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人情世故一本通
3137400000050

第50章 聪明一点,为人处世不要太老实(8)

平时沉默寡言,突然变得口若悬河;不自觉地流露出惊恐的神态,但仍故作镇定;言词模棱两可,音调较高,似是而非;答非所问,或夸大其词;故意闪烁其词,口误较多;对你所怀疑的问题,过多地一味辩解,并装出很诚实的样子;精神恍惚不定,座位距你较远,目光与你接触较少,强作笑脸;对于你的讲话,点头同意的次数较少,如此等等。

辨认对方的假动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巧,掌握这一技巧,可有效助你识破对方的谎言。

那么,怎样才能辨别小人之真伪呢?识人危难,但识别人才的真伪并不是无章可循的。

一是要不露声色地旁观。俗话说的“旁观者清”,这句话有两方面的涵义:其一是说识人者须站在旁观者的立场上,才可以平心静气、比较客观、比较准确,才能超脱地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观察。被观察者只有在缺少戒备心理,不以取悦的心态进行“乔装打扮”时,呈现出来的才是比较淳朴的“真容”。

二是要面对面地直观。旁观法识人主要是在旁观,而面对面地直察却要做正面接触,通过直接“交锋”而获取对一个人的认识。

如果知人、识人只停留在人的表象上,一些本质的东西也就无法准确把握。

隋朝的杨广,知道父皇母后不喜欢太子杨勇,便设法矫饰,只纳姬妾几人,与肖妃住在一起,住、食均很朴素。一次,其父杨坚到杨广住处,看见乐器弓弦大多断了,又都蒙着尘埃,如同未用过一般,就以为他不好声色,大为称“善”。于是,父皇母后愈加称赞杨广的德行。杨广则处处表现其仁孝:有一次观猎遇雨,左右给他拿来油衣,他说:“士卒皆沾湿,我哪能独穿此衣!”令拿去。每次来朝,车马侍从,都很俭素;敬接朝臣,礼极卑屈。其声名日隆,超过诸王。临回扬州时,入内辞母,故作留恋,洒泪依依。杨广知其母意已属他后,便开始构设夺宗之计。由于杨广善于矫装,上下都称为仁孝,夺宗之计终于得逞。但是,继位不久,却因其残忍、骄奢、淫乐而亡国。他正是以洁身达到淫荡的目的,以虚直掩盖其奸佞之行为。

似是而非,透过假象识小人

人世间有许多假象,人身上也有许多似是而非的东西。我们不要被假象所迷惑,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才能发现和用好具有真才实学之人,而不会鱼目混珠。

1华而不实的人

这种人口齿伶俐,能说会道,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乍一接触,很容易给人留下良好印象,并将其当做一种知识丰富、又善表达的人才看待。但是,需要分辨他是不是华而不实。华而不实的人巧于辞令,而且能将许多时髦理论挂在嘴上,迷惑许多识辨力差、知识不丰富的人。

三国鼎立之时,北方青州一个叫隐蕃的人,逃到东吴,对孙权讲了一大堆漂亮的话,并对时局政事做了分析,辞色严谨正然。孙权为他的才华颇动心,问陪坐的胡综:“如何?”胡(也是一个了不起的人才)说:“他的话,大处有东方朔的滑稽,巧捷诡辩有点像祢衡,但才不如二人。”孙权又问:“当什么职务呢?”“不能治民,派小官试试。”考虑到隐蕃大讲刑狱之道,于是孙权派他到刑部任职。左将军朱据等人都说隐蕃有王佐之才,为他的大材小用叫屈。因此,隐蕃门前车马如云,宾客盈门。到后来,隐蕃作乱于东吴,事发逃走,被捉回而诛。可见,对似是而非之人的辨识的确不易。

2貌似博学的人

这一类人多少有一些才华,也能旁及到其他各门各类的知识,泛泛而谈,也还是有些道理,似乎是博学多才的人。但是,如果是博而不精、驳杂不纯,未免有欺人耳目之嫌。貌似博学者大多是青少年时读了些书,兴趣爱好都还广泛,但是因为小聪明,或者是未得名师指点,或者是学习条件与环境的限制,终究未能更上一层楼,去学习更精专、更广博的东西。待学习的黄金年龄一过,虽有精专的愿望,但已力不从心,最终学识停留在少年时代的高峰水平上,不能再进一步。即便有这样那样的深造环境,由于意志力的软弱,也只能得到一些新知识的皮毛。这种人是命运的悲剧,尚可以谅解。如果是以貌似多学而招摇撞骗,则为小人了。

3不懂装懂的人

不懂装懂的人,生活中着实不少,尤其以成年之后为甚,这完全是因为爱面子、怕人嘲笑的缘故。有一种不懂装懂的人是可怕的,他会因不懂装懂给企业带来许多损失,尤其是技术上的。还有一类不懂装懂的人是为了迎合讨好某人,这种情况,有的是违心而为,在特殊场合下不得不如此,但有的人拍马屁,一味奉承,则为小人。

