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现实一家亲
27901300000065

第65章 失落(上)

一阵热闹过后,国云夫妇心里空落落的。陈思雅没有了工作的烦恼,却也没有工资收入。呆在家里,日子过得特别快,不觉一个月过去了,陈思雅天天对着电脑看,却也想不出挣钱的门路来。

张国云想着在家门口做点什么生意,比如做小吃,开个大排档,或是开个小店,卖衣服,卖服装。想了一阵子,想来想去,算来算去,觉得,这年头,做什么生意都难。租个门面,大点的一个月小十万,小点的,一个月三五万,七八万。还有门面的位置,闹市区,租金高,客流大,偏僻的地方,租金低,人流量小。分析来,分析去,竟找不出可做的生意,赚钱的门路。

陈思雅想坐在家里做点什么,利用互联网做点事,在电脑上寻找赚钱机会,比如帮助人家打字录入,网上说汉字录入,一天一万多字,上百块酬劳,吹得天花乱坠。陈思雅注了册,填了申请表,网上却没有了下文。还好,陈思雅想,没挣到钱没关系,没把钱汇了去,却是万幸。一旦将钱汇过去,作为押金,录入文字的保证,就会打水漂的。只是,把自己的个人信息填了上去,等于无偿地出卖了自己的信息。还好,自己不是重要人物,也没有多少钱财,一介贫民,这样的信息没什么大用的。

至于炒股票,炒期货,炒原油什么的,倒是赚钱的门路,但风险特别大,陈思雅这样小心谨慎的人,不想轻易涉入,却也不断听说周边的谁谁谁炒股赚了钱,买了车,买了房子和门面等等,就连自己的亲戚中,也有人炒股赚了钱。陈思雅觉得,也许,炒股是一条生活门路,上网搜了一下,发现,中国的股民还真是不少,职业股民也不在少数,富人中,竟有百分之多少是职业股民。在信息发达的今天,炒股可是件风不打头,雨不打脸的生意,不需求人脉,不用看领导脸色,不用和同事周旋,也不用说违心的话,也不用做违心的事,坐在家里就可以开展工作。

陈思雅开始学习炒股。原来,这炒股是如此地简单,一台可以上网的电脑,一张银行卡,就可以炒上了,在手机上炒股,比电脑还方便。工具和平台都是那样便捷,不比租门面,做生意,起早贪黑,进货送货,麻烦死了。

现在的问题就是钱了,投多少钱进去。这么多年在外打工,因为每月的那点工资,加上儿子上大学的学费钱,就没有省下什么钱了。而炒股,没有钱是不行的,投少了,遇到市场好的时候,赚不了几个钱,因为本太少。对于股市,陈思雅是有心理准备的,最多投三五万块钱,多了,自己没有,赚了还好;亏了,自己可就麻烦了,到了那个地步,在家里就呆不住了,出去做门卫,给人看大门,哪怕是做清法工,也得做,别想呆在家里了。

投了三万,一天波动百分之一,就是三百块,波动百分之三点多,就是一千多块,赚是一千多,亏也是一千多。天天提心吊胆,天天想着股市,白天看,睡觉想,盼望着股市天天开着,星期六星期天也不要休市,盼望着自己买的那只股票红盘。眼看着涨了,涨了百分之二,可到了收盘,又跌了下去。陈思雅后悔,心想,要是早卖掉就好了;拿着,盼着多涨,却又掉了回去。好不容易盼到一个大红盘,以为股市从此会走好,却在此后的几天里,一直绿盘,今天跌个零点几,明天跌个一点几,突然一个大跌,百分之七八没有了,第二天又低开,实在熬不住了,赶紧割肉,在外呆几天再说,然而,割肉不久,又来红盘,可此时,陈思雅呆有外边,没有出手,错过了赚钱机会,后悔不及。

“不要再炒了,再炒,连吃饭的钱都没有了。亏了多少了,三万块钱还剩多少?”张国云沉不住气了,心里不好受,也关心起股市来。

陈思雅一点也不想和张国云讨论股市,尽量不与张国云说话,心里却是异常难受,甚至有些绝望,不明白这股市到底是怎么回事,赚钱时,慢得要死,如蜗牛上树;亏钱时,快得要命,如山洪暴发。看着账户里的钱一天天少去,两个月下来,少去了五六千块,陈思雅心都碎了。

炒股不是自己的长项,甚至不是自己这样的人干的事,对股市了解太少,根本不懂股市是咋回事,就忙忙进去了。门槛越低的生意,赚钱越难。股市的大起大落,陈思雅承受不起,他没有那个心理素质,甚至不明白股市里一些常识性的东西。想洗手不做,又疼那几千块钱。如果不是炒股,如果不是这五六千块钱这么短时间就没了,如果这五六千块钱还在手里,该有多好,可以办多少事情。

看来,除了打工,自己啥也干不了。做生意,租门面,炒股,统统不行,不是自己这样的人能做的。

不能在家闲着,这是肯定的。既然做不成生意,当不成老板,又要挣钱养家,一日三餐,只好再找工作了。能在本市找个事做,更好,如果不能在本市,在省城找个工作也好,挣点钱能糊口就好;出省,再到南方去,不到万不得已,还是不去的好,毕竟是五十岁露头的人了,这个年龄,已到打工的临界年龄,如果没有特殊才能和辉煌资历,企业一般就不会要了。陈思雅一直做行政人事,而从事这种职业的人,是最不稀缺的,哪怕你是高级人力资源师,你过了五十岁,也会被多数企业拒之门外的。

“我就要一个职位,即使百分之九十九的企业不用我,有一个企业用我,给我一个职位,这就够了,我就要一个职位。不错自己年龄偏大,年龄大的员工不受企业待见,这是普遍现象,难道就没有一家企业特殊,愿意用年纪稍大的员工?何况,五十岁的年纪,本来不算大,若在国家机关,这年纪的人还是中流砥柱呢,若是在中央,还算年轻干部呢,怎么到了私企那里,就没有愿意要的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