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人情世故一本通
3137400000030

第30章 适度一点,为人处世不要做得太绝(6)

最后,谈判达成了一项明显有利于日方的协议。

这场谈判成功的关键在于一句俗话“会说的不如会听的”,听出门道再开口,而开口便会伤对方“元气”,这不是很高明吗?

在生活中,我们有时故作“迟钝”未必不是聪明人,“迟钝”的背后隐藏着过人的精明。

有人推崇一种“大智若愚型”的艺术,意即在商业活动中多听、少说甚至不说,显示出一种“迟钝”。其实,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最大的利益。少开口,不做无谓的争论,对方就无法了解你的真实想法;反之,你可以探测对方动机,逐步掌握主动权。这时候的沉默,实际是“火力侦察”。

“话到嘴边留半句,不可全抛一片心”“言多必失,语多伤人”“君子三缄其口”的古训,把缄口不言奉作练达的安身处世之道。今天,我们亦应谨记这些古训,该沉默时一定要三缄其口。沉默,是一种态度;沉默,是一种特殊语言;沉默,也会赢得百万金。

1受到攻击时,沉默是最好的方法

雄辩如银,沉默是金。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些时候确实是沉默胜于雄辩。与得体的语言一样,恰到好处的沉默也是一种语言艺术,运用好了常会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假如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个别强词夺理、无理辩三分或者出言不逊、恶语伤人的人,与之争辩或是反唇相讥,往往只能招来他们变本加厉的胡搅蛮缠。对付这种人的最好办法往往不是以眼还眼,以牙还牙,而是保持沉默。这种无言的回敬常使他们理屈词穷,无地自容,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沉默是最好的反抗。

国外某名牌大学,曾发生过老师和校长反目的情形,该校校长遭到许多老师的围攻。当时,也有一群学生冲进校长的研究室,对他提出各种质问。但是,无论教师说什么,这位校长始终不开口,双方僵持了几个小时后,教师们终于无可奈何地走了。

这位校长保持沉默,实际上也是一种反抗,同时又给对方一种高深莫测的感觉,从而造成心理上的压迫感。由此看来,“沉默是金”确有一定道理。

当对方出于不良动机,对你进行人身攻击,并且造谣诽谤时,如果予以辩驳反击,又难以分清是非,这时,运用轻蔑性沉默便可显示出锐利的锋芒。你只需以不屑的神情,嗤之以鼻,就足以把对方置于尴尬的境地。

某单位有两个采购员,田宁因超额完成任务而受奖,郑伟却因没尽力而被罚。但郑伟并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反而说三道四。在一次公众场合,他含沙射影地说:“哼,不光彩的奖励白给我也不要!有酒有烟我还留着自己用哩,给当官的舔屁股,咱没有学会!”

田宁明白这是在骂自己,不免生气,本想把话顶回去,可是转念一想,觉得如果和他争吵,对方肯定会胡搅蛮缠,反而助长其气焰。于是,他强压怒火,对着郑伟轻蔑地冷笑一声,以不值一驳的神色摇了摇头,转身离去,把郑伟晾在一边。

郑伟的脸红一阵白一阵的,窘极了。

众人也哄笑道:“没有完成任务还咬什么人,没劲!”至此,郑伟已经无地自容。

在这里,田宁的轻蔑性沉默产生的批驳力比之用语言反驳,显得更为有力、得体,更能穿心透骨。这也许是对付无理挑衅的最有效的反击武器。

有些人在遇到麻烦的时候,常常喋喋不休,唠叨不止,殊不知这样正好暴露了自己的弱点。处在尴尬情况下,与其聒噪不停,甚至说错话,倒不如保持沉默。

沉默像乐曲中的休止符,它不仅是声音上的空白,更是内容的延伸与升华。它是一种无声的特殊语言,是一种不用动口的口才。

2别人论己时切莫打断

在大多数场合下,注意聆听别人的谈话非常重要。当听到别人谈论自己的时候,很多人容易犯这样一个错误:一旦别人谈到自己时,尤其是不利于自己的情况时,往往会打断别人,进行争论。其实,这是不明智之举。

