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学会妥协、懂得进取(学会做人学会生活系列)
2680800000026

第26章 选择妥协和迂回人生(6)

面对蛮横无理者,得理者若只用以恶制恶的方式,常常会大上其当。这时候,平息风波的较好方式,莫过于得理者勇敢地站出来,主动承担责任,以自责的方式对抗恶人恶语,以柔克刚。有一个商场营业员,遇一个中年男子来退一只电饭锅。那锅已经用得半新半旧了,他却粗声粗气地说:“我用了一个多月就坏了,这是什么鸟货?你再给我换一只!”营业员耐心解释,他却大吼大嚷,并满口脏话说什么“我来了你就得给退,光卖不退算个鸟!”营业员虽然占理,但为了不使争吵继续下去,便温和地对他说:“这种电饭锅已经用一段时间了,又没有质量问题,按规定是不能退的。可是你执意要退,那就干脆卖给我好了。”就在他掏钱的时候,那个粗暴的男顾客脸红了,他终于停止了争吵,悄然离去。显然,营业员的宽容与自责方式起了良好作用。因为它反衬出对方的无理和低劣,从而从容地制止了事态的扩大。

总而言之,为人不可太固执,是你的错理所当然要致歉和解;如果是占理,让人一步不为低,人们最终会承认我的正确,并称道你的宽宏大量。

表和里的虚虚实实

看电视连视剧《武松》时,极喜武松“醉”打蒋门神的精彩片断:手握酒杯,仰脖而干,身子东倒西歪,步履轻漂虚浮,蒋门神于漫不经心之际,鼻梁突着一拳,尚未回过神来,眼额又遭一腿;……当其终于醒悟这绝非是酒鬼的“歪打正着”之时,其身已受重创而无还手之力了。有武林中人告之:此谓“醉拳”,乃武术中一高难度拳术,委实厉害之极。闻之而思,言道:懂了!

看古典小说《红楼梦》后,特佩服薛宝钗的谋略,其待人接物极有讲究,且善于从从小事做起:元春省亲与众人共叙同乐之时,制一灯谜,令宝玉及众裙钗粉黛们去猜。黛玉、湘云一干人等一猜就中,眉宇之间甚为不屑,而宝钗对这“并无甚新奇”,“一见就猜着”的谜语,却“口中少不得称赞,只说难猜,故意寻思”。有专家们一语破“的”:此谓之“装愚守拙”,因其颇合贾府当权者“女子无才便是德”之训,实为“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之高招。读之而想,不由拍案:绝了!

“醉拳”之厉害,在于一个“装醉”,表面上看来跌跌撞撞,偏偏倒倒,踉踉跄跄,不堪一推,而其实呢,醉醺醺之中却杀机暗藏,就在你麻痹大意之时,却挨上了“醉鬼”的狠招。

真醉和装醉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情况,愚者和装愚者是截然相异的两种人。玩“醉拳”的,是“形醉而神不醉”,“醉”是“醉”在“虚”处,是迷惑对手,而“拳”却击在“实”处,招招乃致命杀手。装愚的,是“吵愚而内不愚”,“愚”是“愚”在皮毛小事,不涉宏旨,无关大局,而“精”却“精”在节骨眼上,事关一生命运。蒋门神遭武二郎一顿狠揍而退出霸占的快活林,最终死于二郎刀下,喋血鸳鸯楼,自是恶贯满盈,令人痛快之至;而林黛玉焚稿断痴情,薛宝钗出阁成大礼,却令人有一种说不出的味道。

装醉打拳乃格斗上乘技法,装疯卖傻是人情操纵的一流功夫。那些能够使他人“买”下自己傻气的人,正是人生中“最伟大的推销员”。他们的成功自古至今皆无例外。

公元239年,魏少帝曹芳受普曹爽专权,架空了司马镇的兵权。司马懿虽然甚为不满,但一时又无能为力。为了免遭曹爽的再度加害,同时也为了隐蔽自己,以待时机,司马懿告病居家,不问朝政。一日,曹爽派心腹李胜去探视司马懿,以查虚实。司马懿也知道曹爽的用意,因此,当李胜来到时,只见司马懿躺在床上,两个传文正在喂他喝粥,米粥洒满了前胸。李胜与他说话时,司马懿故意作出气喘吁吁的样子,话也听不明,说也说不清。李胜回去后,详细报告给曹爽,并说:“司马懿不过是尚有余气的尸体而已,形神已离,大人不必再对他有何顾虑了。”曹爽最感棘手的就是司马懿,听到他不会久留于人世,心中无比高兴和放心,在朝中更加肆无忌惮了。司马懿则加紧秘密组织力量。成功地打了一次“醉拳”。249年正月,魏少帝曹芳拜谒高平陵,曹爽兄弟及其亲信皆随同前往,司马懿乘机发动兵变,废免了曹爽兄弟,不久将其全部处死。

