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办事艺术大全集
3166500000078

第78章 办事的语言艺术(1)

§§§第1节说话也要注意细节

话贵在精

1793年,美国开国总统华盛顿仅135个字的就职演说成就了经典;林肯著名的葛底斯堡演说只有10个句子。他们的演说一气呵成且重点突出。这恰恰体现了他们非凡的驾驭语言的能力。

尤其是林肯的演说,仅仅600余字,用时还不到3分钟,但却赢得了15000名听众经久不息的掌声,并引起了全国轰动。当时,报纸评论者无不称赞地说:“像这样篇幅短小精悍的演说,真是一种无价之宝,感情深厚,思想集中,措辞精练,而且字字句句都写得朴实、优雅,行文又流畅,完全出乎人们的意料。”

因此,他的手稿,被收藏于国会图书馆;他的演说词,被铸成金文,放在牛津大学。这是英语演说中一个无法绕开的经典。

1984年,新当选的法国总理洛朗·法比尤斯发表的就职演说更为经典,有人这样描述道:“还没等人们醒悟过来,新总理已转身回办公室去了。”

两句话构成了他的演说词:“新政府的任务是国家现代化,团结法国人民。为此要求大家保持平静的心态,拿出最大的决心。谢谢大家。”这篇演讲字字是金,可谓独具匠心。

美国莱特兄弟创造的“一句话演讲”在历史上堪称一绝。

当他们成功地驾驶动力飞机飞上蓝天之后,在庆祝酒会上,哥哥威尔伯禁不住多次被邀请,他即兴地说了一句:“据我们所知,鸟类中会说话的只有鹦鹉,而鹦鹉是飞不高的。”这句哲理深刻的演说,让在场所有的人警醒,并以掌声回赠。

综上所述,会议或者是演讲,并不在于时间的长短,短小精悍的会议或演讲效果往往更好,更具艺术魅力。

研究发现,大多数人在听报告或者讲演的时候,精力集中的时间大约是30分钟左右,而且最佳状态只有前15分钟,另外,年龄、性别、健康状况也是其影响因素,身体强壮的青壮年精力集中的时间会稍长一些,而老幼体弱的人相对要短一些。

所以,在讲话的时候,时间最好在30分钟以内,不要拖得太长。

那么,我们如何做到语言简洁精练呢?

首先,在演讲或说话时,大刀阔斧地删除话语中那些废言赘句,也就是把“臃肿”的话变得骨感苗条起来。

其次,要使所讲内容主题鲜明、重点突出。

再次,要用有限的语言,准确表达出自己的全部意思。

快节奏的当今社会,人们大都不喜欢那些繁杂冗长、晦涩难懂的空话或者套话。尤其是演讲,要达到简洁、明快,使词汇更加丰富、思路更加清晰是重中之重。

如果词语匮乏,必然导致词不达意、啰唆干瘪;如果思路不清,表达的时候势必会显得语无伦次,枉费一番口舌。

高尔基曾说过:“简洁的语言中,隐藏着最伟大的哲理。”

法国作家福楼拜,可以称为锤炼语言的一个典范。有一次,只为得到想要的几句话,他不惜用一个月的时间来打磨。

美国学者多琳·安森德·图尔克穆有这样一句名言:“如果你还没有想好用哪个词最合适,那你就不要开口。”

在演说或说话过程中,要学会“筛选”“过滤”,从而选出最精辟的、能恰如其分表情达意的词句,以最凝练的词语表达最深刻的内涵。

话不在多而在精。只要能把所要陈述的意思表达清楚,并引起他人的共鸣,不管语句多么简练,都不会影响语意的表达。

把话说准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遇到这样一种情况:与别人争论某个问题时,尽管自己有鲜明、正确的观点,但是却不能说服时方,有时还会被对方“驳”得哑口无言。为什么呢?心理学家认为,要使自己的观点被认同,仅观点正确还不够,还要掌握巧妙的谈话技巧。

