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古印趣话
16454700000009

第9章 走向鼎盛——汉印的魅力

汉代是中国印章史发展中极其辉煌鼎盛时代,西汉初汉承秦制,延续完善了秦王朝的官制、官印制度,完善了摹印篆文字的规范过程,其印风直接影响了魏晋南北朝印风。汉印即西汉、新朝,东汉(公元前206—220年)时间跨度达400余年,在这一时期以足够的时间使印章发展达到了顶峰。

西汉时期的印章分为三个时期,即西汉早期(高祖至景帝时期)、西汉中期(武帝时期)、西汉晚期(昭帝至孺子婴居摄)。

西汉早期的印章留有秦印的遗韵,仍有一部分存有田字格,这种界格的使用与秦印(秦封泥)对比有很大的区别,如“皇帝信玺”、“文帝行玺”,《汉旧仪》中有载:“皇帝六玺.皆白玉璃虎钮。”“皇后玉玺,文与帝同。皇后之玺,金螭虎钮”。

皇帝之玺专门用于赐诸侯书信。

皇帝行玺专门用于封置诸侯国。

皇帝信玺专门用于调兵遣将。

天子之玺专门用于册封外国首领。

天子行玺专门用于召诸大臣。

天子信玺是祭祀天地鬼神的专用玺。

从我们现在所见到的西汉早期“皇帝信玺”封泥,“皇后之玺”玉印、“文帝行玺”金印,可以断定《汉旧仪》中所记载六玺是存在的。以上三印,其印制形式是秦汉印制过渡时期汉袭秦制,故为西汉早期之物无疑。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西汉早期印中“田”字格逐步消失,从印制和印文排列基本能判别与秦印的区别。官印多为铸造,凿印将军印最多,印大小一般在2.5厘米见方,印钮有鱼钮、蛇钮、龟钮、瓦钮,以白文印为主;私印多凿成大小1厘米见方,印文多加界格,印钮有鼻钮、坛钮、桥钮、龟钮。

西汉中期,印章发展达到了鼎盛时代,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两次定制。“摹印篆”得到大发展。字形宽博方正,追求印面满白,形成了汉印自己的风格特点,对印钮和官秩的等级作了明确的规定,据《汉旧仪》记载,武帝时官印分三个等级,一:帝、后之玺,璃虎钮,帝用玉质,皇后用金。二:官秩二千石以上的官员官印、龟钮、银质,诸侯王、列侯用黄金印。三:官秩千石以下的官员官印,用鼻钮、瓦钮、铜质。据《史记.孝武本纪·集解》引张晏说:“汉据土德,土数五,故用五为印文。”印文用五字,并出现“章”字也是这时期印章一大特点,如:“右夫人玺”、“石洛侯印”。1994年在江苏徐州北郊簸箕山汉墓出土的“宛朐侯”龟钮金印。据载,刘系西汉楚元王刘交之子,被封为宛侯,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因参与吴楚“七国之乱”被诛杀。《史记》、《汉书》的表传对其均有记载,此印是目前发现最早的龟钮金印,对西汉早、中期具有重要的断代价值。

西汉中期官印尺寸和早期基本相同,印台略有加厚,大约在0.6~0.9厘米。私印铸印渐多大小在2~3厘米之间,印文已不见界格,有鼻钮、坛钮、桥钮、龟钮。西汉晚期的官印,基本上延续了中期的风格,在印文字形上,笔画不像中期带有弧形,笔道略粗直,结体方正,如:“淮阳王玺”。还出现“印”、“尉”字独占一行,官印大小在2.3×2.3厘米,印台厚度平均在0.87厘米。私印大小1.5—3厘米印制中出现朱白相间,印文有缪篆印,鸟虫篆书,肖形印得到空前发展。

