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古印趣话
16454700000007

第7章 以检奸萌的秦封泥——秦印

秦代印章是指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天下,至公元前206年汉高祖建立西汉政权为止的印章。在这段时间内制作的官印和私印的通称。秦国享年15年,流传下来的玺印资料非常有限,在罗福颐主编的《秦汉南北朝官印征存》中,仅收录秦印43方,对于我们今天认识秦印,研究职官、地望、印制,只有在新发掘秦墓中获得新的信息。

1995年—1996年底,在西安北郊相家巷汉长安城遗址出土了数千方封泥,经专家考证后认为,全部为秦封泥。笔者认为,秦封泥的发现实际是秦代印章的再现。“封泥”也称“泥封”。这是因为远在隋唐以前,纸张还没有得到广泛使用,文书是以竹简、木牍为书写材料,为了防止文书在传递过程中被人私拆,便在简牍写完以后用绳系之,在绳结处用特制的胶泥加以签缄,然后钤盖上印章,这种绳结处的胶泥就叫做封泥。

在我国古代,封泥不仅用来封缄文书,还用来封缄盛物的陶器或竹箱、木箱、门户锁处等,相当于现在铁路运输中的铅封。

我们从新发现的秦封泥原物上观察到,除印钮形式无法知晓外,其封泥印迹格式,真实程度令人叹服。对秦封泥经过整理考证,对于战国秦、秦、汉初印有了初步的认识,以往对于秦汉官印界限比较模糊,通过对秦封泥的比较观察,可窥见秦官印制作的一般规律:

(一)印体多呈正方形,其尺寸一般为2.2×2.2至2.4×2.4厘米之间,(汉代人称“寸有所长”就是指印章大小一般都为秦汉时的一寸)。较小的为1.8×1.8至2.1×2.1厘米之间,半通印尺寸一般为1.2×2.3至1.3×2.4厘米之间,较小的为1.1×1.8至1.1×1.9厘米之间,如“右丞相印”,“宦者丞印”,“橘官”,“司马歇”,“王童”。

(二)印面多有界格,方形为“田”字字格,半通印为“日”字界格,其界格比较严格,笔画直挺。

(三)排列顺序有右上角读起,①由上及下顺读如:“右丞相印”。②由左上角读起环形读,如:“左丞相印”。③由右上角读起,顺右上左下横读,如:“泰官库印”。由右上角读起,交叉读,如:“小厩将马”。有五字印右排三字,左排二字,如:“公车司马丞”,也有右排二字左排三字,如:“咸阳工室丞”,有三字印(圆形)上排一字下排二字,如:“中谒者”,二字印多为上下,左右排法如:“少府”,“上官恤”其变化格式为所见古玺印及秦汉印中少见,应属秦印中新发现。通常认为秦半通印是比较低级的职官印,通过新发现秦封泥,笔者认为对于这个观点要重新认识。

(四)印文书体统一与专门入印文字。秦统一中国后,当时“六国异文”,秦始皇让丞相李斯统一文字,李斯在原秦国文字的基础上对全国文字进行了一次重大的改革。由于印章有了凭信和不宜被伪造的内在要求,秦代当时就以小篆并根据印章之布局要求,形成了独特的“摹印”篆书入印。其字形略长,结体较散,笔画柔曲引长,线条较细,转折处多圆转,表现出既秀丽挺拔,活泼灵动,又有自然风趣,整齐而不呆板的特点。

(五)印文布局舒放自然,错落有致。如“废丘”,二字一繁一简,印面饰有日字界格,由此产生了一种平衡肃穆之感。“公车司马丞”则右排“公车司”三字,左排“马丞”二字,参差错落,疏密有致。由此可知,秦时印章风格既和战国时官印有一脉相承之处。从秦封泥可看出,秦印风格符合秦代大一统、制度化的时代特征。也可证明秦“符玺令”官印制度已比较成熟,秦代官印作为朝廷授官任职和官吏行使职权的凭证,从皇帝到三公九卿再到地方的郡县乡亭各级官吏都普遍使用。秦王朝为了加强对官印的管理,首先在少府(九卿之一)设“符玺令”(汉称“符节令”,有令有丞),司皇帝玺印掌管之职,并且统一负责所有官印制作和颁发,同时,还制定了官印管理制度,如规定:

1.唯皇帝以美玉为“玺”,臣民不能用,称“印”。

2.官印以方寸大小定制,文字以小篆镌刻。

3.印文均须有边栏、界格。

4.严禁私刻或盗用官印。

5.不准遗失。

秦代“符玺令”的设置与官印制度的确立,具有开创意义,它对后世封建王朝官印的规范与管理,具有极为重要的示范作用。通过对秦封泥的进一步认识,对秦印鉴别设立三个标准:①职官,地理合于秦制,与汉制有异。②文字风格、结构同于已知的秦文字小篆。③印面大部分有田字格、日字格。④田字格印一般自右竖读。有了这么多的秦封泥对于我们研究秦印提供了翔实的物证,并且真实表现了秦印。因我们目前视野有限,对战国晚期的秦国、秦王朝、汉初的印章(封泥),仍有划分不清的,有待我们进一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