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美军海外征战记(全集)
2780600000002

第2章 缅因号被毁夜沉哈瓦那 麦金利借机宣战西班牙(1)

1898年2月15日夜里,停泊在古巴哈瓦那港口的美国海军战列舰“缅因”

号舰长查尔斯·西格斯比上校,正在灯下含情脉脉地给他的妻子写信。这艘军舰是上个月古巴人民起义反抗西班牙当局时派去的,任务是保护那里的美国人的生命财产。一个多月来,尽管战火四处蔓延,已把这个美丽的岛国摧残得满目疮痍,然而西格斯比上校和他的“缅因”号却并没有多少事可做。

因为古巴人也好,西班牙人也好,他们谁也不愿理睬也不想得罪这个的不速之客。

时针指向9点40分,舰上的号手吹响了熄灯号。在沉闷寂静的夜空中,这悠扬、美妙的号音似乎传得格外远。西格斯比抬头看了看舷窗外那波光粼粼的海面,把写好的信套进信封里。就在这时,突然一声巨响,把他和桌子上所有的摆设狠狠地甩到左舷边上。霎时,船舱里电灯熄灭,漆黑一团,阵阵浓烟扑面而来。

西格斯比挣扎着爬了起来,摸索着走上甲板,发现舰首已被炸毁并迅速下沉。顷刻之间,庞大的钢铁躯干便夹杂着剧烈的爆裂声沉入海底,舰上的354名官兵中有266人没等明白发生了什么事便葬身鱼腹。

这一事件是如何造成的?历来众说纷纭。直到1976年,海军上将海曼·里科弗用现代技术进行推断,判定这是由于毗邻火药库的煤舱自燃所致,才算是真正了断了一桩历史公案。

然而,当时的美国新闻界和军界中一些狂热的扩张主义分子却一口咬定这是西班牙人干的。原本十分紧张的美西关系由此越发充满火药味,一场战争如箭在弦,一触即发。

美国和西班牙两国关系为何恶化?说起来,起因皆在古巴。

众所周知,美国统治集团还在刚建国时就对古巴这个加勒比海近邻垂涎三尺。为了夺取这个在战略上、经济上均具重要意义的岛屿,美国当局曾作过各种尝试,或用购买的方法,或用海盗袭击的手段,但因种种因素限制而只得悻悻作罢。南北战争以后,美国忙于恢复自身的国力,无心也无力同西班牙发生冲突,因此,它对古巴外交的主要目的,是扩大对该岛的贸易关系和保护美国的投资。但它仍然经常密切关注古巴的局势,准备一有机会便把这块宝地据为己有。

1895年2月,古巴人民继1868~1878年的独立战争之后,再次举起了反抗西班牙殖民统治者的大旗。这次起义是由精明强干的领袖马克西莫·哥麦兹领导的。他采用游击战和破坏岛上经济的方式,率领起义军神出鬼没,四处出击,义旗所指,势同燎原,从而沉重地打击了西班牙殖民当局。

老牌列强西班牙当然不会坐视它在美洲的最后一块殖民地获得独立,决定采取高压手段来扑灭古巴起义的熊熊烈火。

在总督康伯斯已显然不能应付当前的局势时,魏勒尔将军于1896年初接替了他。

魏勒尔,绰号“屠夫”,此人心狠手辣,残暴无比。他指挥20万大军,在古巴疯狂推行“集中制度”,将所有的农村人口都驱赶到条件恶劣的集中营,稍有不从,概以叛逆论处,格杀勿论,致使成千上万的古巴老百姓,不是死于殖民者的皮鞭和刺刀之下,便是死于饥饿和疾病的交困之中,其悲惨情形非笔墨所能形容。

