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苏联飞虎队:苏联空军志愿队援华抗日纪实
16872800000008

第8章 卓有成效的西北之行

前方在浴血苦战,为避免孤军奋战,做好长期抗战的准备,后方也紧锣密鼓地行动起来。

8月28日,一架涂着青天白日的客机从南京机场起飞,一路向西飞行,午后2点半,飞机降落在兰州机场。少顷,从机舱里走出中国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次长杨杰、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张冲、陆军少将黄光远等人。

西北的天空,深邃而空朦;兰州的大地,寂寥而苍凉。杨杰一下飞机,举目远眺,想起此行肩负的使命,不由心生感慨,突然记起临行前,西北军人马少雄写下的《疆场断想》的诗句来:

大漠黄沙,望瘦天涯,几片黑色的羽毛,抖落于祁连山下;目之所及的,无非是残垣断壁,枯树昏鸦;剽悍的热血,早已蒸发,壮士的头颅,早已风化,那惊天动地的厮杀声,早已跌落于草叶,化作妻儿脸上的泪行;呐喊也罢,呻吟也罢,冲锋也罢,溃散也罢,只有天上那轮白色的太阳,注视着这人间的杀戮,一言不发……

以杨杰为团长、张冲为副团长、黄光远为秘书的中国军事代表团,此行的目的是紧急访问苏联。临行前,蒋介石给他们布置的任务是:一、全力促成苏联参战,同时争取他们立即对华军事援助,最低也要“俾苏方源源接济我军用品”;二、顺道向西北战区最高军事长官朱绍良、地方军阀马步青,以及“新疆王”盛世才等人,传达蒋介石对开通“西北援华大通道”的战略计划,国难当头,要敦促他们不折不扣地执行中央政府的指令。

在淞沪前线战火炽热的关头,促使中国军事代表团紧急访问苏联的缘由,那就是:拖延了几年的《中苏互不侵犯条约》,终于在淞沪开战以后正式签订。1937年8月21日,在中苏两国领导人形成共识的基础上,经过紧急谈判,两国终于达成协议。由中国外交部长王宠惠代表中国政府,苏联驻华大使鲍格莫洛夫代表苏联政府,在南京签订了《中苏互不侵犯条约》。

条约文字不长,兹摘抄如下:

中华民国国民政府、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政府为欲对于一般和平之维持有所贡献,并将两国现有之友好关系巩固于坚定而永久的基础之上,又欲将一九二八年八月二十七日在巴黎签订之非战公约中双方担任之责任重行切实证明起见,因是决定签订本条约。双方各派全权代表如左:

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主席特派外交部长王宠惠;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特派驻中华民国大使鲍格莫洛夫;两全权代表业经相互校阅全权证书,认为妥善,约定条款如左:

第一条 两缔约国重行郑重声明,两方斥责以战争为解决国际纠纷之方法,并否认在两国相互关系间以战争为实行国家政策之工具,并依照此项诺言,两方约定不单独或联合其它一国或多数国对彼此为任何侵略。

第二条 倘两缔约国之一方受一个或数个第三国侵略时,彼缔约国约定在冲突全部期间内对于该第三国不得直接或间接给予任何协助,并不得为任何行动,或签订任何协定,致该侵略国得用以施行不利于受侵略之缔约国。

第三条 本条约之条款,不得解释为对于在本条约生效以前两缔约国已经签订之任何双面或多边条约对于两缔约国所发生之权利与义务有何影响或变更。

第四条 本条约用英文缮成两份,本条约于上列全权代表签字之日发生效力,其有效期间为五年,两缔约国之一方在期满前六个月得项彼方通知废止本条约之意思,倘两方均为如期通知,本条约认为在第一次期满后自动延长二年,如于二年期间届满前六个月双方并不向对方通知废止本条约之意,本条约应再延长二年,以后按此进行。

两全权代表将本条约签字、盖印,以昭信守。

一九三七年八月二十一日订于南京。

条约签订的第二天,依据条约中规定的相关义务,国民党军事委员会紧急从各兵种抽调40余人,分空军、步兵、炮兵、坦克兵几个小组,组成了军事代表团,前往西北部署完开通“苏联援华大通道”事宜后,即飞赴苏联促使他们参战,并采购武器装备。为保密起见,这个代表团对外称“欧洲实业考察团”。

