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在六盘山上,赵刚骑着快马,感到李侠没跟上,回头见她离自己很远,便放慢马速等她,见她神情不对,便纳闷地问:“莫非你有心事?”李侠道:“我爹被杀,虽然真相不明,但他做了那事,也算罪有应得。我所想的是,肯定我二伯也在我家,我怕你……”赵刚道:“别多想了。茹儿妹子都原谅了,我还有啥不能原谅的?”
在萨费尔家里,萨费尔看着杨茹道:“听说你找到仇人后,又将他们放了?”杨茹轻轻点了点头。萨费尔道:“可父母之仇,不共戴天啊?”杨茹叹着气道:“就算我杀了他们,亲人也活不过来。恶有恶报,不是三叔已让武惠妃杀了吗?”萨费尔喜道:“真的?这就叫恶有恶报!”杨茹道:“这是肯定的,尽管二爷还在世上逍遥法外,但我相信,等他的福报享尽,必会自食恶果!”
二
冬夜,萨费尔带着杨茹来到李光弼家,李光弼等人忙热情地接待,早有春兰,夏荷将沏好的茶端了上来,高兴地问:“听说仇人死了?”杨茹叹着气道:“是的,但杀他的人也于昨晚死了。”李光弼道:“既这样,你应该高兴,为何叹气?”杨茹道:“我在想,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无论谁都免不了死。人生匆匆几十年,转瞬即逝,为何人要害人?”
在武惠妃灵堂,李隆基看着武惠妃的画像,情不自禁地对着画像道:“惠妃,我们说过要一起走,为何你走得这么急?在你走时,朕居然没在跟前,你才只有三十八岁呀!”说着,竟然流下了泪来,咸宜公主近前道:“母亲是让刘奇揪打而逝,她去得确实太早。”李隆基大惊道:“刘奇?朕将他碎尸万段!”咸宜公主道:“奇怪的是刘奇被拉开后,竟然七窍流血而死。”
三
李护国从外面进来,兴高采烈地对躺在病床上的李氏道:“好消息!有人用太子的口吻揪打武惠妃后,这人七窍流血而死,而惠妃也于当晚死了。”李氏喜道:“据说三国的关羽,在被东吴吕蒙杀害后,其魂魄附身吕蒙,令其在酒席宴上发狂。吕蒙当着百官的面揪住孙权用关公的语言进行辱骂,骂完后七窍流血而死,举座震惊。看来这个揪打惠妃的人,一定也是杀太子的人。”
李护国道:“据说这就是刺杀太子的人。惠妃死了,三弟的仇就算报了。”李氏高兴地道:“太好了!”忽然大笑起来,笑着笑着死了。这时赵刚与李侠进来,李护国大叫道:“弟妹!”李侠大叫一声扑上,抱住母亲大哭起来。李护国劝道:“好侄女,别哭了。”李侠看着李护国问:“我妈走时说什么了?”李护国道:“她要伯伯把你当亲女儿看待。”
四
在宁王府,宁王与元妃说话,忽然管家蒋修贤进来道:“王爷,司徒李琮求见?”宁王愣了一下道:“他有何事?”蒋修贤道:“没说。”宁王起身走着,思考了一会道:“就他一人吗?”蒋修贤道:“是的,就他一人。”宁王道:“进来吧!”蒋修贤立刻出去传报,元妃道:“奇怪,李琮可是以前的李嗣直?”
宁王道:“是的。景云元年,睿宗为帝时,封许昌郡王。先天元年八月,玄宗进改封郯王。开元四年,遥领安西大都护兼安抚河东关内陇右诸蕃大使,改封庆王,改名李潭。开元十五年,遥领凉州都督兼河西诸军节度大使。开元二十一年,恩授太子太师,改名李琮。开元二十四年,也即今年进司徒。”元妃点着头道:“知道了。他是陛下长子,母刘华妃,这些年他很少来呀?”
