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实用辩论技法大全
2603600000079

第79章 辩论逻辑技巧(9)

张亮先以意欲跳槽的假象造成先声夺人之势,从而为论辩胜利争得了先机,也为后边的论辩埋下了伏笔。后来,张亮运用了求异的论辩方式,借车工来做对比,巧妙地提出了工资少的问题。当老板拿洗碗工来做挡箭牌时,他机智地再度运用差异辩驳的方法,点明厨师与洗碗工的本质工别,终于迫使老板承认自己的身价。由此可见,打工族要老板给自己加薪或者升职,也可以声东击西。

假如我们的朋友或长辈不慎出现差错,但又不便当众指出,那就可以用这种声东击西的方式,用提醒四周人的方法,使朋友或长辈自己慢慢察觉和纠正自己的过失。

我们每个人都有独特的性情、特殊的兴趣和不同的生活态度,因此,人际沟通常常会产生观念上的冲突。所以如何适当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又能不否定他人的见解,实为现代社会一个重要课题。

当我们的意见和观念与人不同时,我们首先应当给予对方发表意见的机会,并且表明我们已接受了他的观点,然后再委婉地述说自己的意见。比如当对方表达了他的观念,而我们无法苟同时,我们可以说:“不错,你的看法细密周到,但我认为在那种场合应……”这样既能表现自己的风度,又能坚持自己的立场。

在交涉有关钱财问题时,为了防止突发事件,最好的方法便是利用“正当的名义”,也就是以公众的利益为前提,来掩饰“自己的需要”,即使最终的目的仍是为了自己,也能冠冕堂皇地义正辞严一番了。

使用声东击西法,从人的心理来看,也是一种可取的方法。爱面子是人皆有之的自尊心的表现,如果在语言或者行为上直接损伤了对方的面子,那么,即使这个语言或者行为是善意的,对方也难以接受,而声东击西法可以很好地避免这一点。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看到别人有缺点而不予指出,任其发展,结果只能是害了别人。如果直接指出,又担心对方接受不了,那我们不妨采用这种声东击西式的劝说技巧。

东与西截然相反,声东又怎么击西呢?原来,虽然东与西彼此相反,但它们又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一个事物的存在,都会对它周围的事物产生影响,在其影响所及的范围内形成一个影响场。所以,使用声东击西的论辩方法,应该特别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声东击西攻击对手

在论辩中,这一谋略的运用表现为明说东,暗指西,“声东”是假相,隐藏真实的意图,“击西”才是最后的目的。

战国时,公输般替楚国监造云梯,并准备用它来进攻宋国。墨子听到这个消息,就从齐国动身,走了10天10夜,到了楚国的郢都,去见公输般,劝他不要为楚国造云梯去攻打宋国。

公输般问:“先生有什么指教?”

墨子故意说:“现在北方有人想侮辱我,我想借你的力量杀了他。事成之后,我送您一千两黄金。”

公输般很不高兴,断然拒绝道:“我是讲仁义的,不能随便杀人。”

墨子见公输般口称“仁义”,正中下怀,立即借题发挥,慷慨激昂地说:“请允许我向您进言。我在北方听说您造了云梯,要去攻打宋国。宋国有什么罪呢?楚国本来就是土地多,人民少,却拼命在战争中葬送掉自己本来就不足的人民,去争夺自己已经很多了的土地,不能算是聪明;宋国没有罪,却要去攻打它,不能算仁爱;懂得这个道理,却不身体力行,以理抗争,不能算忠臣;抗争不达到目的,就不能算坚强;杀一个人认为不义,却去杀多数人,不能以此类推事理。”

公输般无可置辩,只好承认自己为楚国造云梯去攻打宋国的错误。

在这里,墨子先借请求公输般助杀北人的一番话来“声东”,诱使公输般亮出“我是仁义的,不能随便杀人”的观点。这既为墨子的下文蓄了势,也给墨子的“击西”提供了最需要的大前提,墨子迅即抓住战机,以公输般造云梯以备攻宋的铁的事实和此举一不智、二不仁、三不忠、四不义的雄辩分析,向公输般连发责难。这段“击西”字字千钧,句句透辟,公输般却辩无辞,除了认错,别无他路。

