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小旋风”的偶像明星林志颖,颇受少男少女的喜爱。某次接受采访时问到对郭富城的印象,因为他与郭富城走的是同样的偶像路线,不少媒体常比较他们二人,他们之间的竞争也非常激烈。林志颖故作诙谐道:“我不了解郭富城啊。我只清楚他比我大了整整十岁,至于其他的,都不重要了吧。”这句话让许多人非常不满,许多郭富城的歌迷纷纷指责他的狂妄。
后来,他为补救这一句口误,在另一次访谈中坦诚道歉:“我深表遗憾,我在此公开向郭富城道歉。”至此,才平复了很多人的不满。
敢于认错的人是勇敢而智慧的,以坦率道歉来挽救过错,以真诚检讨来赢得宽恕,比遮遮掩掩、文过饰非要高明得多。当你不小心说错话时,不妨公开承认错误,这样通常都会得到谅解并被重新接受。
以“三寸之舌”挽回面子
人人都渴望得到称赞,而不希望受到他人的侵犯和左右。但是在生活中,在人与人相处的诸多交际场合,不愉快是不可避免的,有的时候还会为“失面子”而感到尴尬、气愤。
这种情况下如何补救呢?我们认为,巧妙地运用语言是有效的方法之一。人都顾面子,当你失去面子的时候怎么挽回却有很多的技巧。古人云:“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下面几种方式都可供参考:
1.揶揄
从平常意思来看,揶揄是一种嘲笑。而艺术地揶揄应当说是一种运用语言的技巧。
有一次,一个人上门拜访一个朋友,恰巧他们夫妻在挂一幅装饰画。丈夫问妻子:“挂正了吗?”妻子说:“挺正的。”挂好后,丈夫一看,还是有点歪,就抱怨说:“你做事总是随意马虎。我可是追求完美的人。”妻子觉得有点丢面子,见客人在场便开口回敬道:“你说得不错,要不你怎么娶了我,我嫁给了你呢!”这一巧妙的揶揄,不仅挽回了面子,又营造了一种幽默的气氛,丈夫察觉到自己说话不当,以一笑来表示歉意。
2.反讽
反讽是一种反击术,讲究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当对方以不友好的态度伤害了你的自尊心,使你失面子的时候,反讽能有力地回击对方。
一次,大诗人普希金在彼得堡参加一个公爵的家庭舞会,当时他向一位小姐邀舞,这位小姐极傲慢地说:“我不能和小孩子一起跳舞!”普希金仍保持风度,笑着说:“对不起!亲爱的小姐,我不知道你怀着孩子。”说完便离开了,而那位漂亮的小姐尴尬得无地自容。
3.幽默
在人际交往中,幽默扮演着润滑剂的角色,当我们面对尴尬的处境时,幽默是最好的调和剂。
爱因斯坦的幽默众所周知。一次,由他证婚的一对年轻夫妇带着孩子来看他。孩子初次见到他就号啕大哭起来,弄得这对夫妇很尴尬。幽默的爱因斯坦却很真诚地说:“你是第一个肯当面说出你对我的印象的人。”坦诚的妙答,不仅挽回了自己的面子,也给了这对夫妇轻松的心情,活跃了气氛,融洽了关系。
4.机智
灵机一动的智慧巧答,常常使你在濒临危境的时候柳暗花明,绝处逢生。
宋朝大文学家“石学士”石曼卿,一日酒后乘马车去报国寺游玩,突然马受惊乱跑,石曼卿从车上摔了下来。只见石曼卿站起来,重整装束,然后风趣地对围观者说:“幸亏我是‘石’学士,要是‘瓦’学士,一定要摔破了。”石学士利用姓氏来化解尴尬,为后人称道。
这些挽回了面子的技巧,并不是孤立的、对立的,而是相通的。语言的运用是一门综合艺术,照本宣科式的教条运用可能会适得其反。幽默机智的背后是深厚的文化素养、高雅的气质和风度。
