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让尼姑、道姑、卦姑等三姑和牙婆、媒婆、师婆、虔婆、药婆、稳婆等六婆一类的人进入你的家门,古代人对此有非常严格的训诫。大盖是因为这类人,有的自称求人施舍财物,有的借口出售簪子耳环,有的则假借为人提亲说媒,有的则自称给人治病等等。实际上,这些人是专门从事传播各家的新闻,以博取各家妇女的高兴,私下里偷盗哄骗其财物。这还算小事,这些人还经常引诱人们做出行为不端的事,她们的手段魔魅刁拐,花样繁多。所以,千万不要和这类人往来,而让那些娼妓出入家门卧室的事情就更不应该做了。
一六三
凡人气质各有偏处,自知其偏而矫制之,久则自然。所以宋儒以变化气质为学问急务也。
【译文】
人们的气质是各有偏向的,如果知道了自己在气质上的偏向或不足,那就应该矫正它。时间长了,那气质自然就会合情合理。所以说宋代的儒生认为改变人们的气质提高修养是做学问的第一要务。
一六四
兄弟分居,是人生最不忍言之事。然亦多有势不得不然者。如食指渐繁,人事渐广,各有亲戚交游,各人好尚不一。统于一人,恐难称众意,各行其志,又事无条理。况妯娌和睦者少,米盐口语,易致参差。自度一家中,人人能学古人同居,固是美事。如其不然,反不如分爨为妥。果能友爱,正不关此。勉强联络,久必乖戾。
【译文】
弟兄分家别居,是人生最不愿意多说的事情。然而事实上,还有很多是迫不得已,不得不分家的。像随着人口增多和长大,衣食住行逐渐感到窘迫和不协调,亲戚朋友送往迎来各有交往,而且各人的爱好和崇尚各不相同,如果一切由一个人说了算,那恐怕就很难满足每个人的要求,适合每个人的口味。而各行其是,各自为政,又会把事情弄得紊乱无条理。更何况妯娌之间和睦相处的往往很少,为了盐米之类的小事而发生口角,这就很容易造成误会。我认为,在一大家人中,每个人都能学习古人而同居一堂,确实是美好的事情。但如果不是这样的话,那就反而不如分门别居为妥当。如果确实能真正友善互爱,那与分门别居有什么关系呢?相反,如果强人所难,硬把弟兄们拉在一块,时间长了必定要发生抵触和纠纷。
一六五
神该敬,不该谄。谄则渎,是大不敬矣,定为正神所吐。
【译文】
应该尊敬神灵,而不应该亵渎神灵。诬陷亵渎神灵,是最大的不恭敬,一定会受到真正的神灵的惩罚。
一六六
遇诡诈人,变幻百端,不可测度。吾一以至诚待之,彼术自穷。
【译文】
遇到变化莫测心机狡诈的人,不能以自己的心理来揣测度量他。我应该真心实意地对待他。这样的话,他的狡诈自然就失去作用了。
一六七
巧人得福固多,得祸亦不分。拙者循理安分,似无大福,然亦不至有大祸。
【译文】
灵敏聪明的人得到富贵的确实不少,但因此而遭到祸害的也不少。愚笨的人按理行事,安分守己,好像没有什么大的福贵,然而也不至于招引大的祸害。
一六八
处怨易,处恩难。怨只包含便了,受人之恩,何时报称?是以君子不轻受恩也。
【译文】
处理别人的怨恨很容易,但处理别人的恩惠就很困难。对待别人的怨恨,只要宽宏大量,不计较也就可以了。但接受了人家的恩惠,什么时候才能回报呢?正因为如此,君子才不轻易地接受他人的恩事。
一六九
作善岂非好事。然一有好名之心,即招谤招祸之道也。
【译文】
多做善事难道不是好事情?然而一经产生了追求名声的心理,那就是招致诽谤和祸害的开始。
一七○
好便宜者不可与共财,多狐疑者不可与共事。
【译文】
不可以和爱占便宜的人共同拥有财产,而多疑猜忌的人也不可和他共事。
一七一
凡应人接物,胸中要有分晓,外面须存浑厚。
【译文】
待人接物,头脑要清醒,一定要有分寸,表面上必须存有诚实和厚道之气来。
一七二
君子三戒,亦就大概言之耳。若夫少而好得,钻营必力。百行俱怠,老而好色,为害益烈,丑态更多。看来好斗之人甚少,即有斗者,非为色即为得耳。大约多是为得者。
【译文】
君子有三戒,即戒色、戒斗、戒得,(获得,取得),这不过是概而言之的。假如年轻的时候喜欢追求得,那必定会卖力地去钻营,当然其他的方面就会被耽误;老年的时候喜欢追求色,那么它的害处就会更大,就会丑态百出。在我看来,喜欢争斗的人很少,即使有喜欢争斗的人,那不是为了得,就是为了色。而实际上,大部分都是为了得的人。
一七三
言动文雅,须要自然。若过作身分。妄自矜庄,反不如本色家常,不招非笑。
【译文】
要讲斯文高雅的话,一定要自然。如果过分做做,妄自尊大故作矜持,那反而不如顺其自然,以本来讲话的习惯讲话,才不会招致别人的诽议和嘲笑。
一七四
有一善逢人卖弄,有一恶到处遮饰,此是良心不昧处。至于行事则反之,何哉?