在有些场合,利用“声东击西”的技巧,把相同意思的话用不同的语言来表达,效果迥异。有时言在此而意在彼,令人回味无穷。

围魏救赵是一个典故,据《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载:公元前353年,魏国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救援,齐威王派田忌、孙膑带兵救赵。孙膑没有直接进兵邯郸,而是以重兵围攻魏国的都城大梁,使魏国军队不得不回兵大梁,赵国之危自解。

在论辩中,遇到对方强攻时,可以躲避其论题,攻击其内部,使其自顾不暇,由此达到解救自己的目的。

有的时候一些话很难说出口,这时可以适当变化一下说话的方法。指桑骂槐是一种间接表达自己意见的方法。它不仅仅被用在对别人的辱骂上,它还可以用在一些很难表述的观点上。

指桑骂槐的作用

苏东坡到莫干山游玩了一天,又累又渴,远远看到了一个小寺庙,非常高兴地跑过去要杯水喝,休息一下。

庙里的老和尚看到穿着很普通的苏东坡,势利地不太搭理,苏东坡见此情形,只好报上姓名,老和尚一听,原来是有名的苏大学士,就完全变了一个样,百般殷勤地奉上好茶。待苏东坡欲离去之时,和尚堆起了一脸的谄笑,要求题字留念。

苏东坡拿起笔来写了幅字:“日落香残,扫去凡心一点。火尽炉寒,备把意马牢拴。”和尚得到了大学士的手墨,十分兴奋,立即挂到大堂之上,并且不时得意洋洋地对着过往香客炫耀一番。

有一天,香客里来了个文人,对着挂在大堂中央的这幅字捧腹大笑。上气不接下气地对正觉得莫名其妙的老和尚说:“日落香残是个‘禾’字,凡字去了一点就是‘几’字,合起来就是个秃字。炉去火是为‘户’,再加上马就是‘驴’,所以他是在骂你是秃驴哪!哈!哈!”

还有这样一个故事。

南宋奸臣张俊,贪财好色,做尽坏事,但由于他有权有势,谁也不敢惹他。一次宋高宗请大臣们喝酒,叫一班艺人来说笑取乐。其中一个艺人走上场来,说他能透过铁钱的方孔,看出每个人是天上哪个星宿的化身。于是大家争先恐后让他看,他一一说出这些人是什么星宿。轮到张俊了,艺人故意看了又看,然后装出很认真的样子说:“真的看不出是什么星宿,只看见张老爷坐在钱眼里。”众人开始还不明白,后来忽然顿悟了艺人的用意,哄堂大笑起来。

这艺人说张俊的那句话就是双关语,表面上是说张俊坐在钱眼里,实际上骂张俊贪财才是艺人真正的意思。

有一位商人见到诗人海涅(海涅是犹太人),对他说:“我最近去了塔希提岛,你知道在岛上最能引起我注意的是什么?”海涅说:“你说吧,是什么?”商人说:“在那个岛上呀,既没有犹太人,也没有驴子!”海提回答说:“那好办,要是我们一起去塔希提岛,就可以弥补这个缺陷。”这里商人把“犹太人”与“驴子”相提并论,显然是暗骂“犹太人与驴子一样,无法到达那个岛”,而海涅则听出了对方的侮辱和取笑,回答时话里有话,暗示这个商人是个驴子,使商人自讨没趣。

在日常生活中,直接辱骂别人,听话人当然很容易听出来,如果说话人是利用会话隐涵来侮辱人,听话人就更应注意了。听话人不仅要善于听出对方的恶意,而且必要时可以“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给对方一个含蓄的回去。

有一个科技公司对内部员工颁布了一项新规定:“凡本公司员工上班时间必须穿着制服,仪表力求整洁。不得使用不当语言互相指责……”

