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钱财不算贫穷,没有学问才是真正的贫穷;没有地位不算卑下,没有羞耻心才是真正的卑下;活不长久不算短命,没有值得称述的事才算短命;没有儿子不算孤独,没有道德才是真正的孤独。
一三三
知过能改,便是圣人之徒;恶恶太严,终为君子之病。
【译文】
能知道自己的过错而加以改正,那么便是圣人的门徒;攻击恶人太过严厉,终会成为君子的过失。
一三四
士必以诗书为性命,人须从孝弟立根基。
【译文】
读书人必须以诗书作为安身立命的根本;为人要从孝悌上立下基础。
一三五
德泽太薄,家有好事,未必是好事,得意者何可自矜;天道最公,人能苦心,断不负苦心,为善者须当自信。
【译文】
自身品德不高,恩泽不厚,即使家中有好事降临,未必真是幸运,得意的人有什么可以自认为了不起呢?上天是最公平的,人能尽心尽力,一定不会白费,做好事的人尤其要使自己有信心。
一三六
把自己太看高了,便不能长进;把自己太看低了,便不能振兴。
【译文】
如果把自己看得过高,便不会再追求进步;而把自己评估得太低,便会失去振作的信心。
一三七
古今有为人士,皆不轻为之士,乡党好事之人,必非晓事之人。
【译文】
自古以来,凡有所作为的人,绝不是那种轻率答应事情的人。在乡里中,凡是好管闲事的人,往往是什么事都不甚明白的人。
一三八
偶缘为善受累,遂无意为善,是因噎废食也;明识有过当规,却讳言有过,是讳疾忌医也。
【译文】
偶尔因为做善事受到连累,便不再行善,这就好比曾被食物噎在喉咙,从此不再进食一般。明明知道有过失应当纠正,却因忌讳而不肯承认,这就如同生病怕人知道而不肯去看医生一样。
一三九
宾入幕中,皆沥胆披肝之士;客登座上,无焦头烂额之人。
【译文】
凡是被自己视为可信任的朋友而与之商量事情的人,一定是与自己能相互竭尽忠诚的人。能够被自己当做朋友,在心中有一定地位的人,必然不是一个言行有过失或行为不正的人。
一四○
地无余利,人无余力,是种田两句要言;心不外驰,气不外浮,是读书两句真诀。
【译文】
地要竭尽所用,不能浪费;人要全力耕种,不可偷懒,这是种田要谨记的两句话。心不能涣散,气不能外浮,这是读书的两句诀窍。
一四一
成就人才,即是栽培子弟;暴殄天物,自应折磨儿孙。
【译文】
培植有才能的人,使他有所成就,就是教育培养自己的子弟。不知爱惜物力而任意浪费东西,自然使儿孙未来受苦受难。
一四二
和气迎人,平情应物。抗心希古,藏器待时。
【译文】
以温和的态度去和人交往,以平常的心情去应对事物。以古人的高尚心志自相期许,守住自己的才能以等待可用的时机。
一四三
矮板凳,且坐着;好光景,莫错过。
【译文】
矮矮的板凳,暂且坐着吧!人生的美好时光,不要让它偷偷溜走了呀!
