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火力战车实录
15548600000003

第3章 坦克(2)

为了适应现代战争,有很多装备M24坦克的国家对其做了重大的改进。改进项目主要有:换装法国的D一925型90毫米低膛压火炮,安装激光测距仪,取消车体前机枪及前机枪手,用12.7毫米机枪代替原来的7.62毫米并列机枪;换装“底特律”6V53T型涡轮增压柴油机,发动机功率191千瓦;换装“阿里逊”M1"650型液力机械传动装置。通过改进,其火力和机动性都有明显提高。

M24轻型坦克从1944年开始装备美国陆军,编入美军驻欧洲的先头部队,曾参加过莱茵河战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除美军外,奥地利、法国、希腊、伊朗、伊拉克、日本、菲律宾、沙特阿拉伯、西班牙和巴基斯坦等国的军队也都使用了M24轻型坦克。该坦克参加了朝鲜战争、印度支那战争和印巴冲突等。美军中的M24轻型坦克已于20世纪50年代由M41轻型坦克代替,而有些国家的M24轻型坦克仍在使用。

冷战铁战士——美国M41轻型坦克M41轻型坦克,别称“小斗犬”,1951年又改称“瓦克·斗犬”,以纪念在朝鲜阵亡的瓦克将军。1951年列入美国陆军装备,直到1969年才逐渐为“谢里登”M551轻型坦克所取代。除美国以外,装备这种轻型坦克的国家和地区还有阿根廷、巴西、智利、丹麦、埃塞俄比亚、希腊、日本、菲律宾、葡萄牙、西班牙、泰国、突尼斯、土耳其、苏丹、乌拉圭、越南和中国台湾地区。

M41轻型坦克共有M41、M41A1、M41A2和M41A3四种车型。M41系常规炮塔式坦克,车体由前至后为驾驶部分、战斗部分和动力传动部分。有乘员4人,他们是车长、炮长、驾驶员和装填手。

驾驶员位于车体内前部左侧,配有一扇向右开启的整体结构驾驶员门。

驾驶员门前部有3具M17型潜望镜,而左侧只有1具。驾驶椅下方有车底安全门。其他3名乘员位于炮塔下方、车体内中央的战斗室内,炮长和车长一前一后位于主炮右侧,装填手位于左侧。

指挥塔上有一扇向前开启的整体结构车长门、5具观察镜和l具可旋转360度的M20A1型指挥潜望镜。炮长有1具M97A1型主炮瞄准镜和1具M20A1型潜望镜。装填手有一扇向前开启的整体结构装填手门,并配有1具M13型潜望镜。

炮塔驱动机构,M41为电动式,M41A1及以后的车型改用液力式,炮塔最大回转速度为360度/10秒。炮塔方向回转由炮长控制,M41A1及以后的车型上,车长也能超越炮长控制炮塔回转。火炮高低机是机械式。配有M97A1型望远式瞄准镜,其放大倍率为8倍,视场角7度24分。

美国主流坦克——48系列主战坦克M48中型坦克,又称“巴顿”Ⅲ型,于1953年正式列入美国陆军装备,它是20世纪50年代美国陆军装甲师和机械化步兵师属坦克营的制式装备。

M48系列坦克生产车型包括M48、M48C、M48A1、M48A2、M48A2C等,其最后一种改进型M4.8A5于1975年列入装备。目前,M48系列中型坦克已退出美军现役。

M4.8中型坦克是在1950年10月开始研制的。1952年,在试验工作尚未全部结束以前,为了朝鲜战争的急需便仓促定型投产。是年7月1日,克莱斯勒公司特拉华坦克厂试生产的首辆坦克驶离生产线,并在交接仪式上以美国陆军已故上将巴顿的名字命名,故又称“巴顿”坦克。又因习惯上称M46中型坦克为“巴顿”I型,M47中型坦克为“巴顿”Ⅱ型,因此通常又称M48中型坦克为“巴顿”Ⅲ型。

M48系列中型坦克各车型的外形尺寸不尽相同。车体为均质装甲钢浇铸结f:勾,车体前部呈船首状。车体装甲厚度为12.7~120毫米。炮塔亦为均质装甲钢整体浇铸结构,装甲厚度为25~110毫米。