公元8年,王莽篡汉,国号称“新”。尽管新莽政权建立后的年数短暂,新朝享国只有15年,新朝托古改制,在继承了汉武帝改制后的印式。依《周官》、《王制》之文,更改了许多西汉的官名和地名,并制定了五等爵制和四等封地制,缪篆体得到进一步的发现,刻制,铸造水平非常精湛。若比较西汉、新朝、东汉三个时期印章艺术,新朝时印章水平最高。如:“广汉大将军章”,1983年4月陕西凤翔柳林镇屯头村出土了一方银质龟钮边长2.4×2.4厘米文为“五威司命领军”六字印。据陕西省文物界前辈文物印章鉴定专家王翰章考证及《汉书·王莽传》载:“始建国元年……置五威司命,中城四关将军,司命司上公以下,中城主十二门。并策命统睦侯陈崇为五威司命,命说符侯崔发为五威中城将军,命明威侯王级为五威前关将军,命尉睦侯王嘉为五威后关将军,命掌威侯王奇为五威左关将军,命怀羌子王福为五威右关将军。这也是王莽改制官制的记载。王莽还要求五威司命要管好六件大事,可见五威司命的权力涉及军事、司法、财政等方面。此印为银印龟钮,按汉制‘中二千石,二千石,银印青绶,皆龟钮’。执此印者,当为二千石以上的官职,此印系首次发现,至今也没有发现其他同文印者。这方印当属新朝印无疑。”

东汉印章在印章的发展史上并没有多大的建树和发展,但它享国近二百年,其时间跨度较长,通过对东汉官私印的款识、印章风格、钮制形式观察,可将东汉印章分为,早、中、晚期,即汉光武帝建武元年至章帝和二年,东汉中晚期即汉和帝永元年至汉献帝末年。

东汉早期基本继承新莽官印的风格,在制造上也比较讲究,如:1981年2月24日在江苏省邗江县甘泉二号汉广陵王刘荆墓附近发现了一方金印“广陵王玺”。刘荆是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的第九个儿子,公元58~67年封广陵王,十年因谋反事败被逼自杀。发现的广陵王玺,为金质,龟钮,重123克,印文排列规范,有王者风范,当时(80年代)引起考古界的轰动。此时的印文以标准的摹印篆,印文排列规范,钮制变化不大,印章尺寸渐趋增大。1954年在修建宝成铁路时,在陕西阳平关发现了一方“朔宁王太后玺”。金印重180克,现藏重庆市博物馆。

《后汉书·隗嚣公孙述列传》载新莽末年,天水纪成人隗嚣任更始帝刘玄的御史大夫后招募众部,称西州上将军,迎击赤眉军有功,受刘秀赏识,龙兴六年,叛投于在益州自立天子的公孙述手下,被封于朔宁王,此印为公孙述颁发给隗嚣之母的金印,后在同刘秀战争中战败逃亡时其母疲劳而死,同此印葬于阳平关,从此印可看出用“玺”在汉代时比较宽松,这也是明清以前惟一的一方“王太后玺”。1982年在陕西华阴发掘一处东汉家族墓地,在一号墓中出土了一方“司徒之印章”龟钮鎏金铜印,同墓出土的“刘崎之印”私印。根据文献记载,可以确定墓主就是东汉顺帝时期曾官居司徒之位的刘崎,死于阳嘉三年(公元135年)稍后,这方司徒印也可以作为东汉晚期的标准官印。

东汉晚期,因社会动荡,小规模的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社会很不稳定,豪强地主各据一方。据现发现的东汉晚期将军印章及其属官之印和封赐少数民族的官印最多,如:“关内侯印”、“汉归义氏佰长”,印多为凿刻急就而成。东汉晚期印章一为属陪葬品,二是当时战事紧急,印风出现随意粗犷之态,官私印多于此写意性,凿印渐多。这粗率犷大的印风,对魏晋南北朝的印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两汉的印章其印的材料可以说是品类繁多,金、银、铜、玉、玛瑙、滑石、绿松石、骨、牙、木等,钮制齐全,在制作上工艺精湛,数千计的封泥和数万计的印章实物遗存使中国印章艺术进入了鼎盛期,在中国印学史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印风影响印章二千余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