在惠妃灵堂,李隆基静静地看着武惠妃的画像,高力士犹豫着近前道:“陛下,几天来您一直这样,还是回去吧?”李隆基固执地道:“不,朕要为她守灵一百天。”忽然宁王进来道:“陛下,司徒李琮闻得惠妃娘娘升天,要来为她服丧?”李隆基道:“不必了。服丧耽误公务,没有必要。”宁王道:“可他是一片孝心啊?”李隆基道:“有朕在此,就足够了。”
五
李林甫来到武惠妃灵堂,向着皇上见礼三次,但李隆基静静地坐着发呆,没有任何反应。李林甫只好上前给娘娘上了香,又跪下磕头。起身后,见李隆基还是对自己的出现置若罔闻、视而不见,便犹豫了一下,近前道:“陛下!惠妃娘娘归位几天了,您看……”
李隆基仿佛这才意识到有人,看了一眼李林甫道:“是吗?”李林甫道:“听高公公说,您这些天只是喝水,这怎么行啊!”李隆基道:“追赠惠妃为皇后,谥曰‘贞顺皇后’,后天葬于敬陵,并立庙祭祀!”李林甫忙问:“那哀册文……”李隆基道:“王维才华出众,也对惠妃了解,就交给他捉笔吧。”
六
冬夜,元妃看着宁王道:“据说,惠妃是因为在宫里看见不干净的东西吓昏,疑为三王索命?”宁王道:“大家都在这么说。有人说,惠妃醒来见皎皎在旁,因怕她对外张扬,就将皎皎杀了。不料此后更加害怕,总是看到三王索命。在死前,是因为刘奇突然以李瑛的口吻叱骂她,刘奇七窍流血而死,而她也在当晚就死了。”
在王维家里,王维在地上来回走着,心情矛盾地想:“到底该怎么公正地评价惠妃的一生呢?陛下把‘哀册文’交予我,可见对我重视。对别人来讲,只要把惠妃的一生写好,就等于把握了一个晋升的良机。但我是佛门中人,不能妄言,也不能绮语,必须尊重事实。”如此一想,便坐在书案前写下了《贞顺皇后哀册文》:
“维开元二十五年岁次丁丑十二月庚子朔七日丙午,惠妃武氏薨於兴庆宫之前院,移殡春宫丽正殿之西阶。粤翌日,乃命有司持节册谥曰贞顺皇后,以旌德饰终也。洎明年春二月己亥朔二十二日庚申,将迁座於敬陵,礼也。启攒涂於春禁,候重门於初旭,转灵卫於金根,缅哀怀於上国。亦既有命,铭於贞王。其词曰……”
七
李隆基起身看了一眼灵堂上的画像,叹着气走出灵堂。李瑁看着在一边为母守孝的杨玉环道:“看来我娘在父皇心里还是很重的。”杨玉环抬头看了李瑁一眼,没有作声。高力士刚要出去,忽见李隆基进来,便道:“陛下,您该吃点东西了。”李隆基看了杨玉环一眼,杨玉环立刻低下了头。
在李静安家里,李护国看着悲痛的李侠道:“孩子放心!伯伯无儿无女,以后你就是我的孩子。”李侠叫了声“伯伯”,扑到李护国怀里哭了,李护国也抱紧李侠道:“以后就叫爹吧?”李侠犹豫了一下,想到以后只能把他当成亲人,便叫了一声“爹”,哭得更厉害了。李护国安慰道:“好女儿,别哭了,以后有爹呢。”
八
在惠妃灵堂里,李林甫进来对李隆基道:“陛下,王维连夜写好了哀册文,请过目。”李隆基接过一看,不由大怒道:“胡写什么?!”李林甫试探道:“陛下的意思是……”李隆基道:“他这是在变相咒骂,还叫什么册封?叫他重写!”见李林甫转身,忙又叫住道:“等等,哀册文还是由朕来写!”
在李光弼家里,王淑娟看着李光弼道:“光弼,妈跟你商量个事?”李光弼坐在母亲身旁道:“母亲,有什么话尽管说。”王淑娟道:“自艾特古丽摔下山,就再也不孕了,赵莉总是堕胎,要不你再纳一个如何?”李光弼道:“不,我们有李盈就够了。”王淑娟道:“可我们家不能只是单传,只有多子才多福啊!”
