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在这事上没捞到便宜,反而闹成了一场笑话,着实偃旗息鼓了几年。
话说这这位秦王赢稷的前半生,我也是无话可说,整个一吊儿郎当的二世祖,一般二世祖到了四十,起码也懂点事了,可是他还是该干嘛干嘛,仗着有家长撑腰,在外欺男霸女,着实死有余辜的一类。
所以秦国上下对他算是死了心,只求这位大哥别闹,你妈和舅舅管好家业就好。而宣太后和魏冉呢,虽是操不完的心,但对赢稷也很放心。
如此看来,赵武灵王非得选这位赢稷,也是情有可原。
其实还是之前那句话,燕昭王一直在装,装了四十年,于是天下都信了。有的人装是为了显得了不起,有的人则是低调。而赢稷着实有低调的原因。
首先宣太后很强势,赢稷继位的时候才二十,还在大学求文凭,而母亲已经混迹后宫二十余年,在宫斗厮杀中脱颖而出,而且正是精力充沛的时候。
一般君王妃子的寿命要比君王长,因为妃子只有一个老公,而君王则是论编号翻牌子的,算是日日笙歌,隔段时间还要来批新人,不时地来点鹿血虎鞭助助兴,一般来说到了四十五就日薄西山了。
宣太后正值盛年,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儿子又是秦王,自然难守寂寞,面首就不少,其中身份最高的就是义渠国国君了。
对母亲的行为,赢稷不敢表示异议,早请安晚报告,遇到面首还得点头,心中着实不爽。而见自己的舅舅大权独揽,之前想要招孟尝君过来,结果却被大臣们又撵走了,而且还扣了一段时间,算是让自己丢尽了人,以后再向招揽左丞相抗衡舅舅,几乎是痴人说梦。
沉香救母也知道,首先要打得过舅舅,于是勤学武艺,还拉来孙悟空助阵,这才扳回局面。而赢稷自己武功稀疏不说,连猪八戒都请不到,干脆死了那份心,得过且过。
但是如今不同了,赢稷四十岁了,母亲起码五十五,舅舅起码五十多,按照战国的贵族寿命,差不多到了自己接班的时候了。
不仅赢稷这么想,宣太后也是这么想的,还有魏冉,儿子都这么大了还垂帘听政,秦王莫不是智商有问题?
舅舅魏冉也在谋求后路了,所谓后路就是增加食邑,有了自己的封地。他举荐了白起,白起在外打了胜仗,他为白起请功,那么自己的举荐之功自然不能忘了,给自己点封邑,然后还是在自己的领导下取得的胜利,再给自己加点,一来二去,食邑穰(rang)也不断扩大,他的称呼也成了穰侯。
大臣们也这么想,太后、魏冉还能活几年啊,是时候转投秦王门下了,于是乎秦王手中的权利自然而然增加,说出来话也有人听了。一般这时候,秦王就要做几件事来显示自己已经开始掌控大局了,最直接的就是任命心腹大臣。
当然,赢稷不着急,都等了二十年了,不至于这么快夺权。但要显示自己一国之主的地位,最简单的就是和外国打交道,必然是自己出面,这类事情搞得多了,那么国内外也就知道谁是当家了人。
如德国总理很多人听过默克尔,德国总统呢,大多数人不知道。而英女皇伊丽莎白都清楚,内阁总理呢,似乎不太清楚。其实就是谁的话题性高,谁在报纸上出现得多,百姓听得多了自然记得住,话题少,自然会被遗忘。
外交事宜,比如会盟、接见使臣了,在我们看来很无聊也没什么新闻性,但在当时可不然,犹如谁谁来华访问,我们自然要回顾长达几十年的传统友谊,新闻报纸头版头条跑不了,也是百姓间街谈巷论的话题,谈的多了,自然绕不开秦王这个人,听秦王如何如何的多了,也慢慢知道秦王崛起而魏冉要放权了。
赢稷要求和氏璧的举动,大致可以看作是增加自己的曝光率,而对这一点,无论是宣太后或是魏冉,还是秦国大臣都是心中默认的,毕竟太后每添一岁,秦王就长大一岁。
公元前279年,就是田单复齐的时候,秦赵边境也发生了一些冲突,秦国占了些便宜。要说起来,秦国是比赵国强大,秦国有白起主帅,战无不胜,可是赵国也有廉颇,攻无不克,两人到底谁厉害些,没交过手其实都不清楚。
白起取得的战果很大,官拜大良造,而廉颇也是赵国上卿,一个攻守兼备,一个动如脱兔,静如处女,很难判断高下。
国际形势出现了变化,秦王赢稷向赵王赵何发出了邀请,要选择在渑(mian)池相会,探讨下双方的共同利益,缓和双边关系。
此时秦楚有了摩擦,正要大打一场,秦国自然不愿和赵国同时开战,又怕赵国趁火打劫,于是有了这场会盟。
会盟的意义何在?
