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管理的艺术(智慧必读丛书)
2761700000017

第17章 管理的艺术(3)

当然,也有的年轻为官者本身就是依靠上一辈人提拔起来的,他们缺乏起码的独立性,几乎成了上一辈人的传声筒。而右的年轻人是靠自己的奋斗和学识成长起来的,我们只能把希望寄托予他们身上。自然,他们也免不了受一些繁文缛礼的束缚,但他们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冲破这些约束,而去追求自己的东西。

用智慧来管理员工

作为主管,要学会利用他的智慧来管理公司,这样"内脑"和"外脑"的开发就很重要。这里,"内脑"是主管自己的智慧,而"外脑"是指下属们在主管开导下所表现出来的智慧。它包括创意能力、适应能力、工作的技巧等等方面。

创意能力是最重要的工具,创意能力同时也是投资自我事业的主要资产,现代职员希望表现自己的能力,以争取更多的责任和更大的创意机会。若能自由自在地追求这种创意投资,便能够有更多创新的成果。

如果现代职员被当做独立而负责任的创意工作人员,有冒险、犯错、自己找出解决办法的自由,他们将会有最好的表现。

现代职员独具的创意才华,对管理者而言是一大资产,因为他们擅长利用信息,并由各种不同来源分析整理各类信息,他们像变色龙一样善于适应环境,能够在日新月异的环境中应付自如。

提供他们工作空间,是管理者培养他们独立能力,鼓励他们发挥创意天性的最佳途径。只要利用一点点材料和工具,管理者便可以为他们的创意过程打造一个具体空间,帮助他们发挥最大的生产力。

管理者必须给予他们清楚的目标,让他们负起完成最后具体成果的责任。不过,订定清楚的目标,需要的是目标权责的划分。通常在初步规划时,便应把计划分成更明确的细部类别,以清楚划分责任权属。这项管理技巧十分有用,只要最后目标明确清楚,他们可以担负大大小小的责任,完成最后成果。不论是中程或是初步工作,他们也都能应付自如。

获得员工支持的方法

自古以来,得民心者得天下。如果把民心当做水,那么领导者就好像是水中的船,水能载舟也能覆舟,这是所有领导者都应该了解的道理。因此,古代的领导者常常采用人治之术来缓解与人民群众的矛盾,以争取人民大众的支持,以下三种方法都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

收买人心

治人之术以收心为上,收身为下。要想真正得到一个人的忠诚和归顺,必须从情感和良知上征服他。让人惧怕你,这只能有短时之功,而让人感激你,则会有永久的效力。有许多统治者不明白这个道理,自以为高压和淫威就能得到一切,实则无异于自戕。以秦始皇之残暴,尚有荆轲的拼死一搏;隋炀帝虽然凶狠也只有暴尸荒郊,以此看来,宋太宗纳吕端之言,收降叛逆的韬略,实足为统治者之经验。

宋太宗赵光义在位期间,夷邦党项首领李继迁时常领兵侵犯边关,此人愚顽不化,言而无信,他时而与宋和好,时而又翻脸不认账,常使宋朝西部边疆难有安稳日子。

宋朝廷为对付李继迁的侵扰,想尽了各种办法,但收效甚微。

一日,驻守边防的将领派人报知朝廷,抓获李继迁的母亲,请求发落。赵光义闻报喜出望外,欲传旨杀掉李母,以敬效尤。

吕端闻知此事,立即入朝禀奏道:"这样做不是好办法,从前楚汉之争,项羽欲用油烹刘邦的父亲,刘邦却说:如果你烹了我的父亲,希望也分我一杯肉汤喝。如此看来,那些真想有一番大作为的人,是不会顾念他的亲属的。刘邦尚且如此,何况像李继迁这样的恶徒呢!陛下今天杀了他的母亲,不敢保证明天就能捉住他本人,他必然以更疯狂的行动来报复,这样反而坚定了他的叛逆之心,徒惹麻烦。"

宋太宗闻言,恍然若有所悟,忙问道:"那依你之言应如何办才好呢?"