M48系列坦克配备有毒气过滤设备。动力舱内配有3个4.5千克二氧化碳灭火器,战斗室内配有两个2.25千克二氧化碳灭火器。

M48系列中型坦克车内配有取暖器。车首可挂装推土铲。安装涉渡设备时,可涉渡2.4米深的水障碍;而当安装潜渡设备时,潜水深可达4.1米。

M48系列中型坦克的火控系统,主要包括主炮和炮塔的电液式驱动机构(另备有手动高低机和方向机)、机电式弹道计算机和光学测距仪等部件。炮塔方向回转速率为360度/15秒。

巴顿

巴顿(1885—1945),美国陆军上将。加利福尼亚州圣加夫列尔人。他是人们公认的最能打胜仗的将军,他军事生涯的顶峰是靠他不断努力取得的。毕业于陆军参谋学院,早期在骑兵部队服役。1916年参加美国对墨西哥的武装干涉。1917年,在驻法美国远征军中从事美军第一支坦克部队的组建工作,并参加圣米耶勒和马斯一阿贡讷战役。战后仍返回骑兵部队任职,同时从事坦克作战的研究工作。1940---1942年参加北非作战,先后担任坦克旅长、师长和军长。1943年7月升任第7集团军司令,参加西西里岛登陆战役。1944年6月,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后,率第3集团军转战法国、德国,进至捷克斯洛伐克和奥地利边境。德国投降岳,任第15集团军司令兼巴伐利亚军事行政长官。重视坦克作用,强调快速进攻。1945年12月死于车祸。

巴顿之魂——美国M60系列主战坦克M60主战坦克是美国陆军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主要制式装备,它是在M48“巴顿”式中型坦克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研制代号为xM600.1959年定型后由克莱斯勒公司承包经营的底特律陆军坦克厂生产。1960年正式列入美国陆军装备。美军装备的M60系列主战坦克已于1997年全部退出现役。

美国陆军的地面装甲车辆一直有以著名将领命名的习惯,而在众多将领中,唯有巴顿独享M46、M4.7、M48和M60四型坦克的命名之誉。作为一名从青年时代就与坦克结下不解之缘的四星将军,以他的名字命名四型坦克,也足见巴顿在美国陆军心目中的至高地位。而这四型坦克中,最能体现“巴顿之魂”、名气和影响最大的,无疑是M60。从1960年开始,M60以其独有的魁梧和好斗,—度充当了抵御东方钢铁洪流的排头兵,至今依旧是多个国家陆军的中坚力量。

M60系列坦克包括M60、M60A1、M60A2和M60A3四种车型。该系列坦克是传统的炮塔型主战坦克,M60A1车体用铸造部件和锻造车底板焊接而成,动力舱和战斗舱用防火隔板分开。整体式铸造炮塔位于车体中央。此外,坦克乘员舱内还装有加温器。潜渡时,要在车长指挥塔上架设2.4米高的潜渡通气筒。在坦克车体前部可以安装M9推土铲,用于准备发射阵地或清理障碍。

M60、M60A1和M60A3三种车型坦克的主要武器均是1门105毫米M68式线膛炮,训练有素的乘员能在1分钟内发射6~8发炮弹。火炮可发射M728和M392A2脱壳穿甲弹,M735、M774和M833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M494杀伤榴弹,M456系列破甲弹,M393碎甲弹,多种教练弹和M416黄磷发烟弹等。

M60A1坦克火控系统比M60坦克火控系统有很大改进,火控及观瞄系统主要由下列部件组成:凯迪拉克·盖奇公司生产的电液式火炮/炮塔驱动机构(1972年后增装了双向稳定器)、弹道计算机、炮长瞄准镜、车长瞄准镜及测距仪等。

M60坦克弹道计算机为M13A1D型机械式计算机,M60A1为M16型机电模拟式计算机,M60A3和M60A3TIS为M21型固态电子模拟数字混合式计算机。

1974年又增加了乘员被动式夜视装置,从而具有夜间作战能力,并称为被动式M60A1蛆克。

世界最强坦克一一美国M1“艾布拉姆斯”傲视群芳M1“艾布拉姆斯”型坦克是美国从1971年开始研制的。为纪念二战时美国著名的坦克部队指挥官克莱顿·w·艾布拉姆斯将军,美国将新研制的这种坦克取名为“艾布拉姆斯”,现有M1、M1A1、M1A2和M1A2SEP四种型号。

国际武器评估小组曾经对各国现役主战坦克进行排名,通过对坦克机动性能、火控系统和防护水平等方面的综合评估,美国通用动力公司研制的M1A2SEP“艾布拉姆斯”获得世界最强坦克的称号。评估小组的成员认为,美军M1A2坦克在伊拉克战争期间的表现充分体现了其优异的作战性能。

