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中华处世智慧大全集
3137800000102

第102章 围炉夜话(1)

〔清〕王永彬撰

《围炉夜话》导读

《围炉夜话》,清代王永彬撰。王永彬是清朝咸丰时人,生卒年不详。他所撰写的《围炉夜话》是一部讲修身养性的书。书中分列了221则格言,内容涉及社会人生的各个层面,语言平实通俗,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近代以降,这部书影响颇大,与明人洪应明撰写的《菜根谭》、陈继儒撰写的《小窗幽记》合称为“处世三大奇书”。

作者王永彬对社会现实洞若观火,认识到政治改良与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因此,他发出警醒世人的呼声:“风俗日趋于奢淫,靡所底止,安得敦古朴之君子,力挽江河?人心日丧廉耻,渐至消亡,安得有讲名节之大人,光争日月?”时隔一百多年,我们仍然可以从这大声疾呼中感受到作者深沉的忧患意识与强烈的使命感。

道德的培育必须从教育着手,教育必须从青少年抓起,这是道德建设的必由之路。作者强调教育子弟的重要性,正是基于这一点。他认为:“每见待子弟严厉者,易至成德;姑息者,多有败行,则父兄之教育所系也。又见有子弟聪颖者,忽入下流,庸愚者,转为上达,则父兄之培植所关也。”

在教育子弟方面,言教不如身教,这也是一条重要的教育原则。王永彬写道:“父兄有善行,子弟学之或不肖;父兄有恶行,子弟学之则无不肖;可知父兄教子弟,必正其身以率之,无庸徒事言词也。”

针对官场腐败之风,《围炉夜话》中写道:“仕宦虽称贵显,若官箴有玷,亦未见其荣。”为官之道重在廉洁公正,精勤爱民,如果违背这一原则,纵然做了高官,也谈不上有何荣耀。王永彬提醒官吏们:“漫夸富贵显荣,功德文章,要可传诸后世;任教声名煊赫,人品心术,不能瞒过史官。”史官和后人的评说将是苛刻的,注重的是功德人品,不管你官阶多高,也难逃这“最后的审判”。

纵观全书,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作者的良苦用心。他在对人性良知的呼唤中,寻求着修补世道人心的途径和方法,试图在烟云苍茫的末世,用自己的心灵之光为世人照射出一条走出精神困境的道路。

《围炉夜话》原序

寒夜围炉,田家妇子之乐也。顾篝灯坐对,或默默然无一言,或嘻嘻然言非所宜言,皆无所谓乐,不将虚此良夜乎?

余识字农人也。岁晚务闲,家人聚处,相与烧。煨山芋,心有所得,辄述诸口,命儿辈缮写存之,题曰围炉夜话。但其中皆随得随录,语无伦次且意浅辞芜,多非信心之论,特以课家人消永夜耳,不足为外人道也。倘蒙有道君子惠而正之,则幸甚。

咸丰甲寅二月既望王永彬书于桥西馆之一经堂

教子弟于幼时,便当有正大当明气象;检身心于平日,不可无忧勤惕厉功夫。

【译文】

教导晚辈要从幼年时开始,便培养他们凡事应有正直、宽大、无所隐藏的气概;在日常生活中要时时反省自己的行为思想,不能没有自我督促和自我砥砺的修养。

与朋友交游,须将他好处留心学来,方能受益;对圣贤言语,必要我平时照样行去,才算读书。

【译文】

和朋友交往共游,必须仔细观察他的优点和长处,虚心地学习,终身受益,对于古圣先贤所留下的话,一定要在平常生活中照样做到,才算是真正体会了书中言语的含义。

贫无可奈惟求俭,拙亦何妨只要勤。

【译文】

贫穷到了极点,只要力求节俭,总是可以摆脱困境的。天生的愚笨没有什么关系,只要学习比别人勤奋,还是可以赶上甚至超过别人。

稳当话,却是平常话,所以听稳当话者不多;本分人,即是快活人,无奈做本分人者甚少。

【译文】

安稳而妥当的言语,是很平常的,所以喜欢听这种话的人并不多。一个人安分守己,不做本分之外的事,便是最快活的人了。只可惜能够安分守己不妄为的人,也是很少的。

处事要代人作想,读书须切己用功。

【译文】

处理事情的时候,要多替别人着想。读书却必须靠自己切实地用功。

一信字是立身之本,所以人不可无也;一恕字是接物之要,所以终身可行也。

【译文】

一个“信”字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根本,人不可不讲信用。一个“恕”字,是与他人交往时最重要的品德。于己于人都是终身受益,所以值得终身奉行。

