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春秋英雄志
34447500000168

第168章 追名逐利

异语5

一个年轻人,在仓库里看见了一只小老鼠。

虽然过得穷困潦倒,但是年轻人还是将自己的食物挤出一些给老鼠,老鼠渐渐和他成为了朋友。一天夜里,年轻人看着老鼠,脑海里忽然有了一个构思,于是年轻人靠着这个老鼠发了家。

你以为他是李斯,错,他是华特*迪斯尼,米老鼠之父,建立了迪斯尼乐园。

————————————————————————————————————《闲庭记趣》

楚国上郢内生机盎然,熙熙攘攘。

仓廪实而知礼仪,城内一座仓库中堆满了稻米。带壳的谷物推挤在仓中,垒的高高的,以至于轻轻一脚,上面就洒下来谷粒,掉在地上,任人踩跺,无人去捡,因为仓库是它的归属,无论是下面还是上面,也无论是里面还是外面。

年轻的仓库管理人员推开仓库门,阳光透过门窗照进阴凉的库中,空气中漂浮着许多尘埃。庄子说,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是啊,尘埃漂浮在空中,却不下来,犹如空中漂浮着一根羽毛,要么是风在吹,要么是人在吹,否则迟早会掉下来的。

当你年纪轻轻,精力充沛,却从事着日复一日乏味的工作,也会思考很多。管理员就是如此,登记,管理,剩下的时间就是坐在那里,脑子放空太久,杂七杂八的念头就会升起。

仓库里的老鼠躲开他的脚之后,在他不远处开始继续嚼着谷粒。

他站在仓库里,看着老鼠,好奇的想,它为什么不怕我呢?

他想起厕所边的老鼠,吃的是脏食,吃的时候还战战兢兢,稍有异动就立刻逃窜无影,然后又看到了仓库里的老鼠,吃的是最新鲜的谷粒,又不用担惊受怕,算是鼠中贵族了。

是啊,贵族。

他想,大家都要吃粮食,种地的种粮食,没有他们都要饿死,但是种地的过的日子却是最惨的,粮食要交上来,自己的留不下多少。商人卖弄唇舌,高卖低买,却能够赚得一屋子的粮食,不过却要低声下气的给人一半,求取保护。而楚王卿大夫那一家子,平日里放放风筝,骑骑马,参加宴会,写几首辞,可以饱食终日,也可以出来当官,还是大夫之类的高官。人和人的差别能有多大呢,就如同鼠和鼠,关键还是看你在哪里。

想到这里,他豁然开朗,辞了工作,拜别亲友,然后去寻找能够教导自己的老师。

荀子师从儒家,曾经游说各国,没有太大的成就,于是回到了楚国做了小官,后来开始开馆授徒。

他拜荀子为师,学习儒家的经典。

荀子的学说已经不是单纯的儒家了,他根据自己体会提出了别的观点,著名的就是君子擅假于物也。

你要自己声音传得远,就要顺风而呼;你要被人看见自己,就要站在高处;你要比别人走得远,就要坚持不懈。

想要把木材锯直,就要用墨斗弹好直线,而后照着线锯;想要制作铁器,就要用火锻烧,而后捶打。

木材虽然是直的,但可以浸湿而后弯曲(参考弓箭),弯曲成半圆之后再用热风或是太阳晒,使得木材定型,而后将两块弯曲成半圆的木材对接起来,包裹铜铁,接口处也可以事先做好凹凸,对接后用铁钉钉死。

荀子在此将人也比作了木材,经过严格的学习之后会成为了不起的人。电影电视中常有类似剧情,一个普通人被带到了某个组织,受到严酷的训练,掌握了各种杀人技巧,成为履险如夷的特工,也是同理。

这套理论很符合他的口味,他学的很认真。

等学成之后,他对老师说,有的人得不到功名,就说自己淡泊名利,这样的人我李斯是瞧不起的。人之耻辱莫过于低贱,人之悲哀莫过于贫穷,既低贱又贫穷却不上进,与禽兽何异。我要去秦国追逐自己的名利了。

