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中华处世智慧大全集
3137800000058

第58章 呻吟语(3)

自家好处掩藏几分,这是涵蓄以养深;别人不好处要掩藏几分,这是浑厚以养大。

【译文】

掩藏几分自己的长处,这种修养办法可以使自己性格深沉。掩藏几分别人的短处,这种浑厚的品德,可以扩大自己的胸怀。

二七

宁耐是思事第一法,安详是处事第一法,谦退是保身第一法,涵容是处人第一法,置富贵、贫贱、死生,常变于度外,是养心第一法。

【译文】

宁静和忍耐是思考问题的第一方法,安详是处理事情的第一方法,谦让是保全身心的第一方法,宽容是为人处世的第一方法。置富贵、贫贱、生死、变动于度外,是修身养性的第一方法。

二八

胸中情景,要看得春不是繁华,夏不是发畅,秋不是寥落,冬不是枯槁。方为我境。

【译文】

心中的情景,应该是看春天不是繁花似锦,看夏天不是生机勃勃,看秋天不是悲惨凄凉,看冬天不是枯萎死亡。这样才是达到了自我的最高境界。

二九

大丈夫不怕人,只是怕理;不恃人,只是恃道。

【译文】

正人君子不怕什么人,只怕天理;不依靠什么人,只靠天道。

三○

静里看物欲,如业镜照妖。

【译文】

在虚静状态下看物体,就如同用镜子去照妖魔一样。

三一

躁心浮气,浅衷狭量,此八字,讲德者之大忌也。去此八字,只用得一字,曰主静。静则凝重。静中镜自是宽阔。

【译文】

“躁心浮气,浅衷狭量”,这八个字是谋求功德进步人的最大忌讳。去掉这八个字,只用一个字,这个字就是静字。静,能够保持稳重厚实,在静态下的镜子是宽广开阔的。

三二

士君子要养心气,心气一衰,天下万事,分毫做不得。冉有只是个心气不足。

【译文】

正人君子应修身养气,心气一衰,任何事就一点也做不成了。孔子所以对弟子冉有不太满意,就是因为冉有心气不足。

三三

主静之力,大于千牛,勇于十虎。

【译文】

保持静的力量,大于一千只壮牛,勇猛超过十只老虎。

三四

只脱尽轻薄心,便可达天听。汉唐以下儒者,脱尽此二字不多人。

【译文】

只要摆脱干净轻薄之心,就可以达到天听。汉唐以来,真正做到全部摆脱轻薄心的人并不多。

三五

君子洗得此心静,则两间不见一尘,充得此心尽,则两间不见一碍;养得此心定,则两间不见一怖;持得此心坚,则两间不见一难。

【译文】

君子应当净化自己的内心,使得心之内外一尘不染。这种心非常充足。使人间不会产生什么障碍。修养使得内心安定,使人间不会产生可怕的思想。只要有了这种坚定不移的信念,人间也就不会有什么难处。

三六

人只是心不放肆,便无过差;只是心不怠忽,便无遗忘。

【译文】

一个人只要心中不放任自流,就不会出什么差错。只要心中不懈怠、疏忽,就不会出现遗忘。

三七

胸中只摆脱一恋字,便十分爽净,十分自在。人生最苦处,只是此心沾泥带水,明是知得,不能断割耳。

【译文】

心中只要去掉一个恋字,就会非常爽快干净。人生最苦恼的,就是心灵被恋字干扰,拖泥带水,明明知道得很清楚,却不能当机立断去割舍。

三八

盗只是欺人。此心有一毫欺人,一事欺人,一语欺人,人虽不知,即未发觉之盗也。言如是而行欺之,是行者言之盗也。心如是而口欺之,是口者心之盗也。才发一个真实心,骤发一个伪妄心,是心者心之盗也。谚云瞒心昧己有味哉!其言之矣。欺世盗名其过大,瞒心昧己其过深。

【译文】

盗贼只不过是欺骗人而已。如果心中有一毫欺人之心,有一件欺人之事,有一句欺人之话,即使别人不知道,可以说这是未被发现的盗贼。口头上说的是一回事,实际做的是另一回事,这是语言欺骗自己行动。心中想的是好的,说出来又是另一回事,这是语言欺骗自己的心;心中想的是真实的,突然又冒出一个虚妄的念头来,这是心中互相欺骗。俗话说:瞒心味己。这句话意味深长。说的就是以心欺心。欺世盗名,其过错极大。自我欺骗,其罪恶极!