一四四
天地生人,都有一个良心;苟丧此良心,则其去禽兽不远矣。圣贤教人,总是一条正路;若舍此正路,则常行荆棘之中矣。
【译文】
人生于天地之间,都有一个良心,如果失去了它,就和禽兽无异。圣贤教导众人,总是一条平坦的大道,如果放弃这条路,就会走在困难的境地中。
一四五
世之言乐者,便曰读书乐,田家乐。可知务本业者,其境常安。古之言忧者,必曰天下忧,廊庙忧。可知当大任者,其心良苦。
【译文】
世人说到快乐之事,都说读书快乐,田园生活快乐。由此可知只要自身的工作努力,便是最安乐的境地。古人说到忧心之处,一定都是忧天下,忧朝政。由此可知身负重任的人,真是用心甚苦。
一四六
天虽好生,亦难救死之人;人能造福,即可邀悔祸之天。
【译文】
上天虽然希望万物都充满生机,却也无法救那种一心不想活的人。人如果能自求多福,就可使原本将要发生的灾祸不再发生,就像得到了上天的赦免一般。
一四七
薄族者,必无好儿孙;薄师者,必无佳子弟,君所见亦多矣。恃力者,忽逢真敌手;恃势者,忽逢大对头,人所料不及也。
【译文】
对族人刻薄的人,必定没有好的后代;不尊重师长的人,也不会有优秀的子弟,这种情形大家见得多了。以为自己力气大,而以力欺人的,必会遇上比他力气更大的人;而凭仗权势压榨他人的,也会遇到权势更大的人,这都是人想不到的事。
一四八
为学不外静敬二字,教人先去骄惰二字。
【译文】
求学问不外乎“静”和“敬”两个字。要教导他人,首先要去掉“骄”和“惰”两个毛病。
一四九
人得一知己,须对知己而无惭;士既多读书,必求读书而有用。
【译文】
人生得一知己,应该在面对知己时无可惭愧之处;读书的人既然读书很多,总应该把学问用到现实中去,才不枉然。
一五○
以直道教人,人即不从,而自反无愧,切勿曲以求容也;以诚心待人,人或不谅,而历久自明,不必急于求白也。
【译文】
用正直的道理去教导他人,即使他人不听从,只要自己问心无愧,千万不要委曲求全,于理有损;以诚恳的心对待他人,他人或者因为不能了解而有所误会,经过很长时间他自然会明白你的心意,不必急着去向他解释清楚。
一五一
粗粝能甘,必是有为之士;纷华不染,方称杰出之人。
【译文】
能够不弃粗衣糙食的人,必然是有作为的人;能够不沾染声色荣华的人,才能称作杰出的人。
一五二
性情执拗之人,不可与谋事也;机趣流通之士,始可与言文也。
【译文】
性情十分固执而又乖戾的人,不能和他一起商量事情。天性趣味活泼无碍的人,我们才可以和他谈论文学之道。
一五三
不必于世事件件皆能,惟求与古人心心相印。
【译文】
对于世间种种事情不必样样都知道得很清楚,但是一定要对古人的心意彻底了解而心领神会。
一五四
夙夜所为,得毋抱惭于衾影;光阴已逝,尚期收效于桑榆。
【译文】
每天早晚的所作所为,没有一件是暗中想来有愧于心的。人生的光阴虽然已经逝去,但是总希望在晚年能看到自己一生的成就。
一五五
念祖考创家基,不知栉风沐雨,受多少苦辛,才能足食足衣,以贻后世;为子孙计长久,除却读书耕田,恐别无生活,总期克勤克俭,毋负先人。
【译文】
祖先创立家业,不知受过多少艰辛,经过多少努力,才能够衣食暖饱,留下财产给后代子孙。若要为子孙作长久的打算,除了读书和耕田外,恐怕就没有别的了,总希望他们能勤俭生活,不要辜负了先人的辛劳。
一五六
但作里中不可缺少之人,便为于世有济;必使身后有可传之事,方为此生不虚。
【译文】
成为乡里不可缺少的人,就是对社会有所贡献了。在死后有足以为人称道的事,这一生才算没有虚度。
一五七
齐家先修身,言行不可不慎;读书在明理,识见不可不高。