其实我写的诸人,全都在追名逐利。

李斯知道自己的目标,也知道他这样的人在楚国是没有前途的。

其实有没有前途,你只要看看自己最后到达的高度吧。李斯在楚国,家族地位不高,就算一心向上爬,也不过是大夫之类的高官。楚国王族和旁支占据了令尹,这么多年来从没有说给外人的。

可是秦国就不一样了,那是乐园,一步登天的事情以前有,现在也有,而且重用的都是国外的士人。

蔡泽一席话说动范雎,然后一跃成为左丞相;吕不韦不过一商人,大胆投机,成为文信侯,左丞相,秦王仲父;嫪毐不过文信侯的一门客,却也封侯,门客数千,真是一个神奇的国度。

李斯就此踏向了去秦国的征途,跟他一样的年轻人还有许多。

很可笑,君王们知道人才重要,也愿意礼贤下士,可是却并不敢给对方太重要的位置,而把最好的位置都留给自己人。

奉献与收益并存,总是说国家培养了你,该你奉献了,却不谈收益,只是想着从奉献者身上获取收益,而后用收益去养活自己那一大家子沾点亲带点故的人,同时指责现在的年轻人忘恩负义,不知道感恩,真不知道是谁造就了这样的格局。

秦国从百里奚哪里有了一个任用外国大夫的成例,其他国家均没有卿相是外国人的例子,所以秦穆公得以称霸。

自此以后,秦国多次任用外人,甚至有了不是外人不能成为左丞相的惯例,虽然地处西边,远离中原,依旧成为年轻人心慕的理想国度,很多人不远千里前来,只为一展抱负。

魏国最倒霉,本国的人才几乎流失殆尽,不想走的也被贵族逼走了——范雎;留下的一辈子不得重用,只能守城门——侯赢:要么不为人所知,只能屠狗卖肉养活自己——朱亥。

公叔痤病重举荐商鞅的时候,魏惠王说,公叔痤病的不轻啊,竟然让自己的家臣当魏国国相。

是啊,魏国那么多人相当国相,商鞅是哪来的,于是乎商鞅离开魏国,帮助秦国恨恨教训了魏国,让魏国失去争霸天下的资格。

同样因为国相一事而离开的还有吴起,带着楚军将魏国狠狠地教训了一顿,让魏国在天下人面前大丢颜面。

可是后期国相还是魏齐等皇亲国戚,只能说记吃不记打。

魏国也努力过,当公孙衍在秦国混的风生水起,并且率领大军击败魏国的时候。魏惠王让人不惜一切代价,将公孙衍挖过来。也确实做到了,公孙衍回到魏国,当了国相,组织攻秦,最后失败。

魏惠王也重视苏秦,不过是发家后的苏秦,对苏秦待遇优渥,因为此时的苏秦已经受到了燕国、赵国的礼遇,跟风而已。

世人好锦上添花,不好雪中送炭,换做之前一文不名的苏秦,穷的一冬天穿那一件貂皮,鬼才重视你。

张仪是魏国人,学成之后却在楚国做官,又去秦国做官,帮着秦国坑魏国,魏惠王依旧待为上宾。张仪想来也知道在魏国不会有出息吧,国家就是这么个国家,国君就是这么个国君,仰慕外面光鲜亮丽的人,在内却喜欢肉烂在锅里的勾当,着实没什么出息。

宁跟好汉牵马执鞭,不给孬汉做祖宗啊!

后来孟尝君在齐国失意,魏王兴致匆匆的派人去邀请,往返三次,高位高俸禄,却只是孟尝君为自己准备的后路。孟尝君后来终于到魏国当了国相,也没做出什么成绩,也就这样了。

本国的人才尚且不受重用,外国的人又有谁会来呢。

也是魏国算是凉菜了。

赵国可能还好点,主父起任用了很多胡人,但是依旧没有用外人的习惯。蔺相如是本国人,有才能被重用,还有赵奢,没有其他例子了。

帮韩国强大的人是郑国人申不害,那也是韩国的顶峰,后面国相就是自己人了。燕昭王用的乐毅,也算高峰了。

齐国似乎除了田单,能当国相的都是有身份的人,那也没得说了。

数来数去,只有秦国有了传统,告诉别人,你为我工作,我给你报酬,想要迅速发家致富吗,想要一夜之间功成名就吗,那么来秦国吧。

于是乎,很多人来了,呕心沥血,不惜坑害自己的祖国,为得就是能够在秦国取得属于自己的报酬。

我想,在他们心中,祖国不再是祖国了,他只是一姓之国家,也是一大帮贵族们的国家,着实没有值得留恋的了。

邓稼先临终前,杨振宁问他,国家奖励了你多少钱?