反讽不是气急败坏的叫嚣,也不是“黔驴技穷”的狂鸣,它应该是智慧的瞬间闪现,偶尔用以回击他人。
把别人的奚落拒之门外
生活中有不少时候会遇到别人有意无意地奚落、挖苦和讥讽,这时应该怎么对付?你应该用语言作为“护心符”,筑起防卫的大堤。善于随机应变的人,能调动自己的智慧,化被动为主动,使难堪境遇烟消云散。“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你可视不同情况采取不同对策。若判明来者不善,怀有恶意,故意挑衅,你可以“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以同样的态度回击他。
有一个著名的实例:
一个美国记者同周总理谈话时,在总理桌上看到美国产的派克钢笔,就带着几分讥讽的口气问:“总理阁下,你们堂堂中国人,为何还用我们美国的钢笔呢?”总理明白话中的挑衅意味,庄重而又风趣地答道:“这支钢笔是有段故事的,这是一位朝鲜朋友的抗美战利品嘛,作为礼物赠送给我的。我无功不受禄,就拒收。朋友坚持让我留作纪念。我觉得有意义,就收下了贵国这支钢笔。”那个记者听后,无言以对,十分窘迫。
若对方气势凶狠,嚣张跋扈,前来指责辱骂你,而你确信真理在手,则应保持藐视的目光、冷峻的笑容,让他尽情地发泄个够,而不予理会。有时用沉默来蔑视力胜千钧,抵得上千言万语。假如有人凶神恶煞,恶语中伤地骂道:“你这个人两面三刀,专门告我的阴状,想踩着别人的肩膀往上爬,没门!”如果你心中无愧,大可冷淡置之,不妨解嘲地反诘:“哦!是真的吗?我倒要洗耳恭听。”然后诱使谩骂者说下去,直到词穷,你再“鸣金收兵”。在这种情况下,你以温文尔雅、彬彬有礼的方式笑迎攻击者,实际上比针锋相对要有力得多。
假如有人试探着问:“你得了一大笔奖金,‘发财’了吧?”你可以避实就虚地回答:“你也想要吗?咱们一块儿干。”话语中带点阳刚锐气,别人便不好再问。
你刚晋升,有人对此揶揄道:“这下你可算平步青云、扶摇直上了吧!”你听了不必拘谨,可一笑了之:“是这样吗?你算得这样准?”用这种不咸不淡的回答,会立即使对方语塞。相反,你过于计较,与其理论,倒显得太认真,反而适得其反。
有的时候,问题或许比较难以解决,对此,若以幽默诙谐的方式回答,往往会化险为夷,改变窘态。在山重水复疑无路时,转为柳暗花明又一村,化难堪于言语之间。
如果有人言辞唐突伤害你,或叫你难堪,你应该含蓄以对,或装聋作哑、拐弯抹角、闪烁其词,或顺水推舟、转移“视线”、答非所问、转移话题,用这种委婉曲折的方法反驳对方,往往能获得不错的效果。
“打圆场”也要适时得体
在他人互相争论的情况下,你夹在中间是比较尴尬的。作为争论的局外人,我们应当善于打圆场,让矛盾得到及时化解。但是在打圆场的时候,不可忽视的关键,就是要不偏不倚,让双方都认为你没有偏向一方,都表示满意。否则,只能适得其反。
一名中年男子在经常光顾的面摊要了一份自己常吃的面。一会儿面端了上来,男子张嘴先尝一口汤。不知道为什么就刺激了他的呼吸道,随着“阿嚏”一声,他的唾液和着面汤喷在了对面一位顾客的身上和面碗里。那位顾客十分生气,“腾”地站起来吼道:“你怎么乱打喷嚏!”
中年男子也十分抱歉,赔礼后责问老板:“我告诉你不要辣椒的,你的面里怎么会有辣椒味道?我这碗面钱你不能收,我赔人家的面钱。”老板问伙计。伙计也很委屈,他明明没有放辣椒。
现场人声嘈杂,说得不亦乐乎。最后老板觉得这样下去不是个事,就主动打圆场,对厨师说:“算啦,再下两碗面,面钱全免了,只要大家不翻脸,和气生财!”
