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中华处世智慧大全集
3137800000029

第29章 小窗幽记(1)

〔明〕陈继儒撰

《小窗幽记》导读

《小窗幽记》是一部纂辑式的作品,辑录明人及以前各代名家名作中的嘉言、格论、丽词、醒语,“以意趣相合者,拟议分类,类各有引,引各导窾,细绎自明。”每类一卷,全书共分十二卷,通过清言小品灵巧雅致的形式,使读者从字里行间中自然地体味、学习处世的哲学。真可谓融处世哲学、生活艺术、审美情趣于一体。

辑者身处末世,愤世嫉俗;又值晚明个性解放、士风大变的时代,所以借此书写豪情,寄壮志;谈艺术,抒性灵;叹世法,慰不平。在集醒、集峭、集奇、集豪的类引中反复慨叹志情、抱负空有,只有寄托于文字之间;在集情、集灵、集景、集绮、集倩中则标举美人名花、青山绿水、秘书灵籍为其解脱场、立命处,而集素、集韵、集法三卷则体现其所追求的人生境界、名士风格,即不为世法所泥,而能于素境中感受到人生韵致的风流。全书结构周备,编排有序,集中体现了传统士人的处世哲学、生活艺术和审美情趣,为人们设计了一条理想的人生之路和生命境界。

乾隆年间陈本敬序道:“……泄天地之秘籍,撷经史之菁华;语带烟霞,韵谐金石,醒世持世,一字不落言荃;挥尘风生,直夺清谈之席;解颐语玅,常发斑管之花,所谓端庄杂流漓,尔雅兼温文,有美斯臻,无奇不备。夫岂卮言无当,徒以资覆瓿之用乎!”

此书的辑者,如今一般认为是晚明名士陈继儒(眉公),但查无实考,考虑到读者的传统习惯和接受可能,此次仍题作《小窗幽记》,陈继儒辑。

全书1600余则,堪称迄今为止最为完备、最为便读的版本。

卷一集醒

食中山之酒,一醉千日。今之昏昏逐逐,无一日不醉。趋名者醉于朝,趋利者醉于野,豪者醉于声色车马。安得一服清凉散,人人解醒?集醒第一。

【译文】

饮了中山人狄希酿造的酒,可以一醉千日。今日世人都浑浑噩噩,可以说没有一日不在醉乡。追逐官位权势的人沉醉于朝廷之上,追逐钱财利益的人沉醉于世俗之中,狂放不羁的人则沉醉于声色车马。如何才能得到一服清凉的药,让天下人获得清醒呢?于是编纂了第一卷“醒”。

倚高才而玩世,背后须防射影之虫;饰厚貌以欺人,面前恐有照胆之镜。

【译文】

依仗才智高绝而玩世不恭,背后必须要防备那些含沙射影攻击自己的小人;装出一副虚伪、忠厚的外表来蒙骗他人,欺世盗名,当面恐怕有肝胆相照的人直指自己的过失。

怪小人之颠倒豪杰,不知惯颠倒方为小人;惜吾辈之受世折磨,不知惟折磨乃见吾辈。

【译文】

有的人对小人混淆黑白、颠倒是非、惑乱豪杰君子感到奇怪,却不知只有一贯颠倒黑白才是小人;有的人对我辈深受世间挫折磨难感到惋惜,却不知道只有挫折磨难中才能显示我辈英雄本色。

