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够长期存在的企业的成功秘诀在于它们经常重新评估自己的位置,并根据评估结果重新塑造自身。3M公司有一个著名的“15%规定”:公司鼓励所有员工花费15%的时间对他们感兴趣的事情进行创新。正因如此,3M公司自1902年成立以来一直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事实上,许多企业往往不愿摧毁过去给其带来无上荣光的商业模式。在这里我们要告诫企业家们:如果你的企业想成为21世纪的3M公司的话,必须做到以下几点:想人所未想,不怕失败,敢于打破定规。
所有这些都表明一个观点,只有创新,才是未来企业的惟一选择,同时也是企业拥有者致富的惟一选择。
在1987年,通用食品、宝洁和雀巢三大品牌占据了美国90%的咖啡市场。它们丝毫不担心任何新进入的企业能从它们口中分出一大块市场份额。但是,意外却出现了。
当咖啡市场的三大霸主仍然沉浸在美梦中时,Starbucks公司意识到咖啡消费者的嗜好正在发生变化。在以往相当长的时间里,消费者看重的是价格,但是现在他们却宁愿花费两倍的价钱去品尝一杯美味的咖啡。咖啡消费者的新嗜好就是注重咖啡的品质,Starbucks公司决定由此切入咖啡市场。
面对Starbucks公司的强烈进攻,三大巨头的反应是迟钝的。它们死抱着陈旧的市场竞争信条,继续坚持所谓大降价的“法宝”。到1993年,Starbucks公司已经占领了22%的美国咖啡市场。通用食品、宝洁和雀巢三大霸主不得不咽下这枚苦果。
Starbucks公司发现消费者注重咖啡品质,从而以“高品质”咖啡进入原已饱和的市场,这一创新行为确定了咖啡市场竞争的一个新的完全基调。
创新是建立在对原有概念的怀疑基础上的,历史不止一次地证明,当某些伟大的独立的思想家们怀疑现状的时候,进步也由此产生了。
这些先行者们从不循规蹈矩,他们试图从不同的角度来改变现状。斯蒂夫·乔布斯、乔治·伊斯特曼、伊撒克·辛格分别打破了计算机、照相机和缝纫机不能供家庭使用的“定论”,从而在各自的领域开创了大众消费的历史。福瑞德·史密斯则打破了只能通过邮局才能邮寄东西的“定论”,他最终创建了联邦快递公司。
在1980年,几个试图创建全天新闻报道电视频道的努力都失败了。当特德·特纳举起CNN的大旗时,许多人都预言他很快就会破产。美国三大广播电视网的总裁们都认为CNN的成立是一个根本没有任何希望的冒险。但是CNN的即时性新闻报道使得它从三大广播电视网那里抢得了不少的观众,其电视观众从170万一跃上升为8000万!CNN的成功就是打破原有概念的杰作,正如富有传奇色彩的投资大家沃伦·巴菲特所说:“智者总是做在前面,庸人总是跟在后面。”
在当今知识经济的时代,创新是一种“轻松”赢得财富的手段,在最近20年来新诞生的富豪,不少人凭借的“资本”就是创新,比尔·盖茨如此,迈克尔·戴尔也如此。
一切从创意开始
如果一个人把注意力集中在某件事情上,例如一个想投身互联网领域的创业者,总会在不经意中——如沐浴、驾车或与之毫无关联的会议中——产生一些灵感或思想的火花,面对这些仿佛全都有重大意义、颇具震撼力的创意,你该怎么办呢?
那些互联网风险投资家们——特别是那些面向创业公司的投资家们——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每天向他们陈述其商业创意、恳请提供资金的信件、邮件如雪片般飞来。投资家们必须从如此众多的申请者中间筛选出他们中意的创意,入选条件是这些创意给出了投资家们感兴趣的问题的答案。因此,那些想要让投资家们提供资金的创意者们在完善自己的创意时对这些问题也应该有足够的了解。
以下是投资家们感兴趣的七个问题,同时也是决定你的创意能否得到投资家们青睐的关键所在。
你的创意能否带来网络正反馈效应。
互联网带来的一个不可思议的现象是:传统经济中的产品、服务和资源在被使用时,遵循的是“物质不灭定律”——用得越多,剩得越少,“物以稀为贵”,“资源、产品及服务的稀缺性”是商人待价而沽、牟取暴利的手段;而在网络经济中,随着市场的扩大、使用人数的增多,产品和服务的价值越来越高,信息资源在被大家共享的同时总量却在增加——这就是网络正反馈效应。如果你的创意能够带来网络正反馈效应,那么由此造成的领先优势再加上公司完美的运作和吸引顾客的能力,你将使后来者望尘莫及,根本无法与你匹敌。
如果你的创意能够带来很大的网络正反馈效应,从这一点上讲它就是一个好的创意,投资家们会对它感兴趣的。
你的创意能否具备适应网络发展的潜力。
用“日新月异”来形容互联网的发展是再恰当不过了。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其规模、性能以及与之紧密相连的商业理念等都在发生着变化。如果你的创意能适应这些变化、能经得起它们的考验,那些一贯以质论价的投资家们肯定会对你倾囊相助的;相反,如果说你的创意或商业模式是一次性的、只是应一时之需而没有发展潜力,那么风险投资家们给你投资的可能性就微乎其微了。