邓稼先说,原子弹十元,氢弹十元。

原子弹的奖励一共一万元,按照十元、五元、三元的档次奖励给做出贡献的人,只是贡献太廉价了点。

李斯到了秦国,找到了吕不韦门下,当了门客。其实很简单,吕不韦门客数千,家仆万人,家大业大,向往的也是那种富家公子招贤纳士的作为。

李斯在当时算是高学历人才,毕竟是荀子的门生,自身又有才华,跟一般前来投奔的人大不相同。按照孟尝君的门客三级标准来算,李斯刚一进门就应该是:食有鱼,出有车。

吕不韦当时正在修书,而李斯恰好以文采见长,说不定《吕氏春秋》中不少就是他的佳作,故而很快得到吕不韦的赏识。

如此人才,吕不韦决定给他一个一步登天的机会,于是举荐给了嬴政。

明清的时候,官场上盛行师生关系。所谓师生,也不是辛辛苦苦教出几个徒弟,而后将来苟富贵勿相忘,相对容易的多。

科举考场上,主考官选拔了一批人,点为进士。进士们于是就要登门拜谢,毕竟人家于万千文章中把你选出来,算是你的造化,你要感恩,于是口称一句恩师。

恩师告诉你们,江湖风波恶,没年轻人最主要是认准家门,以后互帮互助,群策群力,这样才能如同连环船一样,如履平地。

师生关系确定以后,进士发现在官场一下子有了很多愿意帮你的,比如你老师、你同学、你学长,算是达成政治同盟,以后我有事,你帮着我点,我有错,你帮我掩盖着点。

当然,进士们还有自己的老乡会,和师生关系并称为官场两大人脉网,你将来能混到哪一步,出事了有没有人捞你,就指望着这两大派了。

到了民国时期,又有了北洋派,其中段祺瑞是留德派,后面还有蒋万里的留日派。蒋万里归国后任保定军校校长,于是又有了保定系。以至于小说中,蒋万里到四川,四川军阀凡是保定军校出来的都过来拜见,叫一声校长,大家关系近一点。

最出名的还是黄埔系,是中正北伐的第一师。常说中正爱看曾国藩,学的就是消耗杂牌,培养嫡系,嫡系就是黄埔系。黄埔系确实在最后挑大梁,三大战役中消灭了黄埔系,也就奠定了大局。

吕不韦的门客,其实也是属于师生关系。门客到吕不韦哪里讨个营生,吕不韦向上面举荐你,你就要知恩图报,这是规矩。

比如胡林翼,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中兴四大名臣。胡林翼却说,小店本钱,出自老板,意思是曾国藩对我有提携之恩,我是不会忘本的。

李鸿章曾在曾国藩手下做事,后来建立淮军,并且淮军逐渐取代湘军,后来发展成北洋军。可李鸿章以曾国藩门生自居,曾国藩离世后,李鸿章写的挽联“师事近三十年,薪尽火传,筑室忝为门生长”。

将来吕不韦有事,李斯于情于理都要站出来说几句话,当然也要李斯有资格站出来说话。

吕不韦看好李斯,认定他能够成就事业,于是任命他为郎官,是侍从近官的意思,是吕不韦的秘书兼智囊。吕不韦顺手推了一把,让李斯早早的站在了嬴政的面前,也算是一种投资,包括之前的甘罗,都是同样性质的。

李斯向嬴政说了关于他对天下的看法。

李斯认为,如今秦国一家独大,各个诸侯国都弱小,所以服从秦国,如果不能趁此时机吞并各国,那么时机过去后,秦国不可能始终强大,诸侯国也不会始终弱小,一旦他们强大起来,秦国就危险了。所以当务之急,是要吞并六国,天与不取,反受其咎。

