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纵横捭阖:俄罗斯外交新战略
2964900000042

第42章 能源外交:俄罗斯大国地位的新支点(3)

三是中国应对石油风险的能力还很低。中国企业石油库存量过低,国家石油战略储备体系建设推进十分缓慢,国内正常的石油市场体系存在严重缺陷,在国际石油定价方面也几乎没有发言权。

种种因素一方面导致与其他大国相比,中国石油供应的不安全系数仍然较高;另一方面,在面对危及原油供应的战争时,常常“买涨不买落”,导致原油进口“价增量升”的恶性循环一再出现,由此反映出中国应对石油风险的能力还很低。

3.中俄油气合作具有能源地缘安全的重大意义俄罗斯已探明的石油资源大多分布在西西伯利亚、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这三个地区都临近中国,因此,中俄之间的石油合作在经济上具有很大的现实性。从中国的地缘安全角度来看,中俄石油合作的意义胜于我国与中东的石油合作。尤其是在中国感到来自东方、东南方向的安全压力日益增大的今天,能否借重俄罗斯的力量以维持在亚太地区对某些国家的均势,对中国的生存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而从俄罗斯的角度来看,在其西线受到北约东扩的挤压、南面局势又不稳时,在安全方面亦存在着对中国的需求;从经济上来说,俄罗斯现在仍很困难,同中国发展能源项目合作将进一步稳定俄罗斯在世界上的经济地位,为它在经济上融入东方打下基础;同时,俄罗斯要依靠外国投资来帮助其保持石油产量的增长,俄罗斯盼望中国为其提供一个稳定的市场及其由能源驱动的经济所急需的资金。

4.中国与俄油气合作方面的优势同东北亚其他国家相比,在与俄罗斯进行油气合作方面,中国拥有一定优势。(1)陆陆相接的地缘优势;(2)中国是一个巨大而稳定的新兴市场,市场基数很大同时增长速度又很快,这一趋势要好于日本;(3)进口路径的多样性。除陆路运输外,我国可以通过海路进口俄罗斯石油,可以利用中亚的管线进口,还可以在此进行俄罗斯和中亚两处不同油源的串换;(4)中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为双方油气合作提供了合作的大环境,中俄两国(政治)关系紧密,在重大问题上没有分歧,总是能坐到一起,这一点与日俄关系有很大差别。

总之,俄中两国油气供需具有互补性。俄以石油振兴经济,中国获得油气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俄中两国加强能源合作具有良好的基础。俄罗斯总统普京在与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的会谈中称,能源合作是俄中关系非常重要的领域之一,有多个合作方向;俄中两国有自然形成的互补性,双方可以相互支持,相互帮助。普京在2002年12月出访中国时还曾坦言:“能源领域的工作够我们做100年。”

(二)一波三折:中俄油气合作的进程

1.中俄油气合作的广阔前景

中俄两国石油生产和开发部门的首次接触始于1992年8月。1994年,在俄罗斯的提议下,中俄两国开始磋商在天然气和石油领域的具体合作事宜,就输油管道项目进行了探讨和可行性研究。

中俄两国石油部门就共建石油管道问题的最初磋商开始于1995年,并签署了铺设石油天然气管道的会谈纪要及合作备忘录。1996年4月,两国政府正式确认了中俄原油管道项目。1996年,中俄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之后,在两国总理定期会晤机制下建立了能源分委员会,具体负责两国的能源合作事宜。1998年,两国有关部门开始探讨合作铺设从俄罗斯伊尔库茨克州安加尔斯克到中国东北的石油管道。2000年7月19日,俄罗斯总统普京首次访华期间,中俄两国签署了三个关于油气开发合作项目的文件。2001年,7月16日签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为两国之间的能源合作奠定了法律基础;7月26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俄罗斯石油管道运输公司和尤科斯石油公司签署了《关于制定修建俄中输油管道的可行性研究的基本原则》协议书,两国政府作为项目协调人也在协议中签了字;9月,两国总理签署了《中俄关于共同开展铺设中俄原油管道项目可行性研究的总协议》。2002年12月初,江泽民主席与来访的俄罗斯总统普京共同签署的联合声明指出,中俄原油管道项目将按期实施。2003年5月28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访俄期间,时任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总经理马富才和俄罗斯尤科斯石油公司总裁霍多尔科夫斯基,在莫斯科签署了《关于“中俄原油管道原油长期购销合同”基本原则和共识的总协议》和关于600万吨原油的铁路购销合同。2003年9月,俄罗斯总理卡西亚诺夫访华期间,中俄两国达成共识,俄罗斯以铁路运输的方式向中国出口石油。2004年3月27日,尤科斯石油公司与俄罗斯铁路运输公司签署关于联合向中国运输石油的协定,尤科斯公司2004年计划通过铁路向中国提供640万吨石油。2005年,俄罗斯经由铁路向中国出口石油逾760万吨。2006年3月,俄罗斯总统普京在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期间,与中国签署了数项重要的石油和天然气领域的长期能源合作协议,并承诺铺设至中国的石油管道支线。