是否有独具匠心的市场操作技巧来实施你的创意。
Hotmail电子邮件系统迅速获得成功的催化剂就是所谓的“病毒感染式市场推广法”。它是利用人们一传十、十传百的活广告来扩大市场。在人们口头传播和使用Hotmail的过程中,他们成了该公司的不自觉的宣传者,而他们的朋友则是这些市场信息的接受者。
能否以服务及产品质量获得好的口碑来使用户帮你作宣传,这是用来评判一个面向顾客的.com公司的重要参数。
你的创意有无很强的适应性。
在当今的新经济环境中.com公司的优势就在于转向灵活,能以接近零成本的代价来戏剧性地改变商业计划。身处互联网时代,一个.com公司的竞争力体现在商业理念和市场行动的敏捷与灵活上。
你的创意在实施中有无自我保护的屏障。
互联网时代的公司与以前相比可以发展得很快,也可能突然间衰退下去。防止发生这种情况的重要措施是,公司具有内在的吸引并留住顾客的手段和面对竞争对手保卫自己的良方。如果你无法留住你的顾客,那么发展得再快又有什么意义呢?因此,在把你的创意变成一个.com公司的时候,你必须制定防止顾客流失的策略,以及避免受到模仿你的经营模式的竞争者的冲击。互联网世界里“丛林法则”依然适用,紧跟着开拓者的步伐仍能捞到不少好处;作为开拓者的你只有尽可能地摆脱这些跟随者,才能保证你的最大利益和长远利益。
在实现你的创意的过程中有无人才方面的问题。
新创建的.com公司的发展经常因为无法招募到一流的人才而受阻。因此,新创建的公司在制定和完善商业计划时总是很重视有关人才方面的因素,这已经成了那些成功的.com公司的一条基本的原则。
你的创意中是否有“占领”市场的策略。
新创建的.com公司常用的占领市场的方法之一是降低产品或服务的价格,或者干脆免费提供产品或服务,这样会使得市场上的那些老公司大伤脑筋:让它们庞大的分销系统应付这样的价格战是很困难的。依靠互联网节省成本而得到的价格优势,新公司就可以通过重新构建竞争基础来取得相当大的市场份额。
创造发明:穷人超越富人的利器
发明会为很多人带来财富,直到现在,一般还是将发明看作致富之路。这是已被大公司控制了的世界上,天才可以得到胜利的一条大道。
在大西洋两岸的专利局,每个星期都接到数以千计的专利申请案,这些人自信会得到胜利。当然,其中有很多人永远也不会得到胜利。但一些简单的构想却是最成功的发明这个事实,给人们不少的鼓励,难道你不愿意做那些发明拉链、衣架、捕鼠器、大头针和原子笔的人?
不幸的是,发明家通常是没有商业头脑的人,他们的脑子里已装满构想,一般又缺乏资金和营销技巧——这是要推出他发明产品所必需的部分。结果,很多人以低廉的代价将专利品卖给别人。
不过,也有人做得很好,其中有一个例子值得我们来看一下,那就是发明“拍立得照相机”的艾德文·蓝德博士。
蓝德的第一样产品是一种能滤光的透明纸。早在17岁时,他就对这方面发生兴趣,当时他是哈佛大学一年级的学生,有天晚上在百老汇街上走着的时候,突然想到利用滤光玻璃可以减少车头灯强烈的灯光,降低夜间开车的危险。于是他从学校请假出来,在纽约市立图书馆日复一日的阅读各种有关这方面的书。到晚上,他就在附近租的房间里作试验。等到他的滤光纸申请到专利时,哈佛大学不但欢迎他回去,而且还提供一个实验室给他。他在那里呆了3年,从来也未得到学位,附加在他名字上的那个博士头衔,只是个荣誉博士。
在1937年他28岁的时候,他创立了“拍立得公司”,靠着华尔街一个财团的协助,想将滤光玻璃用在每部汽车的车头灯和挡风玻璃上。在后来10年中,他一直保持这家公司的多数股份,拥有完全控制权。
但底特律汽车业出面了,它根本不理睬这一套,蓝德必须为他的发明另外找出路,于是他将这项发明用在像太阳眼镜这类的产品上。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这家公司忙着为军方生产摄影机镜头和瞄准镜。但蓝德还是花了大量的时间在实验室里研究“拍立得照相机”。他说,他这个灵感是由他小女儿引发的。他在假日为全家人拍了照片,他女儿不耐烦地问到底要多久才能看到这些照片。他向她解释,冲洗照片还得花不少时间。后来他一想不对,拍照片要等几个小时甚至几天才能见得到,这种拍法本身就有问题,他于是开始研究如何在拍照以后,就可以从照相机里取出一张完美的照片。1947年他就研究成功,在1948年,他这种60秒拍照的新照相机上市。这个行业的人都表示怀疑,但消费大众喜欢。
蓝德后来又发明一种能立即拍出彩色照片的简单机种,同时还研究各式各样的构想。在1980年一年中,以他名字申请到的专利就有400多种。在发明能在非常高的高度拍照用的照相机上,他也担任了主要角色。这种照相机用在U2侦察机上,曾拍下了在古巴的苏联飞弹的照片。现在他已成巨富,但他一直坚持说他并不是为了钱:钱只不过是发明一样有用东西的副产品。
蓝德认为,创造发明的能力并不稀罕,在他的看法是每个人都有,只是没有去开发而已。他有次曾这样说过:“我这一生中一直在告诉别人,不断的集中研究,可以找出人们自己都未发觉的才能来。”
他的追随者一直不断,他本身如此成功,谁能否认他已证实的教诲?