【译文】
做了一件好事便逢人进,犯了一个过错而到处掩饰遮盖。这是良心没有丧失的缘故,也是很自然的事。但是在为人处世的时候,却不是这样的,为什么呢?
一七五
翻人书籍,涂人书案,折损人花木,皆极招厌之事。而私窥人笥箧中字迹,尤为不可。
【译文】
乱翻别人的书籍,在别人的书桌上乱涂乱画,采折损害人家的花木,这些行为都是令人讨厌的。而私下里偷看人家书信尤其过分。
一七六
隐恶扬善,于他人且然。自己子弟,稍稍失欢,便逢人告诉,又加增饰,使子弟遂成不肖之名,于心忍乎?
【译文】
不宣传不好的事情,多宣传好的事情,对其他的人来说都是这样做的。但是当自己子弟稍微有一点失误,就逢人便说,并且有意夸大,使子弟落个不肖不成器的坏名声。这样做于心何忍呢?
一七七
仆婢初来宜严,若一纵则后必难管。
【译文】
仆人奴婢刚来的时候,就应该严加管束。假若一开始就纵容他,那么后来就很难管束了。
一七八
妇女台前看戏,车轿杂于众男子中,成何风俗。且优人科诨,无所不至。可令闺中女闻见耶。
【译文】
妇女在戏台前边看戏,所乘坐的车轿和混杂在众多的男子,伤风败俗,不成体统。况且唱戏的人打诨脏话,什么都可以说,这些东西怎么能让未出闺门的女子听见呢?
一七九
凡慢神亵天之人必有祸,非果天神怒加之祸也,彼于天神且不敬,则无处不放恣。可知故有得祸之理。
【译文】
凡是不尊敬神灵,亵渎上天的人必定要招致祸害。但这样的祸害不一定是上天神灵发怒而降给他的。这样的人,对神灵和上天都不尊敬,那他就会到处放肆无所顾忌而没有管教。由此,可以推知他有招致祸害的理由。
一八○
人有轻于称贷,虽重息亦欣然者,非流荡不知事人,即预存不偿之心。断断勿予。
【译文】
有一些人不把借贷当做一回事,即使要很高的利息他也乐意借贷。这些人不是放荡不羁不知世事艰难复杂的人,便是在借债之初就已打算借后不予偿还的人。对于这些人,千万不要把钱借给他。
一八一
常有小病则慎疾,常亲小劳则身健。恃壮者一病必危,过懒者久闲愈懦。
【译文】
经常患小病的人就不会有大的疾灾,经常干点体力活的人就会身体健康。总认为身体健康的人一旦有病必然危险,过分懒惰的人,时间长了必定会身体越来越弱。
一八二
闲中宜看医书。遇有病人,纵不敢立方制药,亦能定众说之是非,胜于茫然不知付诸庸医者矣。
【译文】
有空闲的时候最适宜于读阅医书。这样,遇到有人得病,即使不敢大胆开方抓药,但也能够确定大家说的对与不对。这比对病情一无所知而把病人交给庸医好得多。
一八三
人生不论贵贱,一日有一日合作之事。若饱食暖衣,无所事事,那得有好结果。
【译文】
人生不论是富贵还是贫贱,一天总有一天应该做的事情。如果沉溺于暖衣饱食的状态而无所事事,那怎么会有好结果呢?
