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中外创业传奇100例
15577200000006

第6章 从零开始(5)

古往今来,多少戍边的将士把自己的想往留在那里,也把自己的建树留在那里。尽管我们今天已看不见他们留下的踪迹,但唐诗里那些充满激情和浪漫的边塞诗,却生动地记录下将士们的豪情与英姿……

金戈铁马的年代早已远离我们而去,但梦想却没有远去,它依然在等待着、呼唤着、造就着新的英雄!

本文的主人公,一个叫孙广信的人,完全可以被看作是一位充满梦想的成功者,一位属于当代的英雄。

公元1962年,乌鲁木齐市。一个孩子降生在一座贫民聚居的大杂院里。孩子的父亲没有丝毫传奇经历,他不过是从山东那边逃荒而来的一个鞋匠,普通得不能再普通。

从山东越过嘉峪关来到新疆,俗称“走西口”,因为逃避饥荒背井离乡,俗称“盲流”,可以想见这个孩子出生的土壤是多么贫瘠,我们可以形容,他正像出生在一片戈壁滩上。

这个孩子正是孙广信。

孙广信的家一共有5个孩子,由于家庭贫穷,除了他之外,没有一个读完了青年人应该完成的学业,只有他以自己的毅力坚持到高中。

他参加高考,落榜了,对于父亲来说这是预料当中的事,但对于他来说,反而催生了内心的渴望。

他的梦想其实一直在默默中生长,就像一株坚韧的红柳一样。

他参军了。军人的形象和沙漠的红柳有着十分相近的地方,就是不屈不挠,奋发向上。

每个年轻人都有自己的梦,但这位有着红柳般意志的鞋匠的儿子,他的梦与别人不同之处,就是更大胆,更“狂妄”。

刚刚参军,他就给自己订立了一个“199230”计划,这个用代号组成的计划是个什么东西?原来代表了他的“野心”,他计划在1992年也即自己30岁那年,成为一名将军,而一名将军,其军阶至少应该是师长。

不过,到了27岁那一年,他意识到他的将军梦或者说是师长梦彻底破灭了。

他这时仍是个小小不名的基层军官。他曾经有过两次升迁的机会,都被有“背景”的人给顶掉了。

他不会在一棵树下吊死,他决定转业。遭到挫折,他的梦想却没有受到影响,他的梦同他这个人一样,转向了新的目标,而这新的目标是:用15年时间创办一个全国一流的企业。

这个梦之狂妄,甚至比第一个梦还要更甚,更让人不敢相信,因为他手上的全部资本,就是转业费3200元。

等待升迁,受制于太多的客观条件,而创办企业,个人意志和主观能动性会发挥更充分的作用。孙广信是个行动力和思想力频率一致的人。1989年3月,他拿到了转业费,两个月后,他的企业就正式挂牌了。

企业全称叫“广汇工贸有限责任公司”(以后改名为“新疆广汇企业集团”),注册资本40万元。当然,这些钱目前没有一分是他自己的,全部来自于银行贷款。

不仅如此,他的企业当时还没有项目,也没有具体的目标,唯一的目标就是“全国一流”这个宏伟的指向。

好就好在,他的梦想不是天上的流云,飘浮于不着边际的地方,而是如地上的红柳,扎根于坚实的地面。他要从眼前做起,一分钱一分钱地挣,一个脚步一个脚步地走。

他看到内地一个大型机械厂在新疆推销推土机的广告,他行动了。

他主动找上门去,要替这个厂卖推土机。

他是个体户,20年前,国有企业的人对于个体户仍抱有怀疑的态度。孙广信为了让对方放心,采取的是提成的方式,即销售一台便从中提取1%的手续费,卖不掉分文不取。路费等一切开支由自己承担。

对于企业来说,这是一项毫无风险的买卖,于是便答应了孙广信的请求。

孙广信手里拿着一本新疆全区的企业通讯录,开始了他的创业历程。

在一辆破旧而又颠簸的长途公共汽车上,一个身穿褪色的旧军服的男人,身上背着一个背包上来了。

他消瘦的脸膛满是疲惫的表情,胡茬老长,唯有眼睛透出一股坚毅的光芒。

当公共汽车中途休息,别的乘客下车到路边的客店点饭菜时,他没有跟着下车,而是从背包里掏出自带的食品:一叠面饼、一瓶咸菜、一罐辣椒酱。就着一瓶矿泉水,他大口地吃起来,别人投来的各种眼神他视而不见。

