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方都悔悟,就没有不能解开的怨仇;双方都要求合好,就没有不能合作的交往;双方相互恼怒攻击,就一定要酿成灾祸。
二二
己无才而不让能,甚则害之;己为恶而恶人之为善,甚则诬之,己贫贱而恶人之富贵,甚则倾之。此三妒者,人之大戮也。
【译文】
自己没有能力做又不让有能力的人做,甚至迫害有能力的人;自己做恶又妒恨他人行善,甚至诬陷行善的人;自己贫贱又妒恨他人的富贵,甚至倾陷富贵的人。怀有这三种妒恨的人,是最危险的人,应当杀掉。
二三
以患难时心居安乐,以贫贱时心居富贵,以屈局时心居广大,则无往而不泰然。以渊谷视康庄,以疾病视强健,以不测视无事,则无往而不安稳。
【译文】
以患难时的心情对待安乐的日子,以贫贱时的心情对待富贵的日子,以委曲局促时的心情对待能够自由伸展的日子,这样就无时不处于泰然自乐之中。如果把深渊峡谷视为康庄大道,把疾病视作健康,把灾祸视作无事,任何时候都不会安稳。
二四
不怕在朝市中无泉石心,只怕归泉石时地动朝市心。
【译文】
不怕在闹市中没有隐居山林泉石之心,就怕在隐居山林泉石之后又被名利之心所动摇。
二五
积威与积恩,二者皆祸也。积威之祸可救,积恩之祸难救。积威之后,宽一分则安,恩一分则悦;积恩之后,止而不加则以为薄,才减毫发则以为怨。恩极则穷,穷则难继;爱极则纵,纵则难堪。不可继则不进,其势必退。故威退为福,恩退祸祸;恩进为福,威进为祸,圣人非靳恩也,惧祸也。湿薪之解也易,燥薪之束也难。圣人之靳恩也。其爱人无已之至情,调剂人情之微权也。
【译文】
积威和积恩,这二者都是祸害。积威的祸可救,积恩的祸难救。积威之后宽松一分则人心安,施恩一分则人心悦。积恩之后恩惠停止而不再增加,人们就以为你刻薄,才减少丝毫恩惠,就被人埋怨。恩情到了极点就穷尽了,穷尽了无以复加;爱恋到了极点就会放纵,放纵则难以忍受。不能再继续给以恩惠,关系就不会进一步密切,只能逐渐减少恩威。减少对他人的威势,对自己是福;减少对他人的恩惠,对自己是祸。增加对别人的恩惠,对自己是福;增加对别人的威势,对自己是祸。圣人并不是吝惜施给人恩惠,而是害怕带来祸患。柴火湿了,解开捆着的绳子很容易;干燥的柴火,捆扎起来就困难了。圣人吝惜恩惠,出于他爱人无已的至情,是调剂人情的权变之法啊!
二六
人皆知少之为忧,而不知多之为忧也,惟智者忧多。
【译文】
人们都为少而担忧,却不知道多才是应该担忧的,只有大智的人才知道担忧多。
二七
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易;自恶之必察焉,自好之必察焉难。
【译文】
大家都厌恶的弊病必定能察知,大家都喜欢的优点也必定被察知,做到这些并不困难;自己的弊病要自己知道,自己的优点也要自己知道,这可就难了。
二八
有人情之识,有物理之识,有事体之识,有事势之识,有事变之识,有精细之识,有阔大之识,此皆不可兼也,而事变之识为难,阔大之识为贵。
【译文】
有人对人情了解的比较透彻,有人对物理了解的比较透彻,有人对事体了解的比较透彻,有人对事势了解的比较透彻,有人对事变了解的比较透彻,有人对精细的事情看得比较清楚,有人对阔大的事情看得比较清楚。但一个人不可能兼有几种识见,而能看清楚事情的变化的见识是比较难得的,增广见识是最难能可贵的。