伊里亚·爱伦堡的长篇小说《暴风雨》出版后,在社会上引起震动,褒贬不一,莫衷一是。某报主编不知从哪里得到了斯大林对《暴风雨》的看法——认为此书是“水杯里的暴风雨”。

为了讨好领导,主编就组织编辑部人员讨论这部小说,以表示该报的政治敏锐性和高度的警惕性,表明该报鲜明的立场。

讨论进行了数小时,发言人提出不少批评意见。由于主编的诱导,每篇发言言辞都辛辣而尖刻,如果批评成立的话,都足以让作家坐几年牢。可是,在场的爱伦堡极为平静,他听着大家的发言,显出令人吃惊的无动于衷的态度,这使与会者无法忍受,纷纷要爱伦堡发言,并要求他从思想深处批判自己的错误。

在大家的再三督促下,爱伦堡只好发言。他说:“我很感谢各位对鄙人小说产生了这么大的兴趣,感谢大家的批评意见。这部小说出版后,我收到不少来信,这些来信中的评价与诸位的评价不完全一致。这里有封电报,内容如下:‘我怀着极大兴趣读了您的《暴风雨》,祝贺您取得了这么大的成就。——约瑟夫·斯大林。’”

主编的脸色很难看,以最快的速度离开会场,那些批判很尖刻的评委们,都抱头鼠窜了。爱伦堡轻轻地摇摇头:“都怨我,这么过早的发言,害得大家不能再发言了。”

爱伦堡的聪明在于,如果他据理反驳,必能激起同仁们更加尖锐的批评,这种场合,最明智的做法就是保持沉默,褒贬随人。

沉默的力量是无边的,它可以帮你说服反对你的人,让你向成功迈进。所以,我们要学会沉默,学会在别人论己时保持沉默。

3恰当运用沉默的方式

在特定的环境中,沉默常常比论理更有说服力。我们说服人时,最头痛的是对方什么也不说。反过来,如果劝者保持沉默,什么也不说,那么,被劝者的抱怨或无知就找不到市场了。

不同的沉默方式有不同的作用,运用时必须恰到好处。

(1)不理不睬的沉默可让人摆脱无聊的纠缠

当你正为自己的事情忙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同事却不知趣地想跟你闲聊,或者有推销员厚着脸皮赖着不走,或者有人找你去做你不想做的事情。这时,你应尽可能对他们一言不发,不理不睬。过一会儿,他们见你无反应,定会知趣地悻悻走开。

(2)冷漠的沉默能使犯错误者认错改正

有一个出身于有教养家庭的小学生,一天,他拿了同学一件好玩的玩具,晚饭前回来,装出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同往常一样笑吟吟地说:“妈妈,我回来了!”“姐,我饿了。”“怎么了?”沉默。“我没做错事啊!”还是沉默。妈妈眼睛瞪着他,姐姐背对着他,全家都冷冰冰地对待他。他终于不打自招了:“妈、姐,我错了……”

(3)毫无表情的沉默能让人深思

有些人发表意见时态度很积极,但不免有些偏颇,令人难以接受。若直截了当地驳回,易挫伤其积极性;若循循诱导又费时,精力也不允许,此时,最好的办法便是毫无表情的沉默。他说什么,你尽管听,“嗯”“啊”……什么也不说,等他说够了,告辞了,再用适当的不带任何观点的中性词和他告别:“好吧!”或“你再想想。”别的什么也不用说。这样,他回去后定然要竭思尽虑:今天谈得对不对?对方为什么不表态?我错在哪里?也许他会向别人请教,或许自己就会悟出原因。

(4)转移话题的沉默能使人检讨自己

对要回答的问题保持沉默,而选准时机谈大家都喜欢的热门话题,使对方无法插入自己的话题,如此,此人就会从谈话中悟出道理,检讨自己。

(5)信心坚定的沉默能使人顺服

某领导有一次交代属下办一件较困难的任务,当然,他能胜任。交代之后,对方讲起了“价钱”。于是,该领导义无反顾地保持沉默,连哼也不哼。“困难如何大……”“条件如何差……”“时间如何紧……”说着说着,他就不说了。最后说了一句:“好,我一定完成。”

