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矣。救者至,又重败之。故兵之大数(2),五十里不相救也。况近数百里,此程兵之极也(3)。故兵曰:积弗如(4),勿与持久。众弗如,勿与接和(5)。[弗如,勿与。弗如,勿]与长。习弗如(6),毋当其所长。五度既明(7),兵乃横行。故兵……趋敌数(8)。一曰取粮。二曰取水。三曰取津。四曰取途。五曰取险。六曰取易。七曰[取。八曰取。九]曰取其所读贵(9)。凡九夺,所以趋敌也。
四百二字
【注释】
(1)五度九夺:篇题为后人所加。主要论述战争中应该比较敌我力量扬长避短,还论述了作战中必须和敌人争夺什么。
(2)大数:原则,要略。
(3)程:衡量。极:限度。
(4)积:委积,指粮草等战备物资。
(5)接和:两军对垒进行阵地战。
(6)习:训练。
(7)五度:指积、众、习等五种比较。
(8)趋敌数:攻击敌人的要领。
(9)读贵:敌人的要害。
【译文】
……救兵到来,又被打败。所以用兵的普遍原则是如果相距五十里就不能救援。况且……数百里,五十里是衡量能否救援的一个限度。所以兵法上讲:战备不如对方就不要和它打持久战。人数不如对方,就不要和它进行阵地战。训练不如对方,就不要和敌人拼它的长项。以上五种敌我对比明白之后,判明形势采取相应的对策,我方军队就不会受制于敌人。所以……攻击敌人的要领。一是夺得粮草。二是夺得水源。三是占据渡口。四是控制交通要道。五是占领有利地形。六是夺占开阔地势。七是……九是拿下敌人要害。以上所述九种要领,都是攻击敌人所用的。
【故事论述】
公元226年,诸葛亮任蜀国丞相,事无大小,亲自从公决断;因而,国泰民安,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一天,益州飞报蛮王孟获兴兵十二万,犯境侵掠。军情紧急,诸葛亮奏请后主刘禅,率兵前去擒剿蛮匪。
诸葛亮率军深入蛮地,调查研究,了解情况,指挥若定。一天,他升帐传令,命大将赵云、魏延、王平、马忠、张嶷、张翼各领精兵数千人,依计设下埋伏,以待敌军。孟获全然不知蜀军。结果,两军交锋,蜀将先斩了蛮将金环三结元帅的首级,孟获大怒,拨马来战蜀兵。蜀将王平迎战,不几回合佯装败退。孟获催马紧追,忽然喊声大起,左边杀出张嶷,右边杀出张翼,两路蜀兵截断了他的退路。这时,王平等重又杀回,孟获正想夺路而逃,忽前面又一彪军拦住,为首的正是蜀将常山赵子龙。孟获大骇,急忙向山谷中奔跑,不料又遇魏延五百步兵拦截,将其活捉。一擒孟获,遂告成功。
孟获被押进蜀军大营,诸葛亮升帐问话:“吾今擒汝,汝心服否?”孟获说:“不服。你若放我回去再整军马,共决雌雄,你若再擒住我才服!”孔明放了他,众将军不悦。诸葛亮笑着说:“我擒此人如囊中取物,只要他心服口服才会平安无事。”就这样,诸葛亮一次次擒住孟获,又一次次放掉他,直到六次擒住时,孟获说:“你第七次擒住,我方倾心归服,誓不反悔!”孔明说:“再要擒住,必不轻饶!”孟获连忙称谢,抱头鼠窜。
孟获巢穴己破,于是投降乌戈国,来见君王兀突骨。孟要求兀突骨派兵为自己报仇雪恨,兀突骨说:“我起本洞之兵,为你报仇!”孟欣然拜谢。第二天,兀突骨亲点三万精兵,在桃花水列阵以待孔明。这桃花水有毒,别国人饮了尽死,惟有乌戈国人饮了倍添精神。蜀军细作打听清楚后将此情况汇报诸葛亮,不久,孟获与兀突骨联手,率三万藤甲军来战。孔明提兵直进桃花渡口,他命士兵后退五里扎下营寨,留大将魏延守寨。第二天,诸葛孔明亲自去桃花水北岸山上去查看地形。他发现一山谷如长蛇,中间一条大路,土人向导说:“这是盘蛇谷,出谷就是三江城大路,谷前是塔郎甸。”孔明十分高兴,说,这是非常好的地形。于是,他命马岱领10辆黑油柜战车、竹竿千条,守住盘蛇谷,密布战阵,不准走漏半点风声。
