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时的韩信是淮阴人,他家里贫穷,没有事干,便在城下卖鱼。肉铺里有个人欺侮韩信说:“虽然你长得高高大大,还老喜欢带着把剑游来荡去的,其实只是个胆小鬼罢了。”并且当众辱骂韩信说:“你如果不怕死,就刺我一剑;如果怕死,就乖乖地从我裤裆下钻出去。”此时周围的人都非常气愤,纷纷叫嚷着让韩信宰了这狂妄的小子。韩信看看周围,想了一下,俯身从那人裤裆下爬了过去,全街的人都笑韩信怯懦。
后来,滕公向汉高祖刘邦说起韩信。开始时,刘邦对他并没有很好的印象,因而也就没有重用他。韩信感到无用武之地,就偷偷地逃跑了。萧何亲自追他,并对汉高祖说:“韩信是无双的国士,你要争得天下,非要韩信不可。如用他为大将,就要拜请他,选一个日子,要斋戒、设立坛位、完备礼教才行。”刘邦答应了他,拜韩信为大将军。等到刘邦取得天下之后,韩信又被封为齐王。
忍辱负重的故事不仅中国有之,国外亦不少见。
1076年,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与教皇格里高利争权夺利,斗争日益激烈,发展到了势不两立的地步。亨利想摆脱罗马教廷的控制,教皇则想把亨利所有的自主权都剥夺殆尽。
亨利首先发难,召集德国境内各教区的主教们开了一个宗教会议,宣布废除格里高利的教皇职位。格里高利针锋相对,在罗马拉特兰诺宫召开全基督教会的会议,宣布驱逐亨利出教。他不仅要德国人反对亨利,还在其他国家掀起了反亨利浪潮。
一时间,德国内外反亨利的力量声势震天,特别是德国境内大大小小的封建主都兴兵造反,向亨利的王位发起挑战。
亨利面对危局,被迫妥协。1077年1月,他身穿破衣,骑着毛驴,冒着严寒,翻山越岭,千里迢迢前往罗马,向教皇忏悔请罪。
格里高利故意不予理睬,在亨利到达之前躲到了远离罗马的卡诺莎行宫。亨利没有办法,只好又前往卡诺莎拜见教皇。
教皇紧闭城堡大门,不让亨利进来。为了保住皇帝宝座,亨利忍辱跪在城堡门前求饶。
当时大雪纷飞,天寒地冻,身为帝王之尊的亨利屈膝脱帽,一直在雪地上跪了3天3夜,教皇才开门相迎,饶恕了他。
亨利恢复教籍、保住帝位返回德国后,集中精力整治内部,曾一度危及他王位的内部反抗势力逐一告灭。在阵脚稳固之后,他立即发兵进攻罗马,以报跪求之辱。在亨利的强兵面前,格里高利弃城逃跑,客死他乡。
中国有句俗语叫“大丈夫能屈能伸”,说的便是忍辱负重。试想,假如当时韩信逞一时之勇而与对方打斗,哪还有后来的“常胜将军”称号呢?假如亨利放弃信念、破罐子破摔,哪还有日后的至尊、荣耀呢?
3小不忍则乱大谋
“小不忍则乱大谋”这句话我们都听说过,它的道理是:生活中,有些东西我们只有去忍一时,才会见到等在后面的成功。
如果能忍这一时,能将痛苦忍一忍,能将小事忍一忍,那么,就不会有“小不忍则乱大谋”这样的失败之事了。
能够忍让的人,事情一般都能够做好。至于别人是否正确,那也是无所谓的事。能够宽容待人,忍一时风浪,迎来广阔天空,这是古人的经验,也是今人欲成大事需养成的习惯之一。
在楚汉相争中,刘邦由于势单力薄,经常吃败仗。汉高祖四年(前203年),刘邦兵败,被项羽围困在荥阳。而他的大将韩信自领一军,北上作战,捷报频传,攻下魏、赵、燕诸王国,最后又占领了齐国全境。
五月,韩信派使者来见刘邦,说:“齐人狡诈反复,齐国又与强楚为邻,如果不设王威慑,不足以镇抚齐地,请大王允许我暂代齐王。”
刘邦一听,当然不依,如今大敌当前,这小子竟敢“趁火打劫”,胁迫我分权与他!刘邦气愤不过,便破口大骂:“我坐困荥阳,日夜盼望你韩信带兵来增援,你不但不来,反要自立为王!我……”
正骂着,刘邦感到自己的脚被人踩了一下。他恶狠狠的目光一扫,张良向他示意了一下。刘邦知道,他一定有重要的话要告诉自己,便打住了话题。
张良清楚地知道韩信是当世首屈一指的将才,目前又拥有强大的兵力,处在举足轻重的地位上。刘邦如与韩信翻脸,轻则形成刘邦、韩信、项羽三强鼎立,重则导致项羽、韩信联合攻汉。无论出现哪一种情况,都于刘邦大为不利。反之,如果能调动韩信的兵马,就能拖住楚军,重创楚军。于是,张良果断地用脚踩刘邦,制止他骂出那些无法收场的话来。
张良靠近刘邦,悄声说:“大王,韩信手握重兵,右投则大王胜,左投则项羽胜。因此,我们对他的要求要慎重考虑。”