九
敬陵前站满了众臣,李隆基对高力士道:“力士,你来宣读哀册文!”高力士答应一声,高声念道:“……自婕妤而三命,乃率先於雁行。出言有章,彤管有光。孝慈之心,谅自天启。鞠育孙幼,恩流恺悌。七子既均,六宫有礼。贵主三分于外馆,贤王两辟于朱邸。彼阴教兮惟微,承日月之光辉。辅圣人之至德,故动用而无违。骊谷汤泉,天行暮律。属车之内,陪游之日。孰谓荡邪,兹焉遇疾……”
李护国将赵刚、李侠送到郊外道:“走吧,以后我会常去看望你们。”李侠犹豫着看了一眼赵刚的反应,见他不冷不热,便道:“爹爹,只要有空,我会来看您。”赵刚也道:“既然李侠叫你爹爹,那你就是我的岳父,我希望你以后不要再害人了。”李护国道:“不会的,我不会再做一件恶事。”在敬陵前,只听高力士高声念道:“……职选才淑,政兼翊戴。化锡丕祉,繁华锺美。我天后之从孙,周桓王之季子……”
十
杨茹与萨费尔带着儿子萨利赫进了李光弼家,见李光弼全家正在一起说话,便高兴地道:“光弼哥,我们一家已落户长安了。”李光弼大喜道:“太好了!以后我们就可以经常相见了。”萨费尔道:“是的。本来我想在鸣沙定居,但考虑到你,就与茹儿商量,定居在了长安。”李光弼道:“哎,不是随你还来了不少大食人吗?他们定居何处?”萨费尔道:“都不一样。有定居青海的,也有定居宁夏的,还有的人自由定居。”
李光弼道:“好啊!这说明大唐是适合人生存的地方。从大食来的,多数是信奉伊斯兰教的穆斯林。而从西域来的回鹘人,也是信奉伊斯兰教的穆斯林。以后,大唐就不光是儒、释、道三教,而是由多种宗教并存的大唐。”萨费尔道:“是的。不少穆斯林来到这里,与大唐的百姓相处的甚好。特别是我与杨茹结婚,你就是萨利赫的舅舅。也即是说,汉族是我们这种民族的舅舅。”
李光弼猛地愣了一下道:“好啊!这说明我们两种民族实现了大融合。不论信什么宗教,我们都是一个大家庭。”萨费尔道:“对,是一家!你是萨利赫的舅舅,这足能说明一切。实际我已了解到,不少来自大食的穆斯林信徒,还有西域过来的回鹘人,有不少人娶的是汉女。当地人为了区别我们这种民族,就叫我们为回回族。”李光弼道:“回回族?好啊,干脆就叫回族。这样,回族、汉族,都很上口!”
十一
在敬陵前,高力士高声念道:“……却届重城,弥留永毕。思勿药之有喜,痛还年之无术。呜呼哀哉!览旧馆兮洞开,践芳尘兮徘徊。指甘泉之画像,谓德容之在哉!自昔层城之宫,椒风之殿,获遇明主,是矜邦媛。有平生之渥恩,无沦没之馀眷。况贞顺之宠锡,伊往古而莫见。卜兆考常,三龟既良。园陵苍苍,在国之阳。傍芙蓉而左转,怨桃李之春芳。风卷旌旆,繁笳委咽。中使护道,懿亲辞诀。山藏玉衣,地留金穴。惟清灞之永矣,流国风而不竭。呜呼哀哉!”
在惠妃宫,众宫女挤在一起随便说话,话题几经转折,英子忽然不解地道:“说也怪,娘娘一走,宫里也不闹鬼了。”谷子道:“真是怪事。”荷子道:“世上哪有鬼?我从来不信鬼。”英子道:“那你说,娘娘到底是咋回事?”荷子看看四周道:“定是杀了三王有愧,疑神疑鬼,听到动静便认为闹鬼。”英子道:“对了。皎皎不见了,一定是她发现了啥。”谷子道:“小声点!”
十二
李隆基看着玉真公主道:“贞顺皇后归天,朕很悲痛。朕也知李瑁悲痛,不好做过头的事。”玉真公主道:“不过后宫三千宫娥,难道无人使你满意?”李隆基道:“确实如此。”玉真公主道:“既这样,最好是加深与玉环的感情。”李隆基道:“可她也很悲痛,最近已很少有笑颜了。”玉真公主道:“要不立寿王为太子,再得杨玉环算是弥补?”
