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人情世故一本通
3137400000041

第41章 灵活一点,为人处世不要太死板(7)

戴宗埋怨李逵道:“我教你休来讨鱼,又在这里和人厮打。倘或一拳打死了人,你不去偿命坐牢?”李逵应道:“你怕我连累你吧?我自打死了一个,我自去承当。”宋江便道:“兄弟休要论口,拿了布衫,且去吃酒。”李逵向那柳树根头拾起布衫,搭在胳膊上,跟了宋江、戴宗便走。行不得数十步,只听得背后有人叫骂道:“黑杀才,我今番要和你见个输赢。”李逵回头看时,便见那人脱得赤条条的,露出一身雪练似的白肉,在江边独自一个把竹篙撑着一只渔船赶将来,口里大骂道:“千刀万剐的黑杀才,老子怕你的,不算好汉!走的,不是好男子!”李逵听了大怒,吼了一声,撇了布衫,抢转身来。那人便把船略拢来,凑在岸边,一手把竹篙点定了船,口里大骂着。李逵也骂道:“是好汉便上岸来。”那人把竹篙去李逵腿上便搠,撩拨得李逵火起,突的跳在船上。说时迟,那时快,那人只要诱得李逵上船,便把竹篙往岸边一点,双脚一蹬。李逵当时慌了手脚。那人更不叫骂,撇了竹篙叫声:“你来,今番和你定要见个输赢。”便把李逵胳膊拿住,口里说道:“且不和你厮打,先教你吃些水。”说着,他用两只脚把船只一晃,顿时船底朝天,英雄落水,两个好汉扑通地都翻筋斗撞下江里去。宋江、戴宗急忙赶至岸边,见那只船已翻在江里,两个便只在岸上叫苦。江岸边早拥上三五百人在柳荫底下看,都道:“这黑大汉今番却着道儿,即便挣扎得性命,也吃了一肚皮水。”宋江、戴宗在岸边看时,只见江面开处,那人把李逵提将起来,又淹将下去,两个正在江心里面清波碧浪中间,一个显浑身黑肉,一个露遍体霜肤。两个打作一团,绞作一块,看得江岸上那三五百人没一个不喝彩。

浪里白条张顺,将“陆战”变成“水战”,在一退一进之间创造战机,扬长避短,找到了战胜李逵的上策。号称“铁牛”的李逵毕竟不是水牛,他被灌饱江水,吃够了苦头。

退与进是一对矛盾,二者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不能将后退的举动一概视为怯懦和软弱。在无法前进的情况下,适当地后退往往是一种必要的、理智的行为。

刘备、诸葛亮火烧博望坡后,曹操发兵数十万,以曹仁为先锋大举南下,兵锋直指刘备的屯兵之地——新野。根据诸葛亮的提议,刘备退据樊城,同时火烧新野、击败曹仁。鉴于刘表已死,荆州新主刘琮投降曹操,刘备集团失去了后盾,诸葛亮建议再行后退。刘备率军兵和百姓弃樊城,过汉江,退往襄阳。刘琮拒不接纳刘备入城,诸葛亮主张向江陵撤退。由于刘备不肯舍弃跟随的百姓,退却的速度很慢,致使江陵被曹操抢占。刘备与诸葛亮等商定后,全军退往汉江与长江的交汇处——夏口,取得了休养生息、壮大力量的机会。在休整兵马、加强防备的同时,诸葛亮乘孙权派鲁肃来夏口探听虚实之机,随鲁肃到江东,一番游说使孙刘结成联盟,在赤壁大破曹军,实现了刘备、诸葛亮打败曹操的目的。曹军败退后,刘备集团得以长驱大进,夺取了荆州。至此,半生漂泊的刘备终于得到了一块真正属于自己的地盘。

可见,在前进受阻时,退后一步再图进取,往往能相对容易地达到目的,这就是以退为进。如果刘备不从新野、樊城主动后退,不仅无法打败曹操,而且会使刘备政权无法继续生存下去。因为小小的新野、樊城连同那少得可怜的兵马,根本不在曹操大军的话下。

相比之下,南下的曹操却只知进取,不懂后退。当他进到长江边上时,兵马虽多,但都已疲惫不堪,已是“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这时候,他本该停顿下来或稍稍后退,但曹操仍然劳师远征,试图将孙权、刘备一举消灭。结果在赤壁以众败寡,狼狈至极。赤壁一战后,曹操不得不退回中原。终其一生,到底未能消灭孙权和刘备。

这无疑是告诉我们必须处理好退与进的关系:退,向对手让步,是避敌锋芒、摆脱劣势的手段,是赢得进的积极行动。可是,一般人在谋划时喜进而厌退,认为退是怯弱的表现。殊不知退的软弱正可以被利用来麻痹对手,掩盖自己对进的准备和行动。如此看来,其实在“软弱”中也可能蕴藏着力量。

古代哲学家老子提出“进道若退”,他力主以柔克刚、以退为进,这又岂是只知猛冲猛打的人所能理解的呢?

