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中国历代兵法精粹
2792000000003

第3章 孙子兵法(2)

这一战争中也使用了美人计,后来人们把西施的作用给夸大了,其实在《史记》中并没有特别提到西施的作用,在《吴太伯世家》中我们可以看到其实是夫差的权力欲把他给毁了。而他最不应该的是在饶恕勾践存其社稷之后还让他蒙受那样的羞辱,这也给他后来的死埋下了祸根。而后来的勾践是与民如父子兄弟,法纪严明,避实就虚最终一举灭吴。

【名家论战】虎钤经·困敌

敌有谋臣,以间疏之;敌有积聚,细人焚之;敌有种植,欺而刈之;敌有民人,强而虏之。阴赂敌之密人,使进敌美女以惑其意,献良犬骏马以荡其心,多方以误之。迨其外困而内惑,则国事懈矣。然后举兵伐之,可不劳而功立矣。善用兵者,常谋困敌。敌困则我逸矣,以逸击困,尚何敌之不克哉!

作战第二

【本章主旨】

本篇主要阐述了军队已经进入实战中所要注意的问题,在两军作战中一定要速战速决,不要打持久战,那样会消耗掉大量的兵力与财力。如果打远征消耗战如不能迅速取胜,那对于作战是十分不利的。所以一个将军一定要考虑到在作战中的方方面面,尤其是要考虑实战中的不利因素,要把凡事作最坏的打算而向最好的方向努力。一个肩负重任的将军可以说掌握着这个国家百姓的命运,而国家社稷也是托付给他了。所以他应该尽可能地保证老百姓的物质和生命的安全,而这一切只能在作战迅速取胜的基础上才能达到。孙子在这一篇主要不是设计什么战术,而是让作战者全面考虑战事的准备工作,也要考虑到战争对经济的影响,战争在没有取得胜利时其破坏力是巨大的,也只有迅速地结束战争才会对国家有利。从作战的实际运作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他在《计篇》中所说的“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之具体内容也是其第一篇《计篇》的具体说明。

【原文】

孙子曰:

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1),革车千乘(2),带甲(3)十万,千里馈粮(4)。则内外之费(5),宾客之用(6),胶漆之材(7),车甲之奉(8),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9)。

其用战也胜(10),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

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

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

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军罢马,甲胄矢弓,戟盾蔽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

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萁秆一石,当吾二十石。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车战得车十乘以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故兵贵胜,不贵久。故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

【注释】

(1)驰车千驷:驰车,古代作战用的一种大型战车,又叫攻车或轻车。千驷,我国古代战车,每辆有四匹马驾车,故曰驷,即千乘。

(2)革车:古时作战用的一种辎重车。由皮革缦其轮,所以叫革车,也叫守车。

(3)带甲:古代的戎衣多用皮革或金属物质做成,所以叫甲或甲胄。带甲即是穿着戎装。

(4)千里馈粮:千里,泛指路途远。馈粮,运送粮食。

(5)内外之费:国内外的各种费用。

(6)宾客之用:各诸侯国交往的费用。

(7)胶漆之材:胶漆,制作和修理弓箭甲盾的物资,这里泛指修造作战器具所需的各种物资。

(8)车甲之奉:战车及铠甲的保养费用。奉,费用、花费。

(9)然后十万之师举矣:举,出动,梅尧臣注:“举师十万,馈粮千里,日费如久,师久之戒也。”本句意为十万之兵师可以发动进攻了。

(10)其用战也胜:意为大规模动用兵力的情况下,作战则要求速胜。

久则钝兵挫锐:钝兵,即使兵钝;挫锐,即使锐挫。本句意为作战持久则会使军队疲惫,锐气受挫。贾林注:“战虽胜人,久则无利,兵贵全胜,钝兵挫锐,士伤马疲则屈。”