这才平息了争执,顾客都表示可以接受。从此,他们和老板成了好朋友。
可见,适时打圆场,会有很好的效果。
清末的陈树屏口才极好,善解纷争。他任江夏知县,张之洞在湖北任督抚,谭继询任抚军,张、谭两人素来不和。一天,陈树屏宴请张、谭数人。当座中谈到长江江面宽窄时,谭继询说江面宽是五里三分,张之洞却说江面宽是七里三分。二人互不相让,本来轻松的宴会一下子变得异常尴尬。
陈树屏知道两位上司是借题发挥,故意争闹。为了缓和气氛,更为了不得罪两位上司,他说:“七里三分和五里三分分别是水涨和落潮时的江面宽度。张督抚是指涨潮而言,而谭抚军是指落潮而言,二位都是对的。”
陈树屏巧妙地将江宽分解为两种情况——涨潮和落潮,使二人的说法都得到承认。张、谭两人听了下属这么高明的圆场话,就结束了争闹。
某学校举办教职工文艺比赛,分为教师组和员工组,根据所用的道具自行编排和表演节目,然后进行评比。表演结束后,还没开始评分,坐在下面的人就已经分成两派,教师说教师的好,员工也认为自己表演很出色,各不相让。
在这个双方僵持的时候,主持人灵机一动,对大家说:“到底哪个组能夺第一,我看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教师组创意多多,奇招不穷,应该得创作奖;员工组富有朝气、精神饱满,应该得表演奖。”随后宣布两个组都获得了第一名。
主持者与主办者深知,文艺比赛的目的不在于决出胜负,而在于丰富大家的娱乐生活,加强教职工的交流,要是因名次发生矛盾,实在得不偿失。于是,在双方出现矛盾的时候,主持人没有参与评论孰优孰劣,而是强调双方的特色并分别予以肯定,最后提出圆满的解决方案,问题自然就解决了。
在某些场合下,双方因为观点不同而争执不休时,作为圆场的人就应该理解双方的心情,找出各方的差异并对各自的优势予以肯定,这在一定程度上能满足各方的需求。这时再提出建议,很容易被接受。
有时候,争执双方观点不一,而且也不能“和稀泥”。这时,如果你能把双方的分歧点分解为事物的两个方面,让分歧在各自的方面都显得正确,就很高明。
批评他人要备好“台阶”
心理学研究证实,谁都不愿把自己的错处或隐私在公众面前曝光,一旦被曝光,就会感到难堪或恼怒。因此,在交际中,如果不是必要,一般应尽量避免触及对方所避讳的敏感区,避免使对方当众出丑。必要时可委婉地暗示对方你对这些事知情,便可对他造成一定的压力。但要注意适可而止。
在广州一家著名的大酒店,一位外宾在结束用餐时,顺手把精美的景泰蓝食筷悄悄“插入”自己的西装内衣口袋。服务员假装不知情,双手捧着一个装有一双景泰蓝食筷的绸面小匣子说:“我发现先生在用餐时,对我国的景泰蓝食筷特别喜欢,非常感谢你对这种精细工艺品的喜爱。为了表达我们的感激之情,经讨论,我代表酒店,将这双图案最为精美并且经过严格消毒处理的景泰蓝食筷送给你,并给你记优惠价格,你看好吗?”那位外宾当然明白这些话的弦外之音,一面表示感谢,一面说自己多喝了两杯白兰地,脑袋有点发晕,误将食筷插入内衣口袋里,并借机说:“既然这种食筷不消毒就不好使用,我就‘以旧换新’吧!哈哈哈。”说着取出口袋里的食筷放回餐桌,接过匣子不动声色地去结账。
要这位外宾难堪不难,但服务员没有那样做,而是委婉地暗示对方的错处。懂得说话艺术的人往往会这样暗中化解窘境。
有时会意外地让对方感到尴尬,这时,外圆内方的人在给对方提供“台阶”的同时,往往会采取某些妥善措施,及时给对方增光添彩,使对方更加感激不尽。
