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现实夫妇进城
19838200000030

第30章 (四)游览胜地

上菜了,为执行中央的《规定》和《禁令》,中午都没喝酒。饭后,在乡领导的带领下,一行人来到示范基地。首先看到的是一大片平整好的地,是园田化式的,一排排整齐划一,路渠齐整,排灌分开。村长介绍说:“这里先前是高低不平的坑洼地,不能灌溉,靠天收。地块杂乱无章,很不便耕作,收成又差,加上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去了,这地就没人种了,慢慢成了荒园,荒草一片,荆棘丛生。这次搞基地建设,用铲车铲平,又整成园田。农艺师说这里气候土质比较适合,可以引种藏红花,那可是名贵药材,马上就可以下种了。往前走是一片开紫红花的作物,村长说叫光滑米口袋,是翻译名字,据资料介绍最新发现它有很高的药用价值。这是去年秋试种的,长势不错,花也好看,亦可盆景栽培,是一大景观。再前面是好大一片开黄花的油菜地。正冲两面是坡度不大的漫山坡,一望无际的桃花、梨花、李花,红白黄相间,如若仙境,实在令人陶醉。他们上到最高的一个坡顶上的观景亭里,眺望四方。杨桂香不由自主诗兴大发,信口咏出:

百里万顷桃花红,

青白李梨竟其中。

油菜花黄作点缀,

观景亭上极目穷。

乡长拍着巴掌称赞说:“到底是文化人,出口成章,百步成诗哟!”他又指着对面的高山说:“那一大片是种植的经济林和风景林,在林间和山谷有沙土的地方种天麻和其他一些名贵药材,它们的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都很高,这些都是有专家指导的。”老邓疑问:“都是经济作物,那农民吃什么?”乡长接上话茬:“这个基地是附近三个村联合经营的,分三大区:经济作物区、粮食作物区和蔬菜区,也不是绝然分开,根据地理、气候环境和土质的具体情况,也可参杂种植一些其他作物。其中蔬菜区的山丘上都种有枣和柿。这些作物的种植,都是专家经过检测结合地理环境综合考虑统一安排的。”“各地种植的作物不同,怎么分配呢?”老管也问了一句。这么说吧,这个基地近似人民公社化时的所有制,属集体所有制,集体劳动,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收支,按劳分配。但它又不同于人民公社,第一、生产力水平差异大,那时候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现在绝然不同,几乎全是机械化,还有智能的。第二、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天壤之别,那时候是吃大锅饭,管理跟不上,农民出工不出力。现在是科学管理,改变分配方式,实行基础+功效+奖励的分配形式,各尽所能,人人有事干,人人想干事,想把事干好。基地又若似国营农场,还似西方的农庄,但都不是,就是所有制不同,它们一个是国有制,一个是私有制。所以说基地是独特的,别开生面的,创新的,前所未有的新生事物。新生事物一旦产生,将具有极强的生命力,朝着它发展的方向健康成长,发扬光大。”

乡长接着说:“在科学种植和科学管理上,我们不仅仅依赖于请来和调来的专家和技师,还对村民进行技术培训,并与有关大学签订人才培养合同。劳力工种的分派是根据各人的知识、素质、能力和体质状况合理安排的。基地不仅有生产的班子,还有一支精干的销售队伍,农副产品已打出本县本省,县市不少超市、农贸市场都有我们的水果、粮食、蔬菜等农产品。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因地制宜市场调控的具体体现。如果生产力水平和管理水平再上台阶,生产效益会更好。假若再全面智能化了,那更是妙不可言。看来,这种转型和转变思路是正确的,方向是对头儿的。”

“那农民的土地就无偿地交公了吗?”搞文化工作的杨桂香也关心起农民的事来了,她如是问道。“这个问题目前还没下定论,等待中央的具体政策。不过,我们认为,土地由个体经营转向集体经营是发展的方向,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最主要的体现,是实现农业全面机械化和智能化的必要条件。土地本来是集体的,只是承包给农民耕种,它不是私有的。如果用购买的方式收购,不合事理。为了保护农民利益不受损失,目前讲的是入股的方式并购。究竟怎么办?只能是一方面探索,一方面等待,等待中央的精神。我也有个梦,就是将来总有一天会走向全民所有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乡长这么解释着。

车子沿着河提上的车路慢慢往前走着。这河原来是盘山小河沟,现在把它分段取直,外沿河提变成了公路。这时,有人提议,他们下车开始步行。人在前面缓缓地走,车在后面慢慢地跟。他们看到,公路靠河的一边是一行垂柳,垂柳披头散发,细软的柳枝随风摇摆,婆娑多姿;路的外边是一排白杨,正吐着翠绿的嫩芽;河沟里有一小股清澈的水在潺潺地流着,河底里的水草随着流动的水波一起一伏,像在向观光的人们频频点头。这景又引发了人们的诗性,这回赵丽萍抢了个先,她咏道:

山河沿线观风景,

鸟语花香沁脾心。

西边白杨吐翠芽,

东岸垂柳披绿鬓。

小草频频把头点,

潺流哗哗起歌声。

杜李为何今不来?

