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哈佛家训大全集
3176800000053

第53章 节俭——本身就是一个大财源

勤俭是一种智慧和能力

有位年轻人从农业区来到工业城市,没有什么文化的他进入一家印刷厂,成为一名最普通的工人。他非常节俭,每次其他工人找他去喝酒的时候,他总是委婉地拒绝了。但是他在银行开了一个账户,每个月把自己节省下来的钱购买银行推出的一种债券。因为他听说这种债券比银行的利息高一些。很多年过去了,他还是一位普通的工人,每天做着一样的工作,还是每月把自己的钱存入银行。他甚至都不知道自己到底在银行里存了多少钱。这几乎都成了他的一个习惯。30年过去了,当时的年轻人已经成了老头。很多当初和他一起工作的人有的因为疾病已经去世了。这一年经济大萧条,印刷厂因为资金问题陷入了困境,面临倒闭的危险。经理到处寻求帮助无果,于是员工们纷纷把自己的积蓄贡献给公司。可是作为普通的工人又能有多少积蓄,就是所有的工人把全部积蓄都贡献给公司也无济于事。

老人想起了自己在银行的那笔存款,虽然本来是准备给自己养老用的,但现在显然印刷厂更需要这笔钱,于是他去了银行。

在柜台,银行职员拿到老人的存折,先拍了拍上面的灰尘,当她打开存折之后,抬头看了看眼前的老头,又低头看了看存折:“先生,你确定全部取出来吗?”老人点了点头。“80万美元,对吧?”职员接着问。“啊?80万?有这么多?”老人怀疑自己听错了。

的确,老人没有听错。30年的积蓄,加上银行利息和债券的增值,老人一共拥有了80万美元。当他兴奋地把钱拿到印刷厂经理办公室,经理完全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

后来印刷厂利用这笔钱度过了危机,而老人也因此成为公司最大的股东,每年可以从这家工厂里拿到巨额的分红。老人没有想到自己当初节约的习惯让自己成为公司最大的股东,也成为当地有名的富翁。如果说老人的成功带有幸运色彩,那么很多人的创业故事就更能说明节俭对事业成功的巨大作用。

勤俭不仅是一种美德,更是成功者的一种智慧和能力。青年人若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勤俭是必不可缺的成功因素之一。

节约是另一种创造

美国的《财富》杂志公布2003年度世界财富排名500强“龙虎榜”,美国知名品牌的大公司——沃尔玛,以总资产200多亿美元的不凡业绩,连续三年蝉联榜首。沃尔玛的成功,离不开它的严格管理,离不开沃尔玛的“知名”,也源于它的高效益和出手的“俭”与“阔”。

沃尔玛的“俭”的确是从一张纸做起的。如果你没有复印纸?找沃尔玛的员工要。对方一定是轻描淡写的一句:“地上盒子里有纸,裁一下就好了”,再强调要打印纸,对方一定会回答:“我们从来没有专门的打印纸,我们用的都是废报告的背面。”据报道,“2001年沃尔玛集团中国各地的经理级以上代表所住的,只不过是能够洗澡的地方而已。”

沃尔玛的节俭不只是针对员工的。企业老总坚持率先做榜样,尽管是亿万富翁,但他节俭的习惯从未改变,经常开着自己的旧货车进出小镇,每次理发都只花5美元——当地理发的最低价,外出时经常和别人同住一个房间。

沃尔玛的办公室都十分简陋,而且空间狭小,即使是城市总部的办公室也是如此。除了办公设施简陋外,沃尔玛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措施,就是一旦商场进入销售旺季,从经理开始所有的管理人员全都到了销售一线,他们担当起搬运工、安装工、营业员和收银员等角色,以节省人力成本。这样的场景只会发生在一些小型公司里,而且这种行为常常被人视为“不正规管理模式”,但在沃尔玛这样的大集团中却司空见惯。

沃尔玛人也有“阔气”的时候。摆“阔”主要体现在兴办公益事业上:山姆·沃尔顿不仅在全国范围内设立了多项奖学金,而且这个“小气鬼”向美国的五所大学捐出数亿美元。沃尔玛赢在“吝啬”上。

许多人都知道吝啬可以创造财富,但是很少有人能像沃尔玛那样,并且让吝啬成为公司的一种经营理念。在创富的道路上,我们听到过许多多理念,每一个都有大量的理论支持。但是沃尔玛却用家庭式的节俭之道创造了巨大的财富。

一辈子的节俭

中国人民伟大领袖毛主席一辈子节俭的故事一直都深深地印在人民的脑海里,毛主席的生活账目让人惊叹不已,其细节之处更是值得让所有人来学习。1990年10月,原在毛泽东身边的工作人员在清理毛泽东的遗物时,偶然发现一堆尘封的纸张,竟是毛泽东一家的生活账。其中有日常杂费开支表、生活费收支表、物品分类账等。最早的时间为1952年,最晚的止于毛泽东逝世后的1977年1月。这些账目上面每个都有原中央警卫局局长汪东兴的签字。