人皆欲会说话,苏秦乃因会说而杀身;人皆欲多积财,石崇乃因多积财而丧命。

【译文】

人都希望自己能言善辩,但是战国时的苏秦就是因口才太好,才会招至齐国大夫的暗杀。人都希望自己成为百万富翁,然而晋朝石崇就是因聚积的财富太多,遭人嫉妒,才招至杀身之祸。

教小儿宜严,严气足以平躁气;待小人宜敬,敬心可以化邪心。

【译文】

教导小孩子最好以严格的态度,严格的态度可以压抑他们浮躁的心。对心思不正的小人,最好以尊重而谨慎的心待他,敬慎的心可以化解邪僻的心。

善谋生者,但令长幼内外,勤修恒业,而不必富其家;善处事者,但就是非可否,审定章程,而不必利于己。

【译文】

善于维持生计的人,并不是有什么新奇的花招,只是使家中年纪无论大小,事情无分内外,每个人都能就其本分,有恒地将分内的事完成。长于办理事务的人,不一定有奇特的才能,只是就事情如何才能完成,在可行与不可行处加以判断,订立一个办理的规则和程序,而且,并不一定要对自己有利益才去做。

一○

名利之不宜得者竟得之,福终为祸;困穷之最难耐者能耐之,苦定回甘。生资之高在忠信,非关机巧;学业之美在德行,不仅文章。

【译文】

得到不该得的名声和利益,这种福分终究会成为灾害;最难以忍耐的贫穷和困厄,若能咬紧度过,最后一定会苦尽甘来。人的资质高低,在于对任何事是否尽心而有信用,并不在于善用机变与心思巧妙;读书读得好的人,也不仅在于文章美妙,而主要在于他的道德高尚,品行美好。

一一

风俗日趋于奢淫,靡所底止,安得有敦古朴之君子,力挽江河;人心日丧其廉耻,渐至消亡,安得有讲名节之大人,光争日月。

【译文】

社会的风气日渐奢侈浮华,这种现象愈来愈变本加厉,一直没有改善的迹象,哪里能有一个不同于流俗而又质朴的才能之士,大力呼吁,改善现有的奢靡风气,使社会恢复原有的善良质朴?世人已逐渐失去清廉知耻的心,再这样下去,总有一天会完全不知廉耻,哪里能有一位重视名誉和气节的有德之士,唤醒世人的廉耻心,作为世人的榜样呢?

一二

人心统耳目官骸,而于百体为君,必随处见神明之宰;人面合眉眼鼻口,以成一字曰苦(两眉为草眼横鼻直而下承口乃苦字也),知终身无安逸之时。

【译文】

心统治着人的五官及全身,是身体的主宰,所以一定要随时保有清楚明白的心思;人的脸是合眉、眼、鼻、口而成形,若将两眉当做是部首的草头,把两眼看成一横,鼻子为一竖,下面承接着口,恰巧是一个“苦”字。由此可知,人的一生不会有安闲逸乐的时候。

一三

伍子胥报父兄之仇,而郢都灭,申包胥救君上之难,而楚国存,可知人心足恃也;秦始皇灭东周之岁,而刘季生,梁武帝灭南齐之年,而侯景降,而知天道好还也。

【译文】

春秋时的伍子胥,为了报父兄之仇,攻破了楚的首都郢,鞭仇人之尸。而当时的申包胥则发誓保全楚国,终于获得秦军救援,使楚国不致灭亡。由此可见,人只要决心去做,一定能办得到。秦始皇灭东周那一年,灭秦立汉的刘邦也出生了;梁武帝灭南齐的那一年,归降梁武帝的侯景,后来也反叛梁朝。可见天理循环,报应不爽。

