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在建隆二年(公元961年)年七月初九晚上,赵匡胤命令有司在便殿设下酒宴,宴请禁军将领石守信等人。饮到一半,宋太祖说:“要不是靠众将拥立;我不会有今日。但是,当了天子,日子也实在难受,还不如当节度使逍遥自在。如今我几乎没有一夜睡得安稳。”石守信等人问道:“陛下如今贵为天子,还有什么忧虑?”宋太祖道:“我这个位置,谁不想坐啊”石守信等听出话中有话,忙表白说:“如今天命已定,谁还敢有异心?”太祖苦笑着说:“你们虽然不会有异心,但是,假如有朝一日部下将黄袍披到你们身上,你们即使不想做皇帝,恐怕也不行吧!”石守信等一听,大惊失色,慌忙下跪拜叩,流着泪说:“我们实在愚蠢,没有想到这一点,请陛下为我们指出一条生路。”赵匡胤说道:“一个人的寿命,像白驹过隙那样短促;人生在世,不过是为了荣华富贵,享受安乐罢了。我为你们打算,不如交出兵权,去地方上当官,购置些良田美宅,为子孙后代留下份产业,自己也可以天天饮酒作乐;快活一辈子。我再与你们联姻。这样,在君臣之间就没有了猜疑,上下相安,岂不是很好吗?”石守信等人听了这一番恩威兼施的话,第二天就知趣地称病辞职,交出了兵权。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杯酒释兵权”的故事。不久,宋太祖以同样的手段剥夺了王彦超等节度使的兵权,又将地方上的行政权,财政权收归中央。这些措施,基本上结束了中国历史上多次出现的地方割据局面,完成了国家的统一大业。
赵匡胤称帝后,也很尊重和重用读书人。有一次,他遇到一个疑难问题,问宰相赵普,赵普回答不出。再问读书人,学士陶毂、窦仪准确地回答出了,赵匡胤深有体会地说:“宰相须用读书人!”对于读书不多的文臣武将,赵匡胤也总是鼓励他们要多读书,以弥补自己的不足,赵普正是在他的鼓励下才变得手不释卷的。
赵匡胤用人不问资历。他一方面命令臣下要注意选拔有才能而缺少资历的人担当重任;另一方面,他自己也随时留心内外百官,见谁有什么长处和才能,他都暗暗记在本子上。每当官位出缺,他就翻阅本子,选用适当的人去担任。
赵匡胤还重视农业生产,注意兴修水利,减轻徭役,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有作为的帝王。
编者小语:
以宋太祖为首的宋初领导集团集体发奋图强,励精图治,使宋初的社会经济迅速呈现蒸蒸日上的喜人局面。宋太祖减轻徭役,赋税专收,以法治国,兴修水利,发展生产,澄清吏治,劝奖农桑,移风易俗等一系列英明决策,不仅尽快医治了200年的战争创伤,而且迅速把宋朝推向空前繁荣的局面,出现了历史上享有盛名的“建隆之治”。
【元朝的创建者——忽必烈】
汗位之争
元世祖忽必烈,(1215年—1294年),全名孛尔只斤·忽必烈,又称奇渥温忽必烈,蒙古人,拖雷第四子,母唆鲁禾帖尼。
1251年7月1日,忽必烈长兄蒙哥即蒙古大汗汗位后,下令攻打南宋,忽必烈则负责总领漠南汉地事务。他在这段时间内任用了大批汉族幕僚和儒士,如刘秉忠、许衡和姚枢等等,并提出了“行汉法”的主张。儒士元好问和张德辉还请求忽必烈接受“儒教大宗师”的称号,忽必烈悦而受之。
1253年,忽必烈率军进攻位于今云南的大理国,国王段氏投降,被任为大理世袭总管。
蒙哥在1259年8月11日去世后,次年农历三月二十四日(1260年5月5日),忽必烈在精兵拥立下于开平(后称上都,今内蒙古多伦县北石别苏木)自立为大汗;四月,其弟阿里不哥在哈拉和林被选立为大蒙古国大汗。幼弟阿里不哥与忽必烈为此发动战争争夺汗位,直到1264年8月21日阿里不哥兵败投降。
建立元朝
忽必烈定为一尊,迁都大都,上都为陪都,并继续推行汉法、任用汉族官员。但四大汗国之中的三国则因违反历来大汗选举传统以及“行汉法”的主张而纷纷终止藩属关系、脱离忽必烈的统领范围。大蒙古国四分五裂。仅伊儿汗国(首任伊儿汗即忽必烈之弟旭烈兀)在名义上承认忽必烈的大汗地位,但在忽必烈去世后也完全独立。至此,忽必烈实际管辖的政治版图仅止中原地区、今新疆东半部、西藏和蒙古全境。
1267年忽必烈在大都筑新城,同时发布《下江南檄》讨伐南宋,首攻襄阳。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大元,正式即位为皇帝。1273年,元军经过六年时间包围,才攻陷襄阳。但是以后的进展则相当顺利。