古巴发生的这些事情,时刻牵动着美国国内各方面的神经。

人民大众十分同情起义者,希望美国政府承认古巴的革命政府并给予道义上和财政上的援助。而扩张主义者们则希望趁此天赐良机公开同西班牙开战,以便兼并古巴,把它变为美国的殖民地。至于那些在古巴拥有巨大投资、因战争动荡而损失惨重的美国大老板们,更是竭力鼓动政府出兵干涉。他们指使一些报刊,对美国公民在古巴所遭受的损失和不幸大肆渲染,称魏勒尔为“刽子手”和“吃人的土狼”。《纽约世界报》的记者在报道古巴局势时写道:“道路上是血,田野里是血,家屋的门槛上是血,血,血,血!老的和少的,衰弱的和残废的,都被无情地屠杀……难道没有一个国家具有足够的智慧、足够的勇气和足够的力量去恢复这块满布血腥的土地上的和平吗?”类似宣传,着实令不少美国人产生了“舍我其谁”的心理。

马汉的忠实崇拜者,来自马萨诸塞州的年轻参议员洛奇,此时以其锋芒毕露的激烈言辞和强硬态度成为大国沙文主义者的代表人物。他在国会演说时说:“我们在该岛具有极大的直接金融利益,而这些利益却正遭受损害。若是将古巴解放,于美国便是个巨大的市场,可用免税手段在那里为美国资本提供一个机会。再者,我们尚有更为广泛的政治利益,也与古巴的命运紧密相关。这样一个大岛正好与墨西哥湾遥遥相对,全然控制着海湾,还控制着海湾与我国北部、东部各州的商事往来必经航道,且又横亘于通向尼加拉瓜运河的航线上。

故此,这古巴不管是径直控制在我们手中,在友好之邦手中,在其自家人民手中,抑或是因利害相关与感恩戴德依附于我们,于美国之商事、安全与和平,它均是一个大屏障。”1897年,战争的鼓动随着威廉·麦金利总统的登台而加强了。伴随着一次次由政客、金融家、商人和报界大亨们精心策划的外交战和舆论战,反对西班牙的政治狂热已席卷全美。

1898年2月,一起外交失误事件又给华盛顿和马德里之间日趋紧张的关系火上浇油。1897年底,西班牙驻美国公使德莫洛在写给一位朋友的私人信件中,对麦金利总统的新年咨文作了一番评论,说麦金利是“一个政治骗子,既要把自己的后门打开,又要和他党中好战分子保持良好关系”等等。这些观点纯属公使的个人观感,按理说并没有什么了不得。不料,这封信被古巴特务窃走,又辗转落入美国人之手。于是,《纽约日报》在2月9日将此信公开披露于报端,立刻在舆论界掀起了轩然大波。西班牙公使百口莫辩,自知闯下大祸,遂引咎辞职。西班牙政府也担心事态扩大,连忙出具文书,向美国道歉。

然而美国人不依不饶,好战分子们更是抓住这件事,使出浑身解数为美国出兵古巴擂鼓助威。

真是无巧不成书。一个星期后,又传来了上文提到的“缅因”号沉没事件。

尽管没有任何真凭实据能证明爆炸事件是西班牙人所为,但是许多美国人都把这一灾难归罪于西班牙。

一时间,美国报刊纷纷叫嚣:“记住‘缅因’号事件!”

“西班牙人见鬼去吧!”

“干涉的时候到来了。人类要求我们行动。”

“西班牙没有足够数量的金子来补偿我国所遭受的侮辱,或者偿还2月15日灾难中死者宝贵的性命。”

更有甚者,一位来自内布拉斯加的国会参议员公开宣扬战争可能带来的“红利”。他说:“对西班牙的战争可以使贸易扩大,使美国每条铁路的收入提高,使美国所有工厂的产品增加,还可以刺激工业和国内贸易的每个部门,使劳动力的需要增加,最后使美国企业的每一股份的价格都高于目前。”这番话充分暴露了美国统治集团急欲同西班牙开战的真实动机。

到了3月底,美国驻马德里大使向西班牙政府提出******的最后通牒,要求西班牙政府在10月5日以前与古巴起义军订立停战协定,并立即废止有关集中营的法令。其态度之强硬,为数十年来美国外交中的少见之举。

西班牙政府因为想避免和美国发生战争,遂全部答应了美国的要求,与此同时,它还请出欧洲各国出面调停。4月7日,英、法、德、奥、意、俄6国驻美大使共同照会美国,希望古巴问题能通过和平途径解决。

