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现实中国人情殇黑非洲
18463200000015

第15章 国中之国、

陈玉芝一米七零的个子,身材修长,面容姣好,皮肤白皙,秀发如墨。她真正让人过目不忘的还是她本人天生的柔顺。她的笑容永远是那种柔柔的浅笑,她在和人说话的时候永远是轻声细语,眼睛低垂。只要你说了叫她怎样做,她永远是微笑的点点头,然后就认真的去做。和她接触过的人,都会觉得她楚楚动人,都会产生一种我见犹怜的感情。这对男人是致命的,接触之后就会让人产生难以释怀的思念。她的这些作为,绝不是装出来的,是天生的、自然的,是性格决定的,所以在原单位,是个人见人爱、见了她没有不搭讪的。可是陈玉芝却并不是一个轻浮的人,她柔顺的外表里参杂着一种天然的稳重,就是有想入非非的人也会谨言慎行,何况她从不和异性有过多的接触,让男人觉得她落落寡合。因此她尽管是真的美,也从来就没有任何绯闻。

在之后航行的二十多天里,何安对她不知不觉的给与了一些照顾,接触比别的人就多了许多。例如,何安自己按规定是特等舱,为了践诺对战友的托付,他找了个借口给陈玉芝安排了一等舱,两人就逐渐亲近了。陈玉芝的天性体现,让何安总是有一种渴望。渴望什么?他自己也说不清,就是觉得想她,有她在,自己就有一种莫名的愉快。而且这种感觉逐日加深,欲罢不能。

陈玉芝在接触何安时也体验到他那阳刚之气和在女人面前的傲气。这对大多数女人来讲,都是诱惑。最主要的是自己的丈夫托付过他,她的天性使她没有了戒心,很自然的有了一种亲近感。而何安也没失信,对她还算特殊照顾,这让她也心存感激,她和他接触也属正常。但日久自然会有感情,因而,两人无意识的在各自心中都秘密潜伏下对方的情愫,只是还没有意识到。

也是该着有事。

在那场风暴发生时,两人在何安舱里面对面站着说话,虽然是正常接触,但因为心底有了一种感觉,不免有些心跳,不自然。突然风暴骤至,船猛烈地颠簸了起来,,两人都没准备,一下子碰了个满怀,何安一一脚没站稳,一头扑到了陈玉芝的身上,不由自主的抱住陈玉芝,两人一起摔倒在地上。虽然两人紧紧相拥在一起,是为了稳住身体,可肌肤的紧密接触,虽在生死关头依然触动了****的昂奋。在听到广播员那断断续续的广播,两人都忘了害怕,都在暗暗的想:真的这样死了,也是缘分了。风暴过去,船稳之后,何安并没有及时松手,陈玉芝也没有挣脱,只是躺在地上四目相对。从此在二人心里不是刻意埋藏下了下意识的情感种子。这颗种子将在他们日后的接触下扎根,发芽!

从海关出来穿过闹市,再向偏北方向沿一条柏油路弯弯曲曲行驶二十余公里便是“中国援建铁路指挥部”,实际是援建铁路工作组所在地,也是援外的总部和基地,受中国大使馆的领导。

指挥部坐落在市郊的海滨,蓝天白云,黄沙碧浪,椰林高耸,风景优美宜人,宛若一幅色彩明快艳丽的天然彩图。这是一个用绿漆铁栅栏围起来的基地,面积特别大,有十好几平方公里的面积。里面有工作组办公楼,有医院楼,有几栋宿舍楼,有礼堂,培训中心,食堂,车库等。这基地即是指挥中心,又是援外人员培训、集中的地方。这些建筑掩映在香蕉林、木瓜树、椰子树、芒果树之中,既是热带园林又具异国风情。

院内用水泥铺成的甬道纵横交错,贯穿各楼之间,也把院子按功能分割成各种几何形状的区域,每个区域都有很大的绿地和散落在绿地上的树木。各种形状的水泥花坛点缀其间,满园绿荫滴翠,繁花似锦,色彩缤纷,置身其间,真令人赏心悦目。