1276年2月4日,攻陷南宋首都临安(今杭州),灭南宋。1279年3月19日,在厓山海战中,南宋丞相陆秀夫挟8岁的小皇帝“宋帝昺”跳海而死,宋朝廷灭亡。
忽必烈后来亦有派遣军队进攻一些其他国家和地区,其中以入侵日本国的战事最有名,也最惨烈。至元十一年(1274年)元军发动第一次侵日战争,日本史书称之为“文永之役”,以三万二千余人,东征日本。至元十八年(1281年)七月,忽必烈又发动第二次侵日战争,史称“弘安之役”,由范文虎、李庭率江南军十余万人,到达次能、志贺二岛,却碰到台风,溺死近半。
忽必烈晚年饱受肥胖与痛风病痛之苦。爱妻察必与皇太子真金先行离世,使他悲痛不已。他过度的饮酒损害健康。至元三十一年农历正月二十二日(1294年2月18日)于宫内去世。庙号世祖,谥号圣德神功文武皇帝。
编者小语:
忽必烈建立元朝,实现大统一,具有进步作用。他在位期间,注意选用人才,重用汉臣,为加强对边疆地区管理,开辟中外交通,在各地建立驿站,巩固了对全国各地的统治。马可·波罗曾说,忽必烈是真正的“大君主”,“从亚当时代至今,世界上曾有过的、统治着人民、土地和财富的最强大的君主”。
【传奇帝王明太祖——朱元璋】
出身平民
朱元璋(1328年—1398年),字国瑞,明朝开国皇帝,幼名朱重八。祖籍江苏沛县,出生于濠州(今安徽凤阳),后迁句容(今江苏句容县)、泗州(今安徽泗县)等地谋生,朱元璋出身贫苦,其祖父、父亲也因生活所迫,一再迁途,最后才迁至濠州钟离乡定居。
朱元璋很小的时候,因为生活贫困就去给地主家放牛。1344年,淮北发生了严重的旱灾和虫灾,疾病到处蔓延。在这场大劫难中,朱元璋的父母和长兄先后饿死、病死。朱元璋成为孤儿,为了生存不得已进入皇觉寺削发当了和尚。不久,又遇上饥荒,被逼无奈之下,只好外出化缘。实际上,在外不过是到处乞讨,受尽了风霜之苦,同时他也看到了民间疾苦,增长了社会见识。
荡平群雄
元朝末年,政治越发黑暗和腐败,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剥削、压迫,纷纷拿起武器起来斗争。1351年,颍州爆发了刘福通领导的元末农民大起义。次年,当朱元璋回到寺庙,发现寺庙已被大火烧毁,他又无处安身,这时接到了濠州起义军同乡的来信,于是便投奔了濠州红巾军郭子兴的部队。由于他智勇过人,做事精细果断、考虑周全,很快成为郭子兴的心腹,郭子兴还将自己的养女马氏嫁给25岁的朱元璋为妻。
1353年,朱元璋回钟离招兵,接着又收编了张家堡、横涧山的地主武装,势力逐渐壮大起来。此后,朱元璋以战功先任镇抚,后升总管之职,成为濠州红巾军中统兵一方的大将。
1355年,郭子兴病死,朱元璋以左副元帅职,成为这支起义军的实际领袖,朱元璋在家乡一带逐步扩充队伍,随后克滁州、援六合、下和州,势力逐渐增加。他以儒生冯国用、冯国胜、李善长等人为谋士,并采纳了他们的以金陵为根据地来定天下和建立帝业的建议。
同时,农民起义军领袖刘福通拥立韩林儿在亳州称帝,号小明王,国号宋。次年,朱元璋帅军南下,攻破集庆(今南京),招降康茂才等军民五十余万。朱元璋改集庆为应天府,设立天兴建康翼统军大元帅府。此后,朱元璋以应天为根据地,东邻张士诚、西邻徐寿辉、北邻小明王等反元势力,唯南面有元军,于是挥师向南,相继攻取常州、江阴、常熟、徽州、扬州等地。朱元璋接受徽州儒生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在应天屯田,兴修水利,恢复农业生产,增强经济实力,保证了军事供给和需要,安定了后方。
朱元璋消灭东南的孤立元军后,即开始与元末各割据势力展开较量。从1361年到1365年,经过四年的长期战争,朱元璋击败陈友谅。之后,朱元璋自立为吴王,建置百官。接着朱元璋的兵锋又指向了张士诚和方国珍等武装。1366年,朱元璋发布声讨张士诚的檄文,次年击败并俘虏了张士诚。
年底,他又遣使迎小明王于滁州,中路沉之于江,农民起义军政权灭亡。于是朱元璋改明年为吴元年(1367年)。此后,派出大军北伐中原,发布告北方官民的文告。文告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纲领,对北方人民反抗民族压迫颇具号召力。
在南征北伐的顺利进军中,朱元璋于吴二年正月在应天称帝,国号大明,建元洪武。七月,徐达率领的北伐军逼近大都,元顺帝携后妃、太子仓皇出逃上都,统治中国九十八年的元代灭亡。此后,统一战役仍在继续,同年,汤和率领的南征军灭方国珍、陈友定,福建、两广尽入版图。
