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古印趣话
16454700000003

第3章 以信为本绚烂多彩——战国古玺

战国时代,七雄争霸。由于春秋以后长期的封建割据局面,战国各诸侯国的经济、文化的地域特色已逐渐形成,各国文字不统一,秦国使用籀文、六国用古文,各国在文字风格上明显存在不少差异,当今我们通过最新的信息资料发现战国玺印中的文字多半与各国铜器、陶器铭文基本相合。随着近年新的考古资料发现,我们对照一些当时实物对战国古玺有了分类鉴别的研究,并取得了进展。战国古玺质地常见以铜质为主,其次为玉质,也有银、玛瑙、琉璃、骨、角、石、陶质等用材料比较丰富。印面形状多样,长方形、圆形、正方形、菱形、心形、曲尺形、椭圆形、合连形。印钮分亭台钮、覆斗钮、带钩钮、虎钮、柱钮、人形钮、鹿钮、鸟钮、水禽钮,其中鼻钮最多,钮上有小孔,以便佩带。研究战国玺印分为六大系,齐、燕、晋、楚、巴蜀、秦,并分为官玺和私玺及吉语玺、词语玺、图形玺。

战国官玺又分为官名玺和官署玺。官名玺是各王国政府颁发给做官本人的玺印。官署玺是各级官吏代表王国政府行使权力的凭证,当然也是任官资格身份的证明。官玺分白文、朱文,大小约2.5厘米见方,有圆有方,印文外加边栏,或中间加一界隔线,有凿有铸。

战国私玺是当时社会经济活动中作为凭证信物的一种工具。分白文、朱文,大小约1.5厘米左右,形式多样,白文多边栏,朱文颇多,以铸印为主。

齐系古印

齐系:指以齐国为政治中心的鲁、邾、倪、任、腾、薛、莒、杞、纪、祝等国,其疆域今山东沂蒙、临淄和河北东南部、河南东部以及江苏北部地区都在这一文化圈内。齐系官印多为方形,上方或下方有凸者属最为独特。如“君之信”玉印覆斗印,战国封君多由王所赐,玺文中未铭君号,为少见之例。信玺,秦制为发布文书,命令所钤用,玺文具有齐地之特征,齐官私玺亦多见“信玺”,可知此玺为齐国之制。还有一些职官文字比较独特,“(市)币(师)”,“马”作、“邑”作、特点都可以判断齐系官私印可靠标尺。

晋系古玺

晋国曾是春秋时期一个较强的诸侯国,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史称三晋,包括中山国、东周、西周、郑、卫等小国。在现今河北、河南、山西、陕西、山东部分地方,其官玺印往往可根据玺文的地名判定国名,如“春安君”三晋封君名,封君为当时赐爵制的重要部分,享有食邑权,如“夫”、“发弩”、“眠事”等,都是齐、燕、楚系官名中少有职官名,文字形状如“邑”作“司马”等,都可以判断为晋系古玺的重要参考因素。

燕系古玺

燕在战国七雄中,是比较弱小的国家,所辖地域相当辽阔。以蓟(今北京)为中心,包括今山西、河北、内蒙、辽宁大部分,东境到了朝鲜。燕国由于长期居于北方,公元前770年周室东迁至洛邑后,少数民族戎狄横亘中原与燕之间,故燕的文化相对独立,玺印中富有独特的北方风格。如“日庚都萃车马”为燕系玺印的代表。玺文也有独特的篆法“都”、“安”、“孙”等特点都是判断燕系古玺的依据。

楚系古玺

楚国为战国七雄疆域最大的强国,管辖包括今湖北、湖南、安徽、河南等地。由于国力强盛,文化、艺术有相当高的水平,使今日形成了楚文化研究的热潮。楚系玺印多为白文,以凿为主,如“陈之新都”,其文字特点与楚国铜器、竹简文字类同,文字特点如“金”字旁常作“邑”部,“大”等,还可以用楚的职官如“职室”、“职岁”、“连尹”、“军计”、“莫嚣”等及地名和浪漫的楚文字特点来判别楚系古玺。

巴、蜀系古玺

巴、蜀是战国时期西南地区重要的诸侯国,巴、蜀曾是两个少数民族,以今四川为中心,曾创造出灿烂辉煌的巴蜀文化。20世纪90年代,四川广汉三星堆的发掘,发现了两个早期的蜀文化祭祀坑、其中出土了神人铜像、面像、金面罩、神树、头像、动物、玉石等礼器,震惊了考古界,文明程度令世人叹服。其鼎盛时期是商至战国。巴、蜀系古玺印也是巴、蜀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玺印以各种巴蜀符号为主,如“巴蜀虎钮玺”,钮式极为罕见,表现出了强烈的地域特色,与当时青铜器纹式和玺印中的图案相类似,表示着某些图腾或族徽的寓意,影响推动着图形印的发展。

秦系古玺

战国七雄,秦国势力发展较晚。其先世是居住在西戎之间(今甘肃礼县)的嬴姓部族,周孝王时秦仲被封为大夫,平王东迁,秦襄王被封为诸侯。秦国便在周的故地兴起,并大规模进行过两次变法,疆域并不大,以陕西渭河流域为中心,曾先后以雍都、栎阳、咸阳为都。秦王从政治、经济、文化进行变革,续而统一中国。秦系古玺是指先秦时秦国玺印,秦国古玺在战国古玺中所占比例不大,文字继承了西周晚期青铜器铭文的遗风,文字风格规范、稳定,如“王戎兵器”,文字风格为西周青铜器遗韵,文字“中”“金”,通过其文字特点可判断秦系古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