沉默是金,有时沉默不语能够出奇制胜,有时滔滔不绝,反而有理说不清。

讲究曲直,说话不可口无遮拦

与人说话要讲究方圆曲直,该说的说,不该说的就不要开口,可实际上,有的人说话口无遮拦,以致让自己陷入了危险境地。

说话不可口无遮拦,要恰当地回避他人忌讳的东西,才能使双方的交流更为融洽。

朋友聚会,大家不免要开开玩笑,玩笑不伤大雅无妨,不有意无意揭人伤疤也无妨。这样可以使气氛更欢愉,彼此沉浸在往事的回忆中,倒是一种乐趣。然而,有时不该说的说了,就会使气氛骤变,若是有朋友携好友或恋人同往,情况还会更糟。

小张长得高大魁梧,在大学校园内有“恋爱专家”的雅号。如今他是一家外资公司的高级职员。英俊的长相和丰厚的薪水使他在众多的女孩中选择了貌若天仙的小丽作为女友。也许是为了炫耀自己的能耐,小张带着小丽去参加朋友聚会。

就在大家天南海北闲谈的时候,同学老王谈起了大学校园罗曼蒂克的爱情故事,故事的主人公自然是“恋爱专家”小张。老王眉飞色舞地讲述小张如何引得众多女生趋之若鹜,又如何在花前月下与女生卿卿我我。小丽起先还觉得新奇,但越听越不是味,终于拂袖而去。小张只好撇下朋友去追小丽。

老王并不是有意要揭小张的伤疤,而他的追忆往事又确实使小丽耳不忍闻,无端造出了乱子。这不仅使小张要费不少周折去挽回即将失去的爱情,而且使在场的人心里也不愉快。

由此可见,无论在什么场合、什么情况下,都要把握说话分寸,尽量做到该说的说,不该说的就不说,尽量创造一个和谐的氛围。

1转个弯儿说话

在某些特定的场合,如果把话说得太直、太透,可能会引起对方的不满,或者对自己产生不利的影响,但意思又不能不表达。这时,如果采用“借他人之言,传我腹中之事”的方法,借用一个并不在场的第三者之口说出,便可以弱化对方的不满和对我方的不利影响。这种方法就是近话远说。

近话远说能够人为地拉开话题与现场之间的距离,给双方留下一个缓冲带。

西安事变前夕,张学良和杨虎城频繁晤面,都有心对蒋发难。可对于这样一个关系到身家性命和国家前途的大事,在对方亮明态度之前,谁敢轻易开口?眼看时间越来越近,双方都是欲说还休。

杨虎城手下有个著名的共产党员叫王炳南,张学良也认识。在又一次的晤面中,杨虎城便以他投石问路,说道:“王炳南是个激进分子,他主张扣留蒋介石!”张学良及时接口道:“我看,这也不失为一个办法。”于是,两个聪明的将军开始商谈行动计划。

当时,张学良的实力比杨虎城大得多,且又是蒋介石的拜把子兄弟。杨虎城如果直接把自己的观点摆在张的面前,而张又不赞同,后果实在堪忧。于是,就借了并不在场的第三者之口传出心声,即使不成也可全身而退,另谋他策。

说话转个弯儿,在表达了自己的意见的同时,也为自己留了条后路。

对于不宜直言的问题,绕个弯儿说话,有时会让自己化险为夷,不信请看下面这个例子:

我国古时候,有一个县官很喜欢附庸风雅,尽管画术不佳,但画画的兴致很高。他画的虎不像虎,反而像猫。并且,他每画完一幅画,都要在厅堂内展出示众,让众人评说。大家只能说好话,不能说不好听的话,否则,就要遭受惩罚,轻则挨打,重则投入监牢。

有一天,县官又完成了一幅“虎”画,悬挂在厅堂,召集全体衙役来欣赏。

县官得意地说:

“各位瞧瞧,本官画的虎如何?”

众人低头不语。县官见无人附和,就点了一个人说:

“你来说说看。”

那人战战兢兢地说:

“老爷,我有点怕。”

县官:“怕,怕什么?别怕,有老爷我在此,怕什么?”

那人:“老爷,你也怕。”

县官:“什么?老爷我也怕。那是什么,快说!”

那人:“怕天子。老爷,你是天子之臣,当然怕天子呀!”