在政治风云中,有时当危险要落到自己头上时,通过装傻弄呆,还可以达到逃避危难、保全自身的目的。我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大师孙膑,遭到庞涓暗算后,身陷绝境。然而孙膑不向恶势力妥协,他决定佯狂诈疯,以消庞涓的警惕之心,然后再图逃脱之计。一天庞涓派人送晚餐给孙膑吃,只见孙膑正准备拿筷子时,忽然昏厥,一会儿又呕吐起来,接着发怒,张大眼睛乱叫不止。庞涓接到报告后亲自来查看,只见孙膑痰诞满面,伏在地上大笑不止。过了一会儿,又嚎啕大哭,庞涓非常狡猾,为了考察孙膑狂疯的真假,命令左右将他拖到猪圈中,孙膑披发覆面,就势倒卧猪粪污水里。此后庞涓虽然半信半疑,但对孙膑的看管比以前大大地松懈了。孙膑也终日狂言诞语,一会儿哭一会儿笑,白天混迹于市井,晚上仍然回到猪圈之中。过了一些天,庞涓终于买下了孙膑推销的“傻气”而自变愚蠢,相信孙膑真的疯了。这才使孙膑不久得以逃出魏国。

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为了保住江山,对朝廷和地方的官僚好贪舞弊、严重损害皇朝利益的行为,无情打击,重刑惩治。其用刑的野蛮残酷程度超过了历史上任何帝王。为了免遭杀戮,有的官僚不得已装疯卖傻,以逃避惩治,御史袁凯惹怒了朱元璋,怕被杀头,便假装疯癫。朱元璋说疯了是不怕痛的,叫人拿木钻刺他的皮肤,袁凯咬牙不吭。回家后,自己用铁链子锁了脖子,蓬头垢面,满嘴疯话。朱元璋还是不相信,派人去探察。袁凯瞪着眼对来人唱“月儿高”的曲子,爬在篱笆边吃狗屎。朱元璋听了使者的回报,才不追究。实际上朱元璋又受了骗。原来袁凯知道皇帝不相信自己疯了,会派人来侦查,便预先叫人用炒面拌糖稀,捏作狗屎状,散在篱笆下。当来人一到,他便大口大口地吃,这才救了一条老命。可见“推销傻气”多么辛苦和不易,不到危及生存,还是别轻易去干这种活。

学会“大智若愚”

苏联卫国战争初期,德军长驱直入。在此生死存亡之际,曾在国内战争时期驰骋疆场的老将们,如铁木辛哥、伏罗希洛夫。布琼尼等,首先挑起前敌指挥的重担。但面对新的形势,他们渐感力不从心。时势造英雄,一批青年军事家,如朱可夫、华西列夫斯基、什捷缅科等,相继脱颖而出。这中间,老将们思想上不是没有波动的。1964年2月,苏联元帅铁木辛哥受命去波罗的海,协调一、二方面军的行动,什捷缅科作为他的参谋长同行。什捷缅科早知道这位元帅对总参部的人抱怀疑态度,思想上有个疙瘩,心想:“命令终归是命令,只能服从了”。等上了火车,吃晚饭时,一场不愉快的谈话开始了,铁木辛哥先发出一通连珠炮:“为什么派你跟我一起去?是想来教育我们这些老头子,监督我们的吧?白费劲!你们还在桌子底下跑的时候,我们已经率领着成师的部队在打仗,为了给你们建立苏维埃政权而奋斗。你军事学院毕业了,自以为了不起了!革命开始的时候,你才几岁?”这通训,已经近乎侮辱了。但什捷缅科却老实地回答:“那时候,刚满十岁。”接着又平静地表示对元帅非常尊重,准备向他学习。铁木辛哥最后说:“算了,外交家,睡觉吧。时间会证明谁是什么样的人。”