按照工作计划,当天下午,代表团乘坐的飞机在兰州降落后,需作短暂停留。一下飞机,杨杰、张冲和部分成员,就在机场与等待在那里的朱绍良、马步青见面。几句寒暄之后,杨杰当面向他们传达了蒋介石的旨意,就开通“西北大通道”问题,以及从苏联购进武器的运输和接管问题和他们进行了紧张磋商。

经过短暂的商量,杨杰与朱绍良、马步青很快就达成4点协议:一是西北战区作为抗战大后方,负责所有从苏联购进武器的接收和分发工作;二是前线急需的作战飞机,由苏方或我方驾驶员经由空中航线直接飞往兰州,再行分配到其它战区;三是大量飞机、坦克采取在哈密组装的方式,先由苏方用车辆将部件运到哈密,组装后飞往兰州;四是国际救援通道开通后,任何人不得从事与之相悖的活动。

在座的马步青当然明白,这最后一条是为他而专设的,对蒋介石含而不露的用意他心知肚明。但这位昔日桀骜不驯的“河西王”,竟当场向杨杰等人表示:虽然马家军在同共产党“西路军”长达半年的厮杀中已经大伤元气,但还是会顾全大局,克服困难,倾其全力,保障“河西”沿线大通道的畅通。

与此同时,朱绍良也表示:对中央政府的决策,将不折不扣地执行,要为开通“西北援华大通道”不遗余力,全力支援前方抗战——杨杰原以为在兰州与军阀们商谈开通“西北大通道”的事,会像以往一样遇到无数障碍,未曾想竟进行得如此顺利!事情已经谈妥,随即,代表团的飞机在兰州加油后再次起飞。飞机经酒泉、安西,8月29日上午到达迪化。

到了迪化,统治新疆的军阀盛世才也一反常态,热情地接待了军事代表团一行。当盛世才从杨杰那里得知他们此行的目的后,他似乎没有丝毫的犹豫,当即就豪爽地表示:“我盛某虽无大才大德,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抗日是全民族的大事和大局,新疆再有困难,小事只能服从大事,小局就该服从大局!请转告委员长,我们一定会竭尽全力,保证‘西北大通道’的畅通!”

在这国难当头、民族危亡之时,这些地方军阀不管出自什么目的,似乎都还能摒弃地方的私利,顾全抗战大局——在军事代表团离开迪化的第二天,新疆军政当局就成立了以盛世才为首的、有各主要厅局室负责人参加的“转运抗战物资因应小组”;甘肃的马步青竟亲任甘肃到新疆河西段修路督办——就这样,从甘肃兰州到新疆伊犁2695公里的“大通道”沿线,一夜之间,都设立起中央运输委员会下属的各级组织来。

时间仓促。根据代表团和南京政府的要求,在不到3天时间里,新疆和甘肃方面就拟定了开通这条国际“大通道”有关的30多个大项目建设方案。

同时,从新疆到甘肃各级政府,一接到上峰命令,也一反以往拖拉敷衍的顽疾,几乎是在一个早晨就集合起了人马、聚敛起了物资,几十万军人和民众打起简单的行李、扛着钢钎铁锨、背着水壶干粮,冒着风雪和沙尘,像打仗一样就火速往指定地点赶去。仅在总人口不足500万的新疆地区,就紧急动员了50多万人员参加“大通道”建设;甘肃的马步青亲自动员驻扎在武威的骑兵第5军,以及河西沿线2万多民工星夜出发,马上赶到指定地点——前线十万火急,根据南京政府要求,要在不到1个月时间里,需要修建几千公里陆地通道、5个军用飞机场、11个客运中转站——在人迹罕至茫茫的戈壁滩上,要完成这样纷繁巨大的工程,这在常人听起来,那简直就是《天方夜谭》中的故事!

西北人民一场史无前例开通国际援华“大通道”的战役就此打响。他们所经历的艰辛、所流的血汗、所付出的牺牲、所创造的奇迹,那真是惊天地泣鬼神!

容稍后再述。

9月1日中午,从莫斯科飞来接中国军事代表团的两架图波列夫的中型客机,降落在迪化飞机场上。由杨杰率领的中国军事代表团随即就乘机离开迪化,飞往红色首都莫斯科——但,到了莫斯科后,他们将会遭遇什么际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