晚上,他踟蹰在城市的街头,努力寻找着。他一家一家旅舍看过去,比较哪儿最便宜。有一家店,开的是地铺,顺着墙沿铺着褥子,一溜老长,足可以挤下二十多号人。一问价格,才9毛钱。就这里了。他和一些浑身冒着汗味儿、穿着破烂衣衫的人睡在一起。他很满意。因为,连续跑了多少天路,他的身心劳累到极点。头一沾枕头,他就沉沉睡去,睡得真叫那个香。

半年时间,他跑遍了新疆大大小小的地方,累计路程超过10万公里。

他的辛苦没有白费。他一共推销出去的推土机有103台,比那家生产企业50年卖到新疆的推土机还要多。

他成功了。他挖到了第一桶金。他获得的劳务费高达60多万元,还被那家企业聘为驻新疆经销总代理,那家企业还把佣金提高到2%。

有了第一桶金,他想到的不再是替人搞推销,而是自己办实业,他花67万元,盘下了一家酒店。

根据计算我们可以得出,这67万元是他当时的全部家当。

当然,办实业也非一蹴而就。他异想天开,在新疆那个牛羊遍野,却远离大海的地方办了家广东酒家,专供海鲜产品,结果,首战告负,开业仅四个月就亏损17万元。

孙广信是个不信邪的人,他不相信新鲜的海风刮不到远离大海的戈壁滩,不相信吃惯了牛羊肉的胃接纳不了生猛的海鲜。他亲自担任前堂经理,通过各种宣传攻势,甚至亲自上户登门,将酒家的特色广而告之,终于迎来了车水马龙的局面。不到半年,他的负债全部偿清,而且有了盈利。紧接着,他趁热打铁,将酒家办成连锁服务企业,其中包括娱乐城、迪斯尼乐园、美食城等等。

他有一个高高在上的梦想,所以他时刻对自己不满足。他发现一些来酒店的私人消费者中,慷慨解囊的不少——他们都是些什么人?这么潇洒难道仅仅是为了摆阔?

他注意观察他们,有时主动送上一道高档的免费菜肴,然后和他们攀谈。在这样的过程中,他获得了一个惊人的信息:新疆塔里木盆地刚刚发现了大油田,国家每年将在这里投入上百亿元的资金,而石油设备贸易是最好的贸易商机。

他决定从中石油、中石化这些巨兽嘴里抢肉吃。通过打通外贸渠道,跻身国际贸易,在两年时间里,他就做成了一个亿的生意,他和他的企业成为新疆一颗耀眼的新星。

他开始实行他的争创一流的战略意图。1994年,他连续投资5·4亿元资金,打造一个亚洲最大的花岗岩石材加工中心。他的目标不仅是大,而且要好。石材到处有,新疆是一个资源的宝库,他要从这座宝库里挖掘出最优质的东西来。

他开发出的石材品种共20多个,被行业内誉为“西部瑰宝”。听听这些名字吧:新疆红、天山翠、雪山青、紫云星……多么富有想象,饱含多少意蕴!可以说,这既是血汗与智慧的结晶,也是激情与梦想的结晶。

顺着石材开发的路子,他又走上了房地产开发的旅途。他对机会的把握绝对一流,据说在乌鲁木齐市,每5套商品房就有3套是他的公司开发的。

孙广信的名字登上福布斯富豪榜,是在他开办公司的第12个年头,2007年,在胡润百富榜上,他以80亿元的财富位列新疆第一。

他的梦想实现了吗?当然实现了。这是他的光荣,也是我们这个风起云涌的改革时代的光荣。

孙广信的故事告诉我们,没有实现不了的梦想。只要你真正像红柳一样坚守,像红柳一样坚韧,最后的荣光必定属于你!