二九
圣人之道,本不拂人。然亦不求可人,人情原无限量,务可人不惟不是,亦自不能,故君子只务可理。
【译文】
圣人的道路,本来并不违背人情,可也不必要求别人顺从。人情本来是没有限量的,一定要让人人都满意,不仅不正确,也不可能。所以,君子只能按正当的道理行事。
三○
施人者虽无己,而我常慎所求,是谓养施,报我者虽无己,而我常不敢当,是为养报,此不尽人之情,而全交之道也。
【译文】
帮助别人的人,虽然没有私心,但我却要尽量少提出请求,这叫做养施;给我回报的人,虽然没有私心,但我却常常不敢接受,这叫做养报;这样做好像不近人情,但却是有利于人们交往,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一
攻人者有五分过恶,只攻他三四分,不惟彼有余惧,而亦倾心引服,足以塞其辨口;攻到五分,已伤浑厚,而我无救性矣。若更多一分,是贻之以自解之资,彼据其一而得五,我贪其一而失五矣,此言责家之大戒也。
【译文】
指出别人缺点错误的时候,对方有五分错误,只指出三、四分就可以了。这样做,不只使对方心有余惧,而且会心服口服,不再辩解。如果指出五分,就有伤厚道,而自己也无回旋的余地了。假如再多一分,这就给了对方辩解的口实。他根据这不符合实际的一分来辩解那实际存在的五分;我只多说了一分,而那符合实际的五分也等于白说了。这是向别人进言的人尤其要引以为戒的。
三二
见利向前,见害退后,同功专美,于己同过,委罪于人,此小人恒态,而丈夫之耻行也。
【译文】
见到利益就伸手,见到危险就退缩,与别人在一起共同做事,把功劳全都归于自己;与他人同犯同一的错误,将责任都推给他人。这是小人的通常表现,大丈夫则以此为耻。
三三
任彼薄恶,而吾以厚道敦之,则薄恶者必愧感,而情好愈笃。若因其薄恶也,而亦以薄恶报之,则彼我同非,特分先后耳,毕竟何时解释?此庸人之行,而君子不由也。
【译文】
任凭对方对我如何的薄情,态度如何的恶劣,我都要以厚道来感化他,他必然会受到感动而愧恨,双方感情会更加深厚。如果因为对方对我薄情,对我态度不好,自己也用同样的态度来报复他,那样,双方都错了,只不过有个先后之分而已。这样做,两个人的怨恨何时才能消除呢?这是庸人的做法,君子是不会这样做的。
三四
恕人有六:或彼识见有不到处,或彼听闻有未真处,或彼力量有不及处,或彼心事有所苦处,或彼精神有所忽处,或彼微意有所在处。先此六恕,而命之不从,教之不改,然后可罪也已。是以君子教人而后责人,体人而后怒人。
【译文】
宽恕别人有六种情况:或者因为他识见不到,或者因为他听闻不真,或者因为他力量不够,或者因为他心中有难言之苦,或者因为他精神有所疏忽,或者因为他另有微妙的用意。先考虑这六种情况予以宽恕,而后不服从命令,不听从教育的,可以进行惩处。因此君子先教育人,然后才责罚人;先体谅人,然后才怪罪人。
三五
直友难得,而吾又拒以讳过之声色,佞人不少,而吾又接以喜谀之意态,呜呼!欲不日人与恶也难矣。
【译文】
诚直的朋友是难以得到的,而我却拒绝同曾声色俱厉地指出自己的过失的人交往;阿谀奉承的人不少,而我又喜欢同因讨人喜欢的人交往。唉,想不走邪路也难啊!