秦王深以为然,又是一个志同道合之人,于是任命他为长史。李斯所从事的工作是关于情报类的,花钱收买各国的人,不能为我所用就派人杀了,顺便将对秦国有害的人,如信陵君这样的人除去。

李斯一下子成为了权利核心的人物。处在这里,李斯会感觉到权利的威力,他起草的某项命令,就会引发一场血案,他动动笔,那就是成百成千的金子如流水的花出去。那种权利并不属于他,但是只是接触到,已经让人感慨不已了。

李斯不再是楚国的那个李斯了。

李斯做得很出色,秦军要攻打哪里,他就会把当地的情报掌握好,收买当地的人作为内应,刺杀对方的守城长官。秦军得到配合之后,更加如虎添翼,赢得很轻松。

秦王认识到了李斯的价值,于是任命他为客卿。

客卿是战国的一项官职,用外国人来担任,地位和俸禄相当于卿,也是君王的高级参谋。之前担任这一位置的还有张仪,而后张仪又在魏国建了功,就此成为相国。

李斯感受到了荣耀,也知道了自己将成为下一任左丞相。他在秦国用了十年做到如今的位置,换做是楚国,可能一辈子都只是一个看仓库的。

然后不幸总是不期而至。

并非李斯自己的问题,而是李斯卷入了一场国家阴谋之中。

韩国人郑国,出生在韩国首都新郑,擅长水利,成年后在韩国担任水工一官,治理水患,修筑沟渠灌溉农田,做得很不错。

当时秦国吞并韩国之心昭然若揭,韩国打过很多次,便宜没得到什么,反正最后总是亏的,已经近一半国土被夺走了。

与其坐以待毙,韩桓惠王韩然计上心头,让郑国去秦国游说秦国修筑渠水。因为修堤挖渠是很耗费国力的事情,秦国虽强,可是国力总是有限的,如果能让秦国把国力用在修渠上面,那么自然不能倾全力攻打韩国,韩国也免过了亡国之祸。

此时的韩国危若累卵,火烧眉毛且顾眼下,而且也想不到更好的主意。要知道,以隋朝的国力,修了大运河,尚且国力疲敝,何况当时秦国呢?

郑国在秦始皇即位那年来到了秦国,找到了文信侯吕不韦。吕不韦一看这人很有本事,对水利工程很了解,于是非常信任。

郑国提出了很宏伟的规划:引泾水灌溉洛水,全长三百里,可以灌溉四万亩土地,并且用水冲刷,降低土壤的盐碱量,使得土壤成为良田。

吕不韦对此高度重视,他本人也曾经提倡用商家的花费提高土地产量,也算是略懂的人。吕不韦派人经过一系列的论证,最后拍板施工,由郑国监工。

到嬴政掌权后,有人告发郑国其实是韩国的间谍。

这其实应该是很大的丑闻,毕竟一个领国兼敌国的毒计竟然在秦国得以实施,而且成功的使得秦国没有能力吞并韩国。

而更主要的,这件事是吕不韦拍板的。

嬴政大为恼怒,群臣极为愤慨。嬴政召来郑国,询问实情。

郑国当庭对做间谍一事供认不讳,不过他说,修渠是为了消耗秦国国力不假,韩国得以喘息不假,可是修渠之后农田得以灌溉,土地产量增加,这也不假。此渠一成,秦国国力大增,而韩国不过再多活几年罢了。

说完后,郑国表示,你可以去请水利专家去考察我的方案,若果不是那样,我死而无怨。

嬴政于是召集人论证这条渠。秦国本身也不缺乏水利人才,最著名的就是二十年前的蜀郡太守李冰。李冰父子两代人,在蜀郡修筑了都江堰,传承至今,使得蜀地获益两千年,在当时也极大的提高了当地的产量,这也是吕不韦下定决心修渠的原因。

说来说去,总体意思是,还是很有成果的政绩,更主要的是做都做了好几年了,忽然停止,不仅惹人耻笑,什么也没捞着,这赔本买卖是不能做的。

吕不韦批准的渠得以继续施工,这也是嬴政的性格,凡事有利就去做,没有油水了就处置。

此渠建成后,汉中成为沃野,嬴政命名为郑国渠,以表彰郑国的功绩。

其实最感激郑国的应该是刘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