花繁柳密处,拨得开才是手段;风狂雨急时,立得定方见脚跟。

【译文】

在花繁柳密之处,能够拨得开,找出一条出路,才显出手段;遇到狂风暴雨时,能稳若山岳,岿然不动,才显出脚跟牢固。

澹泊之守,须从浓艳场中试来;镇定之操,还向纷纭境上勘过。

【译文】

淡泊清静的操守,必须经过荣华富贵才能考验出来;镇定自若的志节,只有经过复杂多变的世事磨炼,才能够逐步形成。

市恩不如报德之为厚,要誉不如逃名之为适,矫情不如直节之为真。

【译文】

给予别人恩惠,让他们报恩,不如报答别人的恩德显得厚道;邀取别人的称誉,不如逃避名誉更加自适;故意克制感情、自命清高,不如正直有节,显得真诚。

使人有面前之誉,不若使人无背后之毁;使人有乍交之欢,不若使人无久处之厌。

【译文】

让人当着自己的面称赞自己,不如让他人不要在自己背后有诋毁之辞;让人有初次交往的片刻欢乐,不如让人和自己相交久了,而没有讨厌的情绪。

攻人之恶毋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以善毋过高,当原其可从。

【译文】

攻击他人的缺点短处,不要太严厉,应想想他是否能够承受;教育诱导他人做好事,目标不要过高,应当根据他的情况,看他能否听从。

不近人情,举世皆畏途;不察物情,一生俱梦境。

【译文】

如果不合乎人之常情,那么举世都是令人望而生畏的险途;如果不体察世情,那么一生就会如梦境一般,浑浑噩噩。

遇沉沉不语之士,切莫输心;见悻悻自好之徒,应须防口。

【译文】

遇着深沉寡言、城府很深的人,切记不要倾心相诉;碰着动辄发怒、高傲自恃的人,应该防止随便开口。

一○

结缨整冠之态,勿以施之焦头烂额之时;绳趋尺步之规,勿以用之救死扶危之日。

【译文】

那种从容不迫、临危不急的态度,不可用来应付焦头烂额、疲于奔命的时刻;那种循规蹈矩、因循守旧的作风,不可用在救亡扶危的日子。

一一

议事者,身在事外,宜悉利害之情;任事者,深居事中,当忘利害之虑。

【译文】

议论事情的人,身在事外,应该详细明察其中利害的实情;担当重任的人,身在事中,应当忘掉自己的利害,不要顾虑太多。

一二

俭,美德也,过则为悭吝,为鄙啬,反伤雅道;让,懿行也,过则为足恭,为曲谦,多出机心。

【译文】

节俭是一种美德,但过分节俭就会变成吝啬,反而有伤正道;谦让是一种好行为,但过分谦让,将变成曲意恭顺,反而使人怀疑另有机谋。

一三

藏巧于拙,用晦而明;寓清于浊,以屈为伸。

【译文】

用笨拙迟钝的样子来掩盖自己的才能,表面昏暗反而更加明亮;隐喻高洁的品格于浊世潮流之中,以屈服作为伸张之道。

一四

彼无望德,此无示恩,穷交所以能长;望不胜奢,欲不胜厌,利交所以必忤。

【译文】

彼此双方都不希望对方知恩图报,这是淡泊之交能够长久的原因;奢望没有止境,欲壑无法满足,这是利益之交必生不和的原因。

一五

怨因德彰,故使人德我,不若德怨之两忘;仇因恩立,故使人知恩,不若恩仇之俱泯。

【译文】

怨恨因有恩惠相比较而更加明显,所以使他人对我施以恩惠,不如恩惠怨恨两忘;仇恨因恩惠而对立产生,所以让人知恩图报,不如恩仇都灭。

一六

天薄我福,吾厚吾德以迓之;天劳我形,吾逸吾心以补之;天厄我遇,吾亨吾道以通之。

【译文】

命运使我的福分浅薄,我将增进我品德的修养来面对它;命运使我的形体疲劳,我将安乐我心来补充它;命运使我多遭磨难,我将修养我的道德使它通达。

一七

澹泊之士,必为浓艳者所疑;检饬之人,必为放肆者所忌。

【译文】

不追求名利的人,必定被那些豪华奢侈的人所猜疑;谨慎检点的人,必定被那些放纵肆虐的人所忌恨。

一八

事穷势蹙之人,当原其初心;功成行满之士,要观其末路。

【译文】

对于一个到了穷途末路的人,我们应看他当初的用心如何;对于一个功成名就的人,我们要看他以后怎样继续下去。

一九

好丑心太明,则物不契;贤愚心太明,则人不亲。须是内精明,而外浑厚,使好丑两得其平,贤愚共受其益,才是生成的德量。

【译文】

美丑之心若过分明确,则无法和事物契合;贤愚之心若过分明确,则无法和人亲近。应该内心明白,而外表淳朴宽厚,使美丑双方都能得到平衡,贤能愚笨都能得到益处,这才是上天生成我们的德性和雅量。

二○

好辩以招尤,不若认嘿以怡性;广交以延誉,不若索居以自全;厚费以多营,不若省事以守俭;逞能以受妒,不若韬精以示拙。费千金而结纳贤豪,孰若倾半瓢之粟以济饥饿;构千楹而招徕宾客,孰若葺数椽之茅以庇孤寒。