应该说,“时间证明论”是对的。他们共同工作了一个月后,在一次晚间喝茶的时候,铁木辛哥突然说:“现在我明白了,你并不是我原来认为的那种人。我曾想,你是斯大林专门派来监督我的……”后来什捷缅科被召回时,心里很舍不得和铁木辛哥分离。又过了一个月,铁木辛哥亲自向大本营提出要求,调这个晚辈来共事。

什捷缅科在受辱之时装憨相,过了铁元帅关,体现了后生的谦卑及对老人的尊重,是大智若愚的表现。懂得装假者绝非傻子,显得木油憨厚有时是最高智慧者才能为之。许多时候,要想受到别人的敬重,就必须掩藏你的聪明。

睁一眼,闭一眼

在交际活动中,单凭言语难以说服对方,采用交际情境表义,有时给对方多一些思考、体验,常可产生言语不能达到的效应。法国有位农学家,在德国吃过土豆,很想在法国推广种植这种作物,但他越是热心的宣传,别人越不相信。医生认为土豆有害于人的健康,有的农学家断言种植土豆会使土地变得贫瘠,宗教界称土豆为“鬼苹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这位一心推广土豆种植的农学家,终于想出一个新点子。在国王的许可下,他在一块出了名的低产田里栽培了土豆,由一支身穿仪仗队服装的国王卫兵看守,并声称不允许任何人接近它,挖掘它。但这些士兵只在白天看守,晚上全部撤走。人们受到禁果的引诱,晚上都来挖土豆,并把它栽到自己的菜园里。这样,没过多久土豆便在法国推广开了。这个推广土豆种植的主意获得成功,就得益于情境的巧用。直言土豆好,人们不信;由皇家种植,国王卫兵看守,暗示的情境意义即:是贵重物品。由此诱发了人们占有的欲望,加之栽种后亲自品尝与体验,确信有益无害,就会完全接受了这种作物。这里交际情境的魅力,就在于利用了人们的好奇心理,睁一眼,闭一眼,创造了一个使人接触土豆的契机,所以产生了可喜的效应。

歪打正着出笑料

抗战期间,驻在距重庆50多公里以北的各机关团体,以国立编译馆为首发起募捐劳军文艺晚会。一连两晚,盛况空前。在正式开演之前,先垫一段相声。老舍自告奋勇,并请梁实秋先生做搭档。梁实秋有言在先:在演出时用折扇敲头的时候不能真打,只能点到为止。到上演的那一天,两人走到台前,泥塑木雕般地绷着脸肃然片刻,装着一副傻样,没有说话,台下的观众已笑成一片。他俩几乎只能在一阵阵的笑声之间进行对话,一逗一棒,诙谐幽默。当须用折扇敲的时候,不知老舍是一时的激动忘形,还是有意违背诺言,竟抡起大扇向梁实秋的头上敲去,梁实秋本能地把头向后一闪,折扇正好打落梁实秋的眼镜。说明迟,那时快,梁实秋连忙手掌向上,两手前伸,正好接住落下的眼镜,并保持那姿态久久不动。台下掌声、喝彩声经久不绝。相声本来就容易使人发笑,老舍这一喜剧性的“歪打正着”,更让人如醉如痴。观众们以为这是他俩的绝活,连声高呼:“再来一回!”老舍,尤其是梁实秋心中有数:这“绝活”不能再来一次!

荒诞之中明事理

有对面对一个错误的推理或结论,从正面反驳可能无济于事,这时不妨用另外一个类似的,并且明显是错误的推理,来达到批驳的目的,效果反倒更好。这种错误的推理具有很强的荒诞性,含不尽之急于言外,会使人在含笑中明确是非,从而达到幽默的真正目的。推理越具有荒诞性,说出的话就越具有幽默感。