又命魏延、赵云、张嶷、马忠等将军各引兵依计而行。
次日,两军交战,战不数回合,魏延败退,蛮兵怕有埋伏,不敢追击。第二天,战不数合,魏延又败退,蛮兵追了一阵子,见四下无动静,便在蜀军留下的空寨中住下。一连十五天,天天如此,蛮兵虽未得胜,却占了许多蜀寨。兀突骨认为诸葛亮计穷,没有什么可怕的了,便放松了警惕。到第十六天,魏延引败将残兵来与藤甲军对敌,兀突骨挑枪来战,手指魏延大骂。魏延又走,引蛮兵转进了盘蛇谷,见有数十辆黑油柜车当路。蛮兵感到很奇怪,丢弃兵器、争相玩耍。待藤甲军全部入谷,蜀军点火烧柜,火光冲天,烈火熊熊,三万藤甲军被全部烧死在谷中。孟获赶来援救时却被在附近等候多时的张嶷、马忠两军截住。孟获大惊知又中计,夺路而逃,又被马岱擒住。押回蜀营。孔明不见,说再放他回去决一胜负,孟获感动得泪流满面说:“丞相七擒七纵,古今未有。我虽粗蛮也还知礼义,如此下去我也太不知羞耻了。”于是,他领兄弟妻子和降兵败将,匍匍跪在帐下,脱掉上衣,露出身体请罪。孔明问:“你今天还服不服?”孟获说:“我子子孙孙都感谢丞相的再生之恩,安能不服?”从此,南方平定,蜀军凯旋。
【名家论战】草庐经略·禁暴
兵之兴也,所以遏乱安民也。暴而不禁,是滋之乱,而民愈不安,殊非从来征伐本意。故王者之师,倡仁而战,扶义而征,喜其来而悲其晚。良以拔诸水火,而厝之生全。师到之处,无暴神低,无行田猎,无毁土坟,无燔墙屋,无焚林木,无掘丘坟,无取六畜、禾黍、器械,无掠妇女。见其老幼,慰归无伤。虽遇壮者,不可无敌。敌若伤之,医药归之。秋毫无犯,市肆不易。皆由主将禁戒之严,故其下奉命而不敢违也。由是仁风遐扬,士民欢呼鼓舞,有若更生,箪食壶浆迎降载道。敌虽暴令,不行于效顺之民;我即孤往,可藉力于新附之士。兵家所谓反客为主者,此其是矣。暴若弗禁,民必悉其所归,逃匿大城,与之竭力死守;或藏溪谷,踪迹无眹。吾粮食无从得,攻取又无效。然则向之不戢其众者,宁非自害欤?
积疏(1)
【本篇主旨】
本篇题目为整理者所加。内容主要讨论军事哲学方面的问题,阐述了积疏、盈虚、径行、疾徐、众寡、佚劳六对矛盾既对立又互相转化的关系,反映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原文】
……[积]胜疏,盈胜虚,径胜行(2),疾胜徐,众胜寡,佚胜劳。积故积之,疏故疏之(3),盈故盈之,虚[故虚之,径故径]之,行故行之,疾故疾之,[徐故徐之,众故众]之,寡故寡之,佚故佚之,劳故劳之。积疏相为变,盈虚[相为变,径行相为]变,疾徐相为变,众寡相[为变,佚劳相]为变。毋以积当积,毋以疏当疏,毋以盈当盈,毋以虚当虚,毋以疾当疾,毋以徐当徐,毋以众当众,毋以寡当寡,毋以佚当佚,毋以劳当劳。积疏相当,盈虚相[当,径行相当,疾徐相当,众寡]相当,佚劳相当。敌积故可疏,盈故可虚,径故可行,疾[故可徐,众故可寡,佚故可劳]。
【注释】
(1)积疏:篇题为后人所加。主要论述六对矛盾的相互关系。
(2)径:小路,指捷径。行:大道。
(3)积故积之,疏故疏之:敌人集中就任由它集中,敌人分散就任由它分散。
【译文】
……兵力集中的胜过兵力分散的,战备充盈的胜过战备不足的,捷径胜过大路,行动迅速胜过行动缓慢,人数多胜过人数少,休息充足的胜过疲倦不堪的。敌人聚集就由它聚集,敌人分散就由它分散,敌人充盈由它充盈,敌人空虚就由它空虚,敌人走捷径就由它走捷径,敌人走大路就由它走大路,敌人行动快就由它快,敌人行动慢就由它慢,敌人多就由它多,敌人少就由它少,敌人安逸就由它安逸,敌人疲惫就由它疲惫。集中和分散会相互转化,充盈和空虚会相互转化,捷径和大路会相互转化,快慢会相互转化,多少会相互转化,安逸和疲惫会相互转化。不要以集中对付集中,不要以分散对付分散,不要以充盈对付充盈,不要以空虚对付空虚,不要以安逸对付安逸,不要以疲惫对付疲惫。要以集中对付分散,要以充盈对付空虚,要以捷径对付大路,要以快制慢,要以多对少,做到以逸待劳。敌人集中可以使它变分散,敌人充盈可以使它变空虚,敌人走捷径可以使它走大路,敌人快(可以使它慢,敌人多可以使它变少,敌人安逸可以使它疲惫……)
