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中国历代兵法精粹
2792000000064

第64章 三十六计(9)

“釜底抽薪”是预防事件爆发或爆发后寻求彻底整顿的一种手段,是一种治本的办法。在斗争中,釜底抽薪又是一种“兜底战术”,主要是从对方的幕后去下功夫,侧面暗算,扯其后腿,拆其后台,使它不知不觉间变成了一个泄气的皮球。

【原文】

不敌其力(1),而消其势(2),兑下乾上之象(3)。

【注释】

(1)敌:对抗,攻击。力:强力、锋芒。

(2)消:削弱、削减。势:气势。

(3)兑下乾上之象:兑下乾上为《周易》六十四卦中的履卦。兑不泽,为阴柔之象,乾为天、为阳刚之象。整个卦象为阴胜阳、柔克刚。其卦辞为“履虎尾,不咥人,亨。”履,小心蹑足前进。咥,咬。亨,通达顺利。其寓意是:虎为凶猛阳刚之兽,但只要以阴柔克之,小心谨慎行事、即使踩着了虎的尾巴,它也不会咬人。若占得此卦,预示事情将经历险阻而后通达,终于顺利。此处借用此卦,意在说明,遇到强敌,不要去与之硬碰,而要用阴柔的方法消灭刚猛之气,然后设法制服他。

【译文】

不要迎着敌人的猛劲去与之硬拼,而要设法削弱敌方的气势,采取以柔克刚的策略制服他。

【故事论述】

公元前501年孔子在东奔西走的游说谋职中终于被封了官,他当时是司寇,但他可以行使宰相的职权,那是孔子仕途最得意的时期。那时的鲁国名义上是鲁定公(前509-前495)当政,可实际上是由鲁桓公的后代大夫季桓掌权。孔夫子曾当过委吏(管会计)和乘田(管牛羊)等下级小吏,而今腾达为主管刑法的司寇,用现代的话说就是司法部长。到了公元前496年,他所肩负的责任已是形同宰相。他为政不到三个月,鲁国的面貌便大为改观:男人买卖牛羊和猪崽不再漫天要价,就地还钱;大街小巷,男女有别,各走各的路,互不相扰;路上有人丢了东西,捡到的人也不会据为己有;外邦人来到鲁国,也不再找官府求助,因为即使外邦人也会受到公正的对待。

孔子治理鲁国短期即大见成效的消息传到齐国,齐国公卿大为震惊。他们便对齐景公(前547-前490)说:孔子执政,鲁国必会称霸。鲁国一旦成为霸主,必定并吞紧邻的齐国,为抚慰鲁国,我们何不将一部分领土割让给鲁国呢?可是齐国大夫黎钅且说道:“请先试一试阻止它强大的办法;不能阻止它称霸,再送给他们土地,这难道还算迟吗?”

众所周知,孔子坚守西周初期所制定的礼。他对祭礼予以特别的重视,按等级、性别和年龄所制定的各式礼节也是奉之不渝。对孔子来说,不仅仅是外表礼仪重要,而且还要有相应的内在的道德修养。孔子希望鲁定公和季桓大夫要言行如一、信奉道义、疏远拍马屁的小人、摒弃奢侈浪费的生活方式和过度的感官享受。在他看来,这都是和周礼相违背的。齐国的人对鲁定公和大夫季桓还是有所了解的,知道他们对于感官享受决不会反感。齐国的当权者便实施“美人计”,从齐国挑选了美女八十人,都穿上华丽的服装,教她们伴乐起舞。又备好装饰豪华的马车三十驾,一起送给鲁君。

齐国先安置女子乐队、漂亮马车在鲁城南面的高门外进行表演,季桓穿着便装再三前往观看,连国家事务也懒得去管理了。子路见此情景便说:“老师,我们可以离开这里了吧!”孔子说:“鲁国现在还要在郊外祭祀,如果能按礼法分给大夫烤肉,那我还可以留下来不走。”桓子终于接受了齐国送来的女子乐队,鲁君一连三天不理国事;在郊外举行祭祀,又不赠给大夫烤肉和礼器。孔子于是失望地离开了鲁国,在屯这个地方过夜。鲁国大夫师己赶来送行说:“先生是没有过错的。”孔子说:“我唱个歌可以吗?”歌词大意是:“美人的一张嘴啊,可以把亲信和大臣赶走;亲近那妖艳的美人,可以使国破身亡。悠闲啊悠闲,我只有这样度过岁月!”当时的士大夫把懂音乐作为一种身份的象征,而且这在当时也是他们必修的课程,所以孔子不仅是一个教育家,而且还是个音乐家。因为当时只有殷之后裔掌握着大量的知识。孔子是商汤的后人。

师己返回后,桓子问他说:“孔子说了些什么?”师己如实相告。桓子深深叹口气说:“先生是怪罪我接受了一群婢女的缘故呀!”