说服别人,要以理服人、以德服人、以情服人、以礼服人。说服别人要有耐心,还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说服别人不要以权以势压人,更不能靠投机、欺骗的手段,否则,别人虽然口服但心不服,这样就不会达到说服的目的。说服别人必须要有高姿态,说服别人应当入情入理,如果强词夺理,只会导致对方厌恶感的产生。

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说服别人呢?请参照以下几条建议:

1.以退为进,调节气氛

首先应该想方设法调节谈话气氛。尽可能避免使用命令的话语,给人以维护自尊的机会;友好和谐的气氛有利于说服的成功。反之,在说服时不尊重他人,摆出一副盛气凌人的架势,说服是很难成功的。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尊心,谁都不希望自己被别人支配、左右。

有一位中学老师非常善用此法来说服学生。他担任的是一个差班的班主任,而此时恰好赶上学校安排各班学生参加平整操场的劳动。干活的时候,全班罢工,不肯干活,对老师的劝说无动于衷。后来,这个老师想到一个以退为进的办法。他问学生:“我知道你们并不是怕干活,而是怕热是吧?”学生们不愿背上懒惰的标签,便七嘴八舌地说,确实是因为天气太热了。老师说:“既然是这样,天气凉快些后我们再进行,现在我们可以痛痛快快地玩一玩。”一听这话,学生们掌声四起,高呼万岁。老师为了使气氛更热烈一些,还买了几十个雪糕让大家解暑。在说说笑笑的玩乐中,学生也接受了老师的这种说服方法。

2.善意威胁,以刚制刚

在一次集体活动中,领队用一种以刚制刚的办法,说服了旅馆经理。事情是这样的:当大家风尘仆仆地赶到事先预定的旅馆时,却被告知当晚由于某方面原因,原来订好的套房(有单独浴室)竟没有热水。为了解决此事,领队约见了旅馆经理。

领队说:“对不起,这么晚还把您从家里请来。天这么热,不洗澡怎么行呢?何况我们预定套房时,说好供应热水,这事务必请您想想办法。”

经理说:“此事难啊。锅炉工回家去了,没有人放水,我已叫他们开了集体浴室,你们可以到那去洗。”

领队说:“当然,集体浴室不是不可以,不过,话要讲清,套房一人一晚50元,是有单独浴室的。现在到集体浴室洗澡,那就等于降低了服务水平,我们只能每人少付15元。”

经理说:“那不行!”

领队说:“不行就得给套房浴室供应热水。”

经理说:“抱歉,这个无法做到。”

领队说:“您一定有办法做到!”

经理说:“你说有什么办法?”

领队说:“您有两个办法:一是找回失职的锅炉工;二是您可以给每个房间拎两桶热水,当然我会配合您劝大家耐心等待。”

这次交涉的结果是:经理派人找回了锅炉工,40分钟后每间套房的浴室都有了热水。

尽管威胁能够增强说服力,但是,务必注意以下几点:一、态度友善是关键。二、讲清后果,说明道理。三、威胁程度不要太过分,否则会弄巧成拙,事倍而功半。

3.以情感化,消除防范心理

一般来说,被说服对象会产生一种防范心理,尤其是在危急关头。这时候,要想成功说服,就要注意消除对方的防范心理。怎么做呢?从人的潜意识来说,防范心理是把对方当做敌人时产生的一种自卫心理。那么消除防范心理,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反复给对方一些暗示,表示自己是朋友而不是敌人。暗示多种多样,如:嘘寒问暖,给予关心,表示愿意给予帮助等。

