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中国历代兵法精粹
2792000000004

第4章 孙子兵法(3)

回过头来看少年无畏的霍去病,率兵从代郡出发,一路深入2000余里,凭借兵精马壮的优势,对匈奴左贤王发起猛烈攻击。霍去病身先士卒,而这时的左贤王已是垂暮之年,怎会是他的对手?战不多时,就率亲信弃军而逃,匈奴大溃。霍去病即率众追击,一直追到狼居胥山,歼匈奴精锐,斩杀北车旨王,俘屯头王、韩王等三王及将军、相国、当户、都尉等83人,俘虏70443人,并封狼居胥。这样的战绩足以使他彪炳史册。

无论是河西之战还是漠北大捷,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强大的西汉国力,让远征军没有后顾之忧。而我们看每次的少数民族来犯也莫不是因为要获得更多生存空间和更多的物质财富。这也应了那句话“如果你的邻居没饭吃那你就不应该有安宁。”而每次战役的胜利都在于一个快字。本来汉军是不适宜沙漠草原作战的,但凭着雄厚的武器装备,迅速的作战计划,使得匈奴遭受重创。如果这时匈奴的将领熟读《孙子兵法》,就不会和汉军作正面的交锋,他们完全可以凭借对地形的熟悉,把作战时间与作战路线拉长,在汉军前锋疲惫,后援不到之时反攻,但他们没有这样做,那等待他们的只有失败了。

【名家论战】草庐经略·将谋

三军之事,以多算胜少算,以有谋胜无谋。而孔子言:“行三军”,亦曰“好谋而成”。故昔人论将之失者,不曰好谋无断,则曰议论多而成功少。斯言盖中兵家之膏肓矣!凡为将,攻不必取不苟出师,战不必胜不苟接刃。夫必胜必取而后攻战者,即《孙子》所谓“胜兵先胜而后战”,言先得胜算也。岂知庸将,不料彼我之势,不决制敌之机,不设奇谲之变,不讲地形之利,统军而进,偶尔合战,亦偶尔分胜负,而将不能自主也哉!夫胜负之数,将不先定,安能为三军之司命?如果敌势方强,未可与角一朝之胜负,必坚守而不轻为一战。及其得机决策,则策胜如神矣。故敌不能诱,亦不能激。中诏让之,而不以为嫌;众人非之,而不为之转者,盖谋先定也。

谋攻第三

【本篇主旨】

本篇着重论述用兵打仗力求全胜的战略思想和策略。对如何取得全胜又提出了一系列的主张,认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以计谋取胜,这里再次重申了用兵之法则是“诡道”,最好是能在不战的情况下就让敌人屈服。如果不能做到就要使用外交手段使对方做附庸,最糟糕的情况就是通过流血来占领对方的领土。而必须用兵的情况那还是要讲究策略的。本章就讲了一些实际的战术并且对三军统帅所应具备的知识与素质也提出了要求。当一个将帅拥有了文中所具有的能力之后那一个军队的胜利几乎是可以预测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原文】

孙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1),破国次之(2);全军为上(3),破军次之;全旅为上(4),破旅次之;全卒为上(5),破卒次之;全伍为上(6),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7),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8),其次伐交(9),其次伐兵(10),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愤輼,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故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败。

【注释】

(1)全国为上:全,全部、完整。这句意思是迫使敌国完整的降服最是上策。

(2)破国次之:破国,指攻破敌国。意为经过战争交锋攻破敌国的就要差一等。

(3)全军为上:《司马法》:“一万二千五百人为军。”此句意,能使敌军完整地降服是上策。

(4)全旅为上:旅,春秋时以五百人为旅。此句意为使敌人整个旅降服为上策。

(5)全卒为上:张预注:“百人为卒”。

(6)全伍为上:伍,古代军队中的基本编制单位,五人为伍。何延锡注:“自军之伍,皆次序上下言之,此意以策略取之妙,不惟一军,至于一伍,不可不全。”

(7)不战而屈人之兵:屈,使动法,使屈服、降服。本句意为不用经过交战而迫使敌军投降。

(8)故上兵伐谋:上兵,上乘的用兵之法。伐,攻伐。伐谋,以谋略战胜敌人。本句意为用兵的最上乘之法是在谋略上战胜敌人。杜佑注:“敌方设谋,欲举众师,伐而抑之,是其上。故太公云:善除患者理于未生,善胜敌者胜于无形也。”

(9)其次伐交:交,外交。此句意为通过外交手段分化瓦解敌国的联盟扩大巩固自己的联盟,以孤立敌人,但这是次一等的作法。

(10)其次伐兵:也可以通过交战来战胜敌人。李筌注:“临敌对阵,兵之下也。”

修橹愤輼:修造盾牌及攻城用的兵车。

距堙:构筑用以攻城的小土山。张预注:“积土与城齐,使士卒上之,或观其虚实,或毁其楼橹,欲必取也。”