在寿王府,李瑁虽然悲痛,但总担心失去杨玉环,便看着她道:“你说实话,是不是真的喜欢父皇?”杨玉环恼道:“胡说什么?!我是王妃,怎么会有乱伦之事?”李瑁道:“你没有乱伦的想法,不等于父皇没有。我们的祖先娶的是鲜卑族女人,也许这个原因,远没有纯粹的汉人纯洁。”杨玉环道:“胡说!我不这样看。”李瑁道:“那你真爱我?”杨玉环道:“怎么总问这话?既然嫁你,只能从一而终。”李瑁喜道:“好!只要有你,我什么都不怕。”
十三
三天后,李瑁与杨玉环说话,忽听高力士喊:“陛下驾到!”杨玉环一听,连忙整理衣装。李隆基进来后,杨玉环忙跪倒在地道:“参见父皇!”李瑁随后跪倒道:“参见父皇!”李隆基道:“都平身!”李瑁、杨玉环起来,李隆基看了一眼杨玉环,见她低头偷看自己,便对李瑁道:“瑁儿,父皇知道你母去世后,你很悲痛。其实父皇也一样,今天来看你们。”
李瑁道:“谢父皇!请父皇坐。”李隆基在上边坐了下来,又偷看杨玉环,见她也正看自己,忙对李瑁道:“瑁儿,你母走得太突然了。为了安慰你,朕决定立你为太子。”李瑁对他的这个举动看得很清楚,冷冷地道:“只要您不夺儿臣的媳妇,当不当太子,儿臣都感激您。”李隆基大怒道:“胡说!她是朕的儿媳,谁说朕夺她?!”愤愤地甩袖而去。
十四
夜晚,李隆基在御书房里呆呆地坐着,而脑海里却是与武惠妃在一起的情景,忽然高力士进来道:“陛下,李光弼求见!”李隆基愣了一下,缓缓地道:“进来吧。”李光弼进来后跪倒道:“参见父皇!”李隆基道:“夜深来此,有事吗?”李光弼道:“父皇!长安的枸杞酒跟鸣沙烧酒坊的味道不同,但招牌却一样。儿臣感到是有人冒牌,想到鸣沙查个清楚?不然,必然有更多人冒牌。”
李隆基点着头道:“是啊!看来你绝对是一个始终忠于朝廷的好臣子,是对父皇忠诚的好儿子。朕问你,如果朕立你为太子,你会怎么想?”李光弼大惊道:“万万不可!儿臣虽是您之子,但毕竟搬不到正规场合来说。您是一代英明的皇帝,通过‘开元之治’,使大唐走向了辉煌,出现了有史以来任何一个朝代都远远不及的繁荣兴盛局面,犯不着毁了一世的美誉。”
李隆基叹着气道:“多少王爷为了争储,不惜兄弟相惨,以至送了性命,而你却处处为朕考虑,真是孝心可嘉啊!要是当年你出生在宫里,该多好啊!”李光弼道:“儿臣不在乎地位,只希望天下太平、丝路畅通,让更多人过上好日子。”李隆基道:“既然你这么想,就不勉强了。不久前,有人说长安的官员家家有枸杞酒,明天你代朕去查!”
十五
寿王府的杨玉环看着寿王道:“你呀,今天惹父皇不高兴,太子能是你的吗?”寿王还是愤愤地道:“我不稀罕什么太子!”杨玉环生气地道:“可你知道母亲是怎么死的?不就是想让你当太子吗?虽然她做得过分,但都是为了你。她若泉下有灵,对你多么失望?”寿王道:“如此说来,你喜欢的是皇帝?”杨玉环不由怒道:“胡说什么?既然嫁了你,就希望你不但是做大事的,也能保护我。”
寿王道:“可父皇立我为太子,是想让我感激他,从而顺理成章地夺走你。与其如此,我偏不欠他的情!”杨玉环道:“你呀,那像个做大事的料?你以为你不做太子,就是最幸福的?错了!假如你成了太子,父皇就是有心夺我,也要考虑众臣的议论。”寿王道:“我不管!只要他没邪心,我就认他为父皇。要不然,我和他拼命!”杨玉环鄙夷地道:“瞧你那点出息!”
十六
在大明宫里,李隆基看着众臣道:“太子之位该有人选了,要不诸王争夺,必然会酿成惨剧。众卿看,立谁为储合适?”李林甫道:“臣建议立寿王李瑁。”李隆基愤愤地道:“哼!李瑁根本不是做大事的料,怎能日后为君?”李林甫心想:“惠妃已死,犯不着固执。”便见风使舵道:“想必陛下已有合适人选?”
李隆基道:“李亨如何?”李林甫犹豫着心想:“我若反对,陛下必有成见。”便忙道:“陛下阅人无数,想必不会错,臣同意!”众臣忙道:“臣同意!”李隆基道:“既然同意,就立李亨为太子。另外,新近边境又有摩擦,唐蕃战争又是迟早的事。朕拟加封李林甫为第十二任安西大都护,诸卿以为如何?”众臣犹豫着,李林甫却忙道:“臣同意!”众臣忙道:“臣也同意。”
十七
初春,李白正在朋友家里坐着喝酒,忽然十岁的儿子伯禽进来道:“爹,妈妈忽然病倒了。”李白立刻起身对众友道:“不好意思,失陪了!”在御书房,李隆基呆呆地坐着,满脑子不是武惠妃的影子,就是杨玉环的身影,忽然高力士进来道:“陛下,奴才刚才去了寿王府,寿王妃满脸悲痛之色,说什么也不来见您。”李隆基一听,叹了口气。
在李白家里,李白照顾着病床上的许紫烟道:“你怎么一病倒,就起不来了?”许紫烟道:“也许,我将不久于人世。”李白道:“孩子这么小,你忍心撇下他们吗?”许紫烟道:“可我这病,连郎中也看不出来!”李白道:“我找个最好的郎中。”许文思点着头道:“你能这样,紫烟多高兴啊!其实,她是因为你一事无成,为你鸣不平啊!”
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