有一个出租车女司机,把一男青年送到指定地点后,却被逼把钱都交出来。她装作害怕的样子,交给歹徒300元钱,说:“今天挣到的钱全部给你,我还有一把零钱也给你吧。”说完又拿出20元零用钱。“的姐”的爽快让歹徒有些眩晕。“的姐”继续说:“你家在哪儿住?我送你回家吧。这么晚了,家人肯定等得着急了。”这么一来,歹徒便把刀收了起来,让“的姐”送他到火车站。趁气氛缓和,“的姐”不失时机地启发歹徒:“我家里原来也非常困难,咱又没啥技术,后来就跟人家学开车,干起这一行来。挣钱虽然少点,但日子过得踏实。何况自食其力!”见歹徒沉默不语,“的姐”继续说:“唉,男子汉四肢健全,干点儿啥都差不了,可要选对活,不然一失足成千古恨。”火车站到了,见歹徒要下车,“的姐”又说:“我的钱就算帮助你的,用它干点正事,以后不要这样做了。去学一门技术再自食其力吧!”一直不说话的歹徒听罢,突然哭了,并把钱塞到“的姐”手里:“大姐,我以后饿死也不干这事了。”说完,低着头跑开了。

在这个事例中,“的姐”用巧妙的言语,消除了青年的防范心理,不仅自己毫发未损,还达到了说服的目的。

4.投其所好,以心换心

说服别人时,懂得换位思考,给对方一种为他着想的感觉。这种投其所好的技巧,屡试不爽。要做到这一点,最重要的是“知己知彼”,唯先知彼,才能从对方立场上考虑问题,从而达到说服目的。

一个精密机械工厂将新产品的部分部件授权于一个小工厂制造。当该小厂将零件的半成品送总厂验收时,不料,均不合格。由于时间紧、任务重,总厂负责人只得让那个小厂尽快重新制造,但小厂负责人认为错不在自身,不想再重新返工,双方僵持了许久。总厂厂长弄清此事的来龙去脉后,便对小厂负责人说:“我想这件事完全是由于公司设计人员工作不仔细所致,使您吃了亏,实在抱歉。万幸的是,正是您才让我们发现总厂的管理竟然出现了这样的纰漏。所以好人做到底,你们不妨将它制造得更完美一点,这样对你我双方都有好处的。”最终,双方重新达成了返工制造的协议。

小厂负责人之所以被说服,就在于总厂厂长站在了对方的立场上去考虑问题。

5.寻求一致,以短补长

有些人不喜欢听从他人的意见,经常处于“不”的心理状态之中,一脸拒人千里之外的表情。对付这种人,如果一开始就提出问题,势必让对方产生抵触心理。因此,要努力寻找与对方一致的地方,从而使之对自己的话产生兴趣,而后再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问题,最终达到目的,使对方接受自己的建议。

说服他人,了解对方的喜好是关键。但最重要的是会说话,如此就很容易说服别人了。

东汉末年,刘备攻打曹操失败,为图他日东山再起,他投奔了刘表。为了寻求人才,他拜访了荆州名士司马徽。司马徽推荐说:“此地有‘卧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经多方打听,刘备得知“卧龙”就是诸葛亮,此人隐居在襄阳城西二十里的隆中,精通史书,却身居草屋,身必躬耕,是个杰出人才。刘备便只身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

刘备三顾茅庐,前两次诸葛亮避而不见,第三次才亲自出迎。在茅庐中,诸葛亮和刘备共同探讨时局,分析形势,策划夺取政权、统一天下的方略。刘备诚意请他出山相助,重兴汉室。诸葛亮也被刘备“三顾茅庐”的诚意所打动,同时,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离开了隆中。

此后,诸葛亮找到了用武之地,帮助刘备东联孙吴,北伐曹魏,占据荆、益两州,北向中原,建立蜀汉政权,形成与东吴、曹魏三国鼎立的局面。

说服他人要有耐心,刘备为请诸葛亮出山,甘愿降低自己的身份而“三顾茅庐”,以自己的耐心说服了诸葛亮。其实最重要的在于刘备说话诚恳、有诚意,绝非以权威压人。

很多人都知道用威胁的方法可以增强说服力。善意的威胁,就是利用对方产生的恐惧感达到说服目的。

说话要抓住要害

有一次,汉代名相萧何向汉高祖刘邦请求,将上林苑中的大片空地让给老百姓耕种。

上林苑是皇帝游玩、嬉戏、打猎、消遣的园林。刘邦一听萧丞相之言,不禁勃然大怒,认为萧何一定是接受了老百姓的大量钱财,才会如此行事。于是下令把萧何逮捕入狱,予以审查、治罪。当时的法官廷尉为讨好皇上,只要皇上认定某人有罪,法官廷尉便会千方百计让人服法。