刘邦是个个性坚忍的人,他压住怒火,当即下令派张良为使节,带着印绶到齐地去,立韩信为齐王,并征调韩信的军队。结果,战争形势很快便发生了重大转折:汉军由劣势向优势转变,逐渐对楚形成了包围之势。
经过几年激战,刘邦终于在垓下全歼楚军,取得了战争的最后胜利。
君子有所忍有所不忍,在利于大局的情况下,忍是一种智慧;在鸡毛蒜皮的小事上,忍是一种涵养;在人际交往中,忍是一种气度。有修养的人,从来不会在毫无意义的事情上发火动怒。只有生活中的智者,才能品味出忍的力量。
隋朝末年,李渊从太原起兵后不久,便选准关中作为长远发展的基地。因此,借“前往长安,拥立代王”为名,他率军西行。
李渊西行入关,面临的困难和危险主要有3个:第一,长安的代王并不相信李渊会真心“尊隋”,于是派精兵予以坚决阻击;第二,当时势力最大的瓦岗军半路杀出,纠缠不清;第三,瓦岗军还用一部分主力部队袭奔晋阳重镇,威胁着李渊的后方根据地。
这3大危险中,隋军的阻击虽已成为现实,但军队数量有限,且根据种种迹象判断,隋廷没有继续派遣大量迎击部队的征兆。但后2个危险却是主要的,瓦岗军的人数在李渊的10倍以上,第2种或者第3种危险中,任何一个的进一步演化都将使李渊进军关中的行动夭折,甚至全军覆没。
为了能扭转形势,李渊急忙写信给瓦岗军首领李密,详细通报了自己的起兵情况,并表示了希望与瓦岗军友好相处的强烈愿望。
不久,使臣带着李密的回信又来到了唐营。李密在信中劝说李渊应同意并听从他的领导,并速速表态。
当时,李密拥有洛阳要塞,附近的仓中粮帛丰盈,控制着河南大部。向东可以阻击或奔袭在扬州的隋炀帝,向西则可以轻而易举地进取已被李渊视之为发家基地的关中。
李渊深知此时情况于己十分不利,如若此时再与李密树敌,后果将是“灭顶之灾”。眼下之际,只有先假意屈服于李密,日后再与他算账不迟。于是,李渊对次子李世民说:“李密妄自尊大,绝非一纸书信便能招来为我效力的。我现在急于夺取关中,不能立即与他断交,增加一个劲敌。”于是,李渊回信道:“天生庶民,必有司牧,当今为牧,非子而谁?老夫年逾知命,愿不及此。欣戴大弟,攀鳞附翼,唯弟早膺图篆,以宁兆民。宗盟之长,属籍见容。复封于唐,斯荣足矣。擅商辛干牧野,所不忍言;执子婴于咸阳,未敢闻命。汾晋左右,尚需安缉,盟津之会,未有卜期。谨此致覆!”大意是:当今能称皇为帝的只能是你李密,而我则年已50有余,无此愿望,只求到时能再封为唐公便心满意足,希望你能早登大位。因为附近尚需平定,所以暂时无法脱身前来会盟。这封信巧妙地掩藏了李渊争夺天下的野心,使李密放下了心。
李世民看了信说:“此书一去,李密必专意图隋,我可无东顾之忧了。”果然,李密得书之后十分高兴,对将佐们说:“唐公见推,天下不足定矣!”
李渊授李密之好,不仅消除了李密争夺关中的危险,而且还为李渊西进牵掣住了洛阳城中可能增援长安的隋军,从而达到了“乘虚入关”的目的。李密自以为聪明,实际上,自己中了李渊之计。他对李渊信任有加,常给李渊通信息,更无攻伐行为,只专力与隋朝主力决斗。之后几年中,李密消灭了隋王朝最精锐的主力部队,而自己也被打得只剩2万人马。而李渊则利用有利时机发展成了最有实力的势力,不费吹灰之力便收降了李密余部。
“小不忍则乱大谋”,这句话在民间极为流行,甚至成为一些人用以告诫自己的座右铭。有志向、有理想的人,不应斤斤计较个人得失,更不应在小事上纠缠不清,而应有开阔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只有如此,才能成就大事,从而实现自己的梦想。
4克制自己的不利情绪
古人说:“自行本忍者为上。”做人要忍,尤其是那些性情暴躁之人,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不利情绪。当然,在人生当中,不利的情绪有很多种,我们在此暂不一一而论,只谈谈愤怒对于人生的不利影响。
遇事不要轻易发火,要学会自制,因为得罪的人多了,将不利于自己日后的发展。在现实生活中,因一时愤怒酿成大错或大祸的事绝非少见。其中,美国著名的巴顿将军就有过这么一次。
巴顿将军某日来到前线医院看望伤员。他走到一病号前,病号正在抽泣。
巴顿将军问:“你为什么抽泣?”病号抽泣说:“我的神经不好。”巴顿又问:“你说什么?”病号回答说:“我的神经不好,我听不得炮声。”