吕端道:"以愚臣之见,最好将他母亲安置在延州,派人好好招待她,以此为诱饵,招李继迁前来归顺,即便他仍旧野性不改,再生事端,也使他有所忌惮,因为他母亲的生死大权操纵在我们手中。"

太宗按吕端之意办理,善待李母。几年后,李母老死延州,宋朝人也以礼葬之。又过十多年,李继迁也死了,他儿子继位后深感宋朝的一番仁义之心,竞率众向宋朝纳贡称臣。

由此观之,人治之术欲得天下,必得人心。人心在平常是看不见的,关键时刻又是一支巨大的力量。

屈尊自责

人治以统治者的人格作为基础,当统治出现危机时,屈尊自责就成为他们唤起同情,争取支持的伎俩。

宋徽宗宣和七年,金兵大举南下,逼临宋境。徽宗对此束手无策,于是向大臣请教计策。宇文虚献计道:"今日宜先降诏罪己,更革弊端,俾人心先回,则备御之事,将师可以任之。"于是,徽宗委托宇文虚给草拟了一份"罪己诏",批评自己的"言路壅蔽,面谀日闻"的错误,并表示了要广开言路、兴利除弊。于是沸腾的民怨稍有平复,但实际上,大宋朝廷仍旧腐败堕落。

这类"罪己诏"在许多时候往往是行之有效的,因为以天子之身而屈尊自责,必将更加坚定百姓"皇上圣明"的信念。

特别是在一个封建愚昧气息充斥的国度里,百姓的怨怒往往是只反贪官而不反皇帝,很容易就能宽容他们犯下的罪恶。所以晋人《习凿齿》曾议论道:"承认过失而使事业兴盛,这是最聪明不过的做法。如果推诿过失,只宣扬自己的成功,不提及自己的失误,以致上下离心,人才流失,那才是最蠢的做法。"

这种看似勇于承认错误,实则为"障眼法"的伎俩,往往极具欺骗性,因而也为历代许多统治者施用。

恩威并施

中国历代帝王对人治之术最有心计的,莫过于恩威并施、刚柔相加的政策,也就是所谓的"胡萝卜加大棒"的政策。

许多帝王都懂恩威并举的道理,也多次运用于自己的统治之中。

唐太宗去世前夕,曾故意把已经负有辅佐太子重任的宰相李勣贬官中央办公。他告诉太子道:"李勣是有能力辅佐你的,但他是我手下的功臣,是前朝元老,而你跟他并没有什么恩爱相结,因此,难免会摆出桀骜不驯的样子,使你难于驾驭于他,所以我才故意贬谪他。你继位后,可即刻让他官复原职,他便会对你感恩戴德,忠实地效命于你。"

果然,太宗逝世后,太子李治继位的当日,就让李勣复任宰相,于是,李勣对新皇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从此忠心耿耿,不复二心。

无独有偶,汉代大将卫青不斩败将的故事也说明其人治之术的高明。

有一年,汉武帝派卫青出兵定襄,部将苏健、赵信两军共三千多骑兵,个个具有非凡本领。一日,他们突然与单于的部队遭遇,经过一日激战,三千多骑兵几乎全部战死,赵信也投降了单于,只有苏健只身逃回汉营。一时间议论纷传,都道苏健必死无疑。更有议郎周霸对卫青进言道:"自从大将军出兵以来,还未曾斩过部将,今天苏健损失了这么多人马,还一个人逃了回来,以卑职愚见,应将其斩首示众,昭示全军,以显示将军的威严和治军有方。"

但军中一个叫安的长史却竭力加以劝阻,他说:"万不可如此做!想苏健以数千人马抵抗数万敌军的围攻,奋力苦战一天,士卒悉数战死,不敢有二心,可见其忠焉,如今他死里逃生,拼死逃回营中,如果反而被斩,这无异于告诉众人,今后如打败仗,千万别跑回来,干脆投降敌人。所以万不可杀他。"

卫青听了这番陈述,心中深以为然,于是说道:"我卫青将真心诚意地待他,让他待留在军中,我不怕会因此失去威望。周霸劝我斩部将来显示威仪,这根本就不符合我的心愿。再者,虽然大将军有权斩杀部将,但以我之被皇上宠幸,也不该在城外擅自诛杀部将。将他送往皇上那里去,让皇上亲自发落他吧!这样形成大臣不敢专权的局面,不是更好吗?"