恐难咏尽此处情。

话音刚落,对面不知是谁立马接上一首诗:

你咏垂柳披绿鬓,

我诵白杨拍掌声。

咏诗请到这边来,

这有现成颂另景。

大家正在寻觅声音的出处,只见从对面一大片树林里出来一个三十多岁的小伙夹着资料袋正朝这边走来,边走边和着诗。他就是从农业大学来的农艺师。他和大家一一握手后作了一番介绍。介绍这里经济林的规划、品种和经济价值。他讲到白杨时说,白杨的生命力和繁殖力都很强,她随遇而安,极易种植。她生长快,个高,干直,荫隆,用途广泛,需求量大,经济价值高,并且还是很好的风景林和蔽荫处。这不,这美景把这位女士的诗兴调出来了吧。著名作家茅盾1941年写的《白杨礼赞》,对白杨给于很高的评价。我用四句诗来概括:

参天耸立显伟岸,

正直挺拔不屈弯。

枝桠向上团结紧,

力争上游不平凡。

这是北方人民品质的象征。尤其是她的飘絮确是一道风景,然而正是这道风景却成了她致命的弱点,她被从繁华的城里赶了出来,赶到远离城镇的偏远地区。在这里她为我们景区增加了一道风景。你们看,那一片就是白杨林,游览的人可在林**里专门设置的桌椅或一小片一小片的马鬃草坪上休憩,也可谈情说爱,有不少一对对恋人或小夫妻在树林里卿卿我我呢。还有文人墨客留下的诗句,你们随我来。

他们干脆把车停下,一起跟着他进到白杨林,果然是一道美好的风景。里面设置齐全,可躺,可坐,可游,还可打牌吃野餐,要留下墨迹的,还备有笔墨纸张。这不,那专门为此建造的长廊里,除了工程简介,就是游人的墨迹。他们浏览了一番,有几首诗倒引起他们的兴趣。一首是:

白絮满天飞,

酷似冬雪归。

仰望晴朗天,

来者你是谁?

还有一首是:

天高气爽艳阳照,

忽现雪花漫天飘。

正疑雪从何处降?

那边白杨把手招。

“我们怎么没看到飘絮呀?”小菊发问了。农艺师哈哈笑了两声,说:“机不逢时呀,你们来的太早,白杨刚在冒芽呢,四月下旬才开始飘絮。那长廊里的诗是去年游客留下的。“啊,明白了。”

由于时间关系,不可能处处走到,他们直奔基地管理处。这里有庞大的机构:管理处党总支委员会、管理委员会、警务部、科研部、生产部、市场部(即销售部)、文化部、机械部、卫生院等,各种各样的大型农业机械和建筑机械停满了偌大的场地。还有商店,酒店,旅店,文体活动场地和设施。组成了一个漂亮别致的小集镇。在这个小镇上,看似机构庞大,但无虚设,用人不多。他们用人精准,无人浮于事,一职多用,既是管理人,又是生产劳动者;既是科研人,又是实干家。个个精干敬业,恪尽职守,积极创新。他们实行严格的奖罚制度和强硬的追责机制,所有人员都是紧张有序忙而不乱地工作,人人都有紧迫感、风险感,又有满足感和感恩感。还有用强有力的制度和措施遏制贪欲和陋习,防止腐败的发生。这种对管理层次人员的管理模式也是值得推崇的。至于那宏观漂亮的建筑,不是用来享受的,而是给中外游客和有投资意向的商人们观光的或享用的。

乡长作了这些简单介绍后,就领导人们来到正大门。一到大门,哇,太吸人眼球了:宏伟的彩式大门上面是一行写着《xx县农业结构调整经营模式转型实验基地暨游览景区》的金黄色的立体大字,大字上面是一排彩色大绣球。两边挂着的诸如党总支委员会、基地管理处、景区管理处、景区公安派出所等多个标牌更加增添了庄严肃穆的气氛。进得大门,是一条约一百米长的红地毯通道,通道两边有俩排相互间隔约三米的粗方柱,每个柱上都有一幅精致美妙又大气的画。进门的第一幅是工农警学商联合齐迎客的欢乐场面,对面的是龙腾凤舞。往前依次是山水园田画,都是基地境内各处的实景画。看了这些画,人们如同进入了无限向往的胜地。头顶上是被葡萄藤缠绕着的荫棚。两柱间的绿化带里的鲜花频频点头表示欢迎光临。进到里面,在停车场停好车,把行李放进宾馆安排的房间,又出门去看看内部的各个建筑,最后看了机械停放场,真叫人耳目一新。当晚就在这吃住。

饭后茶余,他们上到宾馆的楼顶上鸟瞰四周,此时小集镇已是灯火辉煌,虽然没有城市大,却不比大城的夜景差,倒比大城恬静得多。此时,邓万金心潮澎湃,望着这一切,他感慨万分。在做扁担、跑三轮谋生时期是万万想不到会有今天,更想不到我的家乡变化会这么快,这么美。看来我的资金没白投,这能不能算我对家乡的爱?算不算我对家乡对社会的感恩和回馈?算不算我对亲人们的报答?他自觉问心无愧,已是心安理得了。老万也在心里说:原来拉屎不生蛆的地儿,现在已成人杰地灵的好地场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