三九

此心果有不可昧之真知,不可强之定见,虽断舌可也,决不可从人然诺。

【译文】

心中如果真有不可欺昧的真知灼见,真有不可屈从的固定见解,即使被割断舌头,也绝不会盲从他人的意见。

四○

才要说睡,便睡不着;才要说忘,便忘不得。

【译文】

如果说睡觉,就是睡不着;如果说忘掉它,就是忘不掉。

四一

举世都是我心,去了这我心,便是四通八达,六合内无一些界限。要去我心,须要时时省察这念头是为天地万物,是为我?

【译文】

世上万事万物都是我的心的体现。忘掉我的这个心,天下就四通八达,东西南北及上上下下也就没有什么界限了。要清除有我之心,就应时时察看这个念头是为天地万物,还是为我自己?

四二

目不容一尘,齿不容一芥,非我固有也。如何灵台内许多荆榛却自容得?

【译文】

眼睛中容不得一点灰尘,齿缝中容不得一点饭屑,因为这些东西都不是眼睛和牙齿中固有的东西。为什么心中能容得下那么多的杂念呢?

四三

手有手之道,足有足之道,耳目鼻口有耳目鼻口之道,但此辈皆是奴婢,都听天君使令。使之以正也,顺从;使之以邪也,顺从。渠自没罪过,若有罪过,都是天君承当。

【译文】

手有手的作用,脚有脚的作用,耳朵、鼻子、眼睛和嘴,都各有自己的作用。但是这些都是处于从属地位,都要听从心的指挥。心要它们走正路,它们就顺从;心要它们走邪路,它们也顺从。它们本身并没有任何罪过。如果说有罪过,就应由心来承担。

四四

心一松散,万事不可收拾;心一疏忽,万事不入耳目;心一执著,万事不得自然。

【译文】

思想一有放松,什么事情都会无法收拾;思想一有疏忽,什么东西都听而不闻,视而不见;思想一有固执,做起事情来,就往往不尽合乎情理。

四五

当尊严之地,大众之前,震怖之景,而心动气慑,只是涵养不定。

【译文】

当一个人处于尊严地位时,在众人面前,面对恐怖的环境,而心惊肉跳,坐卧不安,这是缺乏修养的表现。

四六

久视则熟字不识,注视则静物若动,乃知蓄疑者乱真知,过思者迷正应。

【译文】

眼睛盯久了,熟悉的字也认不出来,专心致志观察静止的物体,好像它在运动。因此,持有怀疑态度的人,有时会弄不清事情的真相;思虑过多的人,有时会将正确的东西搅得糊里糊涂。

四七

常使天君为主,万感为客便好。只与他平交,已自亵其居尊之体。若跟他走去走来,被他愚弄啜哄,这是小儿童,这是真奴婢,有甚面目来灵台上座?役使,四肢百骸,可羞可笑。

【译文】

经常使心为自己做主,其他的感官只能做客,这样才好。如果都是平等的,就亵渎了心居于尊位的地位,如果再跟着各种感觉走来走去,被这些感觉愚弄瞒哄,这就成了小孩子,成了真奴婢,还有什么面目居于心的位置?怎能让四肢百骸来讥笑呢?

四八

不存心,看不出自家不是。只于动静语默、接物应事时,件件想一想,便见浑身都是过失,须动合天则,然后为是。日用间如何疏忽得一时?学者思之。

【译文】

不进行自我反省,就看不出来自己的缺点。每当行动、休息、说话、沉默、待人接物和处理事情时,都应该冷静地想一想,就会发现自己有不少失误之处。按照规律做事,才能成功。在日常生活中,每次做事的时候,不能有一丝一毫的疏忽。求学的人,应当认真深思。

