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到不安的王楠,终于决定在第三周星期一准时上班,站在门口的赵明看到他,便以更愉快的语气和他打招呼,然后对换上工作服的王楠说:“谢谢你今天能准时上班,我一直期待这一天,这段日子以来你的成绩很好,如果你发挥潜力,一定会得优良奖。”
赵明对待王楠的迟到,没有采取喋喋不休的方式批评,而是点到为止,让其自动改正错误。
下面,我们再看一例。小宋是一位小学语文教师,他不满某些社会现象,爱发牢骚,甚至在课堂教学中有时也甩开教学内容,大发其牢骚。很显然,他缺乏教师这个角色应有的心理意识。校长了解这种情况后,与他进行了一次交谈。校长说:“你对某些社会不良风气反感,对教师经济待遇低表示不满,这是可以理解的。心中有气,尽管对我发吧,但是请你千万不能在课堂上发牢骚。少年的心灵本是纯真幼稚的,他们对有些事缺乏完全的了解和认识,你与其发牢骚,何不把那份精力用来给学生讲讲如何振兴祖国?这才是一个称职的教师应该做的。”听了校长这一番语重心长的话,小宋认识到当教师确实不能随意把这种牢骚满腹的心理状态表现出来,不然,对学生会产生不良的影响。从此以后,再也没有听说他在课堂上发牢骚了。
同样,校长如果不把握说话的轻重,直接说:“你这样做是缺乏修养的表现,不配做一个教师。”那么,结果又会怎样呢?想必他会变本加厉地发牢骚吧。
因此,说话要把握轻重,点到为止,给人留住面子,才能起到说话的原本目的。
2发生冲突时切忌失去理智
人与人之间难免因某种原因产生摩擦,这时,如果把话说得过重,就会使矛盾激化,相反,如果能压制自己的情绪,则会让事情平息下来。
日本一位得过直木奖的作家藤本义一先生,是位颇为知名的人。
一次,他的女儿超过了晚上时限10点钟,于12点方才带醉而归,开门的藤本夫人自是破口训斥了一顿,之后还说:
“总而言之,你还是得向父亲道个歉。”
顿时,她也清醒了不少,感到似乎大难就要临头了,于是便怯怯地走向父亲的卧房,但面色凝重的父亲却只说了句:“你这混蛋!”之后便愤然离去,留下了无言的女儿独自在黑暗中。
虽然只是一句话,但却深深刺痛了她的心,然而晚归之事,自此便不再发生。
为人父母者都有责备孩子的经验,多半也了解孩子可能有的反抗心,所以,要他们反省是相当困难的。父母通常会以一句:“你是怎么搞的,我已经说过多少次……”想让他们了解并且反省,此时,他们若有反抗的举止,父母又会加一句:“你这是什么态度?!”然后说教更是没完。
殊不知,愈是如此责骂,反抗心便愈是高涨,愈是希望他们反省,反愈得不到效果。于是,情况就会变得更糟,但藤本先生的这种做法,使他女儿的反抗心根本无从发泄,反而转变为反省的心。
因藤本夫人的一顿训斥,已足够引起女儿的反抗心,但藤本先生却巧妙地将它压抑住,反而使女儿的内心感到十分歉疚,因为父亲的一句“混蛋”,实胜过许多无谓的责骂,她除了感激,实在无话可说。
压制自己的情绪,在遇到愤怒的事情时,切勿失去理智,口不择言。通常,有些“过头话”是在感情激动时脱口而出的。人们为了战胜对手,往往夸大其词,着意渲染,“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甚至使用污言秽语。如夫妻吵架时,丈夫在火头上会说:“我一辈子也不想见到你!”这话显然是气话、“过头话”,是感情冲动状态下的过激之言。事过之后,冷静下来,又会追悔莫及。所以,在情绪激动时,要特别注意控制,切莫“怒不择言”,出语伤人。同时,因为双方有矛盾,说话就难免很冲、带刺,如果你也采取同样的态度回击,则积怨更深。因此,最好的办法就是避其锋芒。钢刀砍在石头上,肯定会溅起火星;如果钢刀砍在棉花上,则软而无力。如此,对方一定不会再强硬下去。历史上廉颇与蔺相如“将相和”的故事,告诉我们的就是在与有误解或隔阂的人相处时,应避其锋芒,不要硬碰硬,不说过头话,使用的语气不要咄咄逼人,如果一方能主动示弱,便有利于矛盾的化解。