【译文】

喜爱争辩而招来怨恨,不如遇事闭口不言,陶冶性情;以广交朋友来博得称誉,不如闭门独居,明哲保身;花费钱财而多多营聚,不如减少事务,俭省过活;显露才能而受人嫉妒,不如隐藏掩饰,大智若愚。浪费千金而结交贤能豪杰,不如倾舍半瓢的粟米救济饥饿的人;构筑千间房屋而招徕众多的宾客,不如修整仅有几根椽子的茅屋庇护那些孤苦寒冷的人。

二一

恩不论多寡,当厄的壶浆,得死力之酬;怨不在浅深,伤心的杯羹,召亡国之祸。

【译文】

恩惠不论多寡,给人能度过困厄的壶浆,可以得到拼死保卫的战士;怨恨不在浅深,使人伤心的一杯肉羹,可以导致亡国之祸。

二二

仕途须赫奕,常思林下的风味,则权势之念自轻;世途须纷华,常思泉下的光景,则利欲之心自淡。

【译文】

官场之上须要盛大,能经常思想幽林中的风味,那么权势的念头自然轻微;人生社会中须要纷繁,能不忘泉石之间的美景,那么利欲之心自然冷淡。

二三

居盈满者,如水之将溢未溢,切忌再加一滴;处危急者,如木之将折未折,切忌再加一搦。

【译文】

在充盈自满的情况下,就好像水已满将要流出来而没有流出来,此时切忌再添一滴水;处在危险急迫的情况下,就好像木头将要折断而没有折断,此时切忌再用手握持。

二四

了心自了事,犹根拔而草不生;逃世不逃名,似膻存而蚋还集。

【译文】

内心空灵,自然万事皆空,就好像根子拔除,野草就不再生;逃避世事,却不逃避名声,好似膻气依然存在而蚋虫仍旧聚集。

二五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情;性自有常,故任性人终不失性。

【译文】

情爱最难保持长久,所以情感丰富的人必然会变得缺乏感情;人的本性自然有一定的常理,所以任性的人终不会失去秉性。

二六

才子安心草舍者,足登玉堂;佳人适意蓬门者,堪贮金屋。

【译文】

能够安心草屋、寒窗苦读的才子,足以名题金榜,到翰林院任官;安居蓬屋、乐处贫穷的美女,才配得上华丽的闺房,享受金屋藏娇的待遇。

二七

喜传语者,不可与语;好议事者,不可图事。

【译文】

不可以和那些喜爱传扬他人闲话的人谈话;不可以和那些好高谈阔论的人图谋共事。

二八

甘人之语多,不论其是非;激人之语多,不顾其利害。

【译文】

好话说太多,就不考虑是非好坏;刺激人的话太多,将不顾及利害得失。

二九

真廉无廉名,立名者所以为贪;大巧无巧术,用术者所以为拙。

【译文】

真正廉洁无私的人不需要获取廉洁的名声,以廉洁自我标榜的人,正是为了贪欲;最有技巧的人不需要雕虫小技,用种种雕虫小技的人,正是他笨拙的原因。

三○

为恶而畏人知,恶中犹有善念;为善而急人知,善处即是恶根。

【译文】

一个人做了坏事而害怕人们知道,说明他做坏事时还有善的念头;一个人做了件好事而急于让人知道,说明他做好事时即潜伏着恶念。

三一

谭山林之乐者,未必真得山林之趣;厌名利之谭者,未必尽忘名利之情。

【译文】

好谈山林幽居生活乐趣的人,未必真正领会隐居山野幽林的乐趣;不喜欢整日谈论功名利禄的人,未必真的忘掉对名利的感情。

三二

从冷视热,然后知热处之奔驰无益;从冗入闲,然后觉闲中之滋味最长。

【译文】

用冷静客观的眼光看待富贵名利,就知道整日追逐富贵名利毫无益处;从繁华的社会中解脱出来,过着悠闲自得的生活,就会品味到悠闲中情趣无穷。

三三

贫士肯济人,才是性天中惠泽;闹场能笃学,方为心地上工夫。

【译文】

贫穷的人愿意接济他人,才是人性中最有功德的恩泽;在喧杂的氛围中能够专心地学习,才能称得上修养中的功夫。

三四

伏久者,飞必高;开先者,谢独早。

【译文】

伏地长久的鸟,一旦飞翔,必然飞得很高;首先开花的草木,败落得一定也最早。

三五

贪得者身富而心贫,知足者身贫而心富;居高者形逸而神劳,处下者形劳而神逸。