巴顿将军立刻毫无理智地大发雷霆:“对你的神经我无能为力,但你是个胆小鬼,你是混蛋!”之后,巴顿依然难以泄恨,又给了这个病号一个耳光,并喊道:“我不允许一个王八蛋在我们这些勇敢的战士面前抽泣。”说完,他又毫不犹豫地给了那个病号一耳光,还把病号的军帽丢至门外,接着大声对医务人员说:“你们以后不能接受这种龟儿子,他们一点儿事也没有。我不允许这种没有半点儿男子汉气概的王八蛋在医院内占位置。”
临出门前,巴顿将军转头又对病号吼道:“你必须到前线去,你可能被打死,但你必须上前线。如果你不去,我就命令行刑队把你毙了。说实话,我真想亲手把你毙了。”
这件事很快被披露,并在美国国内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好多母亲要求撤巴顿的职,有一个人权团体还要求对巴顿进行军法审判。尽管,后来马歇尔从大局出发,巧妙化解了这件事,但巴顿还是因为打骂士兵而声名狼藉。这种轻率、浮躁的作风以及政治上的偏见,也为他战后被撤职埋下了祸根。
轻易动怒,既伤身又损财,明智的人是不会那么冲动,随便宣泄自己愤怒的情绪的。因为一些小事而跟人争斗甚至打官司,是不利于延年益寿的。
对待别人的小过失,我们不能斤斤计较,而应该采取忍耐、宽容的态度。
一个人,如果身为领导而不能克制自己的情绪的话,就会危害到他手下的人;如果作为一个普通员工而不能克制自己的情绪的话,就会冲撞到他的上司;一个家庭,如果成员之间不能互敬互爱、相互理解,就会导致家庭的混乱甚至破裂;国家之间,如果不能互相谅解和宽容,就会引发战争,使老百姓蒙受灾难,生灵涂炭。
轻易发怒有百害而无一利。为此,我们可以学学古人,看看他们是怎么做的。
富弼是北宋仁宗时一位品行优良的宰相,然而,富弼年轻的时候因能言善辩,在无意间得罪了不少人,从而给自己的事业、生活带来了不利影响。经过长时期的自省,他的性格逐渐变得宽厚、谦和。后来,当有人告诉他谁在说他的坏话时,他总是笑着回答:“怎么会呢?他怎么会随便说我呢?”
一次,一个穷秀才想当众羞辱富弼,便在街心拦住他道:“听说你博学多识,我想请教你一个问题。”
富弼知道来者不善,但也不能不理会,只好答应了。
秀才问富弼:“请问,欲正其心必先诚其意,所谓诚意即毋自欺也,是即为是,非即为非。如果有人骂你,你会怎样?”富弼想了想,答道:“我会装作没有听见。”秀才哈哈笑道:“竟然有人说你熟读四书,通晓五经,原来纯属虚妄。富弼才智驽钝,充其量不过是个庸人而已!”说完,大笑而去。
富弼的仆人埋怨主人道:“您真是难以理解,这么简单的问题我都可以回答,怎么您却装作不知呢?”
富弼说道:“此人乃轻狂之士,若与他以理辩论,必会剑拔弩张、面红耳赤,无论谁把谁驳得哑口无言,都是口服心不服。书生心胸狭窄,必会记仇,这是徒劳无益的事,又何必争呢?”
几天后,那秀才在街上又遇见了富弼。富弼主动上前打招呼,秀才不理,扭头而去。走了不远,他又回头看着富弼大声讥讽道:“富弼乃一乌龟耳!”
有人告诉富弼,那个秀才在骂他。
“是骂别人吧!”
“他指名道姓骂你,怎么会是骂别人呢?”
“天下难道就没有同名同姓之人吗?”
他边说边走,丝毫不理会秀才的辱骂。秀才见无趣,也不再白费力气,便走开了。
人的一生,谁都难免遇上难堪的误解,遭到他人不公正的批评甚至辱骂。不论是卑鄙的、恶毒的、残酷的,你都千万不要被对方一句不公正的批评或难听的辱骂而激得像对方一样失去理智。获胜的唯一战术,就是保持沉默,不和别人发生正面冲突,就连多余的解释也没必要。因为在这种情况下,相互争吵、辱骂既不会给任何一方带来快乐,也不会给任何一方带来胜利,只会带来更大的烦恼、更大的怨恨、更大的伤害。退一步讲,在对骂中没有占上风的一方,必会因当众出丑而对自己的鲁莽行为深感悔恨。而占了上风的一方虽然把对方骂得体无完肤,但结果又能怎么样?只能加深对方的对立情绪,加深对方的怨恨。
清朝光绪年间流行一首歌曲:“他人气我我不气,我本无心他来气。倘若生气中他计,气出病来无人替。请来大夫将病医,他说气病治非易。气之为害太可惧,不气不气真不气。”这首歌通俗易懂,寓意深刻,其中虽然有消极的一面,但仍不失为有益的养身之道,尤其是对那些一遇事就跳、一说就叫的人,可算是一剂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