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一生的资本(智慧生存丛书)
2727600000041

第41章 高贵的品格是人一生的财富(9)

第三天,他想应该去买些好酒、好肉来享受一番。于是,他去了一家大商场,挑选了一大堆东西。看着他犹豫不定的样子,一个店员始终密切注视着他,像防贼似的。平时他去这家商场只是闲逛,或只买点非常便宜的东西,这一次一反常态,更让那位势利的店员对他“另眼相看”了。

当他发觉店员用怀疑的目光盯着自己时,原本愉快的购物变得让他很不舒服。他匆匆付完款就走了。回到家里,心中还有余气,而且又为如何保存或花费钱开始犯愁了。

从那以后,他再也没有心思拉琴了,更别说拉出原来那种快乐的琴声。

把奋斗目标作为精神支柱

对于一个失明者来说,尚能靠脑袋来工作,完成几百篇论文,而健全的你我能吗?

1735年,欧拉研究出了一种计算行星轨道的方法,他立即用它去计算一颗行星的轨道。整整计算了一整天,没有结果。是不是自己的方法不对,经过检查,不是!于是,欧拉忘了吃饭,忘了睡觉,不停地算啊,算啊。

又一天过去了,欧拉想要得到的东西隐隐约约出现在眼前。但一下子却怎么也抓不到。拿笔的手早已酸痛,双眼也刺痛得直流泪。可是,欧拉放不下笔,脑海里全是各种各样的数字、符号,它们使他无法停止下来。

直到第三天,欧拉才终于得出了精确的数字。眼前的数字,放射出金子一样的光芒,令欧拉感到有些眩晕。他沉浸在无比的兴奋和激动之中。但仅仅一会儿,光芒开始慢慢变得模糊起来了,最后竟完全消失。这一短暂的光芒,成了欧拉用眼看到的最后一片光明。

就这样,欧拉的右眼失明了。医生说:这是过度劳累和紧张的结果。

欧拉右眼累瞎之后,丝毫没有因为这巨大的不幸减弱他的工作热情,他依然忘我地进行他的研究工作。

在圣皮得堡的14年中,无论在失明之前还是在失明之后,欧拉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活力和创造力。通过不懈地探索钻研,欧拉在这一时期解决了费尔马数、哥尼斯堡七桥、凸多面体系性数及一些天文学上的计算问题,成为当时科学界一颗耀眼的明星。

1741年,欧拉接受普鲁士王国腓特烈大帝的邀请,从圣皮得堡来到柏林科学院担任数学研究所所长。年富力强的欧拉,经验更加丰富,考虑问题更加成熟,对人生的认识也更加深刻。一眼失明并没有把他推进失望和消沉的深渊,相反更让他感到了生命的可贵。他在柏林度过了勤勉奋发、夙兴夜寐的25年。在这25年中,他研究解决了数论、几何、三角、代数、微积分、无穷极数、微分方程等几乎包括数学所有分支的问题,创立了变分法,出版了《微分学原理》、《积分学原理》、《力学或运动学的分析》、《无穷小分析引论》等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这些著作,因为它们的开拓性、创造性,而在欧洲数坛上大放异彩。另外,欧拉还在力学、物理学、天文学以及建筑学方面,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众所周知的数学王冠上的明珠“哥德巴赫猜想”,也与欧拉有着直接的关系。它是1774年哥德巴赫在与欧拉交换信函时提出的,而且欧拉还对“猜想”进行过一番研究。有所得必有所失,做任何事情都必须付出相应的代价。欧拉的继续“过度劳累和紧张”,又需要他付出代价了。

59岁那年,欧拉的左眼开始只能依稀看到前方不远的东西。对于欧拉来说,事态的发展是很容易预料到的。他抓紧最后的时间,在大黑板上奋笔疾书,他发现公式以及种种引证计算,让学生和助手们抄录下来,然后根据他的口授内容写成论文。就在这年,欧拉再次接受圣学院的诚聘,来到俄国。

命运就是这样的让人难以预料。不久,又是在圣皮得堡,欧拉的左眼也完全失明了。

“一位年近花甲的老人将怎样在黑沉沉的世界里度过风烛残年呢?”人们不禁为欧拉感到担心。

但欧拉有真正的科学家的奋斗目标作为他的精神支柱,有事业、责任感、使命感给他提供战胜一切艰难困苦的无穷力量。他的世界不会是黑沉沉的,因为他的脑海依然清晰,数学、符号、公式、原理、图形组成一个光明的世界。他后面的岁月不会是风烛残年,因为他还要一如既往地勤奋钻研、刻苦工作,奏响生命的最强音。

他凭着良好的记忆,将一切储藏在脑海里,然后计算、思考、论证、研究,他摸索着书写,或是口述出来让他人记录,于是,一篇篇论文、一本本著作又诞生了。他的生命不止,他的奋斗不息。

欧拉是靠脑袋来工作的,漫漫长夜,正是欧拉探索研究需要的环境,虽然不免单调、不免孤寂、不免艰苦。在这漫漫长夜中欧拉克服重重困难,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精力和高昂的斗志,做着明眼人难以做到的事情,直到生命终止。

欧拉在最后的17年间,有几部著作接连出版,有近400篇论文相继发表,解决了科学史上的不少难题,其中包括曾使牛顿颇感头痛的“月离”问题。命运向欧拉屈服了。

贫困是个人奋斗的起跑线

贫困的环境是可以打破的。

翻开美国历史,大部分成功者小时候都很穷,许多发明家、科学家、企业家、政治家,都在贫困的刺激下努力向前、发展才干、成就伟业的。

在美国,有很多来自外国的移民并不精通英文,也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既没有朋友相助,也没有优裕的生活,可是他们竟然在美国获得了显赫的地位,拥有巨额的资产。这些成就,足以使家境富裕而最终默默无闻的青年自惭形秽!