【译文】
治理家庭先要自己增进修养,在言行方面不能不谨慎。读书的目的在于明达事理,一定要使自己的见识高超而不低劣。
一五八
桃实之肉暴于外,不自吝惜,人得取而食之;食之而种其核,犹饶生气焉,此可见积善者有余庆也。栗实之肉秘于内,深自防护,人乃剖而食之;食之而弃其壳,绝无生理矣,此可知多藏者必厚亡也。
【译文】
桃子的果肉暴露在外,毫不吝啬于给人食用;因此人们在取食之后,会将果核种入土中,使其生生不息,由此可见多做善事的人,自然会有遗及子孙的德泽。栗子的果肉深藏在壳内,好像尽力在保护一般,人们必须用刀剖开才能吃它,吃完了再将壳丢弃,因此无法生根发芽,由此亦可明白凡是吝于付出的人,往往是自取灭亡。
一五九
求备之心,可用之以修身,不可用在待人接物上。容易满足的心理,可以用在对环境的适应上,却不可以用在读书求知上。
【译文】
追求完备的想法,可以用在自身的修养上,却不可用在待人接物上。容易满足的心理,可以用在对环境的适应上,却不可以用在读书求知上。
一六○
有守虽无所展布,而其节不挠,故与有猷有为而并重;立言艰未经起行,而于人有益,故与立功立德而并传。
【译文】
能遵守道义而气节不变,虽对道义并无发展之功,却有守节不屈之志,所以和有贡献有作为是同等重要的。在文学上宣扬道理,虽然并不以行动来加以表现,但是已使闻而有信者得到利益,因此和直接建立事业与功德是同样不朽而为人们所传颂。
一六一
遇老成人,便肯殷殷求教,则向善必笃也;听切实话,觉得津津有味,则进德可期也。
【译文】
遇到年老有德的人,便热心地向他请求教诲,那么这个人向善之心必定十分深重。听到实在的话语,便觉得津津有味,那么这个人德业的进步是可以料想得到的。
一六二
有真性情,须有真涵养;有大识见,乃有大文章。
【译文】
要有至真无妄的性情,一定要有真正的修养;要写不朽的文章,首先要有不朽的见识。
一六三
为善之端无尽,只讲一让字,便人人可行;立身之道何穷,只得一敬字,便事事皆整。
【译文】
行善的方法是无穷无尽的,只要能讲一个“让”字,人人都可以做得到。处世的道理何止千百,只要做到一个“敬”字,就能使所有的事情整顿起来。
一六四
自己所行之是非,尚不能知,安望知人?古人已往之得失,且不必论,但须论己。
【译文】
自己做的事是对是错,还不知道,哪里还希望明白他人的对错呢?过去古人所做的事是得是失,暂且不要讨论,重要的是先要明白自己的得失。
一六五
治术必本儒术者,念念皆仁顾也;今人不及古人者,事事皆虚浮也。
【译文】
治理国家之所以必定要本于儒家的方法,只因儒家的治国之道都出于仁爱宽厚之心。现代的人之所以不如古代人,在于所做的事都十分不实在,不稳定。
一六六
莫之大祸,起于须臾之不忍,不可不谨;诸般大错,缘平日之疏放,不可不警。
【译文】
再大的祸事,都是由于一时的不能忍耐而导致,所以凡事不可不谨慎;各种错误,都是由平时的疏忽和放纵所累积起来的,所以平时的言行,不可不自律。
一六七
家之长幼,皆倚赖于我,我亦尝体其情否也?土之衣食,皆取资于人,人亦曾受其益否也?
【译文】
家中的老小都依靠自己生活,自己是否曾经也去体会他们心中的情感和需要呢?读书人在衣食上完全凭着他人的生产来维持,是否他人也曾由他那里得到些益处呢?
一六八
富不肯读书,贵不肯积德,错过可惜也;少不肯事长,愚不肯亲贤,不祥莫大焉!
【译文】
在富有的时候不肯好好读书,在显贵的时候不能积下德业,错过了这时机实在可惜。年少的时候不肯敬奉长辈,愚昧却又不肯向贤人请教,这是最不吉利的预兆!