洪武四年(1371年),四川平定。十四年平云南。至二十年,山西、陕西以及东北平定,全国统一。朱元璋削平群雄,统一南北的同时,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着手稳固新建王朝的统治,制定一系列的政策和制度,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和发展。在中央废中书省和丞相,政归六部,六部尚书直接听命于皇帝。改御史台为都察院,与大理寺、刑部合称三法司。在地方废行中书省,设立承宣布政使司,又设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合称都、布、按三司,各自直属中央。又创立了卫所制。
为削弱将领的军权,于洪武十三年设五军都督府。朱元璋实行安养生息的经济政策,采取奖励垦荒,实行民屯、军屯、商屯等屯田制度,兴修水利,在全国推广桑、麻、棉等经济作物的种植等一系列有利于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成功地使明社会经济较快地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他还下令清丈土地,编制赋役黄册、鱼鳞图册,建立里甲及粮长制,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他的限制和打击旧豪族地主、规定工匠轮班制、放松对手工业者的人身控制等政策,对恢复和发展农业和手工业生产也起了促进作用。为充实官僚机构,朱元璋采取荐举、学校、科举三途并用的办法选取官吏。
他鉴于元代官吏贪污腐败以至亡国的教训,决意整顿吏治,甚至以剥皮囊草来惩办贪官污吏,办法之严酷为历史上所罕见。他的厉行整顿虽有一定效果,但因其性格猜忌多疑,也滥杀了不少无辜。为强化皇权,解决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朱元璋借胡惟庸案、蓝玉案大肆诛戮功臣;为保证封建统治秩序的稳定,他制订了《明律》和《大诰》,还特别设立锦衣卫特务机构。明初,朱元璋还实行分封制,将24个儿子和1个从孙分封到全国各地,以巩固统治。由于北元回归大漠后保有相当强的军事力量,对明朝北部形成极大威胁,故朱元璋分布在北方边防线上的塞王兵力尤为雄厚,洪武后期,这些塞王已掌握边防军事指挥权,防止了军权旁落。但他的第四子朱棣(即明成祖)后来却因此夺得他的继承者建文帝的皇位(靖难之役)。
编者小语:
朱元璋制定的一系列政策和制度影响深远,具有一定的进步作用,并奠定了明朝200多年的统治基础。但他将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发展到空前程度,以及由此对社会经济产生的阻碍作用,也反映出中国封建社会转入后期的历史特色。
【励精图治的盛世明君——康熙】
幼承大统
康熙,帝名爱新觉罗·玄烨,是顺治的第三子,生于顺治十一年(1654年)。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玄烨幼年时曾染上当时最可怕的病——天花,为避免传染,他的父亲顺治帝委托可靠的人把他带出宫外救治。值得庆幸的是,他奇迹般地恢复了健康,这使他对天花有了终身免疫力。也因祸得福,成为了他后来继承皇位的一个有利因素。
顺治十八年(1661年)顺治帝突患重病,弥留之际,他原想让次子福全继承皇位,但在与清廷关系密切的德国传教士汤若望的建议和孝庄皇太后的支持下,小小的玄烨登上了皇位,改年号为“康熙”。
当时的大清虽然基本统一,但拥戴明朝的台湾郑氏政权仍然与清朝为敌,在清政权统一过程中发挥了基本重要作用的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等三藩势力占据云贵、两广、福建等省。国内经过长期战争,民生凋敝,人口锐减,经济接近崩溃。清朝政权并没有得到广大汉族士人的承认,八旗贵族的圈地政策更加重了人民的对立情绪。沙俄帝国开始向我国东北地区构成威胁。
玄烨是个天分极高、坚忍顽强的少年,即位后每日读书长达数个时辰,以至学习过苦而呕血。康熙八年(1669年),16岁的康熙出其不意,以智慧和勇气设计铲除了专权跋扈的辅臣鳌拜,将皇权把握在自己手中。从此,他以超群的胆识和兼容并包的胸怀,开始治理被战争和鳌拜圈地的倒退政策破坏得伤痕累累的大地。