三六
笞、杖、徒、流、死,此五者小人之律令也。礼义廉耻,此四者君子之律令也。小人犯律令,刑与有司,君子犯律令,刑与公论,虽然刑罚滥及,小人不惧,何也?非至当之刑也,毁谤交攻,君子不惧,何也?非至公之论也。
【译文】
笞刑、杖刑、徒刑、流放、死刑,这五种刑罚,是对待小人的法令。礼、义、廉、耻,这四者,是对待君子的法令。小人违犯了这法令由官府判刑,君子违反了这法令由公论惩罚。虽然如此,如果滥施刑罚,小人也不惧怕,为什么呢?因为不是恰当的惩罚。如果毁谤交加,君子也不害怕,为什么呢?因为不是公正的评论。
三七
情不足而文之以言,其言不可亲也。诚不足而文之以貌,其貌不足信也。是以天下之事贵真,真不容掩,而见之言貌,其可亲可信也夫。
【译文】
感情不深厚而用言语来文饰,这样的言语也不会使人感到亲近。诚恳不够而用外貌来文饰,这样的外貌也不会让人相信。因此天下的事情贵真,有了真实的感情,在面容上是掩饰不住的,真情表现在面容和语言上,就让人感到可亲可信了。
三八
势利术言,此四者公道之敌也,炙手可热则公道为屈,贿赂潜通则公道为屈,智巧阴投则公道为屈,毁誉肆行则公道为屈,世之冀幸受诬者,不啻十五也,可慨夫。
【译文】
势、利、术、言,这四者,是公道的敌人。炙手可热,公道就会为之屈服;行贿受赂,公道就会为之屈服;玩弄阴谋权术,公道就会为之屈服;诽谤污蔑横行,公道就会为之屈服。世上希望公道而受到诬陷的不只十分之五,真让人感慨不已啊!
三九
圣人处世,只与人情上做工夫,其与人情,又只与未言之先,不言之表上做工夫。
【译文】
圣人为人处世,只在人情上下工夫,而对于人情,只在没有说出之前,不用言语只在表面上下工夫。
四○
美生爱,爱生狎,狎生玩,玩生骄,骄生悍,悍生死。
【译文】
由美产生爱,由爱产生不庄重,由不庄重产生戏弄,由戏弄产生倨傲,由倨傲产生蛮横,由蛮横产生出死罪。
四一
礼是圣人制底,情不是圣人制底,圣人缘情而生礼,君子见礼而得情,众人以礼视礼,而不知其情,由是礼为天下虚文,而崇真者思弃之矣。
【译文】
礼是圣人制定的,情不是圣人制定出来的。圣人根据情制定了礼,君子见礼而知情。普通人只把礼看作是一种合乎礼的行为而看不到情,因此礼就成了一种虚设的东西,崇尚真实的人就想抛弃这些虚设的形式。
四二
人到无所顾惜时,君父之尊不能使之严,鼎镬之威不能使之惧,千言万语不能使之喻,虽圣人亦无如之何也已。圣人知其然也,每养其体面,体其情私,而不使至于无所顾惜。
【译文】
人到无所顾惜时,君王父亲的威严也不能使他震慑,下锅煎烹这样的酷刑也不会使他害怕,千言万语也不能使他醒悟,即使是圣人对他也无可奈何。圣人知道这个道理,所以总是要保持人的体面,体贴他们的内心的隐情,而不让人不至于走到无所顾惜的境地。
四三
称人以颜子,无不悦者,忘其贫贱而夭,称人以桀、纣,盗跖,无不怒者,忘其富贵而寿。好善恶恶之同然。如此而做人,却与桀、纣,盗跖同归,何恶其名而好其实也?
【译文】
称赞别人像孔子的弟子颜渊,人家没有不高兴的,而忘记了颜渊的贫贱和早夭。用桀、纣、盗跖来比喻别人,人家一定会大怒,而忘记了桀、纣、盗跖的富贵和长寿。人们喜好善、厌恶恶的心理如此的相同,而做人却和桀、纣、盗跖一样,怎能只厌恶他的恶名而喜欢他的实际呢?
四四
今人骨肉之好不终,只为看得尔我二字,太分晓。
【译文】
如今的人,连亲骨肉也不能保持亲密关系到底,只是因为把你我二字看得太分明。
四五
圣人制礼,本以体人情,非以拂之也。圣人之心,非不因人情之所便,而各顺之,然顺一时便一人,而后天下之大不顺便者因之矣。故圣人的不敢恤小便,拂大顺,徇一时,弊万世,其拂人情者,乃所以宜人情也。
【译文】
圣人制定礼仪制度,本来是为了体念人情,而不是为了违背人情。圣人的心情并不是不想因人情的方便而使各方面都顺应。然而顺应一时、方便一人,以后天下就会出现大多数人不方便、不顺利的情况。因此圣人不敢为了顾惜少数人的便利而违背大多数人的顺利,顺人一时的方便而造成万世的弊病。圣人违背人情的地方正是为了适合人情啊!