一六九
自虞廷立五伦为教,然后天下有大经;自紫阳集四子成书,然后天下有正学。
【译文】
自从舜令契为司徒,教百姓以五伦,天下自此才有不可变易的人伦大道;自从朱熹集《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为四书,天下才确立了足为一切学问奉为圭臬的中正之学。
一七○
意趣清高,利禄不能动也;志量远大,富贵不能淫也。
【译文】
情趣高雅、意志高尚的人,金钱和禄位是无法改变他们心志的。志向远大,胸怀坦荡的人,即使富贵也不会迷乱心志而陷入其中。
一七一
最不幸者,为势家女作翁姑;最难处者,为富家儿作师友。
【译文】
最不幸的事,莫过于做有财有势人家的女儿的公婆。最难以相处的,就是做富有人家子弟的教师和朋友。
一七二
钱能福人,亦能祸人,有钱者不可不知;药能生人,亦能杀人,用药者不可不慎。
【译文】
钱能为人造福,也能带来祸害,有钱的人一定要明了这一点。药能够救人,也能够杀人,用药的人不能不谨慎。
一七三
凡事勿徒委于人,必身体力持,方能有济;凡事不可执于己,必集思广益,乃罔后艰。
【译文】
事情都不要全依赖他人,必须亲自去干,才能对自己有帮助。也不要事事都凭着自己主观臆断去做,最好是参考一下大家的意见和智慧,免得因考虑不周而克服不了突然遇到的困难。
一七四
耕读固是良谋,必工课无荒,乃能成其业;仕宦虽称贵显,若官箴有玷,亦未见其荣。
【译文】
耕种读书并重固然是个好办法,总要在求学上不致荒怠,才能成就功业。做官虽然富贵显达,但是如果为官而有过失,也不见得是光荣。
一七五
儒者多文为富,其文非时文也;君子疾名不称,其名非称名也。
【译文】
读书人的财富便是文章多,然而并不是指一些应付考试的文章;有德的人担忧死后名声不能为人称道,这个名不是指科举之名。
一七六
博学笃志,切问近思,此八字是收放心的工夫;神闲气静,智深勇沉,此八字是干大事的本领。
【译文】
广博地去吸收学问维持志向的坚定,切实向人请教,并仔细地思考,这是追求学问的重要功夫;心神安详,气不浮躁,拥有深刻的智慧和沉毅的勇气,这是做大事所需具备的主要能力。
一七七
何者为益友?凡事肯规我之过者是也;何者为小人?凡事必徇己之私者是也。
【译文】
什么人才算是益友呢?凡遇到我做事有不对的地方肯规劝我的便是益友。什么人算是小人呢?凡遇到自己做错事,只会一味地因私利而偏袒自己过失的便是小人。
一七八
待人宜宽,惟待子孙不可宽;行礼宜厚,惟行嫁娶不必厚。
【译文】
对待他人应该宽大,唯有对待子孙不可太宽大。礼节要周到,唯有在办婚事时不必大肆铺张。
一七九
事若观其已然,便可知其未然;人必尽其当然,乃可听其自然。
【译文】
事情只要看它已经如何,便可推知它未来的发展;一个人要努力做到他的本分,其余的可以顺其自然地发展。
一八○
观规模之大小,可以知事业之高卑;察德泽之浅深,可以知门祚之久暂。
【译文】
只要看规制法式的大小,便可以知道这项事业本身是宏达还是浅陋。观察德被恩泽的深浅,便可以知道家运是否能绵延长久。
一八一
义之中有利,而尚义之君子,初非计及于利也;利之中有害,而趋利之小人,并不愿其为害也。
【译文】
在义行之中会得到利益,这个利益是重义理的君子始料不及的;在谋利中也会有不利的事出现,这是一心求利的小人不愿得到却偏偏得到的。
一八二
小心谨慎者,心善其后,畅则无咎也;高自位置者,难保其终,亢则有悔也。
【译文】
凡是小心谨慎的人,事后必定谋求安全的方法,因为只要戒惧,必然不会犯下过错。凡是居高位的人,很难能够维持长久,因为只要到达顶点,就会开始走下坡路。
一八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