20世纪80年代初期服役的M1“艾布拉姆斯”坦克是美国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最成功的坦克。在M1坦克的研制过程中,美陆军始终以提高乘员生存能力为第一重点,为此采取了多项措施,例如加强装甲防护、改进火控系统和提高机动性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安装了能防动能弹和化学能弹的特殊装甲。以对付来自不同角度的直射火力。M1A2坦克是以M1坦克为基型,经过多次改进而成的。

MIAl坦克是对M1坦克进行第一次重大改进后的车型。该型坦克安装了火力更强的M256式120毫米滑膛炮,并再次改进了装甲组件,增加了一套超压式核、生、化防护系统,采用了更为耐用的履带。

M1AI坦克的生产数量大大超过M1系列中其他任何坦克。

M1A1坦克具有四大特色:一、破甲厚度大:可击穿两千米距离的650毫米装甲,海湾战争中,一辆距伊军坦克数千米的该型坦克发射炮弹,炮弹穿过15米厚的沙墙,从伊军坦克的前甲板射入,又从发动机室穿出;二、命中率高:这种坦克以48千米/时速度运动时,可首发命中2~3.65千米距离上的目标;三、“看”得远:它可透过烟幕、大火等伪装探测到2.6千米以外的目标,可识别15千米内的目标;四、可靠I生高:海湾战争中,该型坦克两天内完成了300千米的行军而没有出现故障。

M1A2坦克是对M1坦克进行第二次重大改进后的车型,是“艾布拉姆斯”型坦克系列中最新的一种。改进计划始于1988年12月,1992年交付第一辆样车,1993年对它进行了初始作战试验,1995年第—批MIA2坦克装备部队。

该坦克在技术方面有了质的变化。美陆军在其车载电子系统的数字化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以提高坦克的可靠性、战斗力和操作性能,如通过采用集成电路提高可靠性;通过采用先进的作战管理系统和火控系统以及增强可生存。

性、可维护性和可支援性来提高其操作性和战斗力。

世界上生产数量最多的水陆坦克——俄罗斯PT-76水陆坦克PT一76水陆坦克于20世纪50年代初装备苏军,至今仍在部队服役,编在坦克师、摩步师的侦察连、营中。在俄罗斯海军陆战队的水陆坦克排里也装备有这种坦克。该坦克的主要任务是侦察,并具有多种用途,用于海滩登陆时的支援火炮和渡河第一梯队的攻击力量。

PT一76水陆坦克和后来的改进型PT-76B水陆坦克是20世纪70年代苏联海军陆战队使用最广泛的坦克,该型坦克具有“水上蛟龙”之称,曾是苏联海军和陆军中最受欢迎的普及型装备。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今的60多年间,研制水陆坦克的国家只有苏联和中国。苏联20世纪50年代初研制成功的PT一76水陆坦克堪称是水陆坦克的“经典”,是世界匕生产数量最多的水陆坦克,总产量为7000多辆。

PT-76水陆坦克战斗全重14吨,乘员由车长(兼炮长)、驾驶员和装填手组成。与轻型坦克相比,PT一76水陆坦克的主要特征是车体相对庞大,装甲较薄,这是为了保持良好的水上性能所必须具备的。

早期的PT一76水陆坦克的主要武器为1门D一56T型76.2毫米坦克炮。弹药基数40发,其中榴弹24发、破甲弹8发、曳光穿甲弹4发、曳光脱壳穿甲弹4发。火炮射程为4000米,间接射程为12000米。车长(兼炮长)位于指挥塔内,配有TSHK一66光学瞄准镜和TPKU潜望观察镜。

PT-76水陆坦克的最大特点是浮渡能力,水上最大航速为10.2千米/时。该车是世界上最先采用喷水推进器的坦克之一。为了确保坦克的浮渡能力,车重受到严格控制,车体正面首上装甲厚度为10毫米,倾斜角为80.5度,首下装甲厚度为13毫米,倾斜角为45度,车体侧面为垂直面,上部装甲厚度为13毫米,下部装甲厚度为10毫米。车体后部装甲厚度为6毫米,车体后部两侧有两个喷水推进器。车体底部由两块5毫米厚的装甲板构成。炮塔装甲厚度为11~17毫米。

PT-76水陆坦克曾广泛用于各种作战行动,例如阿富汗战争、中东战争、1965年的印巴军事冲突,特别是在1965—1975年间的越南战争中广泛使用,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参加过实战次数最多的水陆坦克。尽管时代不断发展,但这种坦克至今仍在俄罗斯军队中服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