左右的人听了这番话,深为卫青的深明大义和忠诚所感服,更加钦佩卫青的为人和仁慈,莫不肃然以对。于是,卫青将苏健囚禁起来送到汉武帝那里,汉武帝果然不久就赦免了他的罪。

卫青不斩部将,一则说明他是一位宽厚仁慈的将军,同时也是一位懂得治军与治人之术的统帅。

制服竞争对手的方法

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遇到这样一些情况:在自己还不清楚是怎么回事时,就遭到对方的埋怨和指责;在与人交谈时,对方往往提出一些无理的要求;在与人交往中,往往会受到对方的一些攻击……面对这些情况,我们该怎么处置呢?

相信各位都有这样的经验,如果与人约会,自己迟到了,就会感到很气馁、很被动,说话办事无法按自己的原打算进行。但相反的,如果先到达约会地点,心情较好,就容易产生优越感,掌握主动权,尤其面对自觉难以应付的对手,这种倾向更为强烈。一开始就占有心理优势,所有的谈话过程几乎都会按照你的步骤进行。

在对付火气十足的竞争对手时,一定注意集中火力攻击敌方弱点。只要这个战术奏效,受攻的一方会始终不得不站在被动立场,最后因招架不住而被制服。日本一位在野党议员批评被誉为一代幕后人物、君临保守政界的政治家三木说:"身任公职,怎么可以拥有四个小老婆?"三木的答辩非常幽默独特,他说:"首先得更正一下,我金屋藏娇的对象是五个而不是四个。"全场哄堂大笑,在野党议员不知所措,更无法再问下去。三木就是选择了对方攻击破绽为单点突破口,大胆而幽默的予以回击,所以效果甚佳。但如果三木先生面对议员的质询显得不知所措,对方一定会理直气壮地全力攻击,而他也可能因此大出洋相。当然,这种回答他人的办法不能乱运用,得从效果出发,三木说的"不是金屋藏四娇,而是藏五娇"它可以使讨论焦点变得模糊不清,这样对方就无以对答。否则,不注意从效果出发,就很可能闹出一些笑话,把自己置于被动地位。

一般说来,人在评论自己身边的劲敌时,大多低估对方,以此来得到自己的心安。所以当制服他人时,只要刺向对方的心理盲点,必可使对方松弛下来,这样再做工作也就容易了。

引用名人的话

只要是名人的话,就一定具有吸引力。因此,若能恰当地运用,必可炒热一个议论的开始。某企业主管在新春员工团拜时致词,他说:"哲人亚里士多德曾说:全世界只有一件事物值得用金钱与名誉来大力褒扬它。"按着他又说:"这是什么呢?就是主动积极的精神。所谓主动积极的精神就是在别人付诸行动之前先去做某事,而不是等待别人的一再催促才去做的精神。"

拿这段话作为开场白有其重要的意义,因为最开始的句子就已引起了大家的好奇心,具有推动对方一步一步昕你继续说下去的力量。

"名心理学家……"这个"有名"的名字,如果在适当的时机由口中冒出,想必对方更要侧耳倾听了。

你有没有注意到某些人在演讲时总是以"孔子说……"或"孟子说……"开头呢?