攻城则力屈:屈,竭尽,耗尽。张预注:“千里攻城,力必困屈。”意为进攻城池就会使兵力耗尽。

久暴师则国用不足:暴,通曝,露。孟氏注:“久暴师露众千里之外,则军国费用不足相供。”本句意为长期使军队在外就会造成国家供应的困难。

则诸侯乘其弊而起:弊,疲惫,薄弱。这句的意思是别的诸侯国就会趁国家疲于争战的时候前来攻打进攻。

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拙,笨拙。速,迅速。巧,灵巧。本句意谓只听说用兵宁拙而求速胜的,没见过为求用巧技而长期拖延的。杜枚注:“攻取之间,虽拙于机智,然以神速为上,盖无劳师费财钝兵之患,则为巧矣。”

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本句意谓不能完全明了用兵的好处。

役不再籍:役,兵役。再,两次。籍,户籍、名册。本句意即征集兵役不用两次。张预注:“籍,谓调兵之符籍,故汉制有尺籍伍符。言一举则胜,不可再籍兵役于国也。”

粮不三载:三载,指多次运送。意谓粮草不用多次运送。曹操注:“始载粮,后遂因食于敌,还兵入国,不复以粮迎之也。”

取用于国:武器装备从国内取用。张预注:“器用取于国者,以物轻而易致也。”

因粮于敌:因,依靠。意谓军需粮草在敌国境内就地征发。何延锡注:“兵出境钞聚掠野,至于克敌拔城,得其储积也。”

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国家因用兵而导致贫乏皆因军需物资的长途运输。

近师者贵卖:贵卖,物价上涨。本句意为离军队近的地方物价会上涨。贾林注:“师徒所聚,物皆暴贵,人贪非常之利,竭财物以卖之。初虽获利殊多,终当力疲货竭。”

丘役:丘,古代地亩面积单位,作为征收赋税徭役的计算单位。丘役,军赋。《司马法》注:“六尺为步,步百为亩,亩百为夫,夫三为屋,屋三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

中原:指国内。

罢:通疲。

戟盾蔽橹:戟,具有戈与矛两种功能的兵器。蔽橹,蔽,古代战车用以遮蔽风雨的车蔽。橹,古代作战用的一种大盾。

丘牛:丘役中征发的大牛。

故智将务食于敌:务,一定、尽力。本句意为聪明的将帅力求在敌国就地取粮。

钟:古时容量单位,一钟相当于六十四斗。

萁秆:牲畜饲料。

石:古重量单位,一石相当于一百二十斤。

故杀敌者,怒也:怒,这里指士气。意为杀敌主要靠的是一种士气。

取敌之利者,货也:杜牧注:“使士见取敌之利者,货财也。谓得敌之货财,必以赏之,使人皆有欲,各自为战。”意为夺取敌人的资财,必须以财货奖赏将士。

更其旌旗:夺取敌军的车辆并换上我军的旗帜。

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杂,搀杂、混合。乘,驾驭、使用。善,优待。本句意为把缴获的车辆与我军的车辆混而用之,对俘虏要优待而为我所用。

司命:《楚辞·九歌·大司命》:“司命,星名,主知生死。”这里意为命运的主宰者。

【译文】

孙子说:说到用兵作战之法,一定是要动用战车千辆,辎重车千辆,兵士十万之众,要有运送粮草于千里之外的准备。而国内国外的费用,各诸侯国交往的花销,补充修理器械的胶漆之材,供给车辆铠甲的保养等,每天都可以有巨大的财力支持。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十万大军才可出动。

说到用兵作战则贵在速胜,如果作战旷日持久则会使兵士疲惫,而士气也会受挫。这样攻城已是力不从心,会慢慢耗尽兵力,也就没有了胜算的把握。而一个国家如果长期有军队在外作战就会造成国家的财政困难。

而一个国家的兵士过于疲惫士气不振,无论兵力还是财货都消耗殆尽,那另外的诸侯国就会乘其国势衰微之际而侵犯它,这时即使有多谋之士,也回天乏力了。

所以,在用兵上,只听说有用兵宁拙而求速胜的情况,却没见过为讲求技巧而久拖不决的。用兵旷日持久而对国家有利的情况却从来没听说过。所以如果不知用兵之危害的人,就没办法来知道如何用兵会得到最大的利益。