千钧一发之际,旁边一位姓王的侍卫官上前劝告刘邦说:“陛下还记得以前与项羽抗争,以及后来铲除叛军的时候吗?那几年,皇上带兵在外,只有丞相一个人驻守关中,关中的百姓,非常拥戴丞相,如果丞相有非分之想,那么关中之地早已不是陛下的了。您认为,丞相会在一个可谋大利的情况下而不谋,反而会贪图世人锱铢小利吗?”

简单几句话,句句击中要害。刘邦深有感触,深知自己愧对了丞相的一片诚心,当天便下令赦免了萧何。

汉代的另一位开国元勋周勃,曾经帮助汉室铲除吕后爪牙,迎立汉文帝,有定国安邦之大功。可后来当他解甲归田,一些素来忌恨周勃的奸诈小人便趁机向汉文帝进谗言,诬告周勃图谋造反。听信谗言的文帝,急忙下令廷尉将周勃逮捕下狱,追查治罪。按汉代当时的法律,凡是图谋造反者,必定是死罪且株连九族。

值此生死攸关之际,薄太后出来劝文帝说:“皇上,周勃谋反的最佳时机是您未即位时,当时先皇留给您的玉玺在他手上,而且他握有军队,但是周勃一心忠于汉室,帮助汉室消灭了企图篡权的吕氏势力,把玉玺交给了陛下。现在他罢相回家,怎么反而在这个时候想起要谋反呢?”此话打消了文帝的种种疑虑,并立即下令赦免了周勃。

可见,说话抓住关键是非常重要的。每一个想要成大事者都必须修炼这种能力,通过短短几句话,切中对方要害,使得对方接受你的建议。

讲话如果抓不住重点,就会容易让人厌倦。假如一个这样的业务员与别人谈业务,他人肯定会疲惫不堪,甚至会感到厌烦和恼火。

在生活中,人们都不喜欢与说话毫无重点的人交流。这样的人会使听话者失去耐心,即使听话者多次给予提示,他们都好像视而不见,似乎没有说完的时候,着实令人生厌。

一个有远大抱负的年轻人,不能有这种习惯,因为这种不好的习惯是成功的敌人。凡是工作效率高、有

较高管理才能的人,无不说话简练、利落、主题明确。而人们也喜欢和这样的人做朋友。例如通电话,他们不会有多余的问候和致谢,而是三言两语,直奔主题,接着便是“再见”了。和这样的人打交道真是一种享受,因为他们不会无端地耗费别人有限的时间和精力。

说话是需要技巧的,如果不能击中对方的要害,只能枉费口舌。对于那些掌握说话技巧的人,在处理事情时,往往能抓住问题关键,一语中的。这一点如果发挥得恰到好处,没有办不妥的事情。

把安慰话送给最需要的人

人在生活中遇到的磕磕绊绊数不胜数。以生病为例,人在生病以后,情绪会非常低落,甚至胡思乱想。这时,如果能把贴心、安慰性的话送给他们,对病人的病情会有很大帮助,病人也会对说话者表示感激。不过,安慰病人要谨慎,一句不经意的话,就可能击垮病人,所以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那么,安慰病人的技巧有哪些呢?

1.了解病情,说出有针对性的话

慰问病人时,首先要对病人的病情和所患疾病有一定的了解。根据病人的情绪变化,适时安慰。

长时间修养在医院的病患者,容易产生消极情绪,不能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以致影响了康复的进度。这时,要有选择地提炼安慰性的语言,要多说一些“既来之,则安之”的道理,让其情绪稳定。

对于有经济负担的病人,他们最担心的,莫过于医疗费用问题。此时,应劝慰他们把眼光放得长远一些,健康才是最重要的,建议他们注意调养,并与单位联系,争取适当补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