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01月02日
洁癖与脏癖
为了更系统地研究“创造性”这个话题,我又将《人格心理学》中的“特质论”这一章节仔细地阅读了一遍。不只是看课本,看更多不同的书才能让知识更为全面。
看到一位心理学家Mullay讲的例子,说一个人爱整洁,除了他本身具有的这个特质外,他的内心动机也非常重要,推而广之,一个人做一件事,想必由他长久形成的人格以及他此刻的动机所决定。比如,我打扫寝室的卫生,是因为我本人很爱干净,当寝室有一点点脏时,我就动手打扫了。另一种情况,是在寝室很脏的情况下才打扫,再不打扫,就无容人之处了。这种情况的产生,是由于环境促使我这种行为的改变。第三种情况,我打扫寝室卫生,并不是为了自己生活需要干净,个人在垃圾堆满天的环境中也能怡然自得,我之所以打扫寝室卫生,只是为了照顾到同住的室友,为了取悦他们。很可悲的,本人就是属于最后一种情况。
除了上述“特质论”的解释,精神分析也可以道出其中的缘由。人的人格发展,据弗洛伊德(Freud)而言,可分为这几个阶段:①口唇期;②**期;③生殖器期;④潜伏期;⑤生殖期。他认为,每一个期的正常发展才能构建正常的人格,否则,哪个期出现了问题,就会在成人之后,出现相应的问题。那么据课本而言,本人就如在“**期”的发展中,排便训练十分轻松,丝毫不严格,导致我现在不爱非常干净。对个人而言,如果把我扔到军营之中,天天保持整齐和清洁,我肯定会受不了。我更喜欢随性一点的生活。太干净了,我感觉这种环境带给我的是压抑、不放松,久而久之,我会更加焦虑。
有一种心理病症就是过分热爱干净而产生的内心冲突(俗称“洁癖”)。他们认为自己生活的环境肮脏无比,他们需要不停地清洗,洗手几百遍,洗澡几个小时,才能“对得起良心”。他们生活的地方,也是一尘不染的。他们的强迫行为,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对于这些人的相应的治疗也非常有趣,被成为“暴露疗法”,就是让他们暴露在肮脏的环境中,并且不让他们清洗。只要度过了这个对于他们来说痛苦不已,内心十分冲突的阶段,病症自然而然地就好了。
个人觉得,一个人住,不用做到那么完美干净,随意一点就好,我这种想法,是否亦是一种“脏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