1953年,以周总理为首的中国政府代表团慰问驻旅大的苏军。在我方举行的招待宴会上,一名苏军中尉在翻译总理的讲话时,发生了一点失误,我方代表团的一位同志当场做了纠正。这使总理感到很意外,也使在场的苏联驻军司令大为恼火,因为部下在这种场合发生失误让上司很难堪。他马上走过去,要撕下中尉的肩章和领章,气氛立刻变得尴尬。这时,周总理及时地调解,他温和地说:“两国语言要做到恰到好处地翻译是很不容易的,也可能是我讲得不够完善。”并慢慢重述了被译错了的那段话,让翻译重新翻译,从而缓解了紧张的气氛。总理讲完话在同重要人士干杯时,还特意同那位翻译单独干杯。苏联驻军司令和其他将领看到这一景象,非常感动,那位翻译也对总理感激不尽。
幽默是人际交往的润滑剂,一句幽默的话能使双方“一笑泯恩仇”。作家冯骥才在美国访问时,一位美国朋友携子登门拜访。在他们谈话间,那位壮得像牛犊的孩子爬上冯骥才的床,站在上面拼命蹦跳。若直接让他下床,势必会使其父产生歉意,也显得自己不够热情。于是,冯骥才灵机一动说:“请你的儿子回到地球上来吧!”那位朋友说:“好,我和他商量商量。”结果皆大欢喜。说话讨人喜欢的人往往会巧妙地运用幽默语言作为“台阶”,助人“下台”。
大家都不喜欢听批评,尤其是一点情面都不讲的批评之声。既然如此,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批评的时候最好给别人留点退路和余地。
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若没有人批评,只能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可见,批评在工作中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如果领导的批评缺乏技巧、不重言辞,往往会导致不良后果。因此,要想收到良好的批评效果,就需要掌握批评的技巧和方法。
1.在批评别人之前先作自我批评
毛泽东在1962年的一次发言中,一方面严厉批评党内民主受压制的情况,一方面也坦率地承认自己的错误。他说:“凡是中央犯的错误,直接地归我负责,间接的我也有份,其他同志也有责任,但是我负主要责任。”在毛泽东的带动下,其他主要的中央领导也在会上作了诚恳的自我批评,对纠正错误起了很大作用。
这种先作自我批评的方法,能够减轻下属的心理负担和抗拒心理,使人更容易听进去批评,冷静地审视自己的错误。
2.运用抑扬结合法
在批评别人时,先表扬他的优点,然后再提出批评,最后再使用一些鼓励性的话语。这种方法使人认为你的批评是公正客观的,也能让人从中全面地认识自己。这样就减少了因批评所带来的抵触情绪,效果往往较好。
某领导不太满意秘书写的总结报告。他是这样批评秘书的:“小张,这份总结总的来说写得不错,思路清晰、重点突出,有几处很见功夫。只是有几个地方提法不妥,有些言过其实,还有些小地方可以改进,你再修改一下。你的文笔不错,过去几次写的总结也是越修改越好,相信你这次也一定能做得更好。”这样说,秘书会感到领导对自己很公正,很器重,充满期望和信任,因而会尽力修改。
3.运用明褒暗贬的方法
某位领导碰到一个全厂有名的后进青年,领导主动说:“小唐,你好!”对方不冷不热地冒一句:“不敢说好,我是厂里有名的坏蛋。”领导忙接过话头说:“你不偷不抢,不搞腐败,怎么会是坏蛋呢?可不能这么说。你不是坏蛋,说你不可救药,不仅否定了你,也否定了教育者自己。”这番话避免了对方产生不良情绪,满足了对方的自尊心,同时又促使对方反思,为什么不偷不抢,名声却不好呢?这种明褒暗贬的批评法运用得当,教育效果很不错。
4.归谬正误法
先假定对方的观点正确,然后顺着对方的思路推导出荒谬的论断,让对方自己看清观点的错误性。这种方法对一些为自己的错误和行为狡辩的人很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