂寞,常常为项羽出谋划策,谋划天下局势。
然而项羽不听,更可气的是,不听人家还能打赢,而且赢得非常漂亮。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于是韩信就成了纸上谈兵的人,出的计谋越多,受到的讥讽越多。
举个例子吧。
一亩牧草可以养十五只羊,但是牧民为了扩大收益,养了五十只羊,破坏了牧场草地,请问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项羽:降低羊肉的价格,羊肉不值钱了,牧民们就不会养羊了。
于是羊肉价格低廉,牧民们养的越多赔的越多,纷纷转业,将牧场承包出去。
韩信:提高羊肉的价格。
项羽:你提高羊肉价格,那牧民们养的羊不更多了吗?
韩信:羊肉价格提高,市场需求就少了。牧民们养十五头羊就能获得足够收益,这时候你再去监管,不许他们多养,多养的重罚,而后就能维护牧场了。
项羽:铤而走险的人很多,只要羊肉价格高,牧民们还是会多养羊的,你重罚,反而激化了矛盾。
韩信:国外都是这么做的啊,人家牧场维护的好,所以牛羊不断地出口,成为驰名商标。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
项羽:等牧民们把牧场都卖了,我们买过来,不也可以这样做嘛,还少了很多冲突矛盾,到时候都是自己说了算。
其实对打仗这种事,不同的将领有不同的风格,有的喜欢以力破巧,有的喜欢以快制胜,有的喜欢用精兵,有的多多益善,喜欢用人数优势,各有特长,只能说韩信和项羽的兵法不对路。
一来二去,言不听计不从。韩信也灰心了,于是想跳槽,换个公司可能好点。
韩信的跳槽,按照现在话说,那大致是内部调动,因为敌对公司只有一个。既然要跳,自然找有前途的跳。
韩信选中了刘邦集团,觉得很有前途。
对于这种跳槽的人,刘邦的原则是,你在那边什么官,在我这边还是什么官,那时候论官职发工资,可能多点奖励金吧。
既来之,则安之。
韩信当了一个军中管仓库小官,郁郁不得志,更倒霉的是,还犯了法,按罪当斩也,一同要处死的有十几个。
虽说军法如山,但是能混到杀头的罪名,我想韩信的罪过应该影响极其恶劣,说不定是仓库被烧了。
砍头的挨个来,马上轮到韩信了。韩信怕得要死,忽然看见刘邦的车夫滕公夏侯婴,天不绝我啊。
夏侯婴是刘邦老乡,关系很好。他帮人家驾车,工作回来总要赵刘邦聊聊天。后来他跟刘邦一言不合,被刘邦刺伤。由于夏侯婴是公职人员,所以刘邦被逮捕,夏侯婴力证刘邦无罪,为他开脱,可见关系之铁。
韩信扬天高喊,沛公不想得天下了嘛,为什么要杀壮士。
夏侯婴听后很奇怪,上前打听了,觉得这人还不错,于是为他求情,将韩信救了下来。
夏侯婴找到刘邦,推荐韩信。刘邦见此人平平无奇,碍于面子封为治粟都尉,划归萧何管辖。
就此,萧何认识了这个叫韩信的人。
韩信为人内敛,思虑很多,分析能力很强,看问题看得很通透。勤学出奇策,乐学生妙用。
都尉是少将师长一级的官衔,韩信也算是后勤部的大官了,萧何和他相处,却发现此人的才能不在后勤,而是在军事上,更是欣赏,大为赞叹,屡次向刘邦举荐他。
当时军中有一种说法,叫枉举。
曾国藩领军,最开始实打实的来,谁有战功保举谁,朝廷在给有功的人一个官职。结果其他军队,一次战功保举的有数十个人,反正有点关系的都塞进去,理由也是多种多样,朝廷虽然大打折扣,不过收益的人还是多的。
曾国藩后来信中反思,我因为不枉举人,所以军心不附,将领觉得我是不会好领导,以后要改。
刘邦如今家大业大,亲朋好友举荐的也多,烦不胜烦,于是韩信也被他当成关系户,面对有人举荐,一句知道了就打发了。
刘邦封为汉王,眼看江河日下。韩信也觉得没戏了,看来他不是真命天子,也不会用自己,于是心灰意冷,打算投奔别的地方,反正十八路诸侯,到哪里也能混碗饭吃。
萧何听说韩信走了,自己也慌了。
刘邦未起事的时候,萧何只能在沛县当个县吏;刘邦起事,自己就是后勤部长;刘邦是汉王,自己就是相国;刘邦当天子,自己……
萧何和刘邦的命运是挂钩的,刘邦好,自己才是真的好。
萧何看中韩信,觉得他能力挽狂澜,所以他举荐韩信,一来是结个善缘,二来就是希望前途更加美好。
可是萧何是很谨慎的人,举荐人也要讲究时机,自己一而再的举荐韩信,刘邦都含糊过去了。
萧何也失望,一边安慰韩信,一边寻求机会。
可是韩信等不及跑了,估计还是留书出跑。萧何也顾不得交代什么了,骑着马就去追。
正好汉军人心惶惶,都在说我们这谁谁跑了,你们那边呢,忽然看见萧何骑着马,这玩笑开大了吧。
萧何夜下追韩信,终于追到了,估计是骑的快马,而且道路也是唯一的。
萧何看见韩信,就是往回拉。
韩信不愿意,说我知道你也无能为力,你就让我走吧。
萧何只好赌咒发誓,表示万事有我,要是不用你,我跟你一起走。
好说歹说,韩信还是回去了。
其实他也不想跑,只是不想这辈子就这么过去,男子汉建功立业,可是没人愿意用我啊。
萧何去见刘邦,刘邦见了就骂,吓死老子了。
萧何于是再次举荐韩信,他目光坚毅,言辞不容商量,说话也不客气,总之老实人也发脾气了。
刘邦从来没见萧何这样,而且人家刚刚跑了一回,自己心中有点虚,生怕萧何真跑了,那就万事休矣。
萧何认真了,刘邦认真了。
刘邦很识趣的封台拜将,拜给一个他根本不熟悉的人。他自己也在纳闷,眼前这个年轻人到底有什么魔力,能让萧何这么看重。
刘邦打量韩信,韩信也在打量刘邦,他心中在想,看来能助我成就功名的就是眼前这人了,形象差了点,但是还凑合吧。
刘邦将帅印交给韩信,说我就靠你成就大业了。
韩信接过来,摸了摸印绶的棱角,终于轮到我终结这个乱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