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唐朝林宝所修撰的谱牒姓氏学专著《元和姓纂》、宋朝欧阳修所编《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宋朝邓名世所撰、其子椿哀所补成《古今姓氏辨证》以及南宋郑樵所撰《通志·氏族略》的说法,狄氏出自姬姓,周成王的同母弟孝伯因封于狄城(今甘肃临洮),遂以地名为姓。孝伯的后人曾在西汉出仕,定居于天水(甘肃通渭西),五胡乱华,天下大乱,狄氏家族又迁至太原(山西太原西南)。
狄氏见于史籍者,有鲁国大夫狄弥,有古贤人狄仪,有孔子弟子卫国人狄黑,汉时有博士狄山。
这狄山是个和平主义者,匈奴屡次侵汉,他力主和亲,反对出兵征伐。一来二去,触怒了好大喜功的汉武帝,被谪遣至塞上戍守要险之处,到任月余,便为匈奴所杀。
狄山亡,则自汉武帝后经东汉、三国及两晋,史书均无记载汉族狄姓之人。
史书上再次出现狄姓之人,是《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上所载的狄伯支。
按照《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记,狄伯支乃是姚苌后秦乐平侯。
从西汉到十六国,时间跨度有三百多年,狄姓人在这三百多年里的空白,不禁让人遐想万千。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是狄姓之人声名不扬,不能再载于史册。但更大的可能则是,中原狄姓已经消亡。
尽管《元和姓纂》上言之凿凿地说:“狄山子孙,代居天水。”进而附会说狄伯支为狄山的后裔。
但遗憾的是,狄伯支却是一个羌族人,似乎与狄山没有半毛钱关系。
《晋书·姚苌载记》上载有,西州羌氐豪族共同推举姚苌为盟主事,而狄伯支就赫然出现在这些西州羌氐豪族之中!
此外,《魏书》所出现的姓狄者无一例外均为羌人。如《太宗记》所记:“常泰五年(公元420年)……杏城羌酋狄温子率三千余家内附。”《世祖记》和《陆俟传》中记载:“平凉休屠金崖,羌将狄子玉等叛。”
对于狄伯支,《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是这样记载的:“后秦乐平侯伯支裔孙恭,居太原。生湛,东魏帐内正都督,临邑子。孙孝绪。”
这一记载,到底准不准确呢?
公元2000年7月初,太原市迎泽区王家峰村某砖厂在生产时挖毁一座古墓,墓主狄姓,名叫狄湛。按照《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上的记载,狄湛应该是狄伯支的后裔。如果从墓志上找得出狄湛和狄伯支的关系,那就可以印证《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记的准确性了。
然而,墓志所叙,其先世从曾祖而下至其父,都未书名讳,且由经历和职官上看都是羌人,这一谜团尚未得到完全解开。
但,可喜的是,志文中记载了狄湛的履历:“武定六年,除侍官正都督,八年,除征西将军,临邑子。”这里面的“侍官正都督”、“临邑子”和《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记是一样的,而且,“武定”就是东魏政权所用的年号。
这么一来,就可以确认墓主狄湛即是狄伯支的曾孙无疑了。
而《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又记狄湛是狄孝绪祖父、狄仁杰的高祖(四世祖)。
由此可见,狄仁杰的家族当是羌人豪强后裔,因战乱迁徙至太原,最后汉化成了太原大族。
值得玩味的是,《元和姓纂》和《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已将代居天水的狄姓附会为狄山的后裔,而《狄湛墓志》又说狄湛是“其先汉丞相狄方进之后”。
这两种说法的源流截然不同,但其目的都是一样的:即想方设法洗清狄湛的羌人身份。
实际上,翻遍所有的汉代史籍,你都找不到一个名叫狄方进的人,更不要说做丞相的狄方进了。
不过,虽然没有做丞相的狄方进,但汉成帝时倒有一个名叫翟方进的丞相。
那么,这个“狄方进”是不是“翟方进”呢?
的确,在古代某些时候“狄”和“翟”二字是通用的,只可惜在汉朝就不相通了。
虽然汉代既有狄山又有翟方进,但《墓志》作者显然觉得翟方进的身份比狄山更牛、更显赫,便借古字通假之例,故意改翟方进为狄方进,进而攀龙附凤,将翟方进说成了狄湛的祖先。哪知这番手脚反而弄巧成拙、露出了马脚。
无论是《元和姓纂》、《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还是《狄湛墓志》,之所以出现这种乱攀名人为祖先的现象,归根结底,是因为魏晋以降,主流社会尊崇门第、讲究血统,众高门望族竞相标榜矜夸,乃至流俗成风。寻常士人尚且会因为出身寒微而自惭形秽,则出身夷狄的就更加抬不起头了。所以,但凡有点社会地位的人,每论及门第,都会竭尽所能地向名门显宦身上靠,努力给自己脸上贴金。这一点,就连帝王也不能幸免。比如,有着胡族血统的李唐皇室就以老子李耳做先祖;再如,五代石晋的大汉奸石敬塘明明是沙陀人,也厚着脸皮遥认西晋大富豪石崇为先祖。
所以,狄家乱认亲戚一事见怪不怪。
依据现有资料,关于狄仁杰的狄姓渊源,大致可整理如下:天水狄氏确凿无疑是羌人或者说汉化过程中的羌人;其先世与汉博士狄山无关;他们极有可能是源自《汉书》所记之“狄”。到后秦狄伯支时定居长安,到狄恭时定居太原并生狄湛,成为了太原人。
这就是《旧唐书》和《新唐书》中的《狄仁杰传》都说狄仁杰为太原人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