事实上,从此以后,孔子再也没有获取实现其政治抱负的机会。曾有人说:“连我们的圣人孔子也在这个‘釜底抽薪’计下栽了一跤,要流亡国外尝尝行乞生活,可见仁义道德之化身,经不起六壬一扭。也由此证明,诡计使用对象,最见效的还是那些道学先生。”

这里还要提到一点齐国是姜太公的封地,而鲁是周公旦的封地。姜太公是以用计而得用于周王的。而周公旦一生也没到过鲁地,他一直在保护着周王室而呆在朝廷。鲁地一直是由一群懦弱的儒士统治着。所以齐国人施此计就不足为怪了。

因而在这个世界上只做一个道德家还是远远不够的,看穿阴谋诡计,并加以粉碎,至少同样重要。齐国君臣要是以直接的方式阻挠孔子,恐怕难以得逞。孔子的力量就在于和季桓子与鲁定公有着良好的关系。可这种良好的关系被齐国赠送的八十个美女和一百二十匹高头大马所破坏。孔子极度失望,不得不离开鲁国,鲁国君臣从而失去了使鲁国崛起称霸的脊梁。齐国成功地施用了“釜底抽薪”之计,使孔子离开了鲁国,也就等于除掉了齐国的一块心病。

如果孔子除了精通西周之礼和崇高的道德学说之外,还对计谋有所了解,比如像其对于黎钅且那样会实施“釜底抽薪”之计的话,难道他还会挂冠而去吗?

所以凡事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技术改进上要做到一劳永逸,在军事上更要做到这一点,所以只要出现战争,人们第一个就会想到要把对方的补给给破坏掉。曹操就曾火烧乌巢粮草,而使袁绍大败。

官渡,在今天河南中牟县北。公元200年曾是丞相曹操(155-220)和地方割据势力袁绍(死于202)两军交战的战场,后者占有今天山东、河北和山西等北方广大的地区。袁绍拥兵十万,而曹操只有两万人,且粮草很少。袁绍军轻敌,警惕性不高,曹操利用这一点,点起五千人马,皆打着袁军旗号,军士皆束草负薪,人衔枚,马勒口,夜袭袁军粮草辎重之地乌巢。曹军一把大火烧了乌巢粮草。把守乌巢的将官被擒,操命割去其耳鼻手指,缚于马上,放回绍营以辱之。袁绍大军闻讯,惊恐万状,四散逃窜。曹操军队奋勇杀敌,袁绍十万大军四处溃逃,所剩无几。经此一败,袁绍卧床不起,很快便一命归西。曹操起初力量处于劣势,可他施用了“釜底抽薪”之计,取得了胜利。粮草被烧,袁军全然丧失了战斗力,数量上的优势尽失。曹操利用本计所取得的胜利为其后来平定北方打下了基础。