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指挥攻城的将领忿予焦躁,驱使士卒像蚂蚁一样去爬攻城的云梯。蚁附,像蚂蚁一样附在上面。

必以全争于天下:一定要以全胜的谋略争得胜利。全,指以上所举的全国、全军、全旅、全卒、全伍。

故兵不顿而利可全:顿,通钝,受挫。利,利益。本句意为军队不会有大的损伤,而利益却能保全。

十则围之:在数量上有十倍于敌人的兵力,就采取包围的战术。

五则攻之:有五倍的兵力就进攻。

倍则分之:分,分开。本句意为有一倍的兵力,应设法把敌军兵力分散。

敌则能战之:敌,匹敌。敌我双方兵力相等的情况就一定要设法来战胜他们。曹操注:“已与敌人众等善于者,犹当设伏,奇以胜之。”

少则能逃之:逃,摆脱。兵力数量上少于敌人时,要设法摆脱敌人。张预注:“彼众我寡,宜逃去之,勿与战。”

不若则能避之:不若,不如。本句意为实际力量不如敌人时,要避免与敌人交战。杜佑注:“强弱不敌,势不相若,则引军避之,待利而动。”

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小敌,力量弱小的军队。坚,指坚守硬拼。大敌,力量强大的军队。擒,俘获。本句意为如果弱小的军队坚守硬拼,那就会被强大的军队所俘获。

夫将者,国之辅也:辅,辅木,用以增强车轮支力,引申为辅佐。本句意为将帅是国君的助手。

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周,周密。隙,缺失。本句意为辅佐周密国家就会强盛,辅佐有疏漏缺失,国家就会危弱。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作为国君对军队行动的危害有三种情况。

縻军:束缚军队。縻,束缚。

则诸侯之难至矣:难,这里指战乱。别的诸侯国就会乘机进犯。

乱军引胜:扰乱了自己的军队而使敌人胜利。

以虞待不虞者胜:虞,有准备。以有充分准备对付没有准备。

将能而君不御者胜:御,制约、干预。意为使将帅充分发挥他的才能而君主不干预就可获胜。张预注:“将有智勇之能,则当任以责成功,不可从中御也。故曰:阃外之事,将军截之。”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殆,危险。意为了解对方也了解自己,那打起仗来就不会有危险。杜牧注:“以我之政料敌之政,以我之将料敌之将,以我之众料敌之众,以我之食料敌之食,以我之地料敌之地。较量已定,优劣短长皆先见,然后兵起,故有百战百胜也。”

【译文】

孙子说:大凡用兵作战,以能完整的占有敌国领土为上策,而经过交战击破敌国就次一等了,能使敌人的一军之众完整的降服为上策,而通过对决使对方降服就略逊一筹了。使敌人的一旅之众完全降服为上策,而通过武力使其屈服则为次等之策,使敌人的一“卒”之众完全降服为上策,而通过交战让其屈服则为次等。使敌人的一“伍”之众完整的降服为上策,而用武力解决则为下策。也就是说在战争中百战百胜并不是最好的,只有不动一兵一卒而使对方降服才是最好的。

所以,用兵的最高境界是以谋略战胜敌人,其次是通过外交手段取胜,再次就是用武力打败敌人,最下策是攻打敌方的城邑。可以说攻打城邑是实在不得已而为之。因为修造攻城的大盾和大型战车、筹备攻城的器械,要三个月才能完成。堆筑攻城用的土山,又要用三个月才能完成。到时将帅又抑制不住焦躁和忿怒,驱使士卒如蚂蚁般爬梯攻城,可这时却是士卒伤亡三分之一,城却没有被攻下来,这就是攻城的不可取之处。

而一个善于用兵的人,却能不靠直接交战来使敌人屈服。夺人城邑而不是靠强攻,使敌国灭亡却不是靠长久的作战。而是务求以全胜的战略来赢得天下。只有这样,军队才不会受重创,而胜利又可完全取得,这就是以谋略取胜的法则。

用兵的原则是,兵力十倍于敌就包围他们,兵力五倍于敌就进攻他们,兵力两倍于敌就要设法分散他们,若兵力与敌相等就要使计谋抗击他们,兵力少于敌就要善于摆脱他们,实力比敌人弱就要避免与其交战。如果一支弱小的军队不知死活的固守硬拼,那就会成为强大敌人的俘虏。

将帅就是国君的助手,辅助的周密,国家就会强盛,而辅佐有所缺失那国家就会衰弱。

而一个国君对军队行动的危害有三种情况:一为不了解军队不宜前进而命令军队前进,不了解军队不宜后退而命令军队后退,这就是束缚了军队;二为不了解军队内部的事务,而干预军队的行政,将士们就会困惑;三是不知道军队行动的权变,而干预军队的指挥,将士们就会产生疑虑。军队既困惑又有疑虑,就会招致别的诸侯国的进犯。这就是扰乱自己而使敌人获胜。