4滥竽充数的人

这一类人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知道如何明哲保身,维护个人形象。他们总是在别人后面发言,讲前面的人讲过的观点和意见。如果整合得巧妙,也是一种艺术,使人不能觉察他滥竽充数的本质,反而当做精辟见解。但这种人也有他的难处,如南郭先生一样,想混一口饭吃。如果没有其他坏心思,倒也不碍大事。否则,趁早将其炒鱿鱼,或疏远他为妙。

5避实就虚的人

这一类人多少有一点才干,但总嫌不足,用一些旁门左道的办法坐到了某个职位上去。当面对实质性的挑战时,比如现场提问、现场办公,因无力应付,就很圆滑地采用避实就虚的技巧处理。按理说,这也是一门本事。这种人当副手也还无大碍,但应以小心为前提,否则他会悄悄地捅出一个无法弥补的大娄子来。

6鹦鹉学舌的人

这种人自己没有什么独到见解和思想,但善于吸收别人的精华,转过身来就对其他人宣扬,也不讲明是听来的,不知情的人自然会把他当高人来看待。这种性质,说严重一点,是剽窃,因不负法律责任(如果以文学的形式出现,比如论文、书刊,则性质比言论要重得多),因而会大行其道。这种人没什么实际才干,但模仿能力强,未尝不是其长项,也可加以利用。

7固执己见的人

这种人不肯服输,不论有理无理都是一个样。这类理不直但气很壮的人,生活中处处可见。对待他们的一个较好的办法是敬而礼之,不予争论。如果事关重大,则必须先说服他,才能使正确的政策方针得以实施。首先,应分析他是哪一类人。若是本来贤明而一时糊涂的,以理说之,并据理力争,坚持到底;若是私心太重而沉迷不醒的,则用迂回曲折之道,半探半究地讲到他心坎上去;若实在是个糊涂虫,不可理喻、顽固不化的,就动用权力强迫之。

表里不一,看破撒谎者的内心

为了某种需要,或者有难以直言之处,人们有时常想隐瞒自己的真正思想情绪,而出现口是心非、表里不一的状态。

达尔文有一次半认真地说:“大自然是一有机会就要撒谎的。”自然界的一些动物具有弄虚作假的本领,这已被科学家们所证实。

外国有位作家说:“我们几乎在会说话的同时,也学会了撒谎。”小孩为避免斥责而撒谎,大人撒谎的动机就多种多样了。可以说,从来没有撒过一次谎的人,世界上是没有的。于是,撒谎也就成了人际交往与沟通中的一种生活的必需。

测谎器在西方应运而生。然而,就其功能来说,虽可测出人的情绪变化,但常常不能分辨出这是自然的生理变化还是因特定刺激引起的情绪反应。

有些人即使句句是真话,但因心情紧张和焦虑,也可能会被测定为“撒谎”,这样的冤案已屡有发生。为此,日本一位专家正确地指出:“测谎器实际上并不能真正揭露谎言。”

于是,心理学专家们主张通过阅读“体语”去测谎。

在自然状态下,人的表情这一“体语”就比口头言语能更真实地流露内情。下面,让我们先来看一看撒谎者的表情特征吧。

一次,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心理学教授埃克曼,通过反复看电影,终于发现了他所需要的线索。

这时的银幕上,三度设法自杀而被禁闭于精神病院的家庭妇女玛丽,当她向医生要周末通行证时,在屏幕上显得活泼而自信。她的谈话很有说服力,因而她得到了通行证。但是,随后她供认她刚才是在说谎,她不过是想出去再次自杀。

放慢电影胶片的运行速度,埃克曼发现她的面部表情转为绝望。这个不易察觉的表情仅持续了1/24秒,却泄露了真情。

埃克曼在他的新书《鉴别说谎》中写道:破谎术是一门任何人都能学会的技巧。因为在撒谎期间,多数人不知不觉地泄露出了大量的信息。要判断真实与否,须密切注意说话者的面部、躯体、声音所发出的信号。他说:“说谎者通常是不能控制、支配、掩饰自己所有行动的。”

至于善意的谎话,那是非有不可的。为了勉励别人,或者安慰癌症患者所说的谎话,是没有人会产生非议的(对于癌症患者,要不要把实情告诉他,这是很难决定的问题)。

还有一种“幻想的谎话”,为数也不少。有些人整天陶醉在自己的梦幻世界里,经常痴人说梦话,自己欺骗自己。这种“幻想的谎话”,如果不很严重或不很过分,也就没有多大关系。谎话的定义很广。人在行为上所表现出来的虚伪,也是谎话的一种。有一种人,在人前一本正经,说的话也非常动听,可是,他在独处时的一举一动,却与人前所表现的截然不同。

穿衣、化妆也可以说是一种谎话。说话时一点都不夸张的人,大概也很少见。因此,严格地说,不会说谎的人是绝无仅有的。

“威严”也是一种演技,因为天生就具有威严的人是很少的。例如有一个人,当他还是一名小职员的时候,成天嘻嘻哈哈的,没有半点架子和威严,但一旦他的职位上升之后,威严也随之而来了。