无论是战场还是商场,也无论是胜利后的退却还是失败后的退却,只要“退”仅是手段,而不是最后目的,只要有利于整体目标的实现,“退”又何尝不是上策呢?大自然中的狼族之所以有许多的成功猎捕,正是由“退中求胜”所换取的。

春秋时候,楚王的三子季札,因为贤能,父王要传位于他,而他谦让说,上有长兄,应该由长兄继位;长兄去世以后,因其贤能,国中大臣又再举荐他为王,他说还有次兄;次兄去世以后,全国人民又一致推举,希望他能出来领导全国。他说“父死子继”,应该由过世的先王之子继任王位,故而仍然退而不就,所以,后来在历史上留下了贤能之名。可见,退让不是没有未来,退让之后往往会在另一方面更有所得。

三国时代,刘玄德知道太子刘禅无能,要诸葛孔明取而代之,但因诸葛亮谦让,反而在历史上留下忠臣之名。周公辅佐成王,虽是长辈,一直以臣下自居,所以能成周公的圣名美誉。此皆证明,退让不是牺牲,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有时以退为进,更能成功。

以退为进,是人生处世的最高哲理。人生追求的是圆满自在,如果人生只知前进不懂后退,那么,他的世界就只有一半。而懂得“以退为进”的哲理,可以将我们的人生提升到拥有全面的世界。如此,“以退为进”,何乐而不为呢?

有一首诗形容农夫插秧: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身心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有的人为了功名富贵,总是不顾一切地向前争取。有的时候前面是险坑,跌下去会粉身碎骨;有的时候前面是一道墙,撞上去会鼻青脸肿。如果这时候懂得以退为进,转个弯、绕个路,世界还是一样会有其他更宽广的空间,这正是古人所云:“退一步,海阔天空。”

经商的人,希望日进斗金;读书的人,希望每日进步;有的人一遇到利益,总想得寸进尺。其实,做人处事应该要以退为进!

有一种马嘉鱼很漂亮,银肤、燕尾、大眼睛,平时生活于深海中,春夏之前溯流产卵,随着海潮浮到浅水面。渔人捕捉马嘉鱼的方法很简单:用一张十寸见方、孔目粗疏的竹帘,下端系上铁坠,放入水中,由两只小艇拖着,拦截鱼群。马嘉鱼的“个性”很强,不爱转弯,即使触入罗网中也不会停止。所以一只只前赴后继钻入帘孔中,帘孔随之紧缩。孔愈紧,马嘉鱼愈被激怒,瞪起明眸,张开脊鳍,更加拼命往前冲,最后,终于被牢牢卡死,为渔人所获。

马嘉鱼的悲哀就在于它不懂生存的进退之道。做人也是如此,面对现实要灵活,千万不要一根筋,认准一条道走到底,有时,退一步也许是你最明智的选择。

因此,一个人在社会上做人处世,必须要懂得以退为进。引擎利用后退的力量,反而能引发更大的动能;空气越经压缩,反而更具爆破的威力;军人作战,有时候要迂回绕道,转弯前进,才能胜利;很多时候,我们要想成就一件事情,必须低头匍匐前进,才能成功。

忍辱负重,忍是一种韧性的战斗

忍,是一种生存智慧。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有智慧的人都是在面临危险时,能够以忍化解险情,求得生存,然后获得机会,一举成功。

1忍一时之气,免百日之忧

从某种意义上说,忍耐是保全人生的一种策略,忍一时之气,可免百日之忧。忍耐是一种弹性前进策略,就像战争中的防御和后退,有时恰恰是迎取胜利的一种必要姿态。

汉高祖刘邦去世后,吕后临朝称制。匈奴单于冒顿本已很轻视刘邦,现在一妇人上台执政,他更加肆无忌惮,便想挑起战端。他派使者给吕后送去一封信,信上说:“孤独苦闷的君王,生于荒野大泽之中,长于旷野牛马蕃育的区域,多次到达边境,希望能游览中国。陛下独立,孤独苦闷孀居。两位君主都不高兴,也没办法让自己快乐起来,希望以我的所有,换你的所无。”

吕后见信后勃然大怒:“好一个不知死活的匈奴冒顿,竟敢调戏到孤家头上,想是活得不耐烦了。”于是,她召集群臣商议,要大举讨伐匈奴,以雪此辱,以泄此恨。

吕后的妹父樊哙率先请命道:“我愿带10万人马,横行匈奴之中。”

吕后大喜,季布却怒声叱道:“樊哙理应斩首。”

朝堂上的人都吓了一跳,季布撞邪了吧,竟要斩元勋国戚。

季布接着说:“当年高帝率30万精兵讨伐匈奴,却被围困在平城7日7夜。那时,樊将军也在军中,却无计可施。于是,今日为何就能以10万人马横行匈奴之中呢?这不过是当面阿谀陛下,犯了欺君之罪,按律当斩。”

