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石头村中俊彦石飞汉的历史上——
这位土生土长的石头村农民,在广东省最落后之一的贫困山区县——新兴县石头村养鸡,一鸡成名,被誉为“山沟里飞出金凤凰”。
他创办的广东省石飞汉集团有限公司,集农、工、科、贸、商于一体,九十年代在中国500强私营企业中排名第98位,拥有近亿元资产,年产值2亿多元。总经理石飞汉这位石头村汉子,用他勤劳的双手和不断开拓进取的精神,谱写了一曲“靠养鸡带动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动人乐章。
一代养鸡奇才、中国500强私营企业家石飞汉先生,从事的行业不多,但他在从事和发展养鸡业中,以其超人的智慧和卓越的才华取得了前无古人的辉煌成就,也为他的人生经历抹上了一笔传奇的色彩。
自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在农村种养业中的新创私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而创立这些企业的人无疑是时代的骄子,改革大浪的弄潮几。然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他们应该也是机遇垂青的幸运儿,而石飞汉是其中的一个。
石头村土地肥沃,境内雨量充沛,当地素有种养的习惯和技术,是盛产稻谷、蔬菜、塘鱼、三鸟、水果的“鱼米之乡”。
然而,在改革开放前,它却是一块贫穷的土地,人们肩负着穷困的十字架,寻找着通向富裕幸福的道路。
光阴荏苒,年复一年,富裕幸福之路无处觅,年年代代流淌的村后山溪水,载满了石头村人的辛酸,随着光阴一同流逝。
“大风起兮云飞扬”。改革开放的飓风在华夏大地卷起时代的浪潮,村后山的山溪也随之涌动,激越地向前奔腾。挣脱了束缚的石头冲儿女,在改革开放的大道上迅跑,在富裕的大道上迅跑。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特点的中国农村第一步改革,使石头村迅速达到了温饱这一目标。
然而,石头村人决不仅仅满足于这样的目标!与“新”有着密不可分的石飞汉.经过冷静的思考后发现,分田到户只是解放了自然经济状态下的生产力,而现代农业需要一个崭新的生产力构架。
在建立现代农业过程中,石飞汉并不急于从土地上入手,而是出人意料地选定养殖业为第一突破口。
养鸡,这个在农村几乎是被老人们包揽了的家务活,却被石飞汉运筹成了向养鸡实现产业化跨越的一大壮举!
石头村地处天露高山盆地,四面高山相环,中间地势平坦开阔,人杰地灵,人才辈出,蕴藏着深厚的人文气息。令石头村人引以自豪的石头村,历史悠久,地理环境优越,文化底蕴深厚。“村舍田园,山环水绕,村庄坐北面南。一溪发自后山,曲水回澜,灌田育人”是该村的真实写照。这里民风淳朴,人民勤勉,奋发进取。但是,1978年前,生活在石头村的人家都很贫穷。石飞汉的家庭也一样,家境十分贫困。
他的身上背负着生活的艰辛,他的脸上堆满了生活的沧桑,经历了缺衣少穿、吃糠咽菜的苦难岁月,那些日子,留给他的记忆没有别的,就是饥肠辘辘。但他有幸读了书,识了字,成了一个有文化的人,为以后的科学养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78年秋,石飞汉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新兴县第一中学,父母亲尽全力供他读完初中后,就再也没有能力让他继续升学了。严父要求他回家务农,增加一点收入,减轻家庭负担。孝顺的石飞汉心里明白父母亲的难处,尽管热爱学习,尽管各科成绩优秀,是班级中的数一数二优秀生,但他还是答应了父母亲的要求。
父亲是儿子早期最好的启蒙老师。石飞汉的父亲是一位有远见的农夫,通情达理,很有思想深度。他的言传身教使石飞汉从小就已开始受到熏陶。他曾一度语重心长地对石飞汉说:“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最好的大学堂,民间藏能人,要回到农村闯闯。”这一席朴素的话,让石飞汉受用一生。