【译文】

贪图钱财的人,尽管富有,但是心内贫乏,知足常乐的人,尽管贫穷,但是心内充实;身居高位的人外表潇洒安逸,实则精神疲劳,地位低下的人外表疲劳不堪,实则精神安逸舒畅。

三六

局量宽大,即住三家村里,光景不拘;智识卑微,纵居五都市中,神情亦促。

【译文】

度量宽大的人,即使住在人烟稀少的小村庄,也不局限于单调的风光景物;智短识浅的人,纵然住在繁华的都市中,也感到神情急迫。

三七

惜寸阴者,乃有凌铄千古之志;怜微才者,乃有驰驱豪杰之心。

【译文】

珍惜每一寸光阴的人,就有气吞千古的凌云壮志;爱惜小才的人,就有驱使英雄豪杰的心志。

三八

天欲祸人,必先以微福骄之,要看他会受;天欲福人,必先以微祸儆之,要看他会救。

【译文】

天要降祸于人,必先给他一些福气,使他骄横傲慢,来看他是否能够消受;老天爷想降福于人,必然先给他一点点灾祸,使他儆戒觉悟,来看他会不会自救。

三九

书画受俗子品题,三生大劫;鼎彝与市人赏鉴,千古异冤。

【译文】

名书佳画让凡夫俗子来品题真是三生大难,宝鼎珍彝被市井之辈鉴赏可谓千古奇冤。

四○

脱颖之才,处囊而后见;绝尘之足,历块以方知。

【译文】

有卓异才能的人,只有处于布袋之中才会脱颖而出,从而被发现;不沾尘埃、行动神速的腿脚,只有足履大地、经过行走之后,才会为人所知。

四一

结想奢华,则所见转多冷淡;冥心清素,则所涉都厌尘氛。

【译文】

一心盼望着奢侈豪华的生活,那么见到的世事就会表现得很冷淡;潜心苦思清淡素雅,那么所涉足的尘世始终充满着庸俗的气氛。

四二

多情者不可与定妍媸,多谊者不可与定取与,多气者不可与定雌雄,多兴者不可与定去住。

【译文】

对于感情丰富的人,不能和他议定美丑;对于善于交际的人,不能和他确定是索取还是给予;对于气躁的人,不能和他确定雌雄高下;对于起居不定的人,不能和他确定是离开还是住下。

四三

世人破绽处多,从周旋处见;指摘处多,从爱护处见;艰难处多,从贪恋处见。

【译文】

世人行为上的过失,多体现在交际应酬之时;对人过分爱护,就不免会求全责备;对事物过于贪图眷恋,追求起来就不免艰难重重。

四四

凡情留不尽之意,则味深;凡兴留不尽之意,则趣多。

【译文】

一般来讲,感情不要用尽,留有余地,那么后味更深;兴致不要用尽,留有余地,那么乐趣更多。

四五

待富贵人,不难有礼而难有体;待贫贱人,不难有恩而难有礼。

【译文】

对待富豪高贵的人,恭敬有礼不难,而难在举止得体;对待贫穷卑贱的人,施予恩惠不难,而难于恭敬有礼。

四六

山栖是胜事,稍一萦恋,则亦市朝;书画赏鉴是雅事,稍一贪痴,则亦商贾;诗酒是乐事,稍一徇人,则亦地狱;好客是豁达事,稍一为俗子所挠,则亦苦海。

【译文】

隐居山林中本是优雅愉快的事,如果一旦微生眷恋,那么也和世俗社会一样;鉴赏书画本是高雅的行为,如果一旦微生贪图痴求之念,那么和商人并无两样;饮酒赋诗本是件快乐的事情,如果一旦屈从他人,而不是恣情适意,那么和入地狱一样难熬;好客交友本是件心情畅快的事情,如果一旦被俗人搅乱,那么也和身陷苦海一般。

四七

多读两句书,少说一句话;读得两行书,说得几句话。

【译文】

多读两句圣贤书,就会少说一句没用的话;读得两行圣贤书,才能说得几句有用的话。

四八

看中人在大处不走作,看豪杰在小处不渗漏。

【译文】

观察一般的人,他们在大处从不越轨;观察那些千古英雄豪杰,他们在小处从不消耗浪费精力去计较。

四九

留七分正经以度生,留三分痴呆以防死。

【译文】

和人相处时,要用七分正派以便安度平生,留三分痴呆来预防不测之祸。

五○

轻才足以聚人,律己足以服人,量宽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