【故事论述】
公元前61年,汉宜帝决定征讨犯境的羌族。满类将军赵充国,字翁孙,今兰州市永登县人。被汉宣帝任命为统帅,奉命讨伐犯境之敌。赵充国率一万人马来到黄河边,分三个小队依次偷渡黄河,侦察敌情。上岸后,汉军立即修筑滩头工事,为大军渡河做准备。待大军渡过黄河后,赵充国令骑兵去四望峡(今青海省乐都县南)这个险要地方了解敌情,并率军连夜占据了乐都山。羌族士兵不断挑战,汉军坚守不出,静观其变,促其离心。
为了选择有利时机破敌,汉军准备年底出击先零羌。这时,羌人已投降一万多人,敌人失败已成定局。赵充国打算撤出骑兵,留步兵屯田,等待敌人崩溃。他认为屯田御敌可以解决士兵给养的困难,也可以解决“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和“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的弊端。他上书汉宣帝说:“帝王的军队要以保全自己来获取全面胜利,所以更应重谋略而轻作战。即使百战百胜,也绝不是上策,重要的是造成不被敌人打败的条件,寻找战机打败敌人。现在敌人失去肥沃的土地和丰美的水草,寄居异乡,奔波远地,人心思动,圣明的君主如能及时撤回部队,停止用兵,留下万人屯田,这是适天时、用地利,伺机打败有可能被我们战胜的敌人。”此外,他还具体陈述了屯田御敌的12条好处。宣帝看了,回书说:“全胜之期究竟在什么时候?”赵复奏说:“先零羌的精兵只剩下不到七八千人,他们失去原来的土地,逃亡在外,受冻挨饿,不断有人回归本土。他们如说天子捕杀罪人可以得奖的命令,一定会发生内乱,自相抓捕,或告发对方。所以,敌人崩溃已指日可待了。敌人看到有一万汉兵留下来屯田,作彻底擒敌的准备,敌军瓦解投诚的日子也就不会太远了!”
朝廷虽然同意了赵充国屯田御敌的主张,但有些将领却仍然坚持出击。宣帝决定采取两手方针,一面命令破羌将军辛武贤和强弩将军许延寿及中郎将赵印带兵出征,一面采用赵充国的破敌之策。结果,破羌将军等虽收降了八千多敌人,自己也损兵折将。而赵充国不费一兵一卒就收降五千多敌人。事实证明,屯田御敌是对的。在事实面前,宣帝决定撤兵,只留赵充国屯田御敌。第二年夏,羌族五万大军投降汉军有三万多,死亡一万多,逃亡四千多。先零羌首领杨玉为部下所杀,其余的人全部归降汉军。从此,汉朝西部边界局势得以稳定。
【名家论战】草庐经略·尚整
军之常胜而无败者,以整故也。整则部阵肃齐,队伍森列,鼓之而往,无一人敢后者,是谓节制之兵,故战无不克。第其练习不可不豫,要在平日操之以阵:队与队相比,伍与伍相耦,人与人相俦,矩步之间不失尺寸。行则以此为序,居则以此为营,战则以此为阵。既无纵横不一,行止自由,或先而后,或后而先者,有诛无赦。以此而遇敌,俱依故法。号令一出,军阵立成,星罗棋布,敌人望之而气夺。然尚整之说,以正阵言也。即出奇制胜,难以拘常;分合进退,踪迹不测。要亦井井然条理自如,所谓“虽绝成阵,虽散成行”。就中切要之妙,总在分数。《孙子》曰:“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故韩信多多益善,止是分数之明。
奇正(1)
【本篇主旨】
奇正是古代军事上的常用术语,也是古代兵家研究制敌取胜的一种专门理论。正指一般与正常,奇指特殊与变化。本篇专门探讨奇正的相互关系和变化,以及如何运用奇正原则来克敌制胜,是研究中国古代军事理论的宝贵资料。