1968年这一年,账目的收入部分有3栏,分别是:“上月接转14095.45元;毛泽东工资404.8元;江青工资243元。”

据毛泽东警卫李银桥说:上世纪50年代毛泽东的稿费就达100万元,他本人不经手,由中央特别会计室管理。家用不够,或有重大的排场花销时,经毛泽东同意开支。例如在1968年1月的支出账上,有“送王季范、章士钊4400元”一笔。还有一件事:江青哭着找毛泽东要钱,毛批给她3万元。据说毛泽东去世前后,中央办公厅还曾给毛泽东的子女亲属送过现金和家电产品,也都是从稿费上走的。

支出栏列有六项:月房租费125.02元;12月、1月党费40元;日用消费品92.96元;液化气9.6元;伙食费659.13……此账之外,还专有一个日常杂费开支表,其中包括毛泽东买书、孩子的衣物、生活用品、老家亲友来访在京的花销及往返路费、江青看戏和买唱片及摄影方面的花费。在生活费用开销上,毛泽东很注意节约,月收支不平衡,他就找工作人员来询问查对,叮嘱要注意节约。他常告诫身边的工作人员:“该花的钱,几千几万都得花;不该用的,一分钱也不能浪费。”

最令人有所感触的是账上明标的液化气钱,尽管仅9.6元,也让人肃然起敬。住在中南海,公家的什么不能用?连个人用的气都在账上!你不能不承认,毛泽东在生活上对自己的严格约束。这些家庭生活账,已被国家文物鉴定专家组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父爱的磨炼

在美国,有这样一个年轻人,他是个大学生,每逢学校过礼拜或放假,他都得赶到父亲开设的工厂去上班。他用打工的工资去偿还父母为他垫付的学费和伙食开支。在工厂,他跟其他工人一样,排队打卡上下班,月底就凭记工卡和工作量结算工资。有一次,他因候车晚点而迟到了两分钟,那个月的奖金就被扣除一半。

终于熬到了大学毕业,他以为自己可以接管父亲的公司了,可父亲不但不让他接管公司,而且对他的工作更加苛刻。他想不明白,作为一家公司的董事长,家里并不缺钱,并且还经常捐款支持福利事业,可是父亲为什么却舍不得多给他一分钱。他终于被父亲逼出了家门,他恨恨地想,他肯定不是自己的亲生父亲。

这个年轻人想去银行贷款做生意,可父亲坚决不给他担保,于是他只得去给别人打工。打工期间,因为复杂的人际关系,他被人挤出了公司。失业后,他将打工积累的一点资金用来开了一家小店。小店的生意不错,不久他自己开了一家小公司,小公司慢慢地变成了大公司。

令这个年轻人万分心痛的是,公司因为经营不善最后倒闭了。但他没有灰心丧气,决心咬紧牙关、挺起胸膛从头再来。就在他振作精神准备再干一番事业的时候,父亲出人意料地找到了他,并决定让他来经营家族的公司。父亲说:“孩子,你虽然跟几年前一样,依然没有金钱,但你拥有了一段可贵的经历,这段经历对你来说是一场苦难的磨炼,拥有了这段经历,你就会珍惜自己的公司,而且会把它管好。”这个年轻人果然不负期望,将一家规模不大的公司发展成了今天全球瞩目的星级公司,他就是伯克希尔公司总裁,有着“美国股神”称号的沃伦·巴菲特。

受父亲的影响,沃伦·巴菲特一生节俭,谨慎从事。他经常穿着旧西服,钱包是旧的,汽车也是旧的,甚至他住的房子也是旧的。他现在拥有六百多亿美元的资产,是个真正的富翁。但是数十年来,他从不向银行借贷,负债几乎为零。

巴菲特如此低调地生活,其实是他金钱观、价值观和财富观的又一体现。他以自己的劳动成果来回报众生,以自己的财富能够最大限度地回报社会作为自己人生的最大目标。多少年来他的善举一次次感动世界,他对慈善事业的热爱和贡献,有目共睹。

头等舱

下面两则小故事,都是关于飞机头等舱的。一个是比尔·盖茨的故事,据说比尔·盖茨是不坐头等舱的。有人在经济舱看见比尔·盖茨,问他为什么不坐头等舱,他说,头等舱比经济舱飞得快吗?如果这个故事是真实的,说明盖茨是个很实际的人,他看中的不是头等舱带来的虚荣,而是更注重结果。是啊,头等舱的确并不比经济舱快,但是就是因为它更舒适有更好的服务,所以它更昂贵。昂贵有必要吗?