依照潜意识理论,谎话又可以分为有意识和无意识两种。有意识的谎话,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说的,例如“欺诈”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公众场合为了表现自己所说的夸大的谎话,也是有意识的谎话。

无意识的谎话,是指没有动机、没有目的而说的谎话。例如小孩子的谎话,习惯性的谎话等。自夸、客套,虽然也属于有意识的谎话,但成为习惯之后,也就变成无意识的谎话了。

如果要透视“不可原谅的谎话”,我们应从研究谎话的构造和动机开始,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埃克曼归纳出了撒谎者会流露出来的一系列表情特征,从而为人们提供了许多有益的识别日常说谎者的方法:

(1)因为几乎所有真实可信的面部表情4~5秒后就会消失,因此,拖长的微笑或拖延的惊讶表情,可能是虚假的。

(2)说谎者的面部表情和身体动作通常不是同步发生的,猛敲一下桌子而停顿下来才显出怒容的人可能正在作假。

(3)扭曲的或不对称的面部表情通常是欺骗人的。

(4)接受实验的人中,当他们心烦、担忧、生气时,70%的人音域会突然提高。这是发现他们可能在说谎的一条线索。

(5)讲话中常发生言语中断和口误、奇怪的停顿等现象,这也往往可以看出是在说谎。

(6)技艺高超的破谎者还须密切注意观察人的面部肌肉活动,因为对多数人来说,一些面部肌肉活动几乎不能够装出来。例如,真正悲哀的人,会内眉角上挑。此外,说谎者还有一个富有启发性的特点,即随意移动眉毛的这一部位,而不说谎的人只有大约10%的时间移动眉毛的这一部位——内眉角。

还有,压制感情的面部表情一闪,又迅速恢复常态,这也是说谎者的表情特征之一。

撒谎的重要迹象是在姿势这一“体语”方面出现“泄漏标志”。一个伪装面部表情的人,常会在体姿方面泄露天机。如某人撒谎时,指指点点、比比划划的手势,往往戏剧性地出卖了他自己。

手势不易伪装的原因在于,当人的大脑进行某种思维活动时,他的大脑会支配身体的各个部位发出各种细微信号,这是人们不能控制而且也是难以意识到的。当人做出一种伪装手势的时候,他的细微信号和他的有声语言就会出现矛盾。

现实生活中,某些犯罪者在撒谎时也曾企图以各种方式遮掩,利用说谎者的规律尽力将自己的身体隐蔽起来,避免过多地暴露出矛盾的细微信号,以避重就轻、蒙混过关。这也就是为什么警察在审讯时往往让犯罪者孤零零地坐在没有靠背的凳子上,或将他置于灯光之下的缘故。这样,审讯人员才能清楚地看到犯人在回答问题时的身体活动和发出的细微信号。如果让一个说谎者坐在桌子后面,把部分身体隐蔽起来,或者坐在暗处,或在电话中交谈,那么,谎言就容易被掩盖,难以得出真实的判断。

撒谎者的音调和用词特征:通过注意一些人的音调和用词特征,可以辨别他是否在撒谎。这是“体语”在语言研究中的一个新的发现。

一些研究表明,当一个人撒谎时,他的平均音调比说真话要高一些。因此,“听声”能判断出一个人是否在撒谎,下述的这个实验就可以证实:

在一群大学生听过几位隐藏起来的人说话后,要求他们判断隐藏者说的话是真是假。隐藏者说的是诸如“我戴着一条绿色领带”“我的名字是某某某”或者“我早餐吃的是面包和鸡蛋”等的短句子。结果绝大多数学生根据音调的高低做出的判断是正确的。

《宋书·刘怀慎传》记载,宋世宗的宠姬殷贵妃死了,丧事甚隆,但臣民很少下泪。一日,皇上见一人名唤羊志者,哭之甚哀,即加恩赏,人们下来问羊志,何以有那样多的眼泪,羊志说:“我哪里是哭她,我是哭我自己死了老婆。”宋世宗凭着直观没有把羊志看透,这说明了一个浅显的道理:没有大脑的科学全面的分析判断,光靠眼睛是靠不住的。

“阅读”体语最易犯的严重错误,也是这种“直观盲目症”,即只观其一,不看其二。

人体语言同其他语言一样,包括单词、句子和标点符号。每一种表情,每一个姿势,都像一个独立的单词,在不同的句子中可以有几种不同的意思。只有当你将这个“单词”放在一个具体的“句子”里时,才能完全理解它所表达的意思。所以,在“阅读”时要注意联系。

比如,搔头手势具有几种不同的意思:“搔头垢”“搔头痒”“轰苍蝇”“擦汗”“迟疑”“忘事”“撒谎”。到底某人眼下的这一动作表示的是其中的哪一种呢?这往往只能在同时观察了与搔头这一动作有连带关系的其他手势后,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