除了在石油项目方面的合作之外,俄中在天然气领域的合作也取得较大进展。1996年,俄中天然气合作委员会成立。1997年12月25日,俄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Gazprom)与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签署了《关于实施向中国东部地区供应俄罗斯天然气项目》的备忘录,奠定了双方在天然气领域的合作基础。双方还签订了《关于在中国东北建设地下天然气储备池可行性研究报告合同》,制定了共同对中国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进行技术和方法分析的计划。2006年,双方已确定了向中国修建两条输气管线的方案,一条经西西伯利亚向中国西部省份供气;另一条从科维克金到中国东北,将来通达朝鲜半岛(该项目合同有效期为30年,投资总额约120亿美元,韩国政府已决定出资参与该项目)。天然气输送预计将在2008年开始,中国将得到超过70亿立方米的俄国天然气;再过五年,中国每年将得到120亿立方米天然气。

2003年11月,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CNPC)与俄露西亚石油公司和韩国天然气公司完成了从俄罗斯科维克金气田向中韩两国供气项目的可行性研究。2004年10月14日,CNPC与Gazprom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由于兼并了国有的俄罗斯石油公司,双方还签署了关于石油项目合作的补充协议。2004年10月17日,CNPC总经理陈耕与Gazprom总裁阿列克谢·米勒在莫斯科举行会晤,双方就石油和天然气业务发展中的“共识问题”进行了讨论。2006年3月,中俄两国签署了《关于从俄罗斯向中国供应天然气的谅解备忘录》,从2011年开始,俄罗斯向中国市场供应的天然气,每年供气量将达600亿~800亿立方米。

俄罗斯输华天然气将有两个战略方向:西线管道将从俄西西伯利亚经阿尔泰边疆区进入中国新疆,最终与“西气东输”管道连接,向中国沿海地区供气;东线管道可能运输科维克塔的天然气,也可能运输萨哈林和位于雅库特的恰扬金油气田的天然气。此后不久,俄与中石油、中石化共同决定,首先建设全长约3000公里的西线管道,预计五年之内建成通气,年输气量达到300亿~400亿立方米。

随着俄对华石油和天然气输出的大幅增长,以及展现出的广阔未来合作前景,建设一条连接俄罗斯石油产地和中国消费市场的石油运输管线提上了俄中两国能源合作的日程。

2.中俄输油管道问题一波数折12载

1994年,俄罗斯主动向中国提出铺设俄中石油管道的建议。于是,在中俄两国政府的认可下,中国石油天然气公司和俄罗斯尤科斯石油公司开始谈判。按照当时的设计方案,中俄石油管道以伊尔库茨克州安加尔斯克为起点,途经贝加尔湖南岸,从满洲里进入中国境内,最后输往中国石油基地大庆,亦即名噪一时的“安大线”。

2001年9月,中国与俄罗斯在圣彼得堡签订了对安加尔斯克大庆输油管道建设项目进行联合经济技术论证的总协定。2002年4月,以俄罗斯副总理赫里斯坚科为团长、包括俄罗斯官员和石油公司总裁在内的代表团访问了北京,就石油管道和中方副总理温家宝进行了会谈。中国和俄罗斯原则上达成协议,计划在2003年开始,建设从俄罗斯安加尔斯克(Angarsk)至中国大庆油田长达2260公里的输油管道,将俄罗斯的原油转运到中国。2002年12月,中俄双方相关的可行性研究已近尾声,只待两国政府批准即可转入设计阶段,并在次年初开工。

然而,“安大线”在2002年秋天突遭变故。就在中俄有关单位紧锣密鼓地进行安大石油管线的前期准备工作之际,俄罗斯方面却亮起了“黄灯”。据俄罗斯《消息报》2002年12月9日头版发表的题为《另辟蹊径:东西伯利亚输油管道线路可能生变》的文章透露,就在俄罗斯总统普京访华前几天,2002年11月27日,俄联邦安全委员会会议专门召开了讨论远东经济问题的会议,改变原计划于2003年开始铺设的安加尔斯克大庆石油管道,并把这条石油管道线路的终点改建在俄远东的太平洋沿岸港口纳霍德卡。

“安大线”节外生枝,直接的原因是日本加入了对俄罗斯石油的竞争。由于担心中国控制东亚能源供给权,日本极力反对“安大线”。在日本政府干预下,承担“安大线”技术论证的俄罗斯石油运输公司向俄政府提交了另外一个石油管道方案:这条线路的起点与“安大线”一样,也是伊尔库茨克州的安加尔斯克,但它的终点却是太平洋沿岸的纳霍特卡,即“远东方案”,也即人们后来常说的“安纳线”。“安纳线”和“安大线”最大的不同在于其全程都在俄境内,是俄国内石油管道,而不是直接通往中国的跨国管道。但“安大线”有关各方并未放弃努力。