大致就是一系列政治交易,例如秦国认可赵国在齐国的特殊利益,并且答应不在齐国挑起反赵运动,当赵国与魏国有冲突的时候,坚决的站在赵国一方。
而赵国,则要对秦楚之间战争保持中立状态。
西班牙和葡萄牙瓜分世界的时候,开会以经度为线,那边是你的,这边是我的,干嘛不打一场全拿呢,因为世界太大了,占都来不及占,谁还有功夫打啊!
以战国的科技水平,信息传递的水准,一国的控制区域是有限的,中国实在太大了,所以统一王朝也只能名义上统一,之后搞分封,这也是时代的局限性。
我们熟悉历史的会想,赵国应该趁秦楚交战,趁机攻打秦国啊,这样讲实在太唯心了。因为当时谁也不知道谁能笑到最后,赵国堤防秦国,难道不提防楚国,谁强大了都不行,只有我自己的强大才是王道。
然后看看地理格局,赵国是全包围结构,想要强大,就要夺地盘,只能从齐国、魏国、燕国、秦国、楚国等处要,可是秦楚都是大国,如今齐国势力大衰,是自己占便宜的好时候,单纯的合纵攻秦,你说赵国能得到多少利益,占多少地盘,风险还大!
打赢了未必能得到最大的利益,士兵参加战斗,九死一生后会发现,很多富家小姐坐在咖啡厅里喝着咖啡,而自己只能隔窗相望,自己也是胜利者啊,但分享不到更大的战争果实罢了。
再说孙膑,孙膑帮助齐国击败了魏国,杀了庞涓,可是自己得到什么呢?田忌领兵在外,最后却被逼跑到了楚国,而胜利果实则被邹忌等人摘取,说到底都是这个缘故。
所以会盟的意义在于,对利益的划分,你多少我多少说清楚,不然一拍两散。什么雅尔塔、德黑兰,什么波茨(ci)坦公告,开罗宣言,正是这种情况,各种的政治交易,你得到什么我得到什么,我得到想得到,我会拿我不需要的给你换。
没有人会说作出无谓的后退,退避三舍只能是笑话。你这么说出来,说我们很大度,我们不要了,旁人会看傻子一样看你,心中想怎么派这样一个白痴来,这将是决定战后五六十年乃至上百年利益划分的时候,一进一退那利益就是一个国家数年的奋斗财富,你真的是民主选举上台的吗?
所有的人都会说,我要对我们国民负责,所以不能让步。
秦赵这次会议也是,起码决定了两国未来十年内的国策,于是都很重视,自然赵国除了重视还有害怕。
之前和氏璧的时候已经说过这个问题了,秦王信誉何止不好,简直都掉渣,比如和氏璧的事,蔺(lin)相如让人验完货后将和氏璧送回赵国,按照一般的流程,秦王真的要买的话肯定先付定金,起码30%五座城,而后赵国接收完毕把和氏璧送过去,后面分期付款,可是秦王哪里没了下文。
于是赵国认定,秦国惯做没本钱的买卖,绝对信不得,轮到渑池之会的时候,都觉得肯定是个圈套,还是不要去了。
赵王也不想去,之前和氏璧可以派人,说几句好听的,可是谁想到下个就是自己呢,心中发愁,可是不去是露怯,不符合赵国的长远利益。万一秦王抽风,和楚国达成一致而后一心攻打赵国,那估计楚国也乐得坐山观虎斗,要是再趁火打劫,那就万事休矣了,韩魏一拥而上,那赵国就是下一个齐国。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
蔺相如此时已经是下卿了,按照地位是高官干部了,可见和氏璧为他捞足了本钱。如今举国上下就他有经验,这就是资本,好比宋朝派遣使臣,见使臣做得不错,下次有了事自然还是派你。
于是赵王询问蔺相如意见,蔺相如表示,大王信得过我的话跟我一起去好了,我一定像保护和氏璧一样保护你。
听闻一个笑话:
小丑在高空推着推车,踩着一根绳子走到了另一端,引起一片掌声。
小丑对观众说,你们相信我的能力了吗?