一四

有才必韬藏,如浑金璞玉,暗然而日章也;为学无间断,如流水行云,日进而不已也。

【译文】

有才能的人要不露锋芒,就如未经提炼、琢磨的金玉一般,虽不炫人耳目,但日久便知其内涵价值了。做学问不可以间断,要像不息的流水和飘浮的行云,永远不停地前进。

一五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可知积善以遗子孙,其谋甚远也。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可知积财以遗子孙,其害无穷也。

【译文】

凡是做很多善行的人家,必然遗留给子孙许多的德泽;而多行不善的人家,遗留给子孙的只是祸害。由此可知多做善事,为子孙留些后福,是为子孙着想最长远的打算。贤能却有许多金钱,这些金钱折损他的志节;愚笨却有许多的金钱,这些金钱只有让他增加更多的过失罢了。由此可知将金钱留给子孙,不论子孙贤或不贤,都是有害而无益的。

一六

每见待子弟严厉者,易至成德;姑息者,多有败行。则父兄之教育所系也。又见有子弟聪颖者,忽入下流;庸愚者,转为上达,则父兄之培植所关也。人品之不高,总为一利字看不破;学业之不进,总为一懒字丢不开。德足以感人,而以有德当大权,其感尤速;财足以累己,而以有财处乱世,其累尤深。

【译文】

常见十分严格对待子孙的,子孙比较容易成为有才德的人;对子孙太过纵容的,子孙的德行大多败坏,这完全是因为父兄教育的关系。又见到有些子孙原为十分聪明,却突然做出品性低下的事;有些原本平庸愚鲁,倒成为品德很好的人,这就是在于父兄的栽培教养了。一个人品格之所以不高,总是因为无法将一个“利”字看破;而学问之所以不长进,就是丢不开个懒字。能以道德感化他人的人,若身在高位而有威权,那么,要感化众人趋于正道就很快了。财富多到足以拖累自己的人,若处于不太平的时代,钱财的拖累就更严重了。

一七

读书无论资性高低,但能勤学好问,凡事思一个所以然,自有义理贯通之日;立身不嫌家世贫贱,但能忠厚老成,所行无一毫苟且处,便为乡党仰望之人。

【译文】

读书不论资质高或是低,只要勤学好问,任何事都把它想个透彻为什么会如此,终有一天能够通晓书中的道理,融会贯通在立身处世,不怕自己出身贫穷低微的家庭,只要为人忠实敦厚,所行所为没有一丝随便或违背道义之处,便会成为家乡父老所看重的榜样。

一八

孔子何以恶乡愿,只为他似忠似廉,无非假面孔;孔子何以弃鄙夫,只因为他患得患失,尽是俗心肠。

【译文】

孔夫子为什么厌恶“乡愿”呢?因为他只是表面上看来忠厚廉洁,却总以假面孔示人。孔夫子为什么厌弃“鄙夫”呢?因为他凡事不知由大体着想,只知为自己个人的利益斤斤计较,得失心太重,是个不知人生精神内涵的俗物。

一九

打算精明,自谓得计,然败祖父之家声者,必此人也;朴实浑厚,初无甚奇,然培子孙之元气者,必此人也。

【译文】

凡事都斤斤计较、毫不吃亏的人,自以为很成功,但是败坏祖宗的良好名声的,必定是这种人。诚实俭朴而又敦厚待人的人,刚开始虽然不见他有什么奇特的表现,然而使子孙能够有一种纯厚之气,历久不衰的,就是这个人。

二○

心能辨是非,处事方能决断;人不忘廉耻,立身自不卑污。

【译文】

心中能辨别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在处理事情的时候,就能果断地做出决定,该怎么办;人能不忘记廉耻,有自尊心,在社会上为人处世,自然就会正直,不做任何卑鄙污秽的事。

二一

忠有愚忠,孝有愚孝,可知忠孝二字,不是伶俐人所得来;仁有假仁,义有假义,可知仁义两答案,不无奸恶人藏其内。

【译文】

有一种忠心被人视为愚行,就是“愚忠”,也有一种孝行被人视为愚行,那是“愚孝”,由此可知,“忠”、“孝”两个字,太过聪明的人是做不来的。仁和义的行为中,也有虚伪的“假仁”和“假义”,由此可以知道,在一般人所说的仁义之士中,不见得没有奸险狡诈的人。