(褚兢)

中国“赤脚首富”

刘永好四兄弟

——凑来千元资本创造百亿财富

1984年4月某一天,四川省新津县“育新良种场”来了个客户。

客户是资阳县一个养殖专业户。这是个看起来有些来头的男子,一口气订了10万只小鸡。对于这个只成立一年多的小场来说,无疑是个天大的喜讯。

经营良种场的是四个姓刘的同胞兄弟:毕业于成都电讯工程学院、供职于成都906厂计算机所的大哥刘永言;有大学专科文凭、在县教育局供职的二哥刘永行;毕业于四川农学院、在县农业局当干部的老三刘永美(现名陈育新,幼时送陈姓农民抚养);老四刘永好在省机械工业管理干部学校当老师。一年多前,四兄弟在老家古家村,开了个特别的家庭会议,主题是:“脱公服”当专业户!在当时,吃皇粮对大多数人来说是梦寐以求的事情。然而这四兄弟却做了件让人大跌眼镜的事——先后辞职,变卖手表、自行车和家中废铁,凑足1000元资本,当起了个体户。他们认为,搞养殖业不需要很多投资,技术含量低,自己也熟悉,于是开办了“育新良种场”。良种场的主营业务是孵小鸡、养鹌鹑和培育蔬菜种。正因为如此,当资阳县客户的10万订单捏在兄弟四人手中时,幸福感从天而将,脑子里满是沸腾的血液。兄弟四人,借来一笔数额不少的钱,购买了10万只种蛋。然而,似乎是命运和他们开了个玩笑。这玩笑几乎一下子让兄弟四个趴下了。2万只小鸡孵出来交给这个专业户之后不久,他们便听说这个专业户跑了。他们去追款,发现交给这个专业户的2万只小鸡,一半在运输途中闷死了,一半在家里被大火烧死了,对方已经是倾家荡产。下单的人已经不见踪影,只见他老婆跪在地上苦苦哀求,希望得到饶恕。正是农忙时节,春阳已经催熟了庄稼。眼看着剩下的几万只小鸡就要孵出来了,而农民们忙于农事,不会要这些小鸡;而借款的期限眼看要临近。兄弟四人绝望了。他们彻夜不眠,紧急商量。得出的结果是,究竟是应该一起跳下岷江,还是远走他乡——比如新疆,从此隐姓埋名,浪迹天涯。

正是“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想归想,兄弟四人最后还是打起精神来,“既然农民不要,就把种蛋和小鸡卖给城里人。”想好以后,兄弟四人连夜编织竹筐。翌日清晨,刘永好带着鸡仔来到农贸市场。这个瘦弱的人,有些茫然地出现在市场的时候,并不知道,农贸市场的商贩们一个个都有自己的势力范围,就像国土一样,是寸土不让的。刘永好虽只带着个竹筐,但是初来乍到,想要在他们中间占一个小地方,门都没有。这样,刘永好被人赶来赶去,磨蹭了一天,连屁股大点的地方都没有占到。眼看天已经黑了,市场的喧嚣渐渐归于宁静。鸡仔是不能带回去的,晚上他向一位好心的大爷借了个板凳,坐了一宿。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人不是逼到绝路上,不知道自己的潜力究竟有多大。第二天,刘永好终于靠自己的诚恳得到了一个地方。这一天,一竹筐鸡仔总算卖完了。其他几个兄弟有着刘永好同样的毅力。接连十几天,他们都是凌晨三、四点就起床,蹬3个小时的自行车,到20公里以外的农贸市场,用自制的土喇叭高声叫卖。一个连他们自己都难以相信的事实是:8万只鸡仔竟然全部卖完了,虽然付出的是每个人身上掉下十几斤肉的代价。这不能不说是对他们心理磨练的一堂大课。从受人尊敬的人民教师,到连学生都看不起的市场小贩,刘永好的心理逐渐走向成熟,内心也变得坚强。说的不好听,就是脸皮变得比以前厚起来了。而这脸皮的增厚,现在看来实在是一个优秀的企业家成功的必备条件之一。

他们重新鼓起斗志,决心将“小”鹌鹑养“大”,将这条路扎扎实实走下去。

不久之后,他们开始用电子计算机调配饲料和育种选样,并且摸索出一条经济实用的生态循环饲养法:用鹌鹑粪养猪、猪粪养鱼、鱼粪养鹌鹑,使得鹌鹑蛋的成本降低到和鸡蛋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