【计名典故】

“釜底抽薪”计的策略思想渊源,可追溯到战国时代成书的《尉缭子》。该书《战威第四》说:“民之所以战者,气也。气实则斗,气虚则走,”“讲武料敌,使敌之气失而师散,虽形全而不为之用,此道胜也”。这些话的意思是:部队所赖以作战的是勇气,士兵勇气旺盛就敢于战斗,勇气丧失就会溃逃。讲究武备,判明敌情,设法促使敌人丧失勇气而军心涣散,使敌军虽然结构形式完整却不能作战,这就是靠的政治谋略取胜。《尉缭子》在这里提出了一个采用某种谋略,以削减、削弱敌方的气势和斗志,然后战而胜之的策略思想。后世提出的“釜底抽薪”计,应当说,正是在这种策略思想基础上发展和形成的。继《尉缭子》之后,相继提出或提到类似思想的,有西汉《淮南鸿烈》:“故以汤止沸,沸乃不止;诚知其本,则去火而已矣。”东汉董卓《上何进书》:“臣闻扬汤止沸,莫若去薪。”北齐史学家魏收《为侯景叛移梁朝文》:“若抽薪止沸,剪草除根。”至明代以后,便在更多的书面语言中出现了“釜底抽薪”这一更为概括、简明的语言。如明代嘉靖年间戚元佐《议处宗藩疏》:“谚云: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清代吴敬梓著《儒林外史》第五回:“如今有个道理,是釜底抽薪之法:只消差个人去,把告状的安抚住了,众人递个拦词,便歇。”可见,明清以后,“釜底抽薪”已成为广泛使用的民间语言,其策略思想已在许多场合下被使用。

第二十计混水摸鱼

【本篇主旨】

在浑浊的水中,鱼儿辨不清方向,在复杂的战争中,弱小的一方经常会动摇不定,这里就会有可乘之机。由于乱生于内,而形于外。因此,设谋乱敌,最有效的办法就莫过于去钻进敌人营垒之内,乘机搅浑水,以便从中摸鱼。但更多的时候,这个可乘之机不能只靠等待,而应主动去创造。一方主动去把水搅浑,一旦情况开始复杂起来,就可以借机行事了。

【原文】

乘其阴乱(1),利其弱而无主。随,以向晦入宴息(2)。

【注释】

(1)乘其阴乱:阴,内部。全句意为乘敌人内部发生混乱。

(2)随,以向晦入宴息:语出《易·随》卦。随,卦名。本卦为震下兑上。上卦为兑为泽;下卦为震为雷。言雷入泽中,大地寒凝,万物蛰伏,故此卦名“随”。随,顺从之意。《随卦》的《彖》辞说“泽中有雷,随。君子以向晦入宴息。”意思是说,人要顺应天时去作息,向晚就当入室休息。本计运用这一卦理,是说打仗时要善于抓住敌方的可乘之隙,随机行事,乱中取利。

【译文】

乘看敌方内部发生混乱,利用他力量虚弱又没有主见,使他顺随于我,就像《周易》随卦彖辞说的“人到夜晚,必须入室休息”一样。

【故事论述】

自公元150年,东汉朝廷日益衰微,对边远地区已无力管辖,代之而起的骄兵悍将唱起了主角。他们一个个觊觎中央政权,180年后便相互混战起来。每个军阀都想挟天子以令诸侯。184年黄巾起义,割据群雄将黄巾军剿灭,其中曹操战功卓著。后来孙权和刘备也相继崛起,成了曹操两个最强大的对手。这三人中,起初刘备最弱。开始时就战败,差一点丢了性命。他痛切感到,他最急需的乃是一个有能力的军师。通过各种渠道,就听说了诸葛亮的大名,此人号称“卧龙”,字孔明,有经天纬地之才。于是使束装就道,请他出山。

据史书记载刘备跑去了三次才见到了诸葛亮。两位人杰相见自是相见恨晚。诸葛亮见刘备是如此的有诚意就对其纵论天下大势,这一段对话历史上称为“隆中对”,它为刘备集团的兴起奠定了基础。这是一个战略性的对话。诸葛亮在“隆中对”是这样分析天下大势的:

“今曹操在北方拥兵百万,‘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河,利尽南海,东连吴会(会稽),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非其主不能守。是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属于今天的云南和四川省)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今刘璋暗弱,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若将军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彝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诚如是,则大业可成。先取荆州为家,后即取四川建基业,然后可图中原也。”

听完诸葛亮这番话,刘备高兴自己终于找到了一个杰出的人才,一个卓越的政治顾问,一位伟大的国务活动家。在诸葛亮的筹划下,刘备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一步步登上了皇帝的宝座。

第一步是夺取荆州,这是五百年前成书的《三十六计(秘本兵法)》为第二十计“混水摸鱼”所列举的唯一例证。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例证,在叙述刘备如何施用第二十计之前,看来还需要追忆一下当时的背景。