3简单否定或肯定他人不可取
对他人的评价是他人最为敏感的事情,应格外慎重。尤其是对自己不喜欢的人作否定性评价时,更应注意公正、客观,不要言辞过激,最好少使用“限制性”词语。如果某下属办糟了一件事,在批评时,某领导说:“你呀,从来没办过一件漂亮事!”这话就说得过于绝对,对方肯定难以接受。如果这样批评:“在这件事上,我要批评你,你考虑得很不周到!”这样有限度的批评,对方就会心服口服,低头认错。因此,对他人做肯定或否定性评价时,要注意使用必要的限制性词语,以便对评价的范围做准确的界定,恰当地反映事物的性质、状态和发展程度。切记,只否定那些应该否定的问题,千万不要不分青红皂白,简单地“一言以蔽之”。
妙语精言,不以多为贵。领导者在批评下属的过错时,经常要用听起来简单明了、浅显易懂,实际上含意深刻、耐人寻味的语言,使出现过错的人经过思考,便能从中得到批评的信息,并很快醒悟,接受批评,改正过错,吸取教训,不断前进。
1959年,因水利工作取得了较大成绩,水利电力部在密云水库附近建立了一座水利展览馆。周恩来总理听说后,就问水利电力部负责人有没有这件事,当周恩来听说确有其事时,他摇摇头,只说了一句话:“没想到你们会做这样的事。”一石激起千层浪。周恩来总理这句话,不正是对有关负责人的批评吗?所以,当时有关负责同志就感到辜负了周恩来总理的一贯教导,内心非常沉痛。后来,他们尽管检讨了这件事,并把水利展览馆移交给其他单位改作研究所。但是,每当想起周恩来总理这句话,想起周恩来当时微带失望和痛心的神情,有关负责同志内心总是十分沉痛。他们表示,决不忘周恩来总理的批评教育,一定要永葆艰苦朴素的革命本色。
4拿不准的问题不要武断
一般人并不怕听到反对自己的意见,不过,人人都愿意自己用脑筋去考虑一下各种问题。对于自己未必相信的事情,都愿意多听一听,多看一看,然后再下判断。
为了给别人留考虑的余地,你要尽量缓冲你的判断结论。把你的判断限制一下,声明这只是个人的看法,或者是亲眼看到的事实,因为别人可能有跟你有不尽相同的经验。
除去极少数的特殊事情外,在日常交往中,你最好能避免用类似这样的语句来说明你的看法。如“绝对是这样的”“全部是这样的”或者“总是这样的”。你可以说“有些是这样的”“有时是这样的”,甚至你可以说“大多数人都是这样的”。
凡是对自己没有亲历,或不了解的事实,或存有疑点的问题发表看法时,要注意选择恰当的限制性词语,准确地表达。如说:“仅从已掌握的情况来看,我认为……”“如果情况是这样的话,我认为……”“这仅仅是个人的意见,不一定正确……”这些说法都给发言做了必要的限制,不但较为客观,而且随着掌握的新情况的增多,会有进一步发表意见或纠正自己原来看法的余地,使自己较为主动。
有时是因事实尚未搞清,有时是因涉及面广,或者自己不明就里,但都不宜说过头话,而应借助委婉、含蓄、隐蔽、暗喻的策略方式,由此及彼,用弦外之音巧妙地表达本意,揭示批评内容,让人自己思考和领悟,使这种批评达到“藏颖词间,锋露于外”的效果。例如,你可以通过列举和分析现实中他人的是非,暗喻其错误;可以通过列举分析历史人物是非,烘托其错误;也可通过分析正确的事物,比较其错误等。此外,还可采用多种暗示法,如故事暗示法,用生动的形象增强感染力;笑话暗示法,既有幽默感,又使他不尴尬;轶闻暗示法,通过轶闻趣事,使他听批评时,即使受到点影射,也易于接受。总之,通过提供多角度、多内容的比较,可以使人反思领悟,从而自觉愉快地接受你的意见,改正错误。
调解有方,打圆场要把握分寸