一八四
人品要兼文行。文人无行,固不足取。若村野农夫,尽有朴实者,遂谓之贤,焉可乎?夫子教弟子,亦曰则以学文。盖以行为本,而文亦不可少者。
【译文】
人品要包括学问和德行。做学问的人没有德行当然不值得效法,但像乡村的农夫,尽管朴实勤劳,但是称之为贤人也是不可以的。孔子教育弟子,也说要学习研究学问。这就是以德行为根本,而学问也是不可没有的。
一八五
行一件好事,心中泰然。行一件歹事,衾影抱愧。即此是天堂地狱。
【译文】
办了一件好事,自然就会心情舒畅而安定,做了一件坏事,自然就会抱愧而坐卧不安。这就像天堂和地狱的差别一样。
一八六
非望之福,祸必继之。急当恐惧修省,多行善事。若一骄则不可救矣。
【译文】
如果有意想不到的大好事,那么祸害必将随之而来。所以应该迅速告诫自己,提高修养和自省能力,并多做好事。假若由此而骄横,那就无药可救了。
一八七
和睦劝俭者家必隆,乖戾骄奢者家必败。此理如操券,断断不爽,且验之甚速。
【译文】
和睦、勤勉、节俭的家庭必然兴隆,而不睦、骄傲、奢侈的家庭必定要衰败。这个道理就像拿着钱券一样,屡试不爽,而且应验的也非常迅速。
一八八
花木禽鱼,皆足以陶情适趣,宣滞节劳。若贪恋太甚,反多一累。花木择土宜者。远方异种,费财费力,而易坏无庸也。
【译文】
花草树木,飞禽游鱼都足以陶冶人们的性情,足以吸引人们的兴趣,消除疲劳和烦恼。但是假若贪恋太过分,反而会受其累。花草树木是选择水土气候适宜的地方而生存的,从远方拿来的不同种子,不仅费时费力费财,而且容易坏死,不容易种活。这样做确实没有必要。
一八九
赌真市井事,而士大夫往往好之。至近日马弔牌始于南中,渐延都下。穷日累夜,纷然若狂。问之皆云极有趣。吾第见废时失事,劳精耗财。每一场毕,冒冒然目昏体惫。不知其趣安在也。
【译文】
输赢赌博确实是市井小人的事情,但做官有职位的人物大都喜欢这件事。到不久前,马弔牌的纸牌游戏开始在南中兴起,逐渐蔓延到都下。人们整天整夜在玩,如痴如醉。问他们都会说很有趣。但我看到的,只是浪费时间,荒费事务,疲劳精神,消费钱财。每当一场游戏结束,这些人目盲脑昏,身体疲惫,不知东西南北。真不知他们的乐趣在什么地方。
一九○
受谏是难事。每见朋友以过失相规者,当面唯唯,转面即向人曰:“伊道我某事不是。伊不常亦做某事乎?”不思此友面净,自是好意,我奈何背讦其过以相抵。且既知其所为未当矣。我便宜取人为鉴,反又效之。何耶?
【译文】
接受别人的批评或建议是很困难的事。经常看见朋友规劝他的过失,被规劝者当面笑着接受批评。但一转脸就会向别人说:“他说我这件事做得不对,他不是也经常做这样的事吗?”他不考虑这位朋友当面给他提意见是出自一片好意,而且还背后攻击朋友的过错,以平衡自己的虚荣心。再则,既然你已经明白朋友的行为不妥当,你就应当以此为鉴,为什么还要效法朋友的过错呢?
一九一
庭联用自警戒,附记于后:
【译文】
厅堂里用来警戒自己言行的对联附记在后面:
贫非省事无奇策,老忌多思罢苦吟。
性爱幽闲,幸门外渐无剥啄:老期学道,愧人前依旧疏狂。
学古之志未衰,每日必拥书早起;干世之心久绝,无夕不把酒高吟。
并谢笔墨之缘,扪心更无别事;未遂烟霞之志,闭门聊作深山。
心戚戚以何为,勉效及时之乐;老冉冉其将至,常防在得之讥。
就筋力未衰,尚可读书而寡过;幸家门再振,敢忘积德以承先。
到眼都是好人,说甚黄虞叔季;闭门居然净土,那分城郭山林。
年届知非,第恐童心未改;学期见道,莫言圣域难窥。
义利辨以小心,须严一介;是非起于多口,务谨三缄。
念于世何功,饱食暖衣,已叨造化深仁,敢云富贵未及;愧在家为长,读书学道,勿玷先人贵训,庶令弟姪可宗。
器大自有容,何必过分泾渭;语多则易失,总之勿涉雌黄。
一九二
小语本藏家塾,诸长者见之,以为有益幼学,遂为传布。近萧太翁又刻诸闽中,或亦持身接物之道,不无小补欤!因加订证,再付剞劂。人生晚节为尤难。予是年五十有五,头颅日老,德不加修,甚可愧也。是编朝夕自考,用佐警惕,庶几晚年寡过云尔,岂敢自负知途,严然曰幼学司南战。康熙癸丑日长至涵光识。
【译文】
这册小语本来保存在所教学生的家里。各位长辈见到了这册小语,认为这对年轻的学生有好处,由此这本小册子才传播开来。近来萧太翁又把这本小册子在闽中一带刻印流行。或许这本小册子对待人接物为人处世有所补益,因此又再次修订,刻板印刷发行。人生要保持晚节是最困难的,我今年五十五岁,头脑迟钝,不能提高道德修养,确实很惭愧。这次修订,早晚思考,非常慎重,用此警惕自己作为座右铭。或许这样,才能使自己的晚年少犯错误,我啊里敢自称洞察世事,而称这本小册子为幼学向导呢。康熙十二年(1673年)日长至涵光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