2003年2月7日,在俄罗斯能源部部长尤素福夫主持召开的会议上,产生了一个折中方案,即将“安大线”和“远东方案”两条线合而为一,在安加尔斯克纳霍德卡干线上建设一条到中国大庆的支线并优先开工;5月,俄政府总理卡西亚诺夫再次肯定了上述方案。胡锦涛主席5月访俄期间,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和俄罗斯尤科斯石油公司在莫斯科签署了《关于“中俄原油管道原油长期购销合同”基本原则和共识的总协议》。根据国际上铺设跨国石油管道的通行做法,石油购买方和供应方必须在管道正式铺设之前签订长期石油交易合同,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将石油管道建设和石油销售捆绑起来。如此看来,本次巨额购买合同已是管道合同正式签署的先声。至此,两种方案的争论已经尘埃落定,因此,乐观人士遂作出预测,中俄“安大支线”有望年底动工。

但是,随着2003年6月29日日本外相山口顺子访俄,就安纳管道对俄政府副总理赫里斯坚科提出“诱人”建议(日方将对俄提供75亿美元的低息政府贷款)后,俄政府又陷于左右摇摆、举棋不定之中。在日本攻势猛增的情形下,支持“安大线”的尤科斯公司重要人物纷纷中箭落马,“安大线”的前景因此变得更加模糊。12月15—17日,卡西亚诺夫总理访问日本期间,日本再次对俄罗斯进行了全力游说,要求俄罗斯优先铺设“安纳线”。2004年12月31日,俄罗斯总理米哈伊尔·弗拉德科夫签署了1737号总理令,批准由俄罗斯国营石油管道运输公司实施“东西伯利亚太平洋”石油管道项目,即“泰纳线”,又称“太平洋管线”,从伊尔库茨克州(Irkutsk)的泰舍特(Taishet)通至太平洋沿岸纳霍德卡(Nahodka)近郊的佩列沃兹纳亚湾(Perevoznaya)。该管线的年运油量由“安纳线”的5000万吨变为8000万吨。从中可以看出,尽管终点仍是日本主张的纳霍德卡,但多出的3000万吨正好是“安大线”规划的年输油能力,这就为修建通往中国的支线埋下了伏笔。而且,在上述总理令中,除标明“泰纳线”管道的起点和终点外,还标明了唯一一个中点(或拐点)——斯科沃罗季诺(Skovorodino),该地距离中俄边境仅69公里,与中国黑龙江省漠河市相邻,这就为中国支线留下了活口。

历经12载的风风雨雨,中俄输油管道问题终于在2006年3月“柳暗花明又一村”。当月,俄罗斯总统普京批准建设“泰纳线”一期工程——泰舍特斯科沃罗季诺管线,最终结束了之前长达12年的环保和线路争执。同月,普京总统在访华期间向中国政府承诺,俄罗斯将从斯科沃罗季诺铺设一条至中国的输油管道支线。4月28日,“泰纳线”一期工程破土动工。按计划,“泰纳线”一期工程建设将在2008年11月完工,斯科沃罗季诺至中国的输油管道支线将与泰纳线一期工程同期完工。“泰纳线”一期工程——泰舍特斯科沃罗季诺管线年输油3000万吨,其中的2000万吨将通过斯科沃罗季诺至中国的输油管道支线进入中国。

3.输油管道问题上俄政府决策的深层次原因

在中俄输油管道问题上,俄罗斯政府在最终作出抉择之前几番反复,其背后存在着深层次的原因。

第一,出于国家利益的考量。

油气出口占俄罗斯国家出口总量的50%,占联邦预算税收的25%强以及GDP的13%。能源(油气资源)对俄罗斯经济发展起着巨大的拉动作用,无疑也成为俄罗斯外交政策的重要支柱。在丧失与美国的核战略平衡后,俄罗斯政府制订能源战略,大力拓展能源外交,把能源作为推行本国对外政策的重要手段和维护俄罗斯大国地位的战略武器,而不仅仅是出口创汇的商品。就油气资源分布格局而言,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地区、远东大陆架是21世纪俄油气储量新增和油气产量接替的重要地区之一,拥有构筑俄罗斯21世纪东北亚油气平衡格局体系中不可替代的资源国、能源供应国的重要作用。为此,希冀通过油气资源开发带动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深度开发,已成为俄决策层的共识。而就出口市场前景而言,亚太地区是仅次于欧洲的能源出口前景可观的市场,特别是东北亚两个最重要的大国——中国和日本皆是世界能源消费大国,而两国国内资源保障均严重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