四九

人生在天地间,无日不动念,就有个动念的道理;无日不说话,就有个说话的道理;无日不处事,就有个处事的道理;无日不接人,就有个接人的道理;无日不理物,就有个理物的道理;以至怨怒笑歌,伤悲感叹,顾盼指示,咳唾涕洟,隐微委曲,造次颠沛,疾病危亡,莫不各有道理。只是时时体认,件件讲求。细行小物尚求合则,彝伦大节岂可逾闲!故始自垂髫终于属纩,持一个自强不息之心,通乎昼夜。要之,于纯一不已之地,忘乎死生,此还本归全之道,戴天履地之宜,不然,恣情纵意,而各求遂其所欲,凡有知觉运动者皆然,无取于万物之灵矣。或曰:“有要乎?”曰:“有其要,只在存心。”心何以存?曰:“只在主静。只静了,千酬万应都在道理上,事事不错。”

【译文】

人生天地间,没有一天不在思考,这就要有个思考的道理;没有一天不说话,这就要有个说话的道理;没有一天不处事,这就要有个处事的道理;没有一天不接交人,这就有个接交人的道理;没有一天不治理物,这就要有个治理物的道理。以至于怨怒笑歌、伤悲感叹、顾盼指示、咳唾涕洟、隐微委曲、仓促颠沛、疾病危亡,每每都有各自的道理,所以要时时体认,件件讲求。细小的事物尚且要求合乎自然的道理,何况天地人的常道这样的大节,哪能够超越法度呢?所以从儿童时期开始,直到死时,白天夜晚,都要有一个自强不息之心,要忘记死生,使自己处在一个纯粹至善的境地。这是一个人从生到死做人的道理,这是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的原则。不然恣情纵意,每人都要求实现自己的欲望,这是有知觉的动物都有的本能,作为人也如此的话,就称不上万物之灵了。有人问:“有要领吗?”我回答说:“有,其要领只在存心。”“心如何存?”我回答说:“只在主静,只要静了,千酬万应都会合乎道理,事事都不会错。”

五○

迷人之迷,其觉也易;明人之迷,其觉也难。

【译文】

糊涂的人虽然糊涂,让他觉悟并不太难;而聪明人犯糊涂,要使他觉悟是相当困难的。

五一

心相信则迹者土苴也,何烦语言!相疑则迹者媒蘖也,益生猜贰。故有誓心不足自明,避嫌反成自诬者,相疑之故也。是故心一而迹万。故君子治心不修迹,中孚治心之至也。豚鱼且信,何疑之有?

【译文】

如果内心互相信任,就是有些可疑的迹象,也如同土渣一样不被注意,何须用语言解释呢!如果内心有猜疑,可疑的迹象正好成了媒介,更会增加猜疑。所以用发誓的办法表白也无用处,表示避嫌反而给自己招来猜疑。这是因为互相不信任的缘故。因此,每人的心只有一个,可表现出的迹象却有千万,所以君子只注意心的修养而不注重外表的行为。《易·中孚》卦,讲心的修养是最明白彻底的,对微贱之物都可以使其达到诚信,还有什么可疑的呢!

五二

君子畏天,不畏人;畏名教,不畏刑罚;畏不义,不畏不利;畏徒生,不畏舍生。

【译文】

君子畏惧天道,不畏惧人;畏惧纲常名教,不畏惧刑罚;畏惧有不义的行为,不畏惧利害得失;畏惧一生一无所为,白白地活在世上,而不畏惧舍生献身。

五三

忍、激二字,是祸福关。

【译文】

忍、激二字,是灾祸和福泽的关键。

五四

殃咎之来,未有不始于快心者。故君子得意而忧,逢喜而惧。

【译文】

灾祸的到来,没有不是因为开始时只图一时痛快而导致的。所以,君子在得意的时候,常常感到忧虑;有喜事的时候,常常感到恐惧。

五五

一念孳孳,惟善是图,曰正思。一念孳孳,惟欲是愿,曰邪思。非分之福,期望太高,曰越思。先事徘徊,后事懊恨,曰萦思。游心千里,歧虑百端,曰浮思。事无可疑,当断不断,曰惑思。事不涉己,为他人忧,曰狂思。无可奈何,当罢不罢,曰徒思。日用职业,本分工夫,朝惟暮图,期无旷废,曰本思。此九思者,日用之间,不在此则在彼。善慑心者,其惟本思乎!身有定业,日有定务,暮则省白昼之所行,朝则计今日之所事,念兹在兹,不肯一事苟且,不肯一时放过庶心有着落,不得他适,而德业日有长进矣。