善于用兵的人,征兵不会征集两次,粮草也不会在国内多次调集。在战争中,他们只从本国取用武器,而粮草给养就会在敌国就地解决。这样军用的粮食就没有后顾之忧了。

国家会因为要供应远征军的需求而贫困。物资的大量远调就会使百姓穷困。而靠近军队的地方物价就会大幅上涨,这样国库就会枯竭。而老百姓又因物价上涨而大量抛售物品,可国库无银就会向老百姓征收赋税。于是人力耗尽,财力枯竭,使整个国家十室九空。而对老百姓来说战争给他们的负担会耗去其收入的十分之七;而对于国家来说,为修战车,供养战马,制备甲胄弓矢,各种长矛盾牌,就会耗去国家财政的十之六七。

所以,一个聪明的将帅总是务求在敌国境内筹集粮草。因为消耗敌国1钟粮食就等于是从本国运送了20钟粮食,消耗敌国1石草料,就等于是从本国运送了20石草料。

而要想使战士们英勇杀敌,就一定要激发起他们的斗志,要想让士卒勇于夺取敌军的物资,就一定要给予物质奖励。在车战中,凡夺取敌方战车10辆以上的,应奖赏首先夺取战车的人,并一定要换上自己军队的旗子,然后混合编入本军战车的行列。同时还要善待俘虏,保证他们的生活供给。这样做,才能既战胜敌人,又增强自己军队的战斗力。

所以用兵作战贵在速战速决,万不可旷日持久。所以说一个懂得用兵打仗的将领,就是百姓命运的掌控者,也是国家安危的主宰者。

【故事论述】

秦始皇曾挫败匈奴族而下,但楚汉战争时,匈奴乘机进入河套以南,冒顿单于当时势力正盛,刘邦建汉后曾攻伐之,被围困于白登。这之后汉朝对匈奴采取“和余”政策并积极防御,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到了武帝时国力达到了鼎盛,于是就为反击匈奴打下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公元前121年,匈奴犄兵万余攻入上谷,同年3月,汉武帝刘彻派骠骑将军霍去病率精骑万人出陇西,翻过了乌鞘岭,进击河西地区的匈奴。霍去病采用突然袭击而后连续进击的战术,长驱直入,马进匈奴修濮部落;又渡过狐奴河,转战六天,连破匈奴五小王国,降服者赦之,反抗者杀之。匈奴军猝不及防,向北退走。

霍去病知道大军长途跋涉而来,宜速战速决。于是不敢逗留,即刻率军翻过焉支山(今甘肃大黄山),向西北急驰千余里以寻匈奴主力决战。在皋兰山下与匈奴浑邪王、休屠王军队相遇,两军展开一场恶战,汉军是挟余威而来,愈战愈勇。而匈奴军却是败兵迎战,士气就已输了,更是阵脚大乱,对于与霍去病军队相遇就像是草遇上了严霜,根本就没有招架的能力。两个匈奴王自知不敌,便下令匈奴军后退,但汉军却步步紧逼使其军队在败逃中自伤惨重。逃跑的兵士在逃亡的时候践踏严重,这又给了汉军屠杀他们的机会。这一战匈奴损伤惨重,被斩首的就有8900余人,浑邪王子、相国、都尉等多人被俘,休屠王的祭天金人也被汉军缴获。霍去病自敦煌凯旋班师。回到了长安,汉武帝亲自出城迎接,加封2200户。这一年霍去病二十岁。

汉武帝此次派霍去病征匈奴的初衷本是要试探一下霍去病的军事能力,不曾想霍去病竟是如此的骁勇善战,一举击溃河西匈奴。武帝00感谢上天又赐给他一个比卫青还优秀的大将。其实霍去病能如此用兵可能也有遗传因素在里面,因为他是卫青的外甥。而卫青则是武帝的小舅子,作为外戚,这样舍身卫国也可以说是为了自家而战。而他们频频被派到边关可能也不仅仅是因为善用兵吧。