有位主管交待属下一个文案,可是属下根本就不用心处理,主管发现呈上来的文案错误百出,于是就在旁边批注:说明如何做才妥当。没想到文案再度呈上来的时候,还是错误百出。那个属下还洋洋得意地在第一次主管的批示旁边画了一只“蝉”,表示“知了”。

这个主管气极了,想要破口大骂,但是碍于新规定,自己必须以身作则。不管怎么说,这位聪明的主管还是骂了人。你猜!他是怎么骂的?这位主管骂得幽默!他在属下画的那只“蝉”的尾巴后面,画了一团烟!你知道是什么意思了吧!他是说:“知了!知了个屁!”

发脾气要有技巧,必须要发得幽默,处理得当,才能“化气”,不会造成后遗症。

指桑骂槐(或谓春秋笔法),应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要运用各种谋略,“指桑”而“骂槐”,施加压力配合行动。对于弱小的对手,可以用警告和利诱的方法,不战而胜。对于比较强大的对手,也可以旁敲侧击威慑他。

指桑骂槐的好处,在于不直接针对具体对象,然而通过故事的情境性,又能转换出受众对强调之物的感受性——所谓说的是那里的闲话,指的其实是这里的事情。

我们要特别注意,指桑骂槐术不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只是在某些特殊的、偶然的场合,比如为了对付敌人才可加以使用,如果滥用此术去攻击同志和朋友,这只能导致众叛亲离的恶劣后果。

指桑骂槐几种方法的运用

一般地说,在论辩过程中,论题应该明确,不能含糊其辞,但是在某些特殊的场合下,我们又不能直接表达我们的意见、观点,只能采取指东说西或者指桑骂槐的办法。

一、转移“骂”的对象

通过骂其他的事物而达到骂论敌的目的,如何选择一个能与论敌有一定联系的事物加以谴责是关键所在。不少农民不是雄辩大师,却是运用这种方法的高手。

从前,有一个地主闲着没事,常出些难题刁难人,来显示自己的本领。一天他戴着眼镜,身穿长衫,手撑凉伞,出外游山玩水,被一个正在耕地的农民看见了。农民对着牛狠狠地骂道:“瘟牛,东晃西荡不走正道,眼瞎啦!”说着就是一鞭子。

地主听后越想越不对味,这不明明是在骂我吗?他站在地头不走了,想等农民耕回来时狠狠地骂他一顿。

农民赶着耕牛过来了,快到地头时,农民突然松了手上的犁,然后一手拉牢牛绳,一手抓起泥巴,使劲往牛屁股眼里塞。

地主正瞪圆双眼准备发作,一看农民这突如其来的举动忍不住笑了。他问农民:“喂,你这是干啥?”

农民高声回答说:“我算计它等会要放臭屁,先把它糊住!”

在这里,这位农民巧妙利用与地主某些行为有相似性的“牛”为骂的对象,表面是在骂牛,实质上是骂地主,使得对方有口难言,哭笑不得。

二、通过别人代转来骂人

某公司几位兼职的女职员言谈不很高雅,甚至对主管也不放在眼里。有一天,主管对一个已经任职两三年的女职员说:“年轻人最近有点随便,请你代我转告一下好吗?”

那个女职员答应了,结果主管也意想不到,那几个兼职的女职员有所改善,而那个负责转告的女职员最为小心翼翼。原因何在?恐怕是“年轻人”这句话让那个女职员觉得自己也包括在内。

虽然指桑骂槐是人们遇到不平和不快之事时的常有的事,但我们还是要尽量放宽胸怀,开宽眼界,努力避免使用这一“方法”。

三、虚构“骂”的对象

有个人在朋友家做客,天天喝酒,住了很久还没有启程之意,主人实在感到讨厌,但又不好当面驱逐。

一次两人面对面坐着喝酒,主人讲了这么一个故事:“在偏僻的路上,常有老虎出来伤人。有个商人贩卖瓷器,忽然遇见一只猛虎,张着血盆大口,扑了过来。说时迟,那时快,商人慌忙拿起一个瓷瓶投了过去,老虎不离开,又拿一瓶投了过去。老虎依然不动。一担瓷瓶快投完了,只留下一只,于是他手指老虎高声骂道:‘畜生畜生!你走也只有这一瓶,你不走也只有这一瓶!’”