美倒是很美,但这个院子却是援外人员的“铁笼子”。当时的中国奉行的是闭关锁国政策,特别是在“**********时期”对阶级和阶级斗争十分敏感,视帝国主义、资本主义和修正主义为虎狼蛇蝎,人为的用政治的藩篱阻断了国与国、人与人的交往。但处于当时的国家制度和国际形势,这样的政策是当然的首选,因为中国虽然从战争的废墟中顽强挺立,自立于世界之林,但由于国际环境的掣肘,还有台湾在联合国占有着席位,国力发展相当艰难。不过当时虽然贫困,但全国人民发愤图强,自力更生,全社会基本人人平等,国民都没有过度的贪婪和邪恶的欲望,没有社会的不公和贫富差距,国家做到了既无外债也无内债。中国人活得志气,活得硬气,也平心静气。在这种国情下,政治压倒一切就是时代的需要,所以对援外人员有着严格的行为要求,强调“国外无小事,处处是政治”对援外人员规定了“二人同行制”。

“二人同行制”是指援外人员不能单独外出,就是不能一个人跨出这个大院。确实需要外出的,必须经领导同意批准,由两个人以上结伴同行。而且出去以后不能随便和外国人搭话,更不能和外国人照相??????凡违背其中一条,或是一个人私自外出,那就没有申诉的必要,只能在“叛国投敌”和“嫖妓”中自认一种,然后被遣送回国。其后果可想而知。

里面的人不敢越雷池一步,外面的人也进不来,所以这个大院就成了“国中之国”了,被人称为“小中国”。

这次援外历时六年多,所以援外人员都是分期分批来的,每批两年。如果需要,回国休两个月再来两年。因为援外人员被称为“援外战士”所以大家对刚来的叫“新战友”,来过一年以上的就叫“老战友”。新战友来了,和要回国的老战友都要在这里集中培训。

每次国内来船,这基地都要热闹一次,因为“新战友”刚来都会带着新奇和喜悦,满院子的乱串,这里看看,那里问问,还要不停的发表见解和评论。而“老战友”们更是按捺不住即将回国和亲人们团聚的激动和渴望,三五成群的谈论自己回国后的打算,充满了憧憬。当然也有好为人师的,会主动和新战友神侃,侃得新来的人“啧啧”连声,惊叹不已,老战友便自豪而满足的在众人钦佩的目光中晃着膀子走了。

外面热闹得开了锅,胡革整天不见人影,许靖思倒落个清静,关在屋里学外语。他向要回国的老战友讨了一本油印的小册子《斯瓦西里语学习手册》,是援外战士们发明的用汉字标注发音的快速、实用的学习手册;是应对实际需要最快捷的工具。

比如,“朋友”一词,就用汉字标注斯语发音:“拉菲克”。

还比如“中国”——“拆那”

“我”——“咪咪”

“你”——“喂喂”

“他”——“耶耶”

“小孩”——“母托托”

“夫人”——“比比”

“见到你很高兴”——“你那、弗拉哈、苦苦奥纳”等等。这样,当地人就连听带猜的懂了你说的话的大意,就可以交流了。

T国的国语是《斯瓦西里》语,简称《斯语》,但在工作时都要用英语,所以,当地的孩子上学一般不学数学,而从小学二年级就开始学英语了,还是主科。所以这个国家讲英语的很普遍,这对当时的中国人就是一个挑战。

许靖思得到一本《斯语学习手册》那真是如获至宝,天天足不出户,手不离书。也许就是因为在海关那次友谊的较量才痛感到知识的可贵,所以他整天躲在宿舍里,叽里呱啦的念啊,背啊,贪婪地吞咽这些蹩嘴而又艰涩的《斯语》。

“嘭”的一声门被撞开了,胡革一头扎进来,气喘吁吁地嚷着:“宝果,靖思,宝果呀,这里有宝果!”

许靖思被吓了一跳,他侧头对胡革冷冷的说:“胡革,你愿意凑热闹尽管去,让我清静一会好吗?整天咋咋呼呼的,叫你学点‘斯语’看给你难的。哼。”说完又埋头看书。

“别生气,我今天叫你看的可是‘宝果’!”胡革笑嘻嘻的坐在许靖思旁边,神秘地说,“哎,靖思。你还记得吗?有一个国家元首送给毛主席的珍贵礼物——芒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