借着这次胜利的东风,同年夏天,武帝再次派霍去病统军北击匈奴,为了防止东北方向的匈奴饲机进攻,他又派李广、张骞率军出右北平,攻打匈奴以配合霍去病主力军的行动。匈奴伊稚斜单于闻知亦不甘示弱,他亲率大军侵入代郡、雁门。霍去病自宁武渡河翻贺兰山后至居延海,然后转兵南下至小月氏(今酒泉)陈兵张掖,挺进2000里至祁连山一带,迂回到河西走廊北面敌人的后方,而后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率部对匈奴发起猛攻,大破匈奴主力军。

河西之战的胜利主要在于当时的西汉国力已是十分雄厚,当时的刘氏政权经过了五代人的巩固,而文景二帝又大力发展国家的经济,到了武帝时可以说只等向外扩张了。而这时那些匈奴人还不知死活的来汉边境骚扰,他们还不知道汉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在科技、文化上有了多大的进步,首先匈奴的兵器就可以说是落后汉人的,因为他们那里是没有冶炼工艺的。他们又不懂得作战技巧,只是对草原大漠的熟悉占有一些优势。而当时的汉人的冶铁工艺已是相达发达了。这使得他们在兵器上就已输了一成。又因汉军的辎重装备又能得到源源不断的补充,最重要是小小年纪的霍去病竟知作战贵在神速,使善于在草原大漠作战的匈奴人没有一丝喘息的机会,使匈奴逃向大漠深处,其生存之地年降水量只有15英寸。这也是他们再次冒犯中原的根本原因。他们知道中原地带的物产富饶,这怎能不令其心生羡慕?而汉人又不可能长期在大漠深处留守。到了公元前120年,匈奴又从右北平,定襄(今内蒙和林格尔)进犯汉境,杀掠千余人;还用汉降将赵信之计,欲把汉军引至漠北歼之。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震怒于匈奴在漠南、河西地遭受重创竟然是贼心不改,遂决定来一次更大规模的军事行动。经过充分的准备,武帝命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备统骑兵5万、4万及随军私人马匹、几十万步兵和转运者,分别从定襄、代郡(今河北蔚县)出发,深入漠北,寻歼匈奴主力。这也见出了汉对匈奴作战的不易,因为他们没有固定的地点,其实这时只要匈奴人躲起来,打消耗战就能拖垮汉军。而这时的匈奴人的确也是这样做的,“远其辎重,以精兵待于漠北”。这时卫青率精兵出塞,寻歼单于本部,同时令李广、赵食其从东南迂回策应。到漠北后见“单于陈兵而待”。到这里我们可以想如果这时的匈奴人躲起来而不是迎敌,那将是什么一种情况呢?卫青见找到了敌人,当机立断,创造性地运用车骑协同的新战术,命令部队将战车“自环为营”,以防匈奴骑兵突袭,又令5000骑兵进击匈奴。而伊稚斜单于乃以万骑迎战。这次战斗可以说是十分的惨烈,从黎明一直战到黄昏。因为汉人本身并不善马上作战,这次的战斗中斩杀和俘虏匈奴人是1.9万人,那可知汉军的死亡也应是十分惨重的。在近日落时,突然又刮起大风,飞少走石,已是不辨敌我。而汉军当时因为后备力量雄厚,伊稚斜单于见不能一时取胜,就骑上一匹千里马,率数百壮骑杀出重围向西北方向逃走了。

而这时的“飞将军”李广和赵食其在迂回截击匈奴的行程中却迷了路,于是就折回,这就使伊稚斜单于得以逃脱。卫青挥师挺进,在赵信的守城缴获了匈奴屯集的大批粮食和军用物资。也就是在这次战役中,李广因迷路没有配合卫青围歼单于,对于卫青的催逼感到十分羞辱,于是拔剑自杀了。这可能也是一山不能存二虎吧。名丧敌人胆的飞将军没有死在匈奴的手里却死在了自己人的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