宋高宗时,有一次宫廷厨师煮的馄饨没有熟,皇帝发怒了,把那个厨师下了大狱。没过多久,在一次演员演节目时,两个演员扮作读书人的模样,互相询问对方的生日时辰。一个说“甲子生”,另一个说“丙子生”。这时又有一个演员马上来到皇帝面前控告说:“这两个人都应该下大狱。”皇帝觉得蹊跷,问是什么原因。这个演员说:“甲子、饼子都是生的,不是与那个馄饨没煮熟的人同罪吗?”皇帝一听大笑起来,知道了他的用意,就赦免了那个“馄钝生”的厨师。演员借皇帝“馄饨生就下大狱”这个前提,演绎出一个错误的结论:是“生”就该下大狱,甲子生、丙子生也该下大狱。这显然是荒诞不经的,引人发笑。演员的推理语言婉转,表达含蓄,蕴涵了丰富的机趣。这种幽默语言的产生,不能不归功于巧夺天工般的荒诞推理。

明知故犯生幽默

某年6月,中央电视一台曾播出一个特别节目——首届外国人汉语知识大决赛。有位美国朋友在按规定用汉语讲一件含有汉语知识的完整事件时,这样说:“有天,我去拜访一位中国朋友,他留我吃中饭。我说,做饭很麻烦。他说,又不是请客,做顿便饭,不麻烦。我说,你就做顿小便饭吃,不要做大便饭了,大便饭也够麻烦的。”听完他的叙述,台下的观众笑得前仰后合,直不起腰来。

表面看来,这位美国朋友不懂得“便饭”这个名词按汉语构词习惯不能和形容词“小”与“大”搭配的道理。其实,这位朋友并非真的不懂,他只是明知故犯,有意违反汉语的构词习惯,制造歧义,违反逻辑事理,荒谬地把“便饭”同“小便(饭)”“大便(饭)”联系起来,制造笑料罢了。

有个相声叫《歪批三国》,其中有这么一段:甲问乙:“刘备卖过草鞋,张飞卖过肉,你知道赵云卖过什么?”乙说:“不知道。”甲说:“你没听过《天水关》(注:一出三国戏)里姜维在校场上唱的那两句吗?‘这一般五虎将俱都丧了,只剩下赵子龙老迈年高。’这赵云不是卖年糕的吗?”听众听到这里,无不捧腹大笑。把‘佬(迈)年高”理解为“卖年糕”,相声的作者利用谐音制造歧义,造成了笑料,取得了幽默生动、令人解颐的效果。

答非所问妙解困

答非所问指答话者故意偏离逻辑规则,不直接回答对方提问,而是在形式上响应对方问话,通过有意的错位造就幽默。答非所问并不是思维混乱,而是用假错的形式,幽默地表达潜在意图。

在一次联合国会议休息时,一位发达国家外交官问一位非洲国家大使:“贵国的死亡率一定不低吧?”非洲大使答道:“跟贵国一样,每人死一次。”

外交官问话是对整个国家而言,对非洲的落后存在挑衅,大使并不理会其问话的要害点,故意将死亡率针对每个人,颇具匠心地回答,营造了别样的幽默效果。幽默有效地回敬着外交官的傲慢,维护了本国尊严。

答非所问讲究机巧,抓住表面上某种形式上的关联,不留痕迹地闪避实质层面,有意识地中断对话逻辑的连续性,寻求异军突起的表达,幽默旨在另起新灶,跳出被动局面的困扰。

有个爱缠人的先生盯着小仲马问:“您最近在做些什么?”

小仲马平静地答道:“难道您没看见?我正在蓄络腮胡子。”

胡子是自然而然长的,小仲马故意把它当作极重要的事情,显然与问话目的不相符合。小仲马表面上好像是在回答那先生,其实并没给他什么有用信息。小仲马自然是懂得对方问话意思的,但他偏要答非所问,用幽默暗示那人:不要再继续纠缠。

笑谈自嘲解困境

急智和幽默在遮羞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是因为它能顺力借势,因为有丑在先,强行捂住,不但欲盖弥彰,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嫌疑很大,再则还容易激起他人的维护真实的对立冲动,如果纠缠起来,无异于在伤口之上又拍又打,想必没什么好果子吃,而急智和幽默是不会惹人反感的。大家笑一笑,便不会再追究什么了。

《伊索寓言》有一个秃子遮羞的故事:

有个秃子,把别人的头发戴在头上,骑马出行。一阵风把假发吹掉了,旁观的人都禁不住哈哈大笑。秃子停下来说:“这头发本来不属于我,从我这里丢掉了,有什么奇怪呢?它不是也曾离开了那生长它的主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