美国最著名的企业家之一,查尔斯·齐瓦勃,童年时代家境非常困难.一贫如洗,他只受过很短时间的学校教育。从15岁开始,他在宾夕法尼亚的一个山村里做马夫,两年之后,他获得了另外一个工作机会,周薪2.5美元,但他仍然时时刻刻留心着新的工作机会。果然他又得到了一个机会,他应某位工程师之邀,去安德鲁·卡耐基钢铁公司的建筑工场工作,用薪由原来的2.5美元变为7美元。做了一段时间后,他升任技师,接着一步步升到总工程师的职位。25岁时,他晋升为那家房屋建筑公司的经理。五年之后,齐瓦勃开始出任卡耐基钢铁公司的总经理。到39岁时,齐瓦勃接过了全美钢铁公司的权柄。

贫困像健身房里的器械一样锻炼意志。贫困是个人奋斗的起跑线。

一个人如果好逸恶劳、贪图享受,就无法战胜困难,就绝不会有什么发展。俗话说得好:“未经苦难的生命是不完整的。”

如果一个青年人的境遇不逼迫他去工作,让他感到满足,他就不再努力奋斗。工作上的努力,一方面固然满足了生存的需要,另一方面又在发展人格、造福社会。

如果一贯依赖他人,从不为自己奋斗,就会自自浪费一生。贫困人都是由懒惰造成的。

有很多人想脱离贫困,却不肯付出努力。如果一个人安于贫困,听天由命,缺乏摆脱贫困的自信和勇气,身体中潜伏的力量就不能发挥出来,就永远不能摆脱贫困。

《简·爱》、《呼啸山庄》、《艾格尼斯·格雷》是众所周知的名著,它们的作者是勃朗特三姐妹,小时候,她们的条件远远不如弟弟布兰威尔。布兰威尔从小就表现出杰出的文学艺术天赋,他的诗歌、散文和绘画充满灵气。最初,他对绘画有浓厚的兴趣,一家人节衣缩食送他到伦敦皇家美术学院学习,在那儿,他发现很多同学比自己有才华,一下子泄了气。几星期后他回家了。在没有竞争的环境里,他渐渐恢复了对文学和艺术的兴趣,有时他想成为画家,有时又想写出长篇小说,但没有一件事情能坚持到底。父亲为他找了一份清闲的工作——当家庭教师,他有足够的闲暇时间做自己感兴趣的事,但他仍然一事无成,还染上了酗酒、抽鸦片的恶习,丢掉了工作。

在这种情况下,全家人仍然认为布兰威尔是有天赋、有潜力的,只是被暂时埋没了。姐姐们怀着对他的殷切期望,当家庭教师、到学校教书,养活他,期待他玩够以后开始搞一些流芳百世的作品。结果怎么样呢?如果不是为了研究勃朗特三姐妹的成长史,我们就再也见不到布兰威尔的画、也读不到他小时候写的那些美文了。大多数人连听都没听说过他。而勃兰特姐妹在自己身上实现了她们曾经寄予弟弟的厚望。在辛苦乏味的工作之余,在黯淡的烛光下,她们读书写作。对那个游手好闲的“天才”,她们白费了苦心,但她们渐渐发现,真正的才华在自己身上,锦绣前程属于她们自己。

人类有几种坚强的品格,和贫困势不两立,那就是自信和勇敢。有许多人身处贫困,却靠自信和勇敢的禀性战胜了贫困。

不管一个人多么贫穷,只要能不断进步,即便是缓慢地进步,生活也是健康向上、充满希望的。但是,一旦他不再进步了,不再向更高、更深、更强的方向发展,他的生活就会变得死气沉沉,平庸至极。

贫穷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贫穷的思想和听天由命的态度。

本杰明·富兰克林出身贫贱,他的父亲移民到美国后,惨淡经营着染色剂生意和皂烛生意,收入微薄得连孩子的学费也难以负担。小富兰克林只上过两年学。辍学后,他帮父亲制作肥皂和蜡烛、照管店铺、打杂跑腿。父亲也曾为他物色更有前途的职业,但是在这位工匠眼里,孩子能做的无非是木匠活、泥瓦匠活、铜匠活……当他发现小富兰克林特别喜欢读书时,就把他送到印刷所里当学徒工。富兰克林从这里起步,熟练地掌握了印刷技术,开办了自己的印刷所,办报纸、从事出版业,后来又进行科学研究,进入政界,获得了财富和地位。

如果巴尔扎克在年轻时就灰心丧气,我们就不知道谁是巴尔扎克了。他父亲说:“你知道吗,在文学领域中,一个人如果不是国王,就是乞丐。”他说:“那好,我就做国王。”父母把他留在阁楼上,让他自己支配自己的命运。他经历了整整十年的苦难岁月,战胜了贫困,取得了成功。在他真正出名之前,写了四十本毫无影响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