如果想预见胜利可以依据下面五种情况:知道可以打或不可以打的,可以获胜;懂得根据双方兵力多少而正确选不同战术的,可以获胜;全军上下齐心协力的,可以获胜;自己有充分的准备而来对付没有准备之敌的,可以获胜。将帅有才能而君主不加以牵制的,可以获胜。这五条就是预见胜利的方法。

所以说了解敌人,又了解自己,即可百战百胜。如果不了解敌人但了解自己则会有胜利有失败。如果既不了解自己也不了解敌人那每次作战都会有危险。

【故事论述】

子贡姓端木赐,卫人,子贡是他的字。是孔子的弟子。这个人很会作生意。这个人也很是能言善辩,为他的这种能力孔子还总是教训他。但孔子认为他是宗庙之贵器。

当时齐国的田常想作乱,但又害怕忌惮国中的贤臣,就准备移兵伐鲁。当时的孔子是鲁国的太宰,听到这个消息后就对他的弟子们说:“鲁国是我的祖国,我将生于斯逝于斯,现在国家有难,为什么没有人去为国效命呢?”孔子弟中最为勇敢的子路请命,孔子制止了他。另外两个弟子子张、子石,希望为国效命,孔子也没有答应。子贡要求去解决国家之危难,孔子答应了。

于是子贡就出发了,首先到了齐国,对田常说:“您进攻鲁国是错误的,鲁国是一个不值得你去讨伐的国家,它的都城贫而不坚固,它的土地又窄又贫瘠,而他们的国家的君主愚昧又不懂得仁爱,大臣虚伪而无能,而这个国家的人又讨厌用兵作战,这些都是你不能伐它的原因。您不如去攻打吴国。吴之都城城墙又高又厚,土地宽广肥沃,兵坚刃利,士大夫贤而满腹的才学,国家武器精兵都在城中,又有精明之大夫守城,这才是容易讨伐的国家。田常忿然作色道:“您所说的难正是别人认为容易的,而您所认为容易的却是别人认为难的,你给我出这样的主意究竟是为什么?”子贡就回答说:“我听说担忧之事在国内者就应攻打强敌,而担忧之事在国外的就攻弱敌。今天大人您的忧虑之事是在国内。我听说您三次封赏而三次没有成功的事,这是大臣中不听的。今天您要攻占鲁国而扩大齐国的疆域,如果这次您打胜了,只会让齐君骄傲,如果真的攻占了鲁国那也只会让其他的大臣更加尊贵,而您却不会有什么功劳,而齐君就会对您日益疏远。这样您是上使国主骄傲,下使群臣放肆,而要想达到您自己的目的就很难了。如果君主骄横就会不尊重你,而臣骄就会相互争斗。假如您上与国君不亲,下又与大臣们争斗,那您在齐国立足就难了。所以说你不如去攻打吴国,攻吴不胜,那就会大量的兵士死掉,使大臣失去了兵力,这样您就是在庙堂之上没有强臣与您为敌的,而下又无人能指责你的过错,而齐君治国也只能依靠您了。”田常一听很高兴地说:“这确实是一个好主意,可是,我已把兵派到鲁国去,如果这时离开而去攻打吴国,那些大臣就会怀疑我,这将怎么办呢?”这时的子贡就说了:“您先按兵不动,让我先去吴国,让吴国来救鲁国而来和你对战,这时你不就可以和吴交火了吗?”田常就答应了子贡,这样子贡就跑到南方的吴国去见吴王去了。

从上面一段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是因为是鲁国的太宰而要为保护自己的国家而战。但他是一介儒生,他一生的主要工作就是为人治丧相礼,但他又有帝王之梦,而鲁又是他的祖国,其祖坟也都在鲁,如果齐国的田常真是要打进来的话,那不仅仅是对鲁国不利,也更因为齐国人对孔子的那一套不屑,也更因为因其名贤为齐所忌会对其本身有伤害。这时孔子已是师名满天下,而他的众多弟子也大多在各国为官。

开始时子路想去解鲁国之围,孔子没有同意,这是因为子路不善言辞,而子张、子石也要去解围,孔子也没有答应,这是因为此二人是孔武有余而智谋不足。当子贡出来要求来解鲁国之围时,孔子就答应了,因为子贡不仅善言辞,而且还善经商,这也可以说是孔子知人善任,因为一个商人是最会晓人以利弊的,而子贡的财富又可以使其不会受辱于他人。

这样子贡就去游说田常让其放弃攻鲁,从上面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子贡作为一个商人也作为一个谋臣所具有的智慧。因为一个商人绝不会让自己的努力而让别人得到好处,子贡可以说就是在这一点说动了想要作乱的田常,因为他的攻鲁可能让别人得利。其实这也是他作为一个鲁之臣民在为保全鲁国而使用的计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