县官:“对,老爷怕天子,可天子什么也不怕呀!”

那人:“不,天子怕天!”

县官:“天子是天老爷的儿子,怕天,有道理。好!天老爷又怕什么?”

那人:“怕云。云会遮天。”

县官:“云又怕什么?”

那人:“怕风。”

县官:“风又怕什么?”

那人:“怕墙。”

县官:“墙怕什么?”

那人:“墙怕老鼠。老鼠会打洞。”

县官:“那么,老鼠又怕什么呢?”

那人:“老鼠最怕它!”那人指了指墙上的画。

被点名的差役没有直接说县太爷画的虎像猫,而是绕着弯说话。让县官在众人面前保住了脸面,又让自己避免了一场灾难。

2顺水推舟巧应对

在和别人交往时,如果遇到不宜直说,但又不得不说的情况时,采用顺水推舟的说话技巧不失为一种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所谓顺水推舟,就是借助别人先造成的“势”,然后就此一“推”,便顺顺当当地将问题解决了。

下面有这样一个例子:

武则天当政时,天下禁屠。御史娄师德视察陕州,一次吃饭时,厨人端上了肉。娄师德便问:“已经禁屠了,哪来的羊肉?”厨人回道:“豺咬杀羊。”看来娄大人口福不浅,知道他大驾光临,便有狼咬死羊,足见厨师训练有素,其主人教导有方。你看,禁也没有破,肉也有的吃,这“水”是够“顺”的了。不消说,只需轻轻一推,自然会“轻舟已过万重山”。难怪娄师德夸奖“豺大解事”,其实是地方官解事呀。过一会儿,又端上鱼丸子,娄问:“何来鱼?”许是事先培训不到家,厨人回曰:“豺咬杀鱼。”师德叱道:“智短汉,何不说獭咬杀鱼?”其实,他也心知肚明,只是不愿说破罢了。

有时运用顺水推舟的说话方式,可以让我们保全别人的面子,又可以让自己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把握好说话曲直的分寸,在遇到难以解决的境况时,你也不妨采用一下顺水推舟的说话技巧。

注意轻重,不要说“过头话”

事情有缓急,说话有轻重。有些人在日常交际中,对问题缺乏理智,不考虑后果,一时性起,说话没轻没重,以致说了一些既伤害他人,也不利自己的话。

1说话要点到为止

有一对夫妻吵架,两人唇枪舌剑,各不相让,最后丈夫指着妻子厉声说:“你真懒,衣服不洗,碗也不刷,你以为你是千金小姐呢,什么都不会,脾气还挺大,要你有什么用,不如死了算了。”妻子一气之下割脉自尽,丈夫后悔已经来不及了。

这样的例子在日常生活中屡见不鲜。这类说“过”了、说“绝”了的话,虽然有一些是言不由衷的气话,但是在对方听来,却很伤心,故常常引起争吵、嫉恨,甚至反目成仇。俗话说,“过火饭不要吃,过头话不要说”“话不要说绝,路不要走绝”,正是对上述不良谈吐的告诫。

如果听话人是一个非常明白事理的人,你说的话就不必太重,蜻蜓点水,点到即止,一点即透,因为对方就像一面灵通的“响鼓”,鼓槌轻轻一点,就能产生明确的反应。对这样的人,你何必用语言的鼓槌狠狠地擂他呢?

赵明是工厂的一名班组长,最近,他的班组调来一个名叫王楠的人,别人对王楠的评语是时常迟到,工作不努力,以自我为中心,喜欢早退。过去的班长对王楠都束手无策。第一天上班,王楠就迟到了5分钟,中午又早5分钟离开班组去吃饭,下班铃声响前的10分钟,他已准备好下班,次日也一样。赵明观察了一段时间,发现王楠缺乏时间观念,但工作效率却极佳,而且成品优良,在质管部门都能顺利通过。于是,赵明对王楠微笑着说:“如果你时间观念和你的工作效率同样优秀,那么,你将成为一个完美的人。”以后,赵明每天都跟王楠说这句话。时间久了,王楠反而觉得过意不去了,心想:过去的班长可能早就对我大发雷霆了,至少会斥责几句,但现在的班长毫无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