客人一听,拔腿就走了。

论辩中,我们可以虚构一个与对方有相似性的东西为骂的对象,来达到谴责论敌的目的。

四、用“指桑骂槐”对付“指桑骂槐”

年轻的汤姆嘴尖舌薄,常常以愚弄他人来取乐;杰克逊大爷厚道得很。一天早晨,汤姆站在门口啃着面包,忽然看见杰克逊大爷骑着毛驴哼哼呀呀地走了过来,于是喊道:“喂,吃块面包吧?”

大爷连忙从驴背上跳下来说:“谢谢您的好意。我已经吃过早饭了。”

汤姆一本正经地说:“我没问你呀,我问的是毛驴。”说完,他得意地一笑。

大爷非常气愤,可是又难以责骂这个无赖,于是猛然转过身子,照准驴脸就是两巴掌,骂道:“出门时我问你城里有没有朋友,你斩钉截铁地说没有。没有朋友为什么人家会请你吃面包呢?”对准驴屁股又是两鞭子,说:“看你以后还敢不敢说谎。”

说完,大爷翻身上驴,扬长而去。

你指桑骂槐,我也指桑骂槐。这样骂起来,也算不失精彩。

说话兜圈子,明知故问,这些都属于迂回进攻。讲话者都有自己的目的,有的时候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采用迂回进攻的方法来破除障碍是非常有效的一种方法。

明知故问,迂回进攻

唐高祖时,国家还未统一,李世民率领将士正在前方浴血奋战,而唐高祖李渊却大兴土木,修起了极为豪华的披香殿。时任谏议大夫的苏世长在庆善宫披香殿陪唐高祖进餐,酒喝得正酣畅尽兴,苏世长突然向唐高祖发问:

“这座披香殿是隋炀帝修建的吗?”

唐高祖非常不满,对苏世长说:“你的劝谏好像很直率,但实际上很狡诈。你难道不知道这座殿是我修的,却故意说是隋炀帝修的?”

苏世长答道:“我的确不知道是陛下修的,我只看见披香殿奢侈得就像殷纣王的倾宫和鹿台一样,就断定不是兴天下的君王所为的,所以误认为是隋炀帝修的。如果真是陛下修的,那实在是不妥了。我以前在武功旧宅侍奉陛下的那一阵子,看见陛下的住宅仅能遮风挡雨,而陛下已很满足了。如今续用隋宫留下的宫室已够奢华了,可又建新的,陛下怎能避免重蹈隋炀帝的覆辙呢?”

唐高祖思考再三,肯定了苏世长的话。

唐高祖修披香殿,是朝廷的一件大事,苏世长自然不会不知道,但他明知故问,劝谏得恰到好处。

拿破化和秘书关于永垂不朽的对话中,拿破仑之所以认为自己的秘书问得好,原因就在于自己无法回答这个问题。秘书知道拿破仑肯定不知道亚历山大的秘书是谁,但却不好直接指出拿破仑的错误,就巧妙地使用了一个问句。

在辩论中,为了说出一些难以说出的话,这时不妨装作自己不知道的样子,以发问为借口将问题巧妙地提出来。尽管是十分难说的问题,但这样一问,却能够变得易如反掌,达到自己预期的目的。

使用这种发问方法,关键是要明明知道却又装作不知道,而且要尽量装得像,所谓不知者不为罪,这样有些十分难于说出口的问题也就很好开口了。

绕远路而求近路

目标在东而先向西,欲要进攻先行退,避其锋芒,迂回诱导,这是以迂为直的方法在巧辩中的应用。表面上看,这是放着直道、近路不走而走曲道、远路,实际上走的却是一条达到目标的直道、近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