二二

权势之途,虽至亲亦作威福,岂知烟云过眼,已立见其消亡;奸邪之辈,即平地亦起风波,岂知神鬼有灵,不肯听其颠倒。

【译文】

有权有势的人,虽然在至亲好友的面前,也要卖弄他的权势作威作福,哪里知道权势是不长久的?就像烟消云散一般容易。奸险邪恶之徒,即使在太平无事的日子里,也会为非作歹一番,哪里晓得天地间终有真理正义在,邪恶的行为终归不能得逞。

二三

自家富贵,不着意里,人家富贵,不着眼里,此是何等胸襟;古人忠孝,不离心头,今人忠孝,不离口头,此是何等志量。

【译文】

自身富贵,不将它放在心上。别人富贵,不将它放在眼里,这要何等的胸怀和气度?古代的人,常常将忠孝二字放在心上,现在的人,虽常把忠孝放在口头。这又是什么样的抱负和度量?

二四

王者不令人放生,而无故却不杀生,则物命可惜也;圣人不责人无过,惟多方诱之改过,庶人心可回也。

【译文】

为人君王的,虽然不下令叫人放生,但是也不会无缘无故地滥杀生灵,因为教人爱惜生物的性命。圣人不会要求人一定不犯错,只是用各种方法,引导众人改正错误的行为,因为如此,才能使众人的心由恶转善。

二五

大丈夫处事,论是非,不论祸福;士君子立言,贵平正,尤贵精详。

【译文】

有志气的人在处理事情时,不考虑这样做给自己带来的是福还是祸,只考虑这样是对还是错。读书人在著书立说的时候,最重要的是立论公正,论据确凿,如果还能做到精要详尽,那就更可贵了。

二六

存科名之心者,未必有琴书之乐;讲性命之学者,不可无经济之才。

【译文】

存着追求功名利禄之心的人,无法享受到琴棋书画的乐趣;讲求生命形而上境界的学者,不能没有经世济民的才学。

二七

泼妇之啼哭怒骂,伎俩要亦无多;帷静而镇之,则自止矣。谗人之拨弄挑唆,情形虽若甚迫;苟淡而置之,是自消矣。

【译文】

蛮横而不讲理的妇人,任她哭闹、恶口骂人,也不过那些花样,只要定思静心,不去理会,她自觉没趣,自然会终止吵闹。好说人是非、颠倒黑白的人,不断地以言辞来侵害我们,自己似乎已经被他逼得走投无路了,如果不放在心上,对那些毁谤的言语,听而不闻,那么他自然会停止无益的言辞。

二八

肯救人于坑坎中,便是活菩萨;能脱身于牢笼外,便是大英雄。

【译文】

肯费心费力地去救助陷于苦难中的人,便如同菩萨再世。能不受社会人情的束缚,超然于俗务之外的人,便足以称之为最杰出的人。

二九

气性乖张,多是夭亡之子;语言深刻,终为薄福之人。

【译文】

脾气性情怪僻执拗的人,多半是短命之人。讲话总是过于尖酸刻薄的人,终究没有什么福分。

三○

志不可不高,志不高,则同流合污,无足有为矣;心不可太大,心太大,则舍近图远,难期有成矣。

【译文】

一个人的志气不能不高,如果志气不高,就容易为不良的环境所影响,不可能有什么大作为。一个人的野心不可太大,如果野心太大,那么便会舍弃切近可行的事,而去追逐遥远不可达的目标,很难有什么成就。

三一

贫贱非辱,贫贱而谄求于人者为辱;富贵非荣,富贵而利济于世者为荣。讲大经纶,只是实实落落;有真学问,决不怪怪奇奇。

【译文】

贫贱与地位卑下,并不是可耻的事;可耻的是因为贫穷或卑下,便去谄媚奉承别人。富贵也不是什么十分光荣的事,光荣的是富贵而能够帮助他人,有利于世。讲经世治国的学问,必须明白实在;真正有学问,决不会高谈怪诞不经的言论。

三二

古人比父子为桥梓,比兄弟为花萼,比朋友为芝兰,敦伦者,当即物穷理也;今人称诸生曰秀才,称贡生曰明经,称举人曰孝廉,为士者,当顾名思义也。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