一向以“双眼时刻盯着国内的政治晴雨表”而着称的麦金利总统,此时正有恃无恐,春风得意,哪里会吃这一套?他傲慢而虚伪地答复说,他也希望和平,如果美国将来仍被迫出面干涉,那也是为了“人类的幸福”。

随后,麦金利请求国会授权他采取武装干涉古巴所必需的措施。4月19日,国会两院批准了麦金利所要求的一切权力。待一切通常的惯例走完过场之后,美西战争正式拉开了序幕。

此时此刻,被逼上梁山的西班牙人对这场战争的前景是没有多少信心可言的。25年来的内战和骚乱,已使西班牙国内四分五裂。劳工的斗争,无政府主义者的起义,民族主义学生的游行示威席卷全国。革命笼罩着古巴和菲律宾,这是西班牙剩下的仅有的两个主要前哨基地。正如时人所言:“曾经煊赫一时的西班牙帝国成了没有牙齿的老丑妇。”

在军事方面,尽管它拥有一支50万人的正规军(其中15万人驻扎在古巴,2万人在菲律宾,剩下的在国内),在人数和作战经验方面,都大大超过了美国的2.8万名常规陆军,但是谁都清楚,赢得这场战争的关键是海军而非陆军。

除非西班牙能控制海洋,否则,国内的部队根本无法向海外部署增援。1898年,西班牙海军名义上拥有与美国海军旗鼓相当的阵容,实际上却年久失修,不堪一击。号称战斗力最强的新式装甲巡洋舰“克里斯托贝尔·科隆”号,甚至连主炮塔都没有安装。其他3艘主力巡洋舰不是机械装置有毛病,便是水手缺员或训练不足。难怪奉命指挥这支舰队的西班牙海军上将塞维拉在出征前夕悲观地叹道:“此行不是全军覆灭,便是仓促败阵而归。”

相比之下,美国海军则是一副暴发户的新贵气象。在损失了“缅因”号之后,它仍然拥有4艘1万吨量级的一级战舰,1艘6300吨量级的二级战舰,2艘9000吨量级的现代铁甲巡洋舰,11艘3000至7000吨量级的巡洋舰,6艘4000至6000吨量级配备重武器的低舷铁甲舰,以及一大批辅助性的巡逻艇、炮艇和鱼雷艇。当欧洲各国海军界纷纷预言美西战争将旷日持久之时,马汉对此却嗤之以鼻。他胸有成竹地公开对记者说:不出3个月,美国必将获胜!

马汉并非吹嘘。他的观点在美国海军中拥有一大批知音。时任海军部次长的西奥多·罗斯福早就认为同西班牙的战争不可避免。一年之前,当他接受海军部次长的任命时就开始为这场未来的战争作种种准备。作为一个狂热的帝国主义分子,他是马汉学说具体生动的执行者,坚信一支强大的海军对国家前途至关重要。这位体格强壮,精力充沛,酷爱拳击、摔跤运动的海军实力派人物,从不在办公室里多待片刻,而是经常旋风似地到各海军工厂检查工作,一有机会便乘坐新出厂的军舰出海巡视,追风逐浪,大过其瘾。

罗斯福这种敢作敢为、近乎鲁莽的作风还使得他常常越过海军部长约翰·朗而自行其是。“缅因”号爆炸后不久,他就迫不及待地给在香港的亚洲分舰队司令乔治·杜威拍了一封“未经任何上司接机”的电报:“备足燃料。一旦向西班牙宣战,你负责防止西班牙舰队离开亚洲海岸,然后在菲律宾群岛发动攻势。”

开战后没过几天,他又辞去了海军部次长的职务,自告奋勇地担任了以“莽骑兵”闻名的美国第一志愿骑兵团团长,军衔仅为上校。后来,他率领莽骑兵果然在圣胡安一战中出尽风头,捞足了政治资本,并通过报纸的宣传而享誉全国。3年后,罗斯福刚满42岁,便出人意料地登上了美国总统的宝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