在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有时难免会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引起争吵或纠纷,产生交往上的障碍。对于始料不及的纠纷,如果得不到及时解决,将其化干戈为玉帛的话,往往会使双方积怨加深,妨碍彼此间的正常关系。这时,就需要纠纷外的第三者去调解,使其关系融洽。
人间需要“和事佬”。有机会充当这样的角色,是很有意义的事。有时候,双方陷入僵局,相持不下,顾及脸面,谁也不愿作个低姿态,给对方一个台阶。这时,“和事佬”就大有用武之地了。“和事佬”最高超的功夫,就是“打圆场”。
所谓“打圆场”,是指交际双方处于争吵或尴尬境地时,由“和事佬”出面站在第三者角度进行调解。“打圆场”近似于捧场,同是圆滑乖巧之为,但它没有捧场那般肉麻,而且在了结现实矛盾、平息事端的功效上,都比捧场高上一筹。“打圆场”运用得好,可以活跃气氛,联络感情,消除误会,缓和矛盾,平息事端,还有利于应付尴尬,打破僵局,解决问题。
1调解纠纷的“三宝”
那么,如何才能达到顺利调解纠纷的目的,让“打圆场”打得成功呢?
(1)先表“赞同”,后诉异议
调解员在进行调解时,由于其特定的身份,往往使调解对象持有紧张、戒备、乃至对立的情绪。要使自己的意见易于被调解对象接受,不妨适当采用“赞同”的方法,即强调谈话双方在某一方面的“一致性”的方法,如强调共同愿望,肯定对方某一点意见的正确,等等。
这种寻找“一致性”的方法,有助于打消调解对象的对立心理,平定激动情绪,从而理智地、心平气和地接受自己的正确意见。这种找共鸣点,先赞同长处,后驳斥短处的调解语言,既能使调解对象的委屈、愤怒心理得到平衡,又能使其顺其自然地接受自己的意见,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2)言辞恳切,合法合情
既然是调解,那么,调解的矛盾均属于没有什么严重冲突的人民内部矛盾,应以和平解决为最佳途径,这就要求调解语言既符合法律规范,又要符合调解对象的特定心理。有时,调解语言虽然合理、合法,却不合“情”。可见,调解语言不可生搬硬套,必须根据调解对象的不同的心理特点,选用不同的调解语言。
(3)因人而语,忠言不逆
世人常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但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良药也裹上了糖衣,变得可口了。既然良药未必苦口,那么,忠言也未必逆耳,这就取决于说话的方式方法的优劣了。调解人员要抓住调解对象自尊、爱面子的心理,从维护双方名誉出发,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忠言的表达深刻得体,这样,忠言也变得顺耳利行了。
2打圆场要让双方都满意
在别人发生矛盾、争论的时候,夹在中间的滋味是比较尴尬的。作为争论的局外人,我们应当善于打圆场,让矛盾得到及时化解。但是,在打圆场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一个问题,就是要不偏不倚,让双方都认为你没有偏向。否则,只能是火上浇油,还不如不说。
凡事都有诀窍,打圆场也有打圆场的学问。归纳起来,打圆场的学问主要有以下几点:
(1)说明真相,引导自省
当双方为某件小事争论不休,各说一套,互不相让,纠缠不休时,“和事佬”无论对哪一方进行褒贬过分的表态,都犹如火上浇油,甚至会引火烧身,不利于争端的平息。因此,“和事佬”此时只能比较客观地将事情的真相说明清楚,而不加任何评论,让双方消除误会,从事实中反省自己的缺点或错误,引导他们各自多作自我批评,使矛盾得到解决,达到团结的目的。