四六
好人之善,恶人之恶,不难于过甚,只是好己之善。恶己之恶,便不如此痛切。
【译文】
喜欢别人的优点,厌恶别人的缺点并不太难,而喜欢自己的优点,厌恶自己的缺点,便不会那么容易。
四七
诚则无心,无心则无迹,无迹则人不疑,即疑久将自消。我一着意自然着迹,着迹则两相疑,两相疑则似者皆真,故着意之害大。三五岁之男女,终日谈笑于市,男女不相嫌,见者亦无疑,于男女两诚故也。继母之慈,嫡妻之惠,不能脱然自忘,人未必脱然相信,则着意之故耳。
【译文】
内心是真诚的,做出的事就出于自然,不是成心所为。出于自然就没有形迹,没有行迹人们就不会产生怀疑,即使有了怀疑,时间长了自会消灭。自己着意做作自然会露出形迹,露出形迹双方相互怀疑,双方都有了怀疑,就会弄假成真,因此说刻意而为,害处很大。三、五岁的男孩女孩终日在街上玩耍谈笑,没有男女的嫌疑,看见的人也不会认为有什么嫌疑,这是因为内心真诚的缘故。继母对孩子的慈爱,嫡妻对婢妾的恩惠,自己不能排除私心,别人也未必相信,这就是用心着意的缘故。
四八
一人运一甓,其行疾,一人运三甓,其行迟,又二人共舆十甓,其行又迟。比暮而较之,此四人者,其数均天下之事,苟从其所便而足以济事,不必律之使一也。一则人情必有所苦,先王不苦人所便,以就吾之一而又病于事。
【译文】
一个人一次运一块砖,行走的速度很快;一个人一次运三块砖,行走的速度比较慢;两个人共抬着十块砖,行走的速度就更慢了。到了晚上一计算,这四个人运的砖数相同。因此说,天下的事如果按照人们方便的办法去做而又能够成功的话,不必勉强用同一个办法。如果用同一个办法,必然会对有些人造成不便。先王不在人们方便的事上制造麻烦使统一于自己的规定,而又于事不利。
四九
人之情有言然,而意未必然,有事然,而意未必然者,非勉强与事势,则束缚与体面,善体人者,要在识其难言之情,而不使其为言与事所苦,此圣人之所以感人心,而人乐为之死也。
【译文】
人的感情,有嘴上说的是这样,而内心并不是这样的;有事是这样,而本意并不是这样的。出现这种情况,不是迫于形势,就是为了保持体面。善于体谅人的人,要能体会别人的难言之情,而不让他被言和事所困扰,这就是圣人能够感动人心而人们乐为圣人赴死的原因。
五○
人情愈体悉,愈有趣味,物理愈玩索,愈有入头。
【译文】
人情越是体察得仔细,就越是有趣味;事物的道理越是耐心揣摩,就越有意思。
五一
不怕多感,只怕爱感。世之逐逐恋恋,皆爱感者也。
【译文】
人不怕感情丰富,只怕为情所困扰。世人所以忙于追求贪恋,就是因为感情困扰的缘故。
五二
人情之险也极矣。一令贪,上官欲论之,而事泄,彼阳以他事得罪,上官避嫌,遂不敢论,世谓之箝口计。
【译文】
人情是非常险恶的。有一个县令贪污,上司准备治他的罪,这个打算不慎泄露了出去。这个县令就借口因为某一件事得罪了这个上司。上司为了避嫌,也就不再去治他的罪。世人称这种手段为箝口计。
五三
有二三道义之友,数日别便相思,以为世俗之念,一别便生亲厚之情,一别便疏。余曰:“君此语甚有趣,向与淫朋狎友,滋味迥然不同,但真味未深耳。孔孟、颜、思,我辈平生何尝一接?只今诵读体认间,如朝夕同堂对语,如家人父子相依,何者?心交神契,千载一时,万里一身也,久之彼我且无,孰离孰合,孰亲孰疏哉!若相与而善念生,相违而欲心长,即旦暮一生,济得甚事!”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