观众说,相信了。
小丑说,那么谁愿意坐上来,我带你走一圈。
蔺相如和赵王大致如此。之前曾提到楚怀王要张仪来楚,张仪于是就去了,因为那是国家利益。如今终于轮到君王献身了,赵王以莫大勇气站了出来,表示我可以让别人为国而死,我何尝不可以为国而死。
当然准备工作还是要做的,首先,留下太子监国,一旦我被扣下你就上位,我只能帮你到这里了。
廉颇表示这种事情太没谱,万一谣传你被扣下了,太子上台了,你又回来了,到时候你不拿我们出气才怪,不如定个时间吧,三十天不回来,太子就任上任。
赵王想想也认了,三十天三十天吧!
其次,赵王命廉颇率领大军在渑池待命,一旦有变就向我开炮,总之为了赵国,我豁出去了。
赵王这么做还是心中没底,而秦王则不怕,没脸没皮天下无敌,有本事你扣我啊,你扣我我认栽,我反正不怕。
于是与会双方,分别是笑嘻嘻的秦王和一脸不可侵犯的赵王。
秦赵这次会议也不错,双方充分的交换了双方意见,达成了共识,但是这种共识是需要谈判的,双方最开始肯定一个漫天要价,一个落地还钱,然后一步步松口,表示我做出了让步,你也要意思意思。
谈判自然是臣子去谈了,君王总不能拿鞋敲桌子吧,那多失风度。也不能一直谈判,总有休息时间。平日里一国之君接触的都是臣子,难得能有同级别的在一起聊聊,聊聊人生,聊聊感悟,吹吹牛,总之有的说的。
秦王也是,跟赵王谈了会儿乐器后说,听说你擅长鼓瑟,很有心得,不如弹奏一曲助助兴。
赵王不疑有他,也算是个小爱好吧,当即鼓了鼓瑟,表示献丑了。
秦国史官说,年月日,渑池之会,赵王为秦王鼓瑟。
这就丢人丢大了,传回去后,这么点小爱好就成笑谈了。赵王的脸当时就变了,主辱臣死,赵国的大臣们也怒了,可是怎么挣回来呢,又不知道,而且按级别必须蔺相如出面,你是下卿啊,官你最大。
蔺相如捧着缶(fou)上前说,独乐乐不如总乐乐,你也来几下吧!
秦王自然不肯,大怒。
蔺相如是臣子,自然不能逾越,于是跪在了秦王面前说,五步之内,我的血能溅到你身上。
估计这是那时候流行的威胁人的话,类似于放学叫你家女儿小心点之类。
秦王左右亲近侍卫自然拔刀向前,你这么说不是要行刺吗?
蔺相如是士人,而兵荒马乱的,就是耍嘴皮子的都会那么两下子,也不否认蔺相如是否胸怀利刃,毕竟人家是赵国下卿,参加宴会总不能搜人家身吧。
也许是蔺相如太执着,秦王又想到了五年前送和氏璧的时候,这可是个不要命的主,自己的命都不要,何况别人的,碍于面子,只好用手敲了一下,算是我不和你一般见识。
蔺相如转身回去对赵国史官说,年月日,渑池会,秦王为赵王击缶。
算是扯平了!
下面就是臣子间的交锋了,秦国大臣说,秦王寿辰到了,赵王应该拿出十五座城给秦王做寿礼。
耍嘴皮子谁不会,蔺相如说,那秦国拿出咸阳给我们赵王祝寿吧!
刀来枪往,总之蔺兄弟很光棍,还别说,对付秦王这样的人,也就他管用。
也谈不上不欢而散,毕竟协议达成了一致,秦王向国民显示了存在感,炫耀下赵王为我鼓瑟的事,在秦国传成佳话。
而赵王则毫发无损,弥天大勇赢得了全国人民的爱戴,还得到了一系列的利益,而且不卑不亢,蔺相如让秦王击缶的事也是传的街谈巷论,加上和氏璧,正好叫蔺相如三戏秦王。
赵王封蔺兄弟为上卿,与廉颇并列,然而文武有别,默认的是同级别的文官还要高过武官,于是蔺兄弟成为了赵国第一重臣,成为了众多士人的偶像级人物。
蔺兄弟这么光棍,其实还是出身的缘故,一切都是自己挣来的,穷过,所以蔺兄弟不做孟子的大丈夫富贵不能淫,为了富贵找到了太监的门路,而为了上位,则领了九死一生的任务。
总之,天不怕地不怕,就是这么一个品行,了不起一死。
天为被,地为床。
剑一把,嘴一张。
生死随天意,富贵险中求。
任你王侯将相,我自孑然一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