当蓝德在1980年自拍立得公司董事会主席的职位退休时,他的股份价值7500万美元。
买来的“汉堡大王”
授权经营的生意,可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最能赚钱的构想之一。
道理非常简单:你发明了某种产品或服务,似乎能受到消费大众的欢迎,建立起一个商标的知名度来,然后就租给那些想创业的人,他们就成了你的代销商或是售权经营者,就此他们日夜工作,却为你创造利润。我不知道这个妙点子的始祖是谁,但这个人显然是个经济天才。
就和别的很多东西一样,授权经营这玩意也是从美国开始的。
早期有一位曾担任保险推销员的人,他在肯德基开了一家餐馆,发觉顾客很喜欢他的一道特别菜——炸鸡。他的名字叫哈兰德·桑德斯。在20世纪50年代,他就花了很多的时间将他的配方卖给其他的餐馆,最后成为代销网遍布全球的“肯德基炸鸡”。
自那以后,这种办法扩大到其他许多方面——干洗服务、旅馆和汽车旅馆、设备出租、杂志、租车,甚至是美容院。但只有速食业的成效最惊人,美国这类组织中以汉堡赚钱最多。
雷伊·克罗克这个“汉堡大王”,在他高中退学以后,做过各种工作。他参加过好几次旅行。1937年前,他在芝加哥电台挑选音乐;在佛罗里达卖房地产,以及在中西部卖纸杯。1937年,他在芝加哥开设了一家小公司,但未使他发财。然后,在1954年,他发现在加州的一家由马克和狄克·麦当劳经营的小餐馆,竟用了八部机器,比任何一家都要多。在好奇之下,他亲自去看麦当劳的操作,只见他们两兄弟在卖汉堡和冰淇淋泡状牛奶的生意上,忙得不亦乐乎。他问他们为什么不多开几家餐馆,他们回答说,开这样一家,他们已感到很满意了。克罗克看出这是个机会,而且立即把握住。麦当劳兄弟同意授权经营,不管他在美国任何地方卖,只收总营业0.5%的权利金。克罗克于是在芝加哥市郊开了第一家属于他自己的麦当劳,第二年就接着开了好几家,生意非常火爆。
到了1960年,他以270万美元一次性买下麦当劳这块招牌。
到了1970年代,克罗克的授权经营店即已遍及全世界,连锁店的总收入年达好几十亿美元。他的财产估计也达3亿美元。
“一滴智慧”出大王
报载,19世纪的美国,有一位青年在某石油公司工作,他所做的工作连小孩都能胜任,就是巡视并确认石油罐盖有没有自动焊接好。
石油罐在输送带上移动至旋转台上,焊接剂便自动滴下,沿着盖子回转一周,作业就算结束。他每天如此,反复好几百次地注视着这种作业,枯燥无味,厌烦极了。他想创业,可又无其他本事。他发现罐子旋转一次,焊接剂滴落39滴,焊接工作便结束了。他想,在这一连串的工作中,有没有什么可以改善的地方呢?一天,他突然想到:如果能将焊接剂减少一两滴,是不是能节省点成本?
于是,他经过一番研究,终于研制出“37滴型”焊接机。
但是,利用这种机器焊接出来的石油罐,偶尔会漏油,并不理想。但他不灰心,又研制出“38滴型”焊接机。这次的发明非常完美,公司对他的评价很高。不久便生产出这种机器,改用新的焊接方式。虽然节省的只是一滴焊接剂,但“一滴”却给公司带来了每年5亿美元的新利润。
这位青年,就是后来掌握全美制油业95%实权的石油大王——约翰·D·洛克菲勒。
把握股票市场
1991年以来,美国经济连续强劲扩张,使富人的数量急剧增长。据纽约大学的一项统计,从1989年到1995年的6年间,美国拥有百万财产的家庭数量没有多少变化,保持在300万左右,而‘从1995年到1998年的3年间,却新增了百万富翁大约100万名,亿元富翁的队伍也迅速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