【原文】
天地之理,至则反,盈则败,是也。代兴代废,四时是也(2)。有胜有不胜,五行是也(3)。有生有死,万物是也。有能有不能,万生是也(4)。有所有余,有所不足,形势是也。故有形之徒,莫不可名。有名之徒,莫不可胜。故圣人以万物之胜胜万物(5),故其胜不屈(6)。
战者,以形相胜者也。形莫不可以胜,而莫知其所以胜之形。形胜之变,与天地相敝而不穷(7)。形胜,以楚越之竹书之而不足(8)。形者,皆以其胜胜者也。以一形之胜胜万形,不可。所以制形壹也,所以胜不可壹也(9)。故善战者,见敌之所长,则知其所短;见敌之所不足,则知其所有余。见胜如见日月。其错胜也,如以水胜火(10)。形以应形,正也;无形而制形,奇也。奇正无穷,分也。分之以奇数,制之以五行,斗之以。分定则有形矣,形定则有名[矣]。同不足以相胜也,故以异为奇。是以静为动奇,佚为劳奇,饱为饥奇,治为乱奇,众为寡奇。发而为正,其未发者奇也。其发而不报,则胜矣。有余奇者,过胜者也。故一节痛,百节不用,同体也。前败而后不用,同形也。故战势,大阵断,小阵解。后不得乘前,前不得然后。进者有道出,退者有道入。赏未行,罚未用,而民听令者,其令,民之所能行也。赏高罚下,而民不听其令者,其令,民之所不能行也。使民虽不利,进死而不旋踵,孟贲之所难也,而责之民,是使水逆流也。故战势,胜者益之,败者代之,劳者息之,饥者食之。故民见人而未见死,蹈白刃而不旋踵。故行水得其理,漂石折舟;用民得其胜,则令行如流。
四百八十七
【注释】
(1)奇正:一对相对的概念,正常情况就是正,不同于正常的就是奇。
(2)此处所缺二字疑是“日月”或“阴阳”。
(3)五行:指金、木、水、火、土。胜,相克。
(4)万生:各种人。
(5)故圣人以万物之胜胜万物:圣人用万物的特长来克制其他事物达到驾驭万物。
(6)屈:穷尽。
(7)与天地相敝而不穷:指万事万物相生相克的现象和天地共始终而无穷无尽。
(8)形胜,以楚越之竹书之而不足:这句是说事物互相克制无穷尽,写都写不完。楚越之竹,楚越地区盛产竹子,古人写字多用竹简。
(9)所以制形壹也,所以胜不可壹也:制胜的原则一样,但用来制胜的事物是不一样的。
(10)其错胜也,如以水胜火:胜券在握,取胜就像是用水灭火一样容易。错,操。错胜,指操胜算。
然:践踏。
孟贲:古代有名的勇士。
【译文】
天地之间的规律,事物发展到极致就会走向反面,事情发展到圆满时就会转向衰败,日月就是这样的。兴起废止更替,春夏秋冬四季更替就是这样的。有相克的有不相克的,五行就是这样。有生就有死,世间各种事物就是这样的。有能做到的有不能做到的,世上的众人就是这样。有有余的有不足的,战争中的攻守形势就是这样。所以凡是有形体的东西,就都能命名。凡是有名称的东西就都能够制服。所以圣明的人利用万物各自的特性互相克制,以此来驾驭万物,这样圣人就能够制服万物,他的胜利就没有穷尽。
战争是以某种事物克制另外的事物来取胜的。圣明的人所凭借的事物没有不能取胜的,但没有人知道圣人用以取胜的是什么具体的事物。事物相互克制的特点是和天地自然永远共存的。事物相互克制的特点变化无穷,再多的书简不能够记载完备。事物是因为自身特长取胜的。用一种事物来克制所有的事物是不可能的。所用来致胜的原则是一样的,但用来致胜的事物是多种多样的。所以善于指挥战争的人,看到敌人的长处,就知道它的短处;看到敌人的短处,就知道敌人的长处。预见胜利就像看日月一样清楚。取得胜利就像用水灭火一样容易。用有形对付有形是正,用无形对付有形是奇。奇正相生变化没有穷尽,但又对立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