另外一个关于头等舱的故事,主角也是美国赫赫有名的富翁,美国最大的信封企业的老板麦肯锡。他上飞机只坐头等舱,后来,他公布了这个原因。他说,我在飞机上的头等舱认识一个客户,就可能给我带来一年的收益。事实上,据他说,他的确在头等舱认识了很多名流,这些人中后来有的真成了他的客户。昂贵对于他不但有必要,而且,给他带来昂贵的回报。

似乎很少有人思索过要不要坐头等舱的问题,可能这个问题只是出现在买飞机票的时候。而且,基本上这不是个问题,有钱就坐头等舱,没钱就不坐,或是有钱也不坐,向盖茨学习。

盖茨崇尚的是节俭。不过,这可能是以前的故事了,因为盖茨几次来中国都是坐他的专机,他早就买了自己的私人飞机了,当然买专机也并不意味着摆谱,对于富豪来说,时间就是金钱,这是无法颠覆的真理。专机不仅代表身份,更代表高效和节约时间。

麦肯锡崇尚的是机会,对于他,坐头等舱就是认识和结交人的机会,而这些机会可能会给他带来无限的利润。不过,坐飞机的人多了,但是像麦肯锡这样能有效抓住机会的人,却并不多。

比较两个故事,你更欣赏谁呢?对于中国人来说,节俭是比较容易做到的,但是能够利用时机去发现机会并把握机会却不是人人能做到的,但是一个有钱人能做到如此节俭也是很不容易的。如果是你坐飞机,你将如何选择?

周总理的钢纸箱

周总理的节俭是享誉国内外的,生活中周总理不论是穿衣,吃饭都很朴素,周总理穿的袜子都是补了又补。展览中展出的一块补袜板,他在解放战争时期用过,又从西柏坡带到北京,一直留着织补袜子用。

当年,周恩来总理有一只钢纸箱(钢纸是经特殊工艺处理的特种纸),那是他在1954年出席日内瓦会议时购买的。

从那以后,周恩来每次出国访问,都要随身带上这只钢纸箱,因为在这只钢纸箱里,一直隐藏着周总理的一个重要秘密……

1963年12月14日,周总理出访埃及,下榻在开罗国宾馆。晚上9点多钟,一辆黑色轿车从宾馆驶了出来。聚集在门外的外国记者见是周恩来的专车,当即驾车追踪而去。

周总理的专车开到了中国驻埃及大使馆,车门开了,从车内出来的是周恩来的卫士长成元功,手里拎着一只钢纸箱。但那箱子里装的是什么,却没有人知道。

记者们带着疑问,又驱车赶回国宾馆,等待周总理专车回来。成元功回来了,记者们也看清了,他手里拎的还是这只钢纸箱,还牢牢地上了锁。

钢纸箱里到底装的是什么?有人说,里面可能装有核按钮;有人说,里面装的是保密通讯工具;还有人说,箱子里装的是中国的核心机密材料!

这只钢纸箱里到底装的是什么呢?

周总理十分讲究仪容风度,他所穿的外套,件件都有棱有角、整洁干净,但是他的衬衣、衬裤都是穿破了再补、补过了再穿的,十分破旧。他出国访问期间,不便将这么破旧的衬衣拿出去给国宾馆洗衣房洗,因为周总理出国访问,他的一言一行、一鞋一帽都在新闻媒体的“捕捉追踪”之中,如果稍有不慎,破衬衣就可能被记者发现,所以只能拿到我国大使馆,请人用手洗。于是,这只钢纸箱就派上了用场。送衣服的时候,周恩来还要再三嘱咐:要轻轻地洗,否则用力过猛,衣服就碎了。

在穿衣方面周恩来十分节俭,有人说周恩来是一国总理,穿这样打补丁的衣服是不是有点过分了。他笑着说:“我看不过分,前提是我们国家还很穷。身为7亿人口大国总理,我这样做不是我个人的事,这表明我们提倡什么!7亿人口是应该提倡节俭呢,还是现在就不顾国情去追求享受呢?当然是提倡节俭!”他特别强调:“将来国家富强了也不能丢掉艰苦朴素、艰苦创业的光荣传统!”

这只箱子里装的不是什么国家高级机密,更不是什么核按钮,而是周总理的旧衬衣。这就是当年外国记者一直解不开的钢纸箱中的秘密。

节俭,在一国总理那里,依然是终生恪守的,我们这些普通人又为什么做不到呢?

赫胥黎说:“时间最不偏私,给任何人都是24小时;时间也最偏私,给任何人都不是24小时。”懂得珍惜时间的人,会在有限的生命内,扩大生命的价值;而那些浪费时间的人,只会一事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