当然,所谓的"名人"也应考虑听众接受的程度。例如对一些中小学生演讲,就不妨使用电视上的一些偶像歌星。如果是受邀于专业团体的演讲,就不妨引用一些该专业人员中的著名人物。到底要引用哪位名人;就应考虑听众的层次。随便引用就会产生"画虎不成反类犬"的效果。

掩饰自己的锋芒

在一个公司里,如果领导者的作风太过敏锐、精明,与之接触的人都会受其伤害,如此一来,部下当然不会轻易将自己的真正想法告诉领导者,并将自发性的活动压抑下来。领导者虽没有实际采取指责部下缺点的行动,但平常所表现的行为过于敏锐,部下也会自然畏缩,因为他们的内心会认为:"我何必自找麻烦,以致被上司挑毛病。"

由此可知,领导者的表现如果过于敏锐,便成为使部下充分发挥所能的障碍。领导者能稍微掩饰自己的锋芒,使部下的能力得以充分发挥,才是一位魅力十足的成功领导者。例如,被称为"装有电脑的推土机"的田中角荣,即属于这类型的人物。由于他兼备极其精密的计划能力,以及超群绝伦的实力,所以才得此称号。

不过,何以田中只被称为电脑推土机,而没有被称为电脑刮胡刀呢?因为推土机的马力虽然很大,但却不很敏锐,而田中的表现也略微迟钝,正好和推土机的性质相同。田中就任总理大臣之后,倡导日本列岛改造论,并加以实行。观其实践方式,便使人产生一种非依赖的敏锐头脑,而是依靠踏实作为成功的感觉,非常富有唐·吉诃德式的魅力。

但后来的田中角荣,不再坚持过去那种单纯和有些棱角的形象,而将内在的敏锐确实显露于外。据专家研究,田中现在所表现的敏锐作风,多半是由于他依赖财富力量所获得的强大权力引起的。其实,田中角荣本身至今仍保有相当浓厚的迟钝性格色彩。从他牵强地使用强力压迫有关单位改变洛克西德事件对他的不利裁判,结果反使自己不得不下台的情形,即可充分证实这一点。

顺其自然的领导方法

领导的管理法多种多样,有雷厉风行的,也有顺其自然的。早在古代,《庄子》中有一段阳子居与庄子的问答。有一次阳子居问庄子:"假如有一个人,同时具有果敢敏捷的行动与深入透彻的洞察力,并且勤于学道,这样就可以称为理想的领导者了吧?"庄子摇摇头,回答说:"这样的人只不过像个小官吏罢了!只有有限的才能却反被才能所累,结果使自己身心俱乏。如同虎豹因为身上美丽的斑纹才招致猎人的捕杀;猴子因为身体活泼,猎狗因为擅长猎物,所以才被人抓去,用绳子给捆起来。有了优点反而招致灾祸,这样的人能说是理想的领导者吗?"

阳子居又问:"那么,请问理想的政治家是怎样的呢?"庄子回答:"一个理想的领导者功德普及天下,但在一般人眼中一切功德都和他无关;其教化惠及万物,但人们却丝毫感觉不出他的教化。当他治理天下时不会留下任何施政的痕迹,但万物各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力。"这就是庄子主张的理想的领导者形象。

俗话说:"此时无声胜有声。"有时候,人在许多场合并不需要太多的言行表现,只要默默无言,就足以使对方慑服了。就像诸葛亮布下空城计,看上去空空荡荡,反而给敌人一种受到包围的不详预感,只得夹着尾巴溜走了。"欲擒故纵","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其意思是遇事不慌,镇定自若,挥洒自如。这是领导在管理事务中的智慧,也是一种智慧人生。

领导如何做到自然而然呢?

有三个方面。第一,领导者应尽量少施行命令或指示。第二,不要实行使下属负担过重的政策。第三,对下属的各种活动尽量避免介入或干涉。那么,这是不是说领导者对一切都不管,而无所事事呢?事实绝非如此。聪明的领导者要随时留心下属的动向。但是若因此而口出怨言或是发牢骚、自叹倒霉,那么这样的领导者并不称职。因为无论工作多么辛苦,都是自己应负的责任,所以表面上不应显出痛苦的样子,而要以悠闲自在的精神状态面对下属,使他们安心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