(2)岔开话题,转移注意
如果属非原则性的争论,双方各执己见,而这场争论又没有必要再继续下去,那么,作为“和事佬”又如何“打圆场”呢?如果力陈己见,理论一番,恐怕不会有效。这时,不妨岔开话题,转移争论双方的注意力。
(3)归纳精华,公平评价
假如争论的问题有较大的异议而双方又都有偏颇,眼看观点越来越接近,但由于自尊心,双方又都不肯服输,那么,“和事佬”应考虑双方的面子,将双方见解的精华归纳出来,也将双方的糟粕整理出来,做出公正评论,阐述较为全面的、双方都能接受的意见。这样,就把争论引导到理论的探讨、观点的统一上来了。但不能“各打五十大板”。因为,所谓“各打五十大板”是不分青红皂白、是非曲直的,那样乱批一气不利于解决问题,是不可取的。
3适当地褒一方,贬一方
不对争执双方做人格上的评价,而强调双方在性格、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性,在客观上起到褒贬的效果,从而化解争执。人们在吵架的时候,经常为了谁对谁错,谁好谁坏而争执不休,直接的褒贬至少会引起一方的不满,甚至伤害其自尊心。因此,劝架者在对一方进行劝解时应该避重就轻,不对双方道德上的孰优孰劣做出判断,而是强调二者在个性、能力上的差异,适当地“褒一方,贬一方”,可使被褒的一方心里得到满足,并放弃争执,而又不伤害被贬的一方,使劝解成功。
小陈和小杨是某学校新来的年轻教师,小陈心眼细,考虑事情周到,小杨性情有些鲁莽,但业务能力较强。一次,两个年轻人发生了争执,小陈说不过小杨,感觉很委屈,跑到校长处诉苦。校长拍拍小陈肩膀说:“小陈啊,你脾气好,办事周到,这个大家都清楚,也都很欣赏,可是小杨天生是个躁性子,牛脾气一上来就什么都忘了,等脾气过去了就天下太平。你是一个细心人,懂得从团结同事、搞好工作的角度看待问题,你怎么能跟他那暴性子一般见识呢?”一番话说得小陈脸红了起来。
这是一个强调双方差异来解决纠纷的典型例子。校长没有直接批评小杨,而是反复强调小陈脾气好,小杨性格暴躁,这实际上是通过比较两人截然不同的性格来肯定小陈待人办事的方法是正确的,小陈领悟到校长的意思,自然也不会再跟小杨计较。
此外,在褒一方,贬一方时,作为调解纠纷的第三人应记住以下几点,以免褒贬不当而引起当事人的反感,让事情变得更糟。
(1)忌激化矛盾
很多调解纠纷的第三者在使用“褒一方,贬一方”的方法时,由于方法不当而加剧矛盾,这主要是因为:
(1)强化了当事人本来就不该有的消极情绪,从而火上浇油,扩大了事态。
(2)“惹火烧身”。因方法不当,激怒了当事人,使当事人把全部的不满和怨恨情绪都转移到了你身上,你成了他的对立面和“出气筒”。
(2)忌急于求成
人们常说,善弈棋者,每每举一而反三。做别人的思想工作也好比下棋,也要珍视这“三步棋”的做法,要耐心细致,再三斟酌。如果条件不具备就急于求成,不瞻前顾后,总想一劳永逸,其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成”效甚微,甚至会把矛盾激化。
(3)忌官腔官调
要克服官腔官调,最主要的是应该增强普通人的意识,以普通人的姿态出现在人们面前,彻底改变那种高高在上、唯我独尊、主观武断的官僚作风和指手画脚、发号施令的作风。此外,还必须注意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慎用套话,加强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4)忌空洞说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