成功者与失败者,他们的差距往往只有一步之遥,一个先知先觉,一个后知后觉,甚至不知不觉。当同龄人依然在校就读,或迷恋玩乐时,石飞汉就开始走出校门,回到这个大有作为的广阔的天地,经历生活磨练,点燃向往和追逐美好生活的梦想。青少年的他,就已让他比同龄人多了一些经历,也让他比别人多了一份对生活亲身体验。
石飞汉初中毕业后,依依不舍地离开的学校,回到了家乡石头村务农,当了一名四级劳动力。他放下了书包,拿起了锄头,和村中的一、二、三级劳动力一样早出晚归,辛勤劳作在广袤的田野上,洒下了豆大的汗珠,播种着金色的希望。
中国改革开放宛如一夜春风,吹开了成千上万朵梨花;沐浴改革开放春风的石头村,是那含苞欲放之一朵。
改革开放之初,安徽小岗村18户农民签订的一纸生死状震动了中国,家庭联产承包制的洪潮以排山倒海之势冲开了死气沉沉的“大帮哄”体制。这股风吹到石头村已经有些晚了。1983年秋,肇庆地区新兴县的石头村通过抓阄儿大会,把生产队的耕地和所有生产资料分光了,5户一头牛,连扫帚、锹镐、犁杖、绳子都拆分到户,8个猪槽子不够分的,干脆分别锯成3截让农户抱回家,那种全家老小齐上阵的热闹场面还真是激动人心。
三天后,生产队寸草不剩,完全解体了。傍晚,40多岁的生产队长石金旺对村民说:“今后用不着敲钟叫大家下地干活了,生产队门口挂着的那块铁犁片我就拿回家做个纪念吧。”
那个夜晚,全村许多间漏风漏雨的泥砖屋响起阵阵欢声笑语,下了岗的生产队队长石金旺却蹲在自家屋里,瞅着那块锈迹斑斑的破犁片抱头痛哭了一场。
他心疼的不是队长职务,而是这个刚见起色的生产队。
他当队长没几年,拼死拼活领着社员把工分分值干到1元多,这在当地算是个先进典型了,怎么一夜之间就拆光分光、彻底散伙了呢?
他很痛苦,想不通。这种思想状况显然有点落伍了,跟不上形势,不过初中毕业的他还想了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广播里说中国要搞四个现代化,现在把耕地划成“豆腐块”分给农户单干了,将来现代化的大农业怎么搞啊?
很快,石金旺看到,分田到户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粮食连年大增产,中国人终于可以吃饱饭了,再加上发展副业外出打工,庄稼院的小日子越过越红火。可是,眼瞅着城市的现代化像楼群疯长、车流奔涌一样突飞猛进,农村发展显然缓慢许多,专家说那叫“徘徊”。那么,农村现代化的出路在哪里?未来的农业是啥样?他还是想不明白。但他知道一个大道理: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小农经济肯定办不成现代化。
中国农业向何处去?这是历史遗留的一个巨大问号,13亿中国人要从根本上保障自己的粮食安全,必须对这个问题做出回答。
答案在哪里?人民是创造历史的主体力量,答案就蕴藏在人民无穷的创造力之中。
分田到户以来,特别是农民免交农业税以来,广袤的乡村大地似乎一片寂静,亿万农民各忙各的小日子,各奔各的致富路。
在各忙各的小日子,各奔各的致富路的日子里,石飞汉迫切想改变眼前这种贫穷落后的面貌。
怎样才能脱贫呢?石头村一无工业基础,二无矿产资源,靠什么致富呢?石飞汉苦苦思索着……
石飞汉,这位石头村人少有的1米78的个头和80公斤的体重,站在人群中简直是鹤立鸡群。他脸上的坚毅与朴质,执着与坚定,镌刻着他从乡间走来的历史,他那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个人经历,记录着他那县级中学的终极学历。在一些人的眼里,石飞汉的学历,他的人生经历,注定了他的一生将是平庸的,先天就注定了不会有大作为的。
可能是在乡间经历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痛苦,也可能是对贫困挨饥受饿的切肤之痛,在石飞汉的骨子里镌刻着征服贫困的坚强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