在遇到诸葛亮前,刘备和曹操对阵,吃了大败仗,只得投奔坐镇荆州九郡的同宗远房兄弟刘表。刘备到荆州,刘表待之甚厚。为表其感恩之惰,刘备自告奋勇,要去剿灭横行于江夏(今湖北)之间的一股土匪。刘表大喜,就点三万兵士与刘备前去。刘备果然肃清了贼寇,使边境重新恢复了安宁和秩序,得胜回到荆州。蔡瑁是经常给刘表出主意的人,眼见得自己受到刘备排挤,便说动嫁给刘表的姐姐,离间刘表和刘备的关系。说刘备在荆州日益受到爱戴,久必为患,蔡氏对夫君刘表悄悄进言。这个多疑的刘表于是将刘备调出政治中心荆州,令其前往新野(今河南)。207年刘备到新野又是一番大干,政治一新,军民也很爱戴。

忽一日刘表请刘备赴荆州相会。两人在后堂宴饮密谈,说到继承人时刘表面有戚色。长子刘琦,为前妻所生,本应立他,可他为人虽贤,却柔懦不足成事。后妻蔡氏所生少子琮,颇备才华,因之委决不下。刘备立即表示应立长子,没想到蔡氏在屏风后面窃听他们的谈话。闻刘备如此说话,心甚恨之。刘备也自知语失。在接下来的谈话中,刘备不小心表露出他在政治上的野心,刘表对之不得不加以警惕。刘表之妻蔡氏和其弟商议对策。蔡瑁策划了两个杀害刘备的方案。可在最后时刻总是有人向刘备报信,使他两次都逃脱了暗杀。后遇隐士庞统先生,继而又遇到诸葛亮,像是命运的安排。刘备不仅遭到刘表的猜忌,后来他也遭到曹操的猜忌,也曾遭到曹的谋害,但都让他给逃脱了。

在此期间,孙权已成了吴国的国君,并向刘表的辖地攻击,占领了江夏。然他以为,孤城不可守,遂弃江夏。料想刘表必来报仇,以逸待劳,必败刘表,而后乘势攻之,将其彻底打垮,可得整个荆襄地区。就是在这种情势下,刘表差人请已回新野的刘备赴荆州议事。诸葛亮劝其从之。在荆州,刘备和他新得的军师诸葛亮受到刘表的款待。刘表问计于刘备,如何对付孙权。可刘备认为当前之大敌乃曹操。此后,刘备在诸葛亮的协助下,施用计谋,多次小胜曹操。

刘表病重而亡,病中所立遗嘱,令刘备辅佐长子刘琦为荆州之主。可刘表的老婆却改了遗嘱,证刘表十四岁的儿子刘琮为荆州之主,这样蔡氏家族便掌握了荆州大权,这也给刘备夺取荆州以借口。长子刘琦驻扎江夏,刘备在新野,刘表之死竟不讣告他们。此时曹操率大军,立马横刀于家门口。为保性命和爵位,荆州新的当权者决计不战而降曹操。蔡瑁和张允被曹操封为水军头领,从此效劳曹操,之所以当时不杀这二人是因为曹操是汉人,急需懂得水战的将领。但他们最后还是被周瑜用反间计而让曹操杀了,即使周瑜不用反间计他们两个也会被曹操杀掉的,只是早晚的问题。曹操后来还是杀了刘表的第二个儿子和其母蔡氏。

之后,曹操要与荆州相邻的吴国之主孙权“会猎”,共击刘备。孙权的众多谋士意欲归顺曹操。曹操檄文送来之前,刘备已向孙权表示结盟之意。诸葛亮往见孙权,施用激将法说动孙权和其军事首领周瑜,与刘备结盟,共同对付曹操。继而于208年发生了赤壁大战,曹操大败。赤壁之战后,周瑜率领军队又和曹操为着仍被曹操占据的具有战略价值的荆州地区进行了大大小小无数次战斗,其实力已消耗殆尽。刘备这时是“坐山观虎斗”,不费吹灰之力而据有荆襄地区。刘备取得荆州可以说有点趁火打劫的意思,他是在这场混战中坐收了渔翁之利。诸葛亮在“隆中对”所说的第一步战略取得了成功。

刘备后来又乘益州的刘璋集团内部的分裂,于公元214年夺取了益州的全部地区,建立了根据地,同魏、吴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