樊哙无言以对,其他众将也纷纷附和说,以高帝之英武,尚被困于平城,匈奴势力强盛,委实不宜挑起战端。

吕后见众将意思一致,回头细想也确实如此,便忍下这口恶气,退朝回到宫内,不再提讨伐匈奴的事了。

过后,吕后为安抚单于冒顿,居然放下架子卑词婉约地写了一封和解信,说:“单于不忘我中国,赐给书信,我等国人都很恐惧,我自思自忖,身体老迈,气息也衰弱,牙齿也脱落得差不多了,走路的步子都不均匀,单于听信了传言,我实在不足以使您自污。我国无罪,应在您赦免之列。我有自己坐的车2辆、马8匹,送给您平时乘坐。”然后,她派宦官张泽送去。

单于冒顿原以为汉朝一定会倾竭国力攻击自己,所以严加戒备,没想到等来的却是这般礼遇。再想想,如若自己与汉硬拼,实在也占不得什么便宜,便派使者送给吕后好马,回信说:“我生长荒野,没听过中国的礼仪,多亏陛下赦免了我。”便又和汉朝和亲。

吕后性格刚毅、心狠手辣,汉初三大功臣有两位直接死在她手上,即韩信和彭越。然而,面对匈奴单于的侮辱和挑衅,她不但采纳众将的意思忍耐住了,而且还以谦卑的姿态回了一封信,倒使得冒顿心生惭愧,回信谢罪,并达成了和亲。吕后执政时,边塞得以无事,民众得以休养生息,就是因为吕后能够忍下单于之气。

下面,我们再看一例。

王林从单位辞职以后来到深圳打工,他在一家私人企业做了几天文员后,就被解雇了。过了一段时间,他仍然没有找到工作,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一天,他身无分文,坐在街心公园歇息。忽然间,他想到这里还有一个老乡在某个报社做编辑,于是,他强打起精神去找那个老乡借钱。他好不容易找到了那位老乡,但老乡一见他的狼狈样就知道是来借钱的,于是就故意装作没有看见他。在王林小心地打了招呼后,老乡才问他有什么事。于是,王林更加小心地讲明了自己的困境。老乡不耐烦地掏出10元钱扔在桌子上,说自己今天身上没有多带钱,并且马上要出差。王林知道这是在下逐客令,心里气急了,真想把那10元钱抓起来砸在对方的脸上。但现实的残酷让他强压住怒火,拿起那10元钱,默默地转身走了。

王林先用2元钱买了些馒头,然后用1元钱买了1支圆珠笔,用2元钱买了一沓稿纸。他待在自己租的房子里,用了1天1夜的时间写了4篇反映自己打工经历的稿子,次日早上亲自将这些稿件送到一家专门发表打工者故事的杂志社。负责该栏目的编辑看了稿件后决定4篇都采用,并先付给了王林一半的稿费。拿着这些稿费,王林维持了一段时间,并在此期间找到了一份工作。

事物总是在不断地运动和变化,机会存在于忍耐之中。对于垂钓者来说,最好的进攻方式就是忍耐。大机会往往蕴藏在大忍耐之中,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就是这个道理。大丈夫志在四方,岂可为鸡毛蒜皮的小事而误了大谋!春秋末期最后一个霸主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正好诠释了忍耐保全人生的要义——忍耐不是停止、不是逃避、不是无为,而是守弱、蓄积、迂回前进。当命运陷入不可掌控之时,就要心平气和地接纳这种弱势,坚强地忍耐弱者的地位,在守弱的基础上累积实力、发愤图强,使自己脱离弱者的不利地位,并适时出击,争取赢得新的成功机会。

懂得忍耐有利于成就事业,意气用事只会错失良机。面对别人的侮辱和伤害,我们没必要急急忙忙以一种对抗的方式来证明自己并非软弱可欺。因为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有效地忍耐,会使我们获得更多的收益。

2忍辱方能负重

忍可以促使一个人的身心成熟,以便大展宏图。昔日韩信受“胯下之辱”的时候显示了巨大的忍耐力,尔后才官拜淮阴侯。司马迁虽受宫刑,遭受了生理上与心理上的双重打击,但他却表现出了超人的忍耐力,完成了旷世之作《史记》。

老子曰:“大直若屈,大智若拙,大辩若讷。”因此身处逆境之时,应通晓时事,沉着待机,这才是智者的做法。“伏久者飞必高,开先者谢独早。”只有长久潜伏修智,才能成就大事,才能一鸣惊人。如果不能控制住自己情感的冲动而鲁莽行事,就可能会进一步陷入苦痛与困难中。懂得了这个道理,也就通晓了忍的功效。杜牧之《题乌江亭》诗对此很有见解:“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此诗是婉转地批评了项羽,说这位大英雄如果当时知忍能忍,抱定这种信念,忍而后发,卷土重来未必不成。

《说苑·丛谈篇》写道:“能够忍耻的人安全,能够忍辱的人可以生存。”其实,忍辱不仅能平安,而且能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