【译文】

每产生一个念头,都是努力向善,叫正思。每产生一个念头,都想实现自己的欲望,叫邪思。非分之福,期望太高,叫越思。事先徘徊,事后悔恨,叫萦思。东想西想,顾虑百端,叫浮思。事情本无可疑,当断不断,叫惑思。事不涉己,为他人忧,叫狂思。无可奈何,当罢不罢,叫徒思。日常工作、分内之事、本身的道德修养,朝思暮虑,希望不要旷废,叫本思。这九思,存在于日常生活中,不是想这个就是想那个。善于养心的人,只有本思。本身有固定的职业,每天有固定的任务,夜晚则思考白天做的事,早晨则计划今天该做什么事,想着这件事就干这件事,不肯一事马虎,不肯一时放松,这样心才会有着落,不会想那些与自己毫不相干的事,德业才能日日长进。

五六

学者只多忻喜心,便不是凝道之器。

【译文】

求学的人,有过多的好喜之心,他就不能成为专注于德业的人才。

五七

小人亦有坦荡荡处,无忌惮是已。君子亦是常戚戚处,终身之忧是已。

【译文】

小人也有胸襟坦荡的时候,在他毫无顾忌和无所畏惧时,便是如此。君子也有悲伤的时候,在他忧虑一生的时候,便是如此。

五八

只脱尽轻薄心,便可达天德。汉、唐以下儒者,脱尽此二字不多人。

【译文】

只有彻底除掉轻浮的情绪,才能够知天达命。汉、唐以后的读书人,没有几个人真正做到这一点的。

五九

斯道这个担子,海内必有人负荷。有能慨然自任者,愿以绵弱筋骨,助一肩之力,虽走僵死不恨。

【译文】

道这副担子,天下必然有人出来承担。如能有慨然自愿承担的,我愿以我微弱的身体,助上一臂之力,即使自己累死也不反悔。

六○

耳目之玩,偶当于心,得之则喜,失之则悲。此儿女子常态也。世间甚物与我相关,而以得喜以失悲耶?圣人看得此身亦不关悲喜。是吾道之一囊橐耳,爱囊橐之所受者,不以囊橐易所受,如之何以囊橐弃所受也?而况耳目之玩,又囊橐之外物乎?

【译文】

耳目玩好称心如意,得到了它便高兴,失去它便悲伤,这是普通人的常态。世界上有什么东西与我相关,而能使得到它而高兴,失掉它而悲伤呢?圣人把自己看作不关悲喜的容道的器物。爱的是器物中所容存的道,即不能因器物而改变所容存的道,怎么能因器物的丢弃而丢弃其中容受的道呢?何况耳目的玩好又是作为身外之物。

六一

寐时情生景,无情而景者,兆也。寐后景生情,无景而情者,妄也。

【译文】

睡梦中因情生景,没有情而生景者,是一种先兆。醒来后因景生情,没有景而生情者,是一种虚幻。

六二

人情有当然之愿,有过分之欲。圣王者,足其当然之愿,而裁其过分之欲,非以相苦也。天地间欲愿,止有此数,此有余而彼不足,圣王调剂而均厘之,裁其过分者,以益其当然。夫是之谓至平,而人无淫情,无觖望。

【译文】

从人情来说,有应当满足的愿望,有过分的欲望。圣王满足人们应当满足的愿望而裁制其过分的欲望。这不是要人们受苦,而是因为天地间能够满足的愿望、欲望只有这么多,此有余则彼不足,圣王只是调剂而均衡它们,裁制其过分的以满足那些应当得到的,这就叫做至平。这样,人就不会有过分的情欲和过分的抱怨。

六三

恶恶太严,便是一恶;乐善甚亟,便是一善。

【译文】

憎恨恶行太过分,便是一种恶行。喜爱善行急切,就是一种善行。

六四

投佳果于便溺,濯而献之,食乎?曰:“不食。”不见而食之,病乎?曰:“不病。”隔山而指骂之,闻乎?曰:“不闻。”对面而指骂之,怒乎?曰:“不怒。”曰:“此见闻障也。夫能使见而食,